《楞严奥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无行沙门 大虚敬述
(1)序幕 开场白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感恩佛菩萨的加持,也感恩法师和诸位护法居士的光临。今天是我们龙象讲堂开讲《楞严经》的第一节课、第一讲。
这次的开讲有一个很殊胜的缘起,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就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讲堂不是组织了一次去印度的朝圣吗?我们在印度,在佛陀当年弘法的圣地——恰恰就是在讲《楞严经》的圣地——给大家开讲了《楞严经》的序幕。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在师父看来是一个至善的缘起。不知道是有一千年还是几百年,在这个圣地早就已经没有人在讲经了,更不要说是大乘的了义经典。所以我们厚着脸皮种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种子,跟圣地结了一个很深刻的善缘,师父相信这个一定是来自于佛陀的恩赐和无上的加持,因此特别的感恩!感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么,这个圣地就是佛陀当年,曾经率领僧团结夏安居,曾经讲解了《维摩诘经》、《楞严经》和《药师经》等等一系列大乘了义经典的地方,也是曾被授记的无上金刚道场——吠舍离,伟大的吠舍离!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在印度能看到的,虽然只有残垣断壁,满目萧条,可谓是物非人亦非,但是圣地就是圣地!佛陀曾经在这里宣示,三个月后就要进入“大般涅槃”,所以这里离最后的涅槃地很近,这里还是我们佛经的第二次集结地,因此意义非常重大,加持力也非常巨大。整个圣地萦绕的——你们去过的人就知道了——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超越时空的力量。静下心来,我们似乎还能听到风中传来的佛陀曾经的耳语……
那么,在朝圣之前,其实师父也打过妄想,想着能不能在路上、在佛陀的某个圣地遗址给大家开讲这部《楞严经》?但后来想想觉得条件不太具备,拿这个仪器太累了,就算了。后来是有一些居士,就是无染无芸顿航他们,强烈要求一定要在吠舍离开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再勉强也要上——就算是以后回到深圳还要再重讲重拍一次(他们也不怕师父受累),那么这次就算是只拍点花絮,就算布置比较简陋,但是这个在圣地讲经的缘起比什么都重要,非常的重要——佛陀和圣地的加持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后来大家才会在那个“印度版”的视频里看到师父装模作样、滥竽充数的样子。
这个“印度版”的讲经视频,由于工具和场地的条件实在是有限,那个摄录效果实在是很不理想,所以现在回到深圳了,我们就必须要在龙象讲堂重头重新再讲一遍。唉,师父命苦没办法……
所以师父必须要再次坐在这个“令人痛恨的位置上”,给大家做传声筒。这个所谓“令人痛恨的位置”,这是宗萨仁波切的形容,我其实很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讲,不知道你们理不理解?因为每次坐在这个位置上面对大家,面对大家求知的眼神,面对经文法宝,我都会生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就是荣幸和感恩!当然,还有惭愧和心虚,是真的很惭愧、很心虚!师父私下里的紧张、颤抖的双腿你们看不出来,师父的黑脸刚才都红了——这个相信你们大家也看不出来哈,师父有史以来没这么白过是不是?
那么,因为师父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我是天生的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晓得自己的修行不够(其实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智慧也很欠缺,所以每次讲经前都必须、都会做一个事先的提醒,那就是:我们往后的讲解,很有可能,也许、估计,难免会出现许多、会出现不少错误错漏,出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那么这个就需要大家多多指正、多多见谅了。此时此刻,我们还是废话少说,前面的废话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言归正传。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这部《楞严经》应该就是师父这辈子给大家完整讲解的最后一部经典,同时也是第四部经典。前面几部经典还记得吗?我们第一部经典讲的是《维摩诘经》,目的是帮助大家树立圆通无碍的无上大乘了义正见;第二部经典我们讲的是《观经》,目的是帮助大家树立对净土念佛法门的不共正见;第三部经我们讲的是《六祖坛经》,目的是帮助大家树立对禅宗心要的透彻信解;那么现在是第四部《楞严经》,目的是为了守护大家的法身慧命,直指破魔!
这几部经典虽然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是师父实际上都会严格的依照佛言祖语,引导大家回归净土,尽量帮助大家接上“佛力摄持”的法流,今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的无上大利,早日“回家”。然后师父就可以过自己想过的小日子,大理、苍山、洱海,对不对?懒散轻松,安心念佛,平时只回答一些小问题,只讲一些零散开示就OK了——这是师父预期的、美好的晚年生活。
那么从今天开始,师父我估摸着大概要花上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慢慢讲,估计讲完这部《楞严经》,师父也就五十多了,现在“奔五”了,看不出来是吧?没见过这么年轻的老师父!五十多了,老矣!那么从今天开始,基本上——不敢绝对保证——基本上是每周都要请大家好好地吃上一顿,海搓一顿——不是吃什么海鲜美味(想得美哈你们),而是比那个更奢侈地,师父要请大家放开心量,开启你们的“小宇宙”、“超脑”,我们要一起大吃大喝一顿精神上的大餐。我们这个大餐的主菜,这个珍稀无比、百吃不厌的主菜,就是我们现在即将开讲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所谓“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句话相信很多佛弟子都耳熟能详了,这是无数的古德、前辈,他们在品尝了《楞严经》的无上法味后,从深心里发出的一种很情不自禁的、很由衷的感叹——自从一不留神看了这部《楞严经》,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那些人世间的那些其它书籍,那个感觉就像是什么?就像是在看垃圾、看糟粕,又像是在嚼蜡,没滋没味的,很没有意思,所以干脆就都不爱看、不想看了,一抛了之!
据说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有四位著名的大德高僧,四位修行都得到公认的大祖师,其中有一位叫做憨山大师,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读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在大师的眼里,有三部经典是我们佛弟子都必须要去闻思、必须要去学习的,所以他隆重推荐,那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和《楞伽经》。这三部经典就像是鼎的三足,缺一不可,那个地位、境界都是同等的,都非常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它们三者都很圆满地开显了大乘佛法最无上、最究竟的真理义趣。
那像诸位如果是初学者,如果你们对佛法比较有兴趣,有真实的兴趣,但是又没有时间,又想偷偷懒的,那么你们只要去找到这三部经典,把它们拿出来好好地仔细地研究一下,那么你们对真正的佛法、对真正的佛教大概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深入的了解了。以后一旦进入实修的话,你们也就不太可能会出现什么莫名其妙的错悟,更不要说会有什么颠三倒四的邪见和迷信了。如果看过这三部经典,还会有妄语邪见,那么说明此人不是脑残就一定是魔,别有居心、居心叵测之辈,这八成就是妖魔鬼怪乘愿再来破坏佛教佛法的!这点大家要格外警惕、留意。
(2)无与伦比首楞严
那么,在这三部经典里,《法华》和《楞伽》就暂且不说,我们只讲《楞严》,这部经典的内容自有它很特殊的地方,不同于其它。这个《楞严经》的法义——讲到这里必须要大加赞美之辞,必须要无以复加的赞美——这部《楞严经》的法义可以说是深邃广博之极,区区十卷《楞严》,才十卷而已,就已经完全囊括了小乘、大乘乃至密乘的所有法要精华——听清楚师父的用词,是“所有”——不管是禅净律密,还是什么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可以在这部经典里找到相关联的、最直接而深刻的教诲。
尤其难得的是,在这部经典里面,佛陀他老人家还非常详尽地为我们解释了三界六道的来由,心性和世界的奥秘,宇宙的实相,证入实相的二十几种方法,乃至我们这个五蕴身心在修行中会碰到的各种微细陷阱,五十类阴魔境界等等,著名的《五十阴魔章》就出自于《楞严经》……堪称是我们佛教修行的“百科全书”,这在其它经典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楞严经》里才会有这么全面的内容。所以《楞严经》为什么重要?《楞严经》为什么珍贵?历代祖师为什么都那么推崇它、赞叹它?在所有的经典里,为什么《楞严经》的地位是那么的至高无上?这些问题以前我们也许、可能还不太清楚原因,但是现在应该清楚了,这完全就是由经典本身的深奥和浩瀚所决定的,是由它的法义内容所决定的。了解这意思吗?
很多佛弟子可能都听过那么一个说法,流传很久的说法,据说佛陀曾经预言,说《楞严经》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它是最后流传到我们中国的一部,而在将来佛法衰落的时候,末法时代,《楞严经》却又是最先失传的一部,最后来、最先走——它的失传,标志着佛法气运的彻底衰退!标志着我们众生心灵劫难和现实劫难的全面来临!此外还有另一个相对的说法,说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楞严经》、还有“楞严咒”,还有人在正确的讲解《楞严经》,还有人在学习《楞严经》、在闻思修,那么真正的佛法就永远都不会消失,正法就会永存!这个说法听说过吗?
在这两个说法里面,大家看出来没有?这部《楞严经》的地位都是很至关重要、很关键性的,这部不厚不薄的经典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可以代表我们佛法佛教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与否影响重大——它在,佛法就在!它亡,佛法就亡!就有这么要命!所以《楞严经》的价值、《楞严经》的伟大,在我们整个的佛法体系中,它始终都是处于一种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处于非常了不起的位置。它就像是我们佛法的精华辑要,又像是一部指导修行的指南、百科全书。
你想要念佛往生净土,证到花开见佛的境界,那你非研究《楞严经》不可;你想要参禅悟道,要明心见性,见到自家的本来面目,那也必须要去研究《楞严经》,据说禅宗也把《楞严经》列为必修的经典之一,“禅宗七经”之一;你想要圆满密宗的各种微妙法门,而不至于误入歧途,那就更是要好好地去研究一下《楞严经》!乃至你站在哲学、科学或者文化的角度,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只要你想要了解生命的奥秘,想要解放心灵、摆脱束缚、断除烦恼,那么你就必须要来研究《楞严经》。研究完后,对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化,反过来你就会有一个更加透彻、更加进步的认识。
所以在师父个人看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这部《楞严经》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宗教的狭隘范畴,这一部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之深、之广、之大、之圆,它所显露的悲心之真、之切、之难思难议,那都是无与伦比的,“天上天下,唯此独尊”!过分吗?其实一点都不过分!这个是历代祖师、历代修持《楞严经》的出家在家修行者都有的共识。因此,自打这部经典一出世,一翻译过来,历代祖师为了报答佛恩,为了报答众生恩,那么对这部经典的讲解、注疏那一直都是层出不穷的,千百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过。在近现代,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和居士菩萨都发心讲解过这部了义真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民国时候的太虚大师、圆瑛老和尚、谛闲老法师,还有香港的海仁老法师,现在台湾的净界法师、慧律法师等等,大家至少要知道这些住持和传承无上佛法的前辈,要感恩他们——这些大德的讲解基本上都属于比较传统、比较严谨的一类,所以有时也会显得比较枯燥,当然他们也都有各自精彩的地方,给了我很多很有益的启迪。
那么,这一次讲经,师父的打算,还是不想按照传统的、天台的那一套来讲。天台的那一套其实很好,什么“五重玄义”——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等等,可以把一部经典分解剖析得淋漓尽致,但就是太过于细致了,力求面面俱到,反而容易让我们这样的粗人、尤其是让初学看得眼花缭乱,迷失宗旨。现代人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像师父一样心境散乱粗糙的人,甚至还不如我呢,所以你们如果想要去看看天台讲经的那种模式,可以,当然可以,上面那几位大法师的东西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得到,但我估计能坚持看完的没几个。不是师父小看你们,我是真的小看你们!(众笑)所以师父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一贯的那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提拈重点,随意发挥,就像流水一样的顺着这个经文讲下去,也许这一路上的“风景”不见得都能看全了,但是核心的、精华的重点肯定不会遗漏,这点请大家放心。师父会尽量用一种比较容易听懂的、比较活泼好玩的、同时也比较现代而严谨的风格,一贯的风格,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这部经典。
由于师父的本身比较才疏学浅,没有什么修行,更没有道、没有德——这个不是什么谦虚哈,老衲从来不会装谦虚!以前曾有居士好心地来问我,她说师父你有缺什么吗?你需要什么吗?一定要告诉我哦,我们会供养……我看这个居士那么诚恳,于是就实话实说啦,我就告诉她说:师父什么都不缺,真要说缺啊,目前只缺两样东西,一个是缺德,一个就是缺心眼!这个你们能给我吗?呵呵,这是玩笑话,但也是老实话,不是什么谦虚。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凡夫众生——只要是凡夫众生,只要是业障凡夫,那基本上都缺这两样,大家彼此彼此,老大不说老二,对吧?
那么,因为师父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师父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这次讲经其实是有点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本来还不想这么仓促、这么快就讲的,前年才讲完《坛经》嘛,本来想准备个七年八年、十年八年的,但是很多居士不是一直在催吗?师父这个人的耳根软,耳朵比较软,所以就现在“赶鸭子上架”了。严格来讲,这次讲经不能说是“我在给你们讲经”,师父还真没有这个资格,这点必须要说明。我们只是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师父的职责只是作为一个“传声筒”,听清楚哦,师父的造型、师父的本质就是一个“传声筒”,把佛菩萨的声音、把真理的声音尽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大家,这就是师父的定位。
由于这个“传声筒”的质量没有实行“三包”,所以有时候不见得很理想,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很多失误甚至失真的地方,那这个就要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见谅,然后发现问题直接指出就好,或电话或留言或微信都可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只要大家能够牢记“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则、根本原则,把握住这个,那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就不会有太多问题,就不会被师父“一盲引众盲,牵手入地狱”,就不会被师父给带歪了!了解这意思吗?时刻保持你们的基本的、正常的理智和冷静。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师父虽然是以“光头”,以这个佛教出家人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师父并不是在传教,更不是来说教的,明白吗?必须要再次强调这点,师父不是来传教的!真正的佛法佛教,严格来讲并不是宗教,更不是什么神神鬼鬼的盲目崇拜,它所阐述的心灵法则、生命真谛,那是超越一切宗教外衣,超越一切国界分别和种族隔阂的。这一点在《楞严经》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通过这部经典所看到的佛教,其实是一个能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所有身心禁锢的伟大智慧,一个严谨而周密的、最具有科学实践性的完美的修行体系,它指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共通、共同的内在宇宙。在这个传统体系里,我们这些师父所要承担的任务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大家回归佛法修持的本来面目,不要再“自欺欺人被人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现在佛教里面夹杂的那些宗教化的、甚至不如法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你们可能就会错解它、错过它,那就很可惜了!
其实认真讲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原来也都是这样的,它们的存在,它们当初被特别设计出来的时候,其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唤醒众生”,只不过“唤醒”的层次有可能不同,有究竟和不究竟、圆满和不圆满的不同,只不过这个目的后来被人为的严重扭曲罢了。乃至像很多的文学、音乐、诗歌、舞蹈,还有书画艺术等等,其实它们刚开始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也都是为了“促使众生早日觉醒”,都是为了这个最高目的而服务的。
所以希望大家明白一点,我们来到这里听经闻法,并不是为了要获得某种知识或某种思想——这个不是师父讲经的初衷——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要开启我们自心本具的那份宝藏,我们每个人都本来具有的那份宝藏、那份无限的自由和喜悦,是为了发明真正的智慧,开显真正的慈悲!你们——当然也包括师父在内——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去下很大的功夫,然后才能彻底地敞开心门,放下妄执,从此安住于佛陀给我们开显的自性涅槃的大圆满中,游戏三昧,神通无碍。呵呵,绝大多数众生就在游戏三昧、神通无碍的境界中而不自知。那么,这扇通往究竟解脱的无门之门、无相之门在哪里?据说,在《楞严经》里就隐藏了这样的一扇门;据说,这扇门它从未关闭,永远开启!我们生生世世所渴求的,我们生生世世所错过的,其实一直就在那里,就近在眼前——今日如是,每日亦然。
不管你们信不信,但师父是相信了!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我们人类心灵最本质的核心深处,一直存在着一种超越的、绝对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古往今来,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么苦难愚痴的世界上,已经有、居然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藉由《楞严经》找到了这扇无相的心门,获得了这份伟大的终极领悟,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往下学习本经的时候,希望大家千万要注意一点,不管你们看得懂看不懂,对经文的含义是明白还是不明白,你们都要对“法”保持一份最基本的信心,千万不要怀疑佛陀留下的自觉之道,听得清楚吗?怀疑自己可以,千万不要怀疑佛陀,不要怀疑佛陀留下的自觉之道!千万不要因为某些方法太过简单而轻率否定它们,不要否定它们让人解脱的可能性,不然你们就要错过宝藏、错过机会,那这次听经就算是白来了。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经典,进入“天上天下首楞严”,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经题,先一起来敲敲门。
(3)浓缩的是精华
本经的经题有一个简称,大家都晓得的,这个简称很短,叫做《楞严经》,但是本经的全称那就很长了,叫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哇,真是好辛苦!整整二十个字,这个人一口气不够长的话,恐怕一下子还念不完。在这个长长的经题里,就蕴含了本经所要开演的所有佛法的要义和要旨,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这是翻译的古德为了让我们这些后来修学的人,能够比较简约精确地了解本经的内容是在讲什么,所以他才依据佛意,特意地这样来结集、命题的。
那么,这个经题我们大概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分段,“大佛顶”(这里要顿一下),“如来密因”(这里也要顿一下),“修证了义”(这里再顿一下),“诸菩萨万行”(这里再顿一下),最后是“首楞严经”(结束)——这个经题大概可以分隔为这么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就包含了我们佛法里面最顶尖、最高深的“教理行果”的全部内容,简明扼要,不但是理上的、因地上的,乃至修证上的、果地上的所有内容全部都有。以前曾有人说过,“浓缩的就是精华”,现在看来,古人此言诚不欺我,很有道理。子曰:“浓缩的就是精华。”是不是啊?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给大家转译、介绍一下这个“浓缩”的“精华”的含义,首先是“大佛顶”。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详细讲的话,那么可能光是这三个字,“大佛顶”,我们今天就不见得能讲完了。以前曾经有古德从N个角度,分十几二十个层面来解释这个“大佛顶”的含义,说实话,我当初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觉:“晕!”然后只有一个形容词:“给力!很给力!”我不是在说古德讲得不对、讲得不好,大家不要误会,我只是觉得这种极度细致和繁杂的讲法,对我们二十一世纪讲究效率、干什么都急哄哄的人群来说,恐怕只会是一种折磨,不太对机。如果师父是这样讲经的话,那么你们听完后可能只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又枯燥、又啰嗦,然后还听不太懂,然后下一节课就不会有几个人来了。因为第一节课你已经吃坏了肚子,消化不良了,那下一回你还会一根筋地来这边吃同样的东西吗?肯定不会了对不对?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听起来枯不枯燥啊?还能听得懂吗?还能接受吗?(答:听得懂)千万不要忽悠师父哈,下节课见不到你们,你们就惨了!(众笑)
所以关于这个经题,我们只能简要言之。这个“大佛顶”的“大”,这是一个对本经所讲解的解脱妙法的赞叹和形容,同时也是对我们众生共同的心性实相——佛性、自性的一个很直截了当的直指,不是在说佛的头顶很大,不是这个意思,错会就麻烦了。那么,说到这个“大”,这一辈子,诸位大德有几个人、你们真正见过看到过“大”的东西?不要说你们家房子大、汽车大!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吗?
很多人都以为,人活一世,只要名大、利大、权大、房大、床大,那么这一辈子就安逸了,就没有白活。一般人是不是都这么想的呀?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也是一般人的追求,很多人为此打生打死,不惜互相伤害。但是在那些有道、有修行的人看来,或者,在比较高级的生命境界里,比如在天道众生的眼里,我们人类为了那一亩三分地的区区利益,然后在这个国家和国家之间,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乃至在宗教和宗教之间,为了一些似乎情有可原的理由争得是头破血流、打得是你死我活的,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不但是非常的愚蠢,而且还很难理解。因为地球再争能有多大?我们这个地球在宇宙里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科学家现在已经发现、早就发现这个境界和道理了。所以古德才会感叹说(奇怪的是古德居然也知道)“蜗牛角上争何事”,下面还有一句,叫做“石火光中寄此身”。
在那些高级生命的眼中,在他们看来,我们人类所执著、所争抢的东西,再“大”也还是“小”,渺小之极。就像我们人类看蚂蚁抢地盘,发动种族战争,屠杀了无数的蚂蚁,抢了好大的地盘,蚂蚁班师回朝,凯歌而还,非常高兴,喝酒庆祝,它们自己酿的酒嘛,呵呵。在我们人来看来,那不值一提,不值一哂,境界的质的差距就是这样。而且这些所争所执的东西都是无常的,生灭的,刹那之间转头空,就连我们最执著的这个身体在时光衍变中也是很快就没有了,“石火光中”,弹指的速度,更何况是那些身外之物?所以按照佛法的观念,我们人类错误地把这个“小”当成了“大”来执著,把这个“假”当成了“真”来享受、来追逐,结果就把生命中真正的“大”和“真”给搞迷失、搞忘掉了,这就是所谓的众生颠倒,这就是一种无明。
那么,真正的“大”是什么?诸位想过这个问题的请举手。真正的“大”是什么,你们想过吗?是天大?是地大?还是虚空最大?我们放眼无际,这个包容一切的宇宙虚空应该可以算是大了吧?算不算?好像已经找不到比这个更大的了,但是在《楞严经》里,在佛陀的开示里,虚空并不算大,他老人家说:“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这句话听起来很优美,但它揭示的是一个很惊人的事实,按照这个说法,这么广大的虚空世界其实都是从我们的妙明真心里生出来的、呈现出来的,而且它在我们的真心里只不过占了很小很小的一点,就像一片小小的云彩点缀在万里无垠的蓝天里,那个大小根本就不成比例!
记得以前出家前,还没出家,但是已经学佛了,那个时候我看到《楞严经》的这个道理,把这句话讲给我那些高中的狐朋狗友、酒肉朋友、那些兄弟听,结果啊,个个看我都像看神经病的眼神,(众笑)呵呵,嗤之以鼻!唉……
然后佛陀还说了另外一个比喻:“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什么意思?我们所以为的虚空,那个大得不得了的虚空,乃至时间架构里的一切,在真如的觉性里,在如来那个圆明超然的大觉心海中,不过就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甚至连浪花都算不上。虚空在觉性的海洋里,也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泡沫,如此而已。“沤”,就是泡沫的意思,而且这个泡沫还是想象或虚构出来的。这个想象或虚构出来的虚空泡沫,它里面的一切,一切世界众生,它们的本质也是想象和虚构出来的,本质为幻,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佛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这个“含裹十方”、“出生万法”的觉性真心才是真正的“大”,这个才是生命的绝对实相!这个觉性真心,按照佛陀的描述,那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换言之,换成我们能了解的语言,那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的伟大生命境界、伟大存在!相比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呵呵,相信吗?虽然不明白,但是佛说的相信吗?嗯?这么容易就相信了?
言归正传。但是很奇怪啊,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身边,看看这个世界,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怀疑,我们的心真有那么伟大吗?诸位伟人、圣人,你们的心真有那么伟大吗?每当我们陷入感情的漩涡,每当我们开始计较是非、互相伤害,每当我们的内心生起贪嗔痴慢疑……每当这些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小”——那个渺小的自我!对不对?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充满局限的、说得不好听是非常狭隘丑陋的心灵,每个人自身都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以先别说什么“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大家——应该说你们——你们能够先把自己家里的那口子——自己的老公老婆,或者,你们能先把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把这些冤家债主给包圆了,能够善待他们,不起什么冲突,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这颗渺小的心其实是很伟大、很慈悲的,如果佛陀没有打妄语,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束缚我们?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心灵?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让我们的伟大变成了狭小,才会让无限变成了有限,才会让无碍变成了障碍?如果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这个心灵的答案,如果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发觉这个生命真相的话,那么在此之前,世界对我们而言,就仍然还是黑夜!了解吗?
如果诸位还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大光明藏,那么在此之前,世界对我们就仍然是黑夜、暗夜!就是无明!
如果有谁不甘于此,如果有谁想要冲破这个心灵的暗夜,超越肉体的束缚,挣脱物质的捆绑,恢复我们生命本来的伟大庄严,那么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他必须要参学的,这是必须的!这是佛陀留给我们的一部最佳的修行指南,也是最宝贵的经验之谈,同时,它还是最最值得珍惜的一份精神财富,里面蕴含了无尽的宝藏。所以,凡是有缘能够坐在这里,凡是有缘能够听闻本经的人,不得不说你们真的是太有福报了,堪称是天下第一大福!我觉得你们应该给自己鼓鼓掌,自我赞美一下!(众鼓掌)人生需要赞美,需要自我加油。大家觉得师父这么说算是吹牛吗?王婆卖瓜,算不算?其实不算哈。
那么,关于这个“大”字,所谓“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这一个字,像大海一样的墨水拿来书写、拿来解读,都书写不尽、解读不尽,我们现在只能简单讲到这里,不能再发挥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后面的“佛顶”这两个字……是不是时间快到了?那么今天第一节课就暂时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辛苦大家!阿弥陀佛。
(4)从来就不认识他
辛苦大家,今天是台风天、下雨天,大家还不辞劳苦地过来师父这边听经,这个闻法的精神要随喜赞叹!阿弥陀佛。
那么我们书接上回,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经题,“大佛顶”的“大”字,给大家大概的、简略的介绍了一下这个“大”字的奥义含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后面的“佛顶”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我们可以连起来解释,也可以分开来解释。分开来,这个“佛”字就是指成就了圆满圣果的佛陀,梵语的发音是佛陀耶。现在只要一讲到这个“佛”字,基本上都知道讲的是谁,对吧?肯定不会讲的是大虚,也不会讲的是无撼。全天下的人似乎都知道这个“佛”字的含义,似乎如此。那么知道这个“佛”字的含义吗?确定自己知道吗?而且现在到处都是在塑大佛、修大庙,到处都在搞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所以不知道guojiazhuxi是谁的大有人在,不知道佛者几稀!
但是,大家——包括很多信佛拜佛多年的人——大家真的了解佛的内涵,真的明白佛的含义吗?撇开书本上的答案,撇开天台“六即佛”的定义,我们还会确信自己了解佛吗?觉得自己有确切了解的请举手,觉得自己能确切了解佛境界的请举手。以前曾有一个学禅宗的居士问我,他说:“师父,这个佛是什么啊?到底什么是佛啊?”真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师父才疏学浅,摸摸这个光头,觉得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仔细一想其实超难回答,所以俺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他说:“不知道,从来就不认识他!”这是真话哦!我从来就不认识佛,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认识佛!听得清楚吗?
那个居士一听就傻眼了,他可能觉得很难接受,但是又不敢说什么,因为我是师父啊,所以他就用一种很怪异的眼光盯着我、看着师父,那个意思很明显,一看就知道他在肚子里正鄙视我、正鄙视师父:“这个还是出家人吗?这个佛怎么学的?居然连佛是谁、连佛是什么都不晓得!”呵呵,这位大德不是知音,所以不理解阿拉、不理解师父,没有办法。
其实师父说的是真话,是真心话、大实话,“从来就不认识他”,因为佛的生命境界的确不是我辈凡夫所能妄测的,听清楚!“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乃能了知”,只有佛才能真正地、彻底地了解佛!对不对?像我们从书本上、从思维上去定义理解的那个“佛”,往往不是流于表面和肤浅,就是流于错解和戏论,所以我怎么敢说自己“认识”佛呢?怎么敢说自己“知道”佛呢?以我们凡夫那个浅薄的境界,给佛提鞋都不配,这是自欺不来的,是自欺欺人不得的,不敢打妄语。所以建议大家,以后出去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实话实说,了解这意思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佛”字分拆开来,一边是“人”,一边是“弗”(Fu),合起来就是“弗人”,非人的意思。我们的佛陀,这个佛的境界其实何止是非人啊,佛陀还非神、非鬼、非天,非龙、非牛,非马、非木、非石……“说是一物即不中”,佛所证得的生命实相境界完全超越了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想象和理解,究竟无我,不可测度,无法被定义,无法被局限,所以我们怎么敢说自己“认识”佛、“知道”佛?我们怎么敢才看了几本书,就认为自己是了解佛的大通家?
像有的居士菩萨,我见过的,才学佛没几年,那个我执还没有破吧,反而还生起了大我慢,她自认为是“佛慢”。有一天,这位居士她可能是认为自己的见地到了,也可能是发神经,所以她就当着我们很多人的面说了一句话:“我就是佛!”一副很肯定的样子,还手舞足蹈的,小蔡还记得吗这个居士?我一看心想这个糟糕啦,这样可不行,可不能纵容她,不K她的话搞不好就会害了她!所以我就冲这个居士招招手,我说:“你过来,你把你的耳朵伸过来,师父跟你说句话。”那个居士就靠过来了,我就说:“听清楚——可惜你不是!”了解这个意思吗?听说慧律法师也碰到过类似的奇葩居士,她说自己“就是佛”,那么师父却很阴险地告诉她说“可惜你不是”,这一棒子敲下去可能会很痛、会很扫兴,但是做师父的却必须要说、不说不行、不得不说,否则那就不是慈悲了,也对不起人家的恭敬和供养,对不对?
像这样类似的毛病,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有,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都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佛了,甚至很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佛!其实我们连自己是怎么回事儿都不了解,连“自我”都不了解,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去了解佛呢?!所以,很有意思、很有趣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了解佛、认识佛,真是这样的的话,那么诸位菩萨,有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免费的哈,免费提供——并不是要你们马上跑去寺院里烧香磕头、顶礼作揖,也不是要你们往功德箱里放多少红包,然后才能知道答案,而是要你们当下就回光返照,当下就去认识你们自己,去了解你们自己,去问问自己“我是谁”?!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永恒的“道问”——“我是谁”?!
很奇怪是吧?这是一个很不玄妙、很不出奇的答案,但这个就是真谛!佛菩萨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历代祖师也是这样子开示我们的,如果你们想要了解佛,如果你想要找到那个无始无终的永恒,那么,你们就要从了解“你自己”开始。我们的心一直向外驰求,但是现在必须要回到内在,从“自我”下手,听得清楚吗?从你们自己开始下手。我们必须要很直接地去观照自我生命的本质,去叩问这个自我身心的真相——“我是谁?!”呵呵,你是谁?贵姓啊?这个问题既是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这是一个返本归源的大问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我们人类的灵性追寻上,它从来就是最至关重要的,在它里面蕴藏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最大的生命奥秘。那像我们这部《楞严经》,一开始所重点探讨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很本质的问题,大家往后看的时候自然就会明白。
据说,在我们佛教的一些传统体系里,不仅仅是禅宗才有这样的要求、才有这样的参悟,其实在南传的寺院丛林里也一直都有类似的修行。比如对那些新来的、刚发心出家的人,寺院往往会把他们带到一片很幽静的小树林里去剃度,然后年长的师父就会教导每位新人,给他们上第一堂禅修课,这第一堂课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去觉察生与死的奥秘,去直接沉思“我是谁”!
在现代的美国,有一次,在一个内观的禅修营里,他们请了一位来自韩国的禅师前来讲开示。这位师父的性格我很欣赏,他很干脆。他很痛快淋漓地、很直接地就告诉那些正在打坐的修行者,告诉他们说:你们这三个月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行,你们用尽任何方法,那都是在白费功夫、白费力气,“唯一值得我们身体力行的修行”——这位师父一边说,还一边拿起手中的禅杖狠狠地戳在地上,“咚咚咚”几下,然后他指着自己,对着那些修行者大声地吼道:“那就是不断地去追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哦,这位师父很了不起!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佛,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老远地跑到寺院,跑到山里,或者跑到印度去,跑到西藏去。你们只需要怀抱着一种非常单纯清净的信心,无论身处何方,你们只需要很真诚地去面对自己,很深入地去了解自己就对了——是不是很省钱、很省事儿、很省时间啊?你们只要懂得质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就够了——问自己“我是谁?!”明白吗?向我们的自我直接质询,这就是最难得、最深刻的修行。
听得清楚吗?天天照镜子,却从来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从来就不了解自己这个烦恼丛生、起伏奔涌的心灵。讲到这里想起一个小故事……嗯?讲故事,怎么没有配合你们?(众鼓掌)直播的同学们不要诧异,这个是久经训练的配合,但是心灵默契还不够哈。
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很恶搞的、但是很有禅意的故事,不知道谁编的。据说是在明朝的时候,反正是古时候,有一个官差衙役,他奉命押解一个犯了法的和尚要去某地服刑(呵呵,和尚犯法,照罚不误)。途中他们就在一个客栈里休息吃饭,那个犯了法的和尚可能身上还有点闲钱,所以他就买酒买肉,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那个官差,曲意奉承,曲意迎合。那个官差也不疑有他,以为这个贼和尚是为了在路上少吃点苦头,所以才刻意讨好他,这个想法很合理。但是没曾想,官差大人喝着喝着就喝高了,在那个房间里醉得是一塌糊涂。这个时候贼和尚精神就来了,他就把自己身上的枷锁想办法给解开、挣脱了。挣脱后他也没急着逃跑,而是很镇定、很淡定的,很有意思的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跟官差大人换了,然后再把枷锁给官差大人套上。最绝的,就是他紧接着,还把这个官差大人的头发给全剃了,剃了个精光溜蛋!最后他才晃晃悠悠、轻轻松松,心情非常愉悦地、充满正能量地跑掉了,逃之夭夭。
等官差大人第二天醒来,还有点余醉,昏头昏脑的,他一看身上的衣服和枷锁,再一摸脑门,嗯?秃瓢!呵呵,你们体会不到摸秃瓢的感觉。哦,原来和尚还在!幸好幸好!(众笑)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如果和尚在这里,那我在哪儿啊?就傻了!你们不要笑,你们最好也摸摸自己的脑袋看看,想一想“我”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你们才会明白“佛”在哪里;把“我是谁”搞清楚了,你们才会明白真正的“佛”是什么!
顺便说一句,在我们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前,还没有搞清楚前,千万不要随口吹牛,说什么“心中有佛”,说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呸!那绝对是自欺欺人的大妄语!这种话佛说可以,祖师说可以,我们说啊,一听就是外行人的扯谈、瞎掰,是一种很自以为是的蠢话。所以前面的故事讲完,但是问题还没有完,这个最终的谜底仍未揭晓。不过呢,所谓“话说三分,点到为止”,这个“佛”字我们今天就暂且讲到这里,其它的深义和密义以后再说。现在我们一起往下,看看你们的经题,一起来看看这个“顶”字,“大佛顶”的“顶”字。
(5)看不见的佛顶
这个“顶”字简单讲,应该有最高、最尊、最顶尖、最无上的意思,这也是对我们的心性本质和佛陀所讲妙法的一个形容——顶,至高无上。那么在本经的第七卷里,佛陀曾经很慈悲地,应机说法,他老人家从自己的肉髻中、佛陀顶上的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经常参加早课的居士应该很了解——然后是“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著名的《楞严咒》就是这样来的。经文里描述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暗示我们,佛陀所说的神咒和妙法到底有多尊贵,连佛都要从顶上来示现一番,同时佛陀也是在为我们显现,这个真心自性的妙用功能,它到底有多不可思议、到底有多伟大!
此外,这里的“大佛顶”,这三个字连在一起的话,还暗喻和指向了佛陀的一个特别法相——“无见顶相”。这个名词很多居士应该都看过、听说过。佛陀不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吗?这个“无见顶相”就是三十二相里的第一相。以前刚开始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说实话师父不是很理解,我以为这个“无见顶相”指的是佛陀的头顶谁都看不到,那我就纳闷了,佛陀长得有那么高吗?但其实不是的,是俺自己理解错误。
这个“无见顶相”又叫做“顶成肉髻相”,在佛陀的三十二相里这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个相。佛经上有形容——这个形容很美——佛经上形容,佛陀的肉髻“状如春山吐日”,这个形容非常美,想象得出来吗?就像是在春天的早上,我们在山里看到的那一轮刚刚升起的朝阳,是那么的圆润鲜红,光芒万丈。而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往往就没那么生动了,那里的塑像很现成,但也很呆板,佛陀的肉髻就长在这个青螺绀发的顶门的正中央,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圆圆的、鼓鼓的“包”,但是你们千万不要真把它当成了“包”,我们普通人挨打会长包,佛陀可不会。
实际上,这个圆圆的肉髻代表的是修行大圆满成就的功德圣果,是无量劫修来的,一般是必须要成佛以后才会自然开显,毫无例外。那个是自然而就会出现的,每一个众生证得圆满佛果之后都会如此。但有的人,他这个中脉修通以后,据说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像以前,听说有一位密宗的法王、上师,他在传授破瓦法的时候,有人就亲眼看到过,在他的头顶上的确有一个类似的肉髻的存在——当然没有佛陀的那么圆满,但是已经很厉害了。以前在台湾还有一位老医师,他的头顶上也长有一个类似的、鼓鼓的“肉球”,不是“肉瘤”,后来还有人专门去找他鉴定、了解了一番,才知道这位老人家虽然今生不是什么大修行人,但是他在前世的时候却曾经修到过四禅的境界,中脉通了,所以他转世再来以后,就有了这个异相。
那像很多已经打通中脉的修行者,比如道教的、道家的一些朋友,他们的所谓“元神”就能够通过“顶门”这个地方进出无碍。呵呵,好玩吗?听点好玩的事儿、神奇的事儿。但是一般成就这种境界的人,有很多只是练到了“囟门”张开,他们的顶门在百会的位置,就像婴儿一样的是没有关闭的,用手指头去触摸还会有一种凹陷的感觉。你们就不要摸自己了,没用的。(众笑)这些修行者往往都形不成什么肉髻,这可能跟他们的发心和修行方法、知见不同,或者功德不够有关。这些普通的修行者,他们那个囟门、脑门打开的位置又叫做“死门”,这个地方是不能承受重击的,否则搞不好就会死亡,这一点跟已经成就圣果的佛菩萨就没法相比了。
那么,这个所谓的“顶成肉髻相”——“无见顶相”,它真正的含义其实是指佛陀圆满证悟的法身实相,这一种相所代表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深广无涯,不可测度。九法界的众生,十地菩萨以下的,根本就摸不到这个境界的边,看不到这个境界的“顶”,只有佛和佛才互相了解,所以对我们众生而言,佛陀的这个真如实相、微妙境界就叫做“无见顶相”。我们大概可以用“鹤立鸡群”和“至高无上”,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它。
根据佛经的记载,有一次,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老人家想要看一下佛陀的这个“无见顶相”,他就想看看佛陀法身的境界到底是怎样的,所以他就开始一直往上飞啊飞,飞啊飞,往这个上方世界一直飞,飞了很远都看不到边界。这样飞着飞着,飞到后来他的心中就有些累了,于是尊者就歇在了另外一个佛陀的国土,在一个佛的世界就停了下来。他停下来的地方正好有一个大圆盘,于是目犍连尊者就飞到了这个大圆盘的边边上,就在那里就站住了,歇歇脚。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佛世界的一些菩萨就看到了他,大家就都很惊讶,就说:“世尊啊,您的钵上怎么飞来了一只小虫子啊?”原来目犍连尊者是停在了那个世界的佛陀的一个钵上。因为那个世界的菩萨身量、众生的身量都很高大,所以目犍连尊者相比之下就像是一只小虫子。他这个时候已经是飞得太远太远,在无限复杂广大的宇宙次元里迷路了——阿罗汉也会迷路的,他已经完全不记得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方向在哪里,这就是传说中的“找不着北”,他已经迷失在无垠无尽的法界里,回不来了。
这个时候,那个世界的菩萨还说(我估计是“懂装不懂”,演戏的):“咦?真是奇怪啊!这只小虫子怎么还穿着袈裟,还披着我们出家人的法衣呢?”呵呵,那小虫子还会讲法!当然这是菩萨在配合演戏,应该是在配合演戏,不是说菩萨的眼睛有问题。于是那个世界的佛陀就解释开了:“你们搞错了有木有?这个小不点儿可不是什么小虫子,他是在下方世界,过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佛土,有一个五浊恶世、娑婆秽土,他就是那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还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哦。他其实是为了想要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无见顶相,所以才往上方世界一直飞、一直飞,最后飞到了我们这里。你们可不要小看他哦,你们这些菩萨的神通还不一定比得上他呢!”佛陀就如是说。
紧接着佛陀就命令目犍连尊者,叫他以神通力显现广大身,然后又表演了十八般神变。那些菩萨看了就纷纷赞叹说:“哇,真是了不起!原来那么差劲的娑婆世界还有这么厉害的修行者!还有这么厉害的高手!”于是那个世界的佛陀就借此机会,演说妙法,帮助一些菩萨降伏了他们的微细慢心。
那么,等目犍连尊者表演完毕后,他就想要回去了,想要回家,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回。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注意听哦——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你只要念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回去了。”于是目犍连尊者就依教奉行,他就大声地念了三遍佛号,还别说,真的就是超级灵!他刚念完,话音未落,释迦牟尼佛就一下子把他给摄受了回去,过程不过是弹指一瞬间。跨越无尽的时空、无尽的宇宙次元、无尽的世界,一下子、弹指之间,甚至连一瞬间都不用,就把目犍连尊者给摄受了回来——这就是佛号佛力的不可思议!但是目犍连尊者到底还是没有看见佛的“无见顶相”。
所以这个“无见顶相”的真如境界,那是超越一切思维和测度的,就算你是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你神通再大,那也还远远触及不到这个境界的边。所以身为凡夫,我们应该都是很自觉、很有自知之明的,那就不要再浪费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自己想象这个境界的状态了,因为想也白想!等我们实证到了圆觉佛果,圆满菩提以后,到时一切自然就会明了。
那么,“大佛顶”讲完,下面是“如来密因”,我们先讲“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又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如来”只不过是佛陀的一个名号而已,但实际上,“如来”这个词里包含了很深广很博大的奥秘,生命的奥秘,生死解脱的奥秘。这个词翻译得也很妙,“如来如去,不去不来”,好像有什么东西来过又走了,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来去,也没有真正的生死,这就是一切生命的真谛和实相!所以佛陀可以叫做“如来”,其实一切众生也都同样可以叫做“如来”,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佛陀是完全明白的,而我们众生是完全糊涂的。
那么,这个本来一体一样的“如来”,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颠倒造业、烦恼痛苦的糊涂蛋、糊涂众生?要怎样做,才能重新恢复我们“如来”的本性,成就那个清净圆明的大觉境界?这两个问题,就是本经在下面即将要开讲的“密因”了,“如来”的“密因”,如来的“密义”,一个天上天下最大的秘密!不过既然是“密”,那当然就会很深、很难、很不好懂了,所以我们现在也没必要讲太多。现在只是广告时间,时间有限,如果有谁想要知道这个“密因”的具体内容,有谁想要了解其中的玄奥,那师父就只能说一句,别着急,慢慢来,且听下文分解!呵呵,卖个关子。
接下来是“修证了义”,这个意思相对就比较好理解了。这是讲本经里面,佛陀所开示开显的一切,所修所证,若因若果,统统都是最透彻、最究竟、最圆满的,直探佛地真如,所以叫做“修证了义”。那么,依此了义教言去行持诸佛菩萨的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最终成就和佛一样的万德庄严,成就犹如金刚一样颠扑不破、究竟坚固的首楞严王自性大定,这就叫做“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这个“首楞严”是梵语的音译,大意是指一切诸法的本性、我们生命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究竟坚固的,就像金刚一样不可毁坏、不可动摇、不可染污,具足圆满一切智慧神通,能够生起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在这个无限不可思议的真如境界里,包含了无限不可测度的宇宙时空,它是超越一切同时又含藏一切的,它可以说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且它的这种状态是“从本以来”就有的,法尔如是,一直如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十方如来证入的都是同一个境界,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弹指归家,如是而已。在本经的这个题目里,佛陀想要告诉我们的大致上就是这些,这还只是简单地讲讲,详细的内容我们要留待后面再说。
那么,经题到这里就算是马马虎虎地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本经的翻译。
(6)海底龙宫藏法宝
大家看这个经题下面,在经题下面写的是“唐中天竺沙门般剌(La)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然后是“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很长的几个副标题。看到了吧?这几位大德都是当时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本着对法宝、对后世负责任的态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这个字读“喇”,不是读“刺”,不要搞错了。这部经典大概是在我们中国的盛唐时期,在武则天刚刚下台的那个年代,唐中宗继位不久,就由中天竺——也就是中印度来了一位出家人,叫做般剌密谛大师,由他主持的翻译。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句话,只有很简单的一行字,“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似乎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太多的讲究,但实际上这部经典的翻译、它的来历非常的不简单,这里面就隐藏有一个很神奇、很鲜血淋漓的故事了。
传说,在佛陀圆寂后不久,这部《楞严经》就已经由我们熟悉的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在铁围山上给整理出来了,但是当时这部经典并没有存放在我们人间,因为大乘佛法的弘传因缘还没有到、还没有成熟,所以它就和《华严经》、《法华经》等等,和这些大乘了义经典一起,就被收藏进了海底的龙宫——这是真正的“龙藏”。此外,还有另外一批大乘经典也被妥善保管,它们被收藏进了南天竺的铁塔里,一直到几百年后才重见天日。
这两批大乘经典出现的时间大概都差不多,但由于年代间隔久远,所以虽然事出有因,但是我们后人已经无法查证、无法去考据了,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很美好、很神奇,但是真假难辨。我们可以从信仰的角度来接受它,从“依法不依人”的角度来剖析它,其它的,师父个人认为,就没有必要太去深究了。我们又不是做学者、做学问的,对不对?我们是要实证超越生死的修行者,不是卖弄文字、玩弄学问的书呆子,这点大家要搞清楚!因此,大家手里拿的这部《楞严经》,按照传说,最早它是一直存放在大海、存放在海底的,是由龙王和水族众生负责看护,呵呵,也不知道这个龙宫到底是在东海还是在南海?还是说在太平洋或者印度洋?具体在哪没人晓得,实在是令人有点遐想、遐思。
那么,在佛陀涅槃四百多年后,古印度又出现了一位承先启后、惊才绝艳的大成就者,那就是著名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有的地方也翻译为龙猛菩萨或者龙胜菩萨,都一样。这位菩萨就出世弘法,因为他解行证悟的殊胜,堪称是当时的天下第一人,所以他就受到了龙王的尊崇和礼请,邀请他到龙宫去说法。龙树菩萨就在龙宫里翻阅龙藏,走马观经——很可能是骑着海马——他就看到了其中有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结果一阅之下,叹为稀有。他觉得实在是太珍贵、太难得了,所以龙树菩萨就以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把整部经典都给背了下来,出来之后他就把《楞严经》完完整整地默诵、抄录好,呈献给了当时的印度国王。
本来按照龙树菩萨的意思,他辛辛苦苦地记录下这部经典,那目的当然是为了广为流通、广宣流布,是为了利益更广大的众生,但是当他把这个经典交给国王后,这个国王固然是非常的重法,可以说是尊重万分,他将《楞严经》视为了国宝,但是他却很明显的有点尊重过头了,挺奇怪的。国王居然就把这部经典很干脆地就收进了国库,还下令严禁外传,尤其是不准流传到其它国家去,只允许本国极少数的高僧大德翻看,那这样一来就和龙树菩萨的发心明显大相径庭,就有所违背了。也不知道这个国王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在害怕什么?
我估计,我私下测度,这可能跟古印度一直长盛不衰的婆罗门教和其它外道传统有关,因为佛陀在《楞严经》里非常明确直指地、毫不客气地就破斥了种种外道的错谬邪见和邪行,揭露了种种迷惑人心的阴魔手段,这样一部经典如果广为流传的话,不可避免地,就会触动很多教派的利益,就会动摇千万人的信仰,严重点甚至还会激发民变,引起宗教的狂热战争——有没有可能?所以从政治平安的、和谐的角度去考虑,国王这么做应该说是情有可原的,可以理解。当然,国王这么做也很有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虚荣的、对于文化优越感的保持,那这种心态就很狭隘了,不值一提。不过不管怎样,这部经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像龙树菩萨所期望的那样普及开来,广利人天,反而被束之高阁——这是事实,这是历史的事实!至于其中的真正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个人的一点猜测到底正确与否?这些都不重要了。
就这样,慢慢的又过了很多年,这部了义经典虽然没有在大范围内流传开来,但是看过它的高僧大德毕竟已有不少,而且此经的内容的确是殊胜无比,智慧奥妙无比,所以它在西域诸国的名声终究也还是传扬了出去,但很多人都只是听闻其名而已,他们并没有这个福报能够看到真正的法本。
还有时间吗?那么不好意思,今天精彩故事讲不完,也只能留待下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阿弥陀佛,大家辛苦了。
(7)带血的翻译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讲,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楞严经》的来历,讲到了是龙树菩萨从海底龙宫把《楞严经》这个法宝、宝藏给请了出来,然后献给了当时的印度国王。但是出乎龙树菩萨的好心、预料,国王虽然非常尊重这部经典,也非常尊重龙树菩萨,但是并没有按照龙树菩萨所期望的那样,把这部经典弘扬开来,普利人天,而是束之高阁,把它给收藏了起来,而且严禁流通,严禁一般人阅读——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儿。
所以这部经典虽然没有在大范围内流传开来,但是看过它的高僧大德、西域的高僧大德已经有不少,所以它的名声在西域诸国终究还是传扬了开去,知道的人很多,闻名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看过、能有这个福报真正看过这部经典的人很少。
那么一直等到了我国隋朝的时候,有一位外国的出家人(也就是印度的出家人),他不远千里从西域、从印度来到我们中国,他听说在我们东土、在当时的东土有一位号称是“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他就前来拜访。智者大师知道吧?大家应该听说过吧?稍微熟悉佛教历史的都应该知道,智者大师是我们天台宗的实际的创始人,一代宗师,一代大祖师!那么这两位大师——西域的大师和我们东土的祖师相见之后,两位大师就交流得很融洽,据历史记载“法喜很充满”。
这位印度的大师就告诉智者大师说,你提倡的止观法门中有三种观照方法——所谓“一心三观”(比较专业的名词),这个“一心三观”和佛陀在《楞严经》里讲的意趣完全符合,你是对的、正确的……云云,这个印度的大师就对智者大师这么讲。讲到这里大家要晓得,智者大师的一生,他的这一生都是在弘扬天台的止观禅法,而且成就殊胜,名满天下,所以他一听之下,立刻就对这部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充满了兴趣,非常的感冒。
在同一时期,因为大师在研究、研读《法华经》的时候,他对经中所讲的“六根功德”有些比较专业的问题还搞不清楚,心有不明,于是他就向这位印度的大师请教说,事情是这样这样子的,问题是这样这样的……如此如此这般,这是什么缘故呢?印度来的这位大师就说了,在《楞严经》里,关于这方面的义理佛陀阐述得十分详尽,你以后等《楞严经》传来的时候,仔细地去看过就会知道了。于是智者大师就想,如果我能够尽快地拜读到这部《楞严经》那就太好了!太好了!这是一种美好的想法,所以他就非常珍重地恳请这位大师,希望他能够将这个《楞严经》想办法请来我们国家来,请到东土来。
那么,等这位印度大师走后,智者大师由于求法心切,所以他就在他常住的浙江天台山,特地在山里的华顶上建了一个拜经台,然后每天面向西方,也就是面向印度的方向,就开始非常虔诚地礼拜。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是希望能够得到佛陀地加持,得到历代祖师的加持,希望这部《楞严经》能够早日传到我们中国来,可以广利众生。就这样,智者大师足足拜了有十八年——人生有几个十八年?又有多少个人能坚持十八年做一件事情?但是很遗憾、很令人不甘心的,智者大师虽然这么虔诚、这么辛苦,但是作为一代龙象、一代宗师的他,他老人家于公元的597年就早早圆寂往生了,他在生前居然一直都没有缘分见到这部大乘的无上宝典,实在是令人思之惘然!智者大师在这方面的福报,似乎还没有我们大?对不对?似乎还没有在座的福报大。这是关于《楞严经》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小故事。
后来又过了很多年,《楞严经》和我们中国的法缘一直就是接不上,似乎没有什么人来发这个心。福德因缘不成熟,不行就是不行,怎么样的发心,怎么样的勉强都不行。直到有一天,在古印度的中天竺出了一位名叫般剌密谛的大法师,也是三藏大法师,他觉得这部经典就这样被埋没在印度,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的确非常可惜),而且搞不好还有传承断绝的危险,所以他老人家就琢磨开了。
在当时,在我们中国的大唐,正好是太平盛世。我们中国的大唐,在当时的大唐,在文化上有一种兼容并蓄的、一种很广大的胸怀和度量,很大气,这种气度落在般剌密谛和达摩祖师之类的大德眼里,在他们看来,这就叫做“东土有大乘气象”,有让无上的大乘佛法盛开的土壤条件。所以般剌密谛大师就下了个决定,他要把这一整部的《楞严经》都抄录出来,他原来打算是先偷偷抄好了,然后再偷偷地藏好了带到我们中国来。呵呵,这个偷书一般不能算是偷,偷佛经尤其不能算是偷,为了弘法度生那就更是只有功德,没有罪过了。
但是没曾想,大师在过边境的时候,他偷藏的《楞严经》就被驻守的官吏给检查出来了,并且没收了,还因此下令,不许般剌密谛大师再出国,把他老人家的“护照”给没收了。大师没办法只好返回,但是他弘法利生的决心却一点都没有动摇过。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大师就想,我干脆就把这个《楞严经》全背下来得了,这样就不会被查出来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谁曾想,当他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把整部《楞严经》翻来覆去地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再次启程,就这样好不容易到达了边境,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人算不如天算,他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居然把整部经文、原来背得滚瓜烂熟的经文全忘记了!蹊跷吗?奇怪吗?这个内容居然忘得一干二净!不可思议,没有办法。般剌密谛大师只好再次打道回府,铩羽而归。像这个,我估计就是所谓的魔扰和考验了,也是我们中国的福德因缘暂时还没有到。
那么,经历过这两次挫折,般剌密谛大师就痛定思痛,他就采用了一个我们常人很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方法,一种自残的方式。他先把经文用小字,密密麻麻地抄写在了一种很细的白绢布上(反正是一种植物做的白布上,具体什么料子现在也不清楚),然后他把自己这个胳膊——印度的大师都比较肥胖,胳膊肉比较多,胳膊比较粗啦——把胳膊剖开,把肌肉给割开了一大片,然后就把这个写好的白绢——说实话我不敢去想象那个白绢有多厚,他得割开多大的一片肉——然后就把这个白绢慢慢地放了进去,放到自己胳膊割开的肉块里边,然后包好,然后再把创口缝合好。
等伤口慢慢地平复(居然没有化脓、没有感染)——慢慢平复完全看不出来后,大师就再次悄悄出国。这回般剌密谛大师瞒天过海,他终于成功了,他成功地来到了我们中国。那时刚好是武则天——我们中国的第一位女皇帝,在她下台后的唐中宗神龙元年(刚下台不久),也就是公元的705年,距离智者大师拜求《楞严经》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般剌密谛大师到达广州后,他就去求见当地的官员,正好当时的前宰相房融被贬到了广州,他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很重视。这位房融是我们佛教的一位皈依弟子,一位在家居士,而且他还受过菩萨戒,他也是历史上位高权重的一个高官,挺有名的一位宰相,是我们佛家的三皈依弟子、三宝弟子。所以他知道这个大师的来历和来意后,就很恭敬地将大师礼请到了广州的某个寺院住下。
那么,等大师把自己的胳膊剖开,把经文取了出来,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大家就发现,应该是因为时间太久了,藏在胳膊里时间太久了,那个写满经文的白布已经变得血肉模糊,什么都看不清了,文字都难以辨识,那就更不要说什么翻译了。那大家一看,不免长吁短叹,觉得天公实在是不作美,难道大师的这一番苦心、这一番心血就要完全白费了吗?就在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应该是佛菩萨的加庇,也是奇迹出现了——据说是在当时官衙里做下人的一位哑女,哑巴女子,她突然莫名其妙地就会说话了,她就说,如果能够用人奶、用母乳去清洗这个白布上的血渍,那么字迹就会显现,经文就不会有损坏了(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道理,诸位回家可以试一试,有条件的可以自己试一试)。那大家听了也只能姑且信之,于是就按照哑女说的尝试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很奇怪,经文还真的就完完整整地呈现了出来。这下子皆大欢喜,大家都觉得很欣慰,觉得没有白忙活。
那么,再经过一番周密而慎重的筹备,在唐中宗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号的那一天,《楞严经》终于就要开始正式翻译了。当时的译场,是由般剌密谛大师担任译主、主译,把经文一句一句地用梵语诵出,再由北印度乌苌国来的法师弥伽释迦大概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由我们广东罗浮山南楼寺的怀迪法师来参详校正,确定这个中文翻译无误,确定这个佛法的名相翻译无误,这样最后才由出身于山东清河世家、曾经做过宰相的大名士房融,由他亲手予以笔录,然后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予以润色,修饰文采——就这样,经过一道一道非常严格复杂的程序之后,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六七万字,洋洋洒洒,最终才得以面世。
所以这部《楞严经》来得容易吗?它可以说是僧俗集体努力的结果,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是大家的功劳,这几位大德互相配合,互相弥补,这里面缺了谁也不行——因缘和合,缺了谁也不行。那么,因为房融宰相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称得上是非常的深厚,他的文笔极佳,所以经由他精心修饰过、润色过的这部《楞严经》,那个文字和音韵就显得十分的典雅优美了,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这种文学意境和审美意趣,所以历来备受无数文人的称赞,尤其是备受佛弟子的喜爱。《楞严经》这部经典,在我们中国佛教的翻译史上,它被誉为是可以和《圆觉经》、《维摩诘经》相媲美的一部最成功、最优秀的经典,可以和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经典相媲美,这个其实一点都不过誉。以前不是讲过那么一首诗吗?所谓“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还记得吗?这个可不是什么夸张,不是什么吹牛的言辞,《楞严经》的文字魅力,它的文字摄受力就有这么大,凡是看过《楞严经》的佛弟子,凡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佛弟子,没有一个不承认的。
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在如此这般地历尽艰难困苦、流血流汗地将《楞严经》传来我们东土,并且翻译成功后,般剌密谛大师就很仓促地回国了。原来是因为他当年夹带经典偷偷溜出国门,被国王知道后十分震怒,国王就迁怒于守边的那些官吏,就把他们给关了起来,据说是要狠狠地惩罚他们,所以大师听说之后,一等翻译的工作完成就非常迅速地回国了,那个意思是他要回去以身相代,勇于承担、自我承当,知道这个意思吗?这个犯国法的是我,不要害到别人,大师是这个意思。这是何等的慈悲!但是般剌密谛大师这一走,从此以后在历史上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黄鹤一去,音讯杳然。
所以古德的这种发心和胸怀,这种行持,有时候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让人敬佩到五体投地!扪心自问,换了我可能就做不到了。像大师这种所谓的“重法轻身、为法忘躯、不惜身命”的出家人,从古到今一直都有,我们去看历史记载,史不绝书,像他们才是我们佛教的真正的脊梁!才是真正荷担如来家业的法门龙象!才是真正的大德!也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乃至一切众生,到今天才能同沾法益、同得法喜,所以他们实在是有大功于我国,有大功于众生。建议大家以后在闻思修的时候,一定要随时记得这份恩德,要饮水思源,知道吗?不要“将经容易看”,得来非简单啊,要记得感恩顶礼,不要忘了他们。
那么在大师走后不久,房融居士就将这部翻译好的经文和围绕《楞严经》发生的故事呈报给了朝廷,得到了嘉奖,但是朝廷也并没有马上下令弘传。直到后来,是我们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也就是六祖大师的师兄,就是写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那位,那位大师兄、那位首座和尚,他当时好像是国师,一个国家的老师,帝王之师,身份尊贵无比。神秀大师在奉召进宫弘法的时候,无意中就看到了《楞严经》,一看之下也是觉得殊胜无比,于是他老人家就发心把这部经典给抄了下来,后来他又得到了房融收藏在家里的《楞严经》原本。就这样,经过神秀大师的努力,也因为他的广大影响力,《楞严经》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流通开来,所以我们大家也要特别的感谢他。
这位神秀大师、这位菩萨的光芒,在历史上一直都被六祖大师所掩盖,很多人(包括我们,曾经)都很下意识地对他有一种轻视和忽视,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大错而特错!师父以前,我记得以前也犯过这样愚痴的毛病,有过这种愚痴的心理,莫名其妙的就觉得自己是站在六祖大师这一边的,就看不起神秀大师,仔细想来实在是非常没有自知之明,非常颠倒!幸好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又不是什么六祖大师,我凭什么轻慢神秀大师?轻慢一代国师啊?对不对?一代帝师,开玩笑,那个道德修行,哪里是我们一般人能望其项背的?!再说就算是六祖,他老人家也从来没有轻慢过任何人,更不要说是神秀大师了。我们一介地狱凡夫,给人家提鞋都不配!所以哪有资格去轻慢人家?所以要深刻地忏悔!南无阿弥陀佛!这回算是当众发露忏悔了,阿弥陀佛!呵呵,以前损了不知道几个亿的福报……
以上就是跟本经翻译有关的一些内容,我们简单介绍完毕,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经文了,我们大家先来看看本经的序分。
(8)一时是什么时
翻开经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本经的第一卷,整部《楞严经》共有十卷,这是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从这里开始,到“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一大段都是本经的序分,讲的是经典的来历和缘由。像这个模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那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佛经的套路,成为了一种专属于佛经文化的固定模式。不是我们一般的写作模式,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从表面上看,这个模式没什么好稀奇的,几乎每部佛经都是雷同的开头,含义也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在这个恒常不变的固定模式里,蕴含了一个永恒的时空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佛陀他老人家很用心良苦的,把自己实证到的时空和生命的真相放在了每一部佛经的开头,他就像是埋藏了一个智慧的伏藏,一直在等待我们后人,等待有心有缘的、有智慧的人来开启,等待知音的发明,这里面的用意是很深刻的。
其实我们在前面讲的那两部经——我们在讲《维摩诘经》和《观经》的时候,就已经或多或少谈到过这个问题了,还记得吗?大家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索这两部经的讲解,网上有比较完整的视频。这两部经的讲记现在也已经整理出版了,分别叫做《指月真髓》,这是《维摩诘经》的讲记,是在香港出版的;还有一部叫做《洞见和真相》,这是《观经》的讲记,由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现在全国的新华书店里应该也都能看得到。这个算是插播广告,唉,连讲经说法都要插播广告,这个世界没救了。
话说回来,如果按照通常的讲解,这个经文的意思就很简单了,“如是”应该就是“信成就”,指佛陀亲口说法,值得相信;“我闻”就是“闻成就”,指阿难尊者亲耳听闻,无有错谬;“一时”就是“时成就”,指某一个因缘具足的时间段;“佛”就是“主成就”,指释迦牟尼佛本人;而“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这就是“处成就”,指讲经的地点;下面“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这就是“众成就”,指有缘参与法会的广大信众——这六者圆满,因缘具足,就是佛经所谓的“六成就”,说明大家手里拿的这部经典是真实无伪的,是可以依止学习的。
这里面的关键,这一句经文的要点,最难解释的,同时也是最容易理解浅薄的,就是这个“一时”。从古到今,无数的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讲到这个“一时”,一般都会说,这是因为古印度的时间历法不统一,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古印度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时间的概念,他们对时间历史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佛陀才会这样大致地讲,从来不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从来没有这种具体的标明,而是以一个含糊的概念,以“一时”来代替具体的时间。
这种理解、这种说法不能算是错,但这个只是很表面的原因,这种理解其实是很浅显的,是一般凡夫大众普遍都能理解的,是我们的这个智商、这个思维普遍都能想明白的,能接受的。
但真正的原因,讲起来就非常深奥了,不一定能听懂,但大家可以姑且听之。所谓“一时”,佛陀之所以在每部经典都用这么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描述,是因为站在佛陀的“角度”(没有角度的角度),站在这样一位大觉圣者的角度,在他看来,所有的时间都是一个时间!在我们凡夫的眼里,佛陀似乎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针对不同的人,分别宣说了种种妙法,是不是这样?但是在佛陀的切身体验里,在他的实证里,他实际上是在同一个时间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同时”针对不同的众生宣讲了不同的妙法——对佛陀来说,这一切都是同时发生的!
换句话说,对佛陀而言,时间的区隔并不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别并不存在!听得懂吗?
佛陀趋入的是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错觉的绝对实相,也就是所谓的法身道境,这是一个究竟圆满的广大境界,完全超越时空,完全超越生死,完全超越想象。在这个本真的无限状态里——其实“无限”这个词也不是很准确,因为在那个状态里,并没有什么无限和有限的二元概念,并没有什么无限和有限的对立感受,了解吗?
在那个本然的实相境界里,所谓十方法界,六道轮回,无垠的时空,无数的宇宙,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切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在佛陀的感受里,它们不但是完美的一体,不二的,而且它们还同时展现于同一个当下——“一时”!这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永无止境的创造性旅程,其中的奥妙不可思议,具有无法测度的可能性。
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其实正是我们生命大圆满空性的神圣呈现,一切都是如来的化现,一切都是无始无终、无有极限的,同时又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所以佛陀才会既老实又隐晦地告诉我们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你们明不明白那是你们的事,反正佛陀没有打妄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还记得吗?这点大家要牢记。
(9)宿命通的奥秘
那么,了解这个道理后,以前有些搞不明白的事情,现在大概就能搞明白了。比如,以前我就是搞不懂宿命通的问题,六神通里的宿命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他们为什么、凭什么能够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啊?知道现在还可以理解,因为那些事情毕竟当下正在发生,或者马上即将发生,有痕迹可寻,有数理可推,但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早已过去,尤其是很遥远的过去,那些多生多劫以前发生的事,早就“事如春梦了无痕”,按道理它们早就应该已经消失、不存在了,所以佛菩萨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关于未来,尤其是很遥远的未来,多少劫多少劫后的未来,很多人事物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还没有出现的,等同于不存在,那这些佛菩萨又是怎么知道的?在我们的逻辑思维里,这个根本就是说不通、根本就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以前很困惑也很纠结,曾经傻乎乎思量了很久,瞎想了很久。
按照一般科学家的观点,按照我们人类的科技理念,这个所谓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根据量子理论,很尖端的量子理论,如果你想要预测一个人,那就要进行无限的细化,从细胞,再细化,分子,再细化,到原子,还要再细化,细化到足够的程度,寻找到一个规律,那差不多就可以做出预测了。可是我们人类的观察活动本身就在改变这个规律,所以在科技上、在科学上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通俗的说,我们人类的探知活动本身就在不断地改变着未来,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这就是未来的不可预测性。
但奇妙的是,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划时代的科学家,他们都拥有着超乎常人的理念,从以前的爱因斯坦,到后期的艾森博士,这些超越时代的科学伟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只不过因为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所以无法检验证明罢了。但即使是这些科学家,他们也无法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这个道理,不过他们却说得相当的肯定、笃定,似乎有一种很高深的直觉在指引着他们。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科幻小说里,后来有很多的科幻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往往就借鉴了这种科学思考,他们都被描绘成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
很搞笑的是,这个让科学家困扰无比、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我们的算命先生那里却从来不成问题,外国的暂且不说,我们中国的算命先生就经常通过什么生辰八字、梅花易数之类的,很复杂的计算一番,然后就很准确告诉你,“你未来有灾”,(众笑)或者“你未来有财”,是不是这样?我看你们很多人都算过命吧?在没有学佛、没有正见之前,我们基本都交过“学费”。我们的“未来预测”在算命先生那里貌似木有问题,但准确率到底有多高那真是天晓得。
那么在佛菩萨那里,这个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像我们佛弟子,我们可以不相信算命先生,也可以不相信科学家,但是只要是佛菩萨说的东西,我们就要慎重对待,就要小心对待了,那至少是值得探索、值得研究的。在经典里,佛菩萨描述的那种宿命通可以前知过去,后知未来,乃至一切众生的生生世世都能够了如指掌。以前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但是现在明白这个“一时”的道理后,举一反三,那个宿命神通的原理师父也就差不多搞清楚了,很容易就搞清楚了。
是不是时间到了?讲完这一节哈,讲完这个神通、“神经通”,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
原来这个所谓的宿命通,就是我们的心灵突破了时空幻象,突破了时空屏障后的一种自由无碍的能力、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个也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本来状态,人人具足,个个不少,生命本来就是超越时空的,我们所了解的时空万法都是这个无尽生命的创造物。在阿罗汉和佛菩萨,在他们超越时空架构的那种法身的体验里,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或者说是平行的,但是对我们这些还活在时间的架构内、还活在这个时空幻梦内的众生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性划分——这种线性的结构、线性的划分、线性的体验,却是真得不能再真的“事实”,真实无比,而且这似乎还是“唯一”的体验,完全符合逻辑,符合我们的感官觉受。
所以那些解脱的圣者,他们一旦达成突破,那就会看到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听到许多我们平常听不到的,明白许多我们平常不明白的,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当然,佛经上也讲了,由于阿罗汉和菩萨、和佛陀相比,他们三者证入的境界,其深度广度都有所不同,圆满的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在宿命通的开发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像阿罗汉一般只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超过就不行了,而菩萨就更厉害一些,从三地到十地的菩萨就已经能够知晓无量大劫,神通智能不可测度,但是他们跟佛陀相比那还是差很远很远,佛陀是最究竟圆满的,无限无碍,不可比拟。
这里面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佛菩萨并不仅仅只是很被动地去了解、去知道一些宿命,他们甚至还可以很主动地、很自如地去掌控一切,时空万物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可塑性很强的一块橡皮泥,不但可以搓扁搓圆了,还可以抛来抛去的,从这里丢到那里,在《维摩诘经》里,维摩居士就开示过这样的境界。像普贤菩萨,他老人家在著名的《普贤行愿品》里也讲过,所谓: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读过《普贤行愿品》的,记得这几句话吗?有时候读过就算了,不会理解和深思其中的意义,这里面就蕴含了时空和生命的奥秘。这里的“一切劫”和“一念”,一个极长,一个极短,在菩萨那里就是随心所欲的“料”,这个可不是吹牛哦!这个弹指一念和一切劫平等无碍,不一不二,这其实是表达了菩萨在时间上的一种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一种自如的掌控。经典上还说: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这几句话应该也记得吧?这个意思是说,在极微极小中,就包含有十方法界、诸佛刹土,这重重无尽的世界众生,菩萨都能够很随意地深入往来,庄严利他,这其实是反映了菩萨在空间上的一种绝对的自由,一种自如的掌控。
这几句话里面隐含的真谛,就是:时空是幻法!是唯心所造的幻法!任何时空都一样,时空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自性,所以佛菩萨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和改变它,同时还可以全然地了解,了解其中发生的一切状况、一切可能性,而这不过是一念间的事,永恒的一念——当下!一时!一切幻象就在此时此刻,一切就在同时展开,无有极限!这完全就是我们凡夫根本无法想象和测度的伟大生命境界,不是神话,不是柏拉图的幻想、空想。
此外,像《金刚经》里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也跟这个很有关系。有很多大德在讲解《金刚经》的时候,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往往都会说(通常的讲法),因为过去的心念早已过去,现在的心念刹那不住,才一说“现在”,就已经变成过去了,而未来的心念还没有生起,所以佛陀才会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呵呵,以前我每次看到这种解释的时候,我都会想,如果佛陀的说法是这个意思,如果佛陀的水平也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的水平,那他似乎并不值得我顶礼哦!对不对?我总觉得,这种对佛陀说法的解释里,似乎有哪里不对。一直到后来明白了“一时”的奥秘,我才恍然,哦,原来问题是出在这里,是很多大德把佛陀的意思给理解、给解读浅了。
佛陀开示的这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是讲,在实相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间隔、分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那种时间感受,我们以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别是真实的”那种想法、心念,从根本上来讲是错误的!师父讲得很慢,听得清楚吗?我们在思想上所理解、所认同的那种时间架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并非真实,并不是真谛的存在,那只是虚妄的错觉罢了。
因此佛陀才会讲“三心不可得”,潜台词是,我们不要被自己的心念感受给欺骗了,不然我们就永远也看不到真相,永远也得不到解脱!永远就会被这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的虚妄的架构所束缚,了解吗?
那么,在了解了这个“一时”的道理后,这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在这个虚幻无常的“实际”生活中(这个“实际”是打双引号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善用“一时”,活在当下,获得真切的突破?获得生命的、心灵的真切的突破?还有啊,关于这个“一时”,是否还有什么更为深广的奥秘?像这些,我们只能留待以后,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等后面讲经的时候再来和大家慢慢详谈。
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第四讲再见。阿弥陀佛。
(10)古今一脉说法者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四讲,第四节课。上一回我们简单又相对比较详尽地给大家介绍了“一时”的奥义,那么这个“一时”简单讲完,接下来大家看经文——现在回到本经,“一时”讲完,接下来是“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这个“佛”就是“佛陀耶”的简称,在这里指的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到佛陀,让师父想起前段时间听到的一句妙语,好像是、应该是在深圳弘法寺做义工的一位居士(名字忘了),有一天他突然说,我们经常对别人说我们是学佛的,但其实我们都是在打妄语!佛陀的那种行持哪里是我们能学得了的?我们哪里学得了?我们学“人”还差不多!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至理名言,说得很妙,完全正确!
我们仔细回心想想,每个人都仔细想想,我们其实就连这个“人”都不见得能做好,我们连“学人”都学不好,那还说什么学佛?果然是在打大妄语!这个话说出来,估计以后也再没有几个人敢自称是学佛的了,敢自称是“佛弟子”。
毫无疑问,我们的佛陀是无上大圣,号称“天中天”。对迷信的人来说,佛陀是他们崇拜的外在偶像,是他们希望和欲求的利益所在,利益寄托的所在,是他们寄托的对象,对不对?在这一点上,佛陀和什么土地公公、和什么圣诞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正信智信,对具足正知正见的佛弟子来说,佛陀就不是什么“外在”或“内在”的了。
听清楚,佛陀或者说“如来”,这个名号所指向的伟大境界,是不可被定义,尤其是不能被概念化的,所有的定义和概念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方便。因为佛陀是彻底的“觉醒者”和“超越者”,所以我们在梦境中、在这个生死轮回的大梦中的一切定义、一切观念、一切模式、一切理解都不再适用于他。同时,佛陀还是引导我们众生去追寻同样觉悟、去达到同样超越境界的“说法者”,“说法者”就是师父、上师,再通俗点的说法就是“老师”。只不过这个出世间的老师是世俗间的老师定义所无法比拟的,差别很大。今天好像正好是“教师节”,巧了,讲到我们这个最伟大、最殊胜的老师。
那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这个菩萨应该算是佛陀的学生和助手,可以这么去理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他们每一个都是这样的“说法者”。佛菩萨在说法、引导的时候,他们的方便手段可能会各有巧妙不同,但是他们说法的内容、核心的精神、要义,那绝对都是相同的,没有说两个不同的鼻孔出气的佛菩萨,知道这意思吗?或者说他们是互补的、互通的。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在真正的佛菩萨那里,不可能出现那种前言不搭后语、添枝减叶、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攻击的事情。切记切记!
所有的说法者,他们无量大劫、千古以来,一直都在不断地扮演着一个角色,那就是将内在的这份知识——内在的生命的这份知识、这份奥义完美地解释和传达出来的“师父”或“老师”的角色,他们一直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们在各个物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身份可能悬殊极大,因为他们的愿力有大有小,成就有高有低,遇缘有难有易,对机有智有愚……有种种的不同,所以在因缘法的显现上,他们的福报和能力往往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能力福报较小,有的能力福报较大,有些甚至是非肉体的、无形的、在精神领域的显现,但不管怎样,他们全部都是在扮演着一个传播内在讯息的角色,这是肯定的,没有例外,毫无二致!那些真正有大成就的说法者,他们在我们人类中出现的概率可以说是极低极低的,千百万年、亿万人中都不见得会有一个,乃至千百万劫都不见得会有一个,所以佛陀才会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不仅仅是在说“法”的难得,其实传播正法的“老师”也是同样非常难得。古往今来,这样的圣者说法者、圣者法师可以说是非常的稀少,那个数目我们大概掰着脚趾头都能数得过来。
比如,众所周知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最了不起的一个!老子是一个,基督耶稣也是一个,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公认的圣贤。这些说法者,无论他们现在还在不在这个物质世界,他们的教诲都是一样的活跃、积极,影响深远,辐射范围很大。据说基督的本体在他以耶稣的身份出现之前,就已经转世过无数次了,佛陀也一样,类似的记载都有。这些了不起的说法者,他们累生累世的反复再来,不断的以各种身份来为我们宣说正法,引导我们回归自性。
他们所说的“法”,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本自具足的、都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或者说是“寂灭自性”,也就是佛陀所说的生命实相。说法者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份讯息带到物质世界,带到生命轮回、六道轮回的各个层面,并且要尽量长时间地保留在世间,以教化群生、唤醒迷顽,唤醒我们这些笨蛋……
他们的工作,其实就是要去“唤醒”(注意师父用的词,是唤醒),去唤醒梦里人,去唤醒正在做梦的我们,去提醒大家要注意觉察这份内在知识的存在,不要活得颠颠倒倒、糊里糊涂的,结果因小失大,把这份最伟大的生命智慧给埋没了。换句话说,简单来讲,说法者所要传达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密藏于内的无上真知——所有生命的最根本奥秘!
在历史上,在我们已知的所有大大小小的说法者里面,应该说,佛陀是最圆满、最究竟、最高端的一位——这个说法应该是公允、公平的,而不是说“王婆卖瓜”,站在我们佛教佛弟子、出家人的身份角度而言——佛陀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他的福德智慧,他说法内容的深广、透彻和详尽,那完全不是其他说法者所能比拟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是这个道理。说实话,我还真看不出来,还有谁的说法能够像他老人家那样的,可以让如此骄慢的我如此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所以那句赞叹佛陀的话,“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在师父个人的体会和理解里,那真的一点都不是夸张,那是绝对的大实话!
那么,这位有史以来我们最伟大殊胜、最稀有难得的出世间的大圣人,他老人家现在正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结夏安居,为大众讲经说法。注意,佛陀宣说的妙法,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宣说的没有任何不同!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对此有任何怀疑诽谤、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人,不客气的说,那是你们自己的眼瞎,是你们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智商都出了问题,这是心灵的魔障,要赶紧痛彻忏悔,否则地狱有份,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那么佛陀如是说法,所有立誓守护正法的菩萨摩诃萨,他们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就会绝对和佛陀保持一致,了解这意思吗?自然就会保持一致,绝对不会有那种胡说八道拧着来的事情。我们看历史上那些真正的祖师大德,他们毫无例外都是这样的,绝对不会有跟佛菩萨、跟佛陀说的相矛盾的地方,因为事关众生的慧命,事关佛法的命脉,了解吗?这点大家一定要了解和清楚!
所以,如果以后再碰到那种似是而非、满嘴瞎扯,和佛菩萨、和祖师大德说得不一样的充满误导和毁谤的话,那么你们就要小心了,一定要坚持“依佛依法不依人”的根本原则!如果不能依法破斥之,那就最好敬而远之,或者拉黑踢之,反正和那些邪师邪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就对了,省得纠结,省得纠缠。
(11)史上最贵的房地产
本经在这里讲的室罗筏城,大家听这个词觉得很陌生,但实际上大家都应该很熟悉才对,这里就是古印度侨萨罗国的首都,波斯匿王就住在这里。在《金刚经》里这座城市被叫做“舍卫大城”,有印象了吧?而祇桓精舍就是著名的“祗树给孤独园”,又叫做“祇园精舍”,佛陀在这里宣讲了很多部大小乘的经典。像这样的类似的弘法基地,在当时几乎遍及全印度,比如灵鹫山,比如竹林精舍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名的道场。
我们今年初去印度朝圣的时候,好像就专门去了这个“祗树给孤独园”,大家还记得吗?去过印度的还记得吗?我们在佛陀当年讲经的、据说是佛陀当年讲经的那个说法台前还做了修法供养,很多人还在据说是佛陀他老人家住宿的房间遗迹那里静坐、念佛、绕圈了很久,依依不舍,不舍得离开,都想沾点佛气对吧?都想要开悟一下……所有的佛弟子,我们都很缅怀佛陀,缅怀遗迹,但是看着残垣断壁,夕阳渐斜,所有的人心里也都很清楚,曾经的圣地其实早就今非昔比,早就物非人亦非了。
不过当时有个“面积大小”的细节,我记得我是问了导游的,导游说现在挖掘出来的、我们能看到的“祇园精舍”遗址,应该还不到它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那就很大、很牛了知道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相当大了,住个千儿八百人的应该没问题,但是居然是三分之一。哇!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真是非常的让人心向往之,让人震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关于这个“祇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所有看过佛经的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我们这些身临其境的佛弟子那就更不用说了。
话说当年——开始讲故事,没有反应啊你们?(众鼓掌)听呆了是不对滴,知道吗?话说当年,应该是三千多年前,佛陀为了追寻觉悟,追寻彻底究竟的觉悟,为了解脱和他一样深陷烦恼和无明中的苦难众生,他老人家放弃了贵为王子的权势和享受,剃除须发,出家修道,他成就佛果以后就开始面向大众讲经弘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陀和当时古印度的很多外道修行者一样,他和僧团一直都是四处行脚,随缘讲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道场,没有一个适合大众共修共住的“阿兰若”。那后来渐渐的,追随佛陀出家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革命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就像经典上讲的“千二百五十人俱”,那还只是常随众,很多的时候人数要远远超过这个,那怎么办?如此一来,一大帮子人一天到晚浩浩荡荡地四处化缘乞食,那就显得很不方便了,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在当时,有一位菩萨化身的大护法叫做须达多,他是一个大富长者,他平生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去帮助穷人,去周济贫苦,是一个大善人,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更不是那种伪装的、虚伪的,所以他感得的福报、福德就非常的大,老百姓也因此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这位老人家是佛陀的铁杆粉丝,跟我们一样都是铁杆粉丝,所以当时他看到这个情况,就发了大愿说:我一定要给佛陀和他的这些尊者弟子们建造一个道场,建造一个好道场,以使无上大圣能够更好地讲经说法,去利益更多的众生。所以你们看看,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这才是真正地在护法!
那么须达多长者找了很久,四处寻觅,最后他就发现在室罗筏城,也就是在舍卫大城附近有一个非常好的园林,环境、植被、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地方也足够大,很适合做道场,所以他就打算购买。但是当他派人去洽谈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园林原来是波斯匿王的儿子祗陀王子的,是皇家的园林。那王子听说一个商人也敢来打他园子的主意,我估计王子心里肯定很不爽,所以他就故意刁难说:你家里有钱是吧,小样儿的,你想买我这个园子可以,但是你要用金砖把我这里的地面都给铺满——我们去过的呀,有多大?祇园精舍,就是现在三分之一大,铺满都不得了!王子就说:只要你能做到,那么这个园子就是你的!这是神马牛人啊?!条件很苛刻。
呵呵,谈到钱、谈到金砖我就感兴趣哈。我们大概可以拿现在的黄金比价,来大略估算一下这个园子每平方米铺满黄金后,能值多少钱?一克黄金现在的国际金价是多少?不到三百吧?到三百了吗?有没有三百?我们少算一点,我们就按克价两百来算好了,一块小点的金砖至少能有两斤吧,不是你们家偷工减料的那个金砖哦,至少两斤。那就是一千克(按照我们现在的度量衡来算),一千乘两百,那么一块金砖就是二十万,那一平方米的地面能铺多少块这样的金砖?这样粗粗一算啊,祇园精舍每平方米的地价,那至少至少都有几百万!呵呵,什么“北上广深”的房地产,弱爆了对不对?这应该可以算是历史上最昂贵的房地产了,比香港还贵有木有?什么香港半山的千万豪宅,太弱了,相比之下不值一提。
那么祗陀王子他以为这样一来,这么苛刻、这么离谱的条件,那肯定是没有哪个傻瓜会来买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买得起。但是没曾想,须达多长者还真就是这样的傻瓜,他铁了心的就一定要买!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佛陀所开显的无上解脱智,那是何等的稀有难得、何等的珍稀宝贵,这个生命的大智慧,它的价值要远远超越世俗的黄金,超越世俗的一切——诸位现在活到四五十岁这个年纪的人,活到这个年纪的佛弟子,对此应该深有感触吧?深有感悟吧?这句话绝对不是吹牛。
所以当须达多长者把黄金运到园林,开始铺地的时候,这祗陀王子他就觉得很奇怪、很不可思议了,还真有这种人!他就找人来问,他了解到,原来须达多长者之所以这样不惜代价,就是为了要供养佛陀和僧团,以方便他们讲经说法,安心办道,这是何等广大的发心啊!祗陀王子当下就震惊了,立刻就被震住了,他觉得是既感动又惭愧,其实这位王子的善根也是非常深厚的,所以王子很快就下了一个决定。
他就把须达多长者请来,对他说:既然是供养佛陀的,那你干嘛不早说啊?你早说嘛,要不干脆这样,我也不收你那么多黄金了,但是这个园子要算我们一起供养的,因为就算你把地面啥的都给铺满了,那个地面上的花草树木也都还是我的,所以不如我们一起供养佛陀,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功德吧。这是耍赖哈,不惜耍赖,为了争抢供养佛陀、供养僧团的功德,换了我也会耍赖!须达多长者一听,刚开始还有点不太乐意,因为他觉得“我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是何等的富豪),就算把那些花草树木买下来也没有几块金砖、也没有几块黄金……那意思就是“我有钱,我任性”,但是长者转念想想,从大局考虑,从长远考虑,最后他还是同意了王子的条件。大家注意,像这样子做事情,像这样子做人做事,才是比较懂得“商道”、比较有政治智慧的表现,怪不得福报那么大。
就这样,这两位大护法强强联手,于是就成就了一场殊胜无比的供养三宝的盛举,“祗树给孤独园”从此名满天下,他们两人也因此流芳千古,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们的财布施而受益无穷。像我们大家,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其实都是其中的沾光者和受益者,是不是这样?所以大家都应该懂得饮水思源,要懂得感恩。
有时候仔细想想,也只有佛陀和诸大圣者才有这样的无比的福报,反之亦然,反过来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当时的人福报不够,那估计也感应不来佛陀和那么多的解脱圣者,这个因缘感召是相互的。
据说,所谓的“修到见道位”,也就是修到禅堂里讲的“开悟”或者“破初关”,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多大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呢?从福德来讲,至少要有七世做天子的福德,从智慧来讲,则要有做九朝状元的智慧。诸位赶紧回忆一下,宿命通,你们那一辈子做过皇帝或者状元不?具有这样福德和智慧的人才有开悟的可能性。所以你们想想,诸大阿罗汉那肯定都是开悟的,佛陀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群人集合在一起,他们的福报得有多大?而能去亲近、供养、护持这样的一群圣者,去到他们面前听经闻法,当时的众生他们的福报又有多大?唉,想起就自卑,自愧不如,生不逢时。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有反差哦,对比很强烈,那就很悲催了对不对?一看就知道你们没啥大福报,(众笑)因为你们感召来的居然是我这样的师父,很差劲,无德无修缺心眼,得罪人了还不知道。当然师父的福报也不咋滴,因为感召来的是你们,一块金砖都木有(众笑)。
呵呵,像很多人听经,听了半天都不知道师父在说什么,或者压根儿就没听,左耳进右耳出,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个听来的“法”去灵活运用,去举一反三的善用,这就是没有福报,也没有智慧。唉,其实我们大家都要深刻忏悔,“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那么在这个福报和智慧都很欠缺、都还没有修好之前,我们既碰不到像佛菩萨一样的好师父,而师父也碰不到真正护法得法的好弟子,所以俺们大家啊,就只能先暂时这么凑合着过,谁也别嫌弃谁……很悲催,看到你们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很悲催!(众笑)
(12)儒·圣和道·圣
下面,看经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当年一直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然后也一起来到了祇园精舍的大比丘僧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其实是个约数,应该只有多,不会有少)。他们就是所谓的“常随众”了——生生世世,恒常追随佛陀的脚步去自利利他、去自觉觉他的修行者,都可以叫做佛陀的“常随众”。那么,我们是不是“常随众”呢?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们是“常随众”吗?还是“常随便”?这一千多位出家人,这么多人,他们个个都是已经证悟了无漏解脱的大阿罗汉、大圣者,个个都是值得我们三界所有人天去礼赞和供养的大福田——他们是真正的福田,不是我们深圳的这个“福田”。
像这些出世间的圣者,这些已经超越三界生死、超越一切烦恼束缚的出世间的圣人,他们和一般世间所推崇的那些圣人是不同的,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像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圣,一个是道圣,他们是我们中国古代都公认的大圣贤,但是在显现上,如果拿我们佛教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似乎还并没有达到阿罗汉或者缘觉的境界,更不要说什么法身大士、地上菩萨了。我们看他们写的东西,大概就能知道他们的智慧和见地是属于哪个层面的,这个是骗不了人的,想装都装不出来。像孔子应该不出欲界,老子应该不出色无色界,还是在三界的范畴之内。
他们两位都是有着很高修养和内证功夫的世间圣贤,值得我们礼敬、尊敬,但是在因缘法的显现里,目前为止,我们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他们已经具足了相当于阿罗汉的断证功德,更没有像诸大菩萨那样,我执和法执都破除了,还有菩萨都有的慈悲心和菩提大愿,三解脱门的奥义,万法缘起性空、无我无生的中道智慧,以及六度万行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道德经》和《论语》里暂时都还看不出来。更不要说,拿他们和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相比,那就更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所以严格来讲,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还只是一般世间圣贤的学说,境界也还只是一般圣贤的境界,属于很高明的一种外道善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法。虽然是善法,远超凡俗,但仍然还是外道——不破我执,就难断轮回;不证法身,就不得究竟。他们的理论和修法,在某些地方和佛法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更多的则是相异,这点大家要了解。
像有些大德说,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萨化现的,这个应该只是一种方便说。其实从了义的、理体的角度来讲,天下众生芸芸,所谓“黄花翠竹般若意,青山绿水古佛心”,又有哪个不是佛菩萨化现的?但是在事相上,在我们佛教里,阿罗汉和菩萨——这两个概念都是有着很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要完全符合了才能称之为阿罗汉或菩萨,不能自封,更不能吹捧,这个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叫的,没到那个境界,就不能乱叫。
像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平常见面,大家都爱互相客气,都爱互相称呼对方为“菩萨”,“菩萨早安!”,“菩萨吃早餐了吗?”“哦菩萨,你刚刚从厕所出来?”……(众笑)这个其实只是一种客气、恭维,甚至是玩笑。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还真的就把自己当成菩萨,那“菩萨”这个词就变成戏论了!了解吗?
如果是真正觉悟的菩萨或阿罗汉,那就一定会对生命和时空的真相、对六道轮回的真相了如指掌,同时也一定会了解心性和物质的真谛,因为了解,所以也一定能说得出来,就算没有佛说的那么圆满,但也远远会比一般凡夫和外道要说得清楚、明确,这是肯定的!所以老子和孔子到底是不是菩萨化现的?他们到底有没有达到菩萨的程度、高度?这个我们要持谨慎和保留的态度,不能开玩笑,不能“随口就乱道”。
据记载,明朝的憨山大师曾经对老子有过一个判释,他说老子大概有那么两种可能性:如果老子最后能够把无常和无我的义理体悟得很透彻的话,那么他应该要判到辟支佛,也就是缘觉、独觉的层次,还不算究竟;如果《道德经》真是老子写的(这在学术界也一直都有争论),而且是老子最后留下的内容,那么他就只能被判到外道里面。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正好是识阴里面的东西,说明他还没有破识阴。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之后有没有再留下东西?这个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和证据,也不知道他最后修到哪个层次了。而且《道德经》究竟是不是老子写的?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憨山大师说有两种可能性。
你们知道憨山大师是谁吗?佛弟子,知道憨山大师是谁吗?知道*大大是谁吗?(众笑)憨山大师他老人家,可是有明一代最顶尖的几位大师之一,学修圆融,通达无碍,他是公认的彻悟的大宗师、大祖师,丝毫不比唐宋的祖师差!我们现代某些知名的什么“上人”、“导师”、“大师”和“老和尚”,在修持和见地上,相比于憨山大师这种级别的祖师,那可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所以现代的那些人说什么“孔子和老子是菩萨的化现”,像这种言论,我们大家听听就行,别当真,我们还是要相信祖师,还是类似于憨山大师这种祖师的评判,他们的评判比较稳妥、比较可靠些,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诸位元芳,你们觉得怎样?
好像时间差不多了是吧?今天的第四讲时间已到,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阿弥陀佛。
(13)破见和谤法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五讲,第五节课。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经文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经文的开端,讲到这一句。我们还顺便给大家介绍了佛教关于“世间圣贤”和“出世间圣贤”的定义区别,比如孔子和老子,一个儒圣,一个道祖,他们两位老人家毫无疑问的都是圣贤,属于“说法者”里面极其难得的圣贤,他们两位的思想和心灵的高度影响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乃至到现在对全世界都有影响,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DNA密码里,估计都留有他们的烙印。
但是,如果按照我们佛教的定义和标准来衡量、来看的话,这个圣贤大概就可以分为两种,有“世间的圣贤”和“出世间的圣贤”这两种。像孔子和老子,他们虽然都很了不起,但是根据目前的资料,根据他们留下的书籍,我们也只能把他们判定为“世间的圣贤”这一类,这是比较严谨和审慎的一个判断,他们还没有达到佛教“出世间圣贤”的标准。根据有的说法,有一些前辈大德又说他们是某某佛菩萨的化身,是某某佛菩萨的转世,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达到阿罗汉或者佛菩萨的境界?到底是不是某某佛菩萨的转世或者化身?像这种话,这种根本“查无实据”、没有办法去验证的猜测和说法,师父个人认为,纯属多事,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导,所以要郑重提醒大家。作为已经宣誓皈命三宝的佛弟子,尤其是已经出家的佛弟子,你们千万不要因为现代某某名人名僧的方便说或者是胡说,就以为老子和孔子既然都是佛菩萨化现的,那么他们的学说我们佛弟子也应该要大力弘扬,要大力推荐——听清楚,这样做的人其实是在不务正业!这种逻辑思维是很有问题的,不是正思维。因为我们是佛弟子,甚至是出家人,佛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我们都还没有好好研究、好好发扬,你却还有时间去弘扬其它的,这个不是颠倒是什么?这个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甚至,如果有出家人说,学习儒道是接引学佛的方便——嗯,作为方便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越过底线,切记!我们拿儒道的学说、传统文化的学说,来作为接引初学、接引外行、接引初机入门的一个方便,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能越过底线——这里面是有一个很严格的底线和标准的。你不能说,儒道是学佛的基础,佛弟子必须要先学好儒道,或者必须要先学好什么《弟子规》才能学佛;乃至说什么《弟子规》是佛法的根本戒,不学《弟子规》念佛都不能往生等等,那这个就是臭不可闻的屁话了!这种说法就已经不是什么方便了,而是在谤佛谤法!是在误导众生!这是一种很明显的似是而非的谬见,甚至是彻头彻尾的邪见,大邪见!一种很不清晰的颠倒见!
什么时候我们学佛必须要先学儒家和道家了?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的先决条件是谁定的?而且戒律——佛教的戒律,是只有佛陀、只有大觉圆满的佛陀才能制定的,菩萨和阿罗汉都没有资格、都不行!了解这意思吗?那么请问《弟子规》是哪个佛陀写的?是哪个佛陀说的?连这个基本的准则原则都不晓得、都不尊重,就敢开口胡说八道的人,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无知者无畏!是不是这样?这是一种外行人或者半桶水的想当然,自以为圆融通达,却不晓得违背了佛陀的根本教言,这个知见已经偏邪了。这就叫做“离经一字,允为魔说”,这句话听说过吗?佛言祖语一再强调的;又叫做不通教理,“开口便乱道”,胡说八道,误导初学,误导外行。
大家要注意,我们现在不是在说什么儒道不好,不是在说儒家道家不好、不可以学、不可以去了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在说学佛就是学佛,最好纯粹点!佛法不是什么大杂烩,不是沃尔玛,佛法是永恒的、最完满的真理,是生命的真谛,佛法的核心是“了生死,出三界、得解脱”,它是最究竟、最彻底的不共妙法,它和那些什么世间善法,尤其是和那些外道善法有着很本质的、根本性的区别。对那些世间善法和外道善法,我们可以尊重,可以理解,但是绝对不能乱掺和,不能掺杂进佛法里,一旦乱了就会出事,一旦掺杂就会出问题,最后我们佛教的教义就会被改变,变得面目全非,变成相似佛法,那害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那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造孽了!
希望大家的基础知见要正大而清晰,再重申一遍,弘扬传统文化本来是好事,以传统文化作为方便来接引学佛也是好事,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和底线,那就是(听清楚):绝对不能以破坏佛法的正见为代价!绝对不能说佛法的基础和根本戒就是《弟子规》,更不能说必须要学《弟子规》才能往生净土,这样说就是在破见,就是在谤佛谤法,很严重!那会误导一大批盲目愚痴的外行初学者,所以这种说法实在是非常糊涂透顶的邪见!这样去宣传的人不但破坏了佛法,实际上连传统文化的本身也破坏了。就像如果有人说,学儒和学道的基础就是学基督,或者你要修仙、要学道,那就必须要先学《弟子规》、先学《论语》,这样外行的话,那儒家和道家也是不可能接受的、不可能承认的,这是很明显的扯谈。
在释道儒这三者之间,虽然在人天善法、在修福修定的层面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但是如果往它们更里面去深究、去探索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三者其实更多的是相异,在最根本的“性空无我”的了义知见上,它们三者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这一点做法师的人在弘法的时候就必须要说清楚,否则就会误导众生,戕人慧命,甚至从长远来看还会造成破灭佛法的恶果,那就很可怕了,比杀人放火还可怕,所以要一千一万个谨慎。
尤其是身为出家佛子,当我们在帮助这个世界重建世道人心,重塑伦理道德的时候,对那些不相信佛法的人,我们应该首先要以因果正理和十善业道来接引,实在是没有缘分、不愿意学佛的人,你才可以观察其因缘根器,介绍他们去学一些他们能接受的传统文化和外道善法,比如说《弟子规》和《感应篇》之类的,但是要切记:这是不得已的方便!而且在说法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道理给讲透彻了,不能有漏洞和误导。但是在接引那些对佛法感兴趣的,属于初学初信的人——在接引这些人的时候,身为出家法师,你就不能随便劝人家去学什么儒家和道家了。我们必须要非常严格严谨地按照佛陀制定的佛法架构来给众生说法,语言词汇、表达方式可以灵活,但根本见地不能胡乱发挥,更不能妄自夹杂,不然佛法的传承就不能称之为“清净传承”了。
因为在戒律里,像这个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其实是有很严格规定的,佛陀当年早就有过叮嘱,对我们后世、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过叮嘱,所以像我们这些比较专业的法师一听就知道,什么是胡扯,什么是狡诈地乱讲,什么是方便说,听得出来哈,但是很多业余的初学者就未必能分辨了。比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里就曾经说过:“受三皈已(我们受了三皈依以后),造作痴业(由于不了解而又去造作了一些愚痴的罪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比如去学习和接受了某些外道的法门、不究竟的法门,我们居然还广为赞叹和宣传它们),以是因缘,失于三皈(因为这样糊里糊涂、没有正见的缘故,所以我们自己的三皈依戒体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给破坏掉了)。”
佛陀又讲:“若人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如果有三宝弟子,去相信那些外道和他们供奉的神灵,能够救度他的一切苦难,消除他的一切恐惧,从而去礼敬和叩拜的话),是人则失三皈依法(那么这个人自然而然地就会失去他三皈依的戒法,不再是佛弟子了)。”为什么?因为他不依佛慧,开始“妄用其心”,不信佛智,开始相信外道,甚至开始“心外求法”,这就和佛说的解脱正道背道而驰了!其实,佛陀这样严格的规定是有道理的,这是在爱护那些还没有建立正信和正见的初学者,怕他们一时糊涂,一不小心走偏走错,误了法身慧命,乃至断了菩提种子那就麻大烦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针对初学者,尤其是针对那些还没有正知正见的初学者,至于真正的菩萨和自认为是菩萨再来的,你们不在此例。那个睡觉的菩萨也不在此例,打瞌睡的不在此例。
所以我们既然是学佛——大家要想清楚这个很基本、很根本的问题——我们既然是在学佛,那么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从佛说的三皈五戒和十善业道入手,从四圣谛、三法印和四念处入手,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学佛的基础,而不是从什么《论语》、《老子》,从什么《感应篇》和《弟子规》入手,那不是佛弟子应该操心弘扬的东西。佛弟子要承担的是如来家业,而不是什么儒家或道家的家业,莫搞错了!像这样儒道佛不分,像这样似是而非地教导大家去说、去做的人,说得严重点,他们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灭法!他们是在误导众生,混乱佛法!听得清楚吗?这个因果是非常可怕的,敢这样去做的人,那纯粹就是“厕所里点灯——找死”啊!
这其实是很微妙、很难分辨的一种魔,也是最可恶的,杀人不用刀!不知不觉把你的慧命断了,你还不知道,你可能还感谢他、崇拜他、顶礼他、供养他,还帮他数钱……天下最愚痴的事莫过于此。所以这方面的知见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晰,心里要明白,要很明白,千万不要被人一忽悠,就把单纯的佛法给搞混杂了。
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的佛教佛法本来就已经被曲解、被扭曲得很厉害了,现在再来这样夹杂、胡搅一下,那真的就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实在是伤不起啊,我们佛教佛法已经伤不起了!所以大家最好要有一个冷静而缜密的头脑,不要学佛学了半天,三皈依和四圣谛都还搞不清楚,《三字经》和《弟子规》你倒是背得滚瓜烂熟的,那也太搞笑了。请问,你是在学佛吗?我看这更像是在盲修瞎练,是在浪费时间!话不多说,自己想清楚取舍。
(14)次第和根本
嗯,看来还是有必要再讲清楚一些。某些道理,如果你们自己不能正确地“依佛依法”去正思维的话,那师父没有办法,我只好像老太婆一样的反反复复、啰啰嗦嗦地唠叨一遍又一遍。
像有的居士曾经提问,他说我是佛弟子,那是否意味着我皈依以后,那些世间法的书籍(包括善法和恶法),我们就一概不能看、不能学、不能读了呢?有的居士甚至还说,如果佛法是这样的狭隘,是这样的分别,那我又何必学佛?我干脆就不学佛了!唉,类似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脑子,已经不能用“头脑简单”来形容了,这是一种很愚蠢的“邪思维”!典型的邪思邪见!不能“依佛依法”去慎思明辨,不能深入经藏去扎实闻思的人,那自然就会得到一些荒谬的、滑稽的、错误的结论。面对这些人,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很崩溃,人生很崩溃,实在是“无语问苍天”,搞不掂他们。
其实做为佛弟子,尤其是受过大乘佛法熏陶的佛弟子,那基本上是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看的。你们还记得四弘誓愿里的那句“法门无量誓愿学”吗?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为利益众生,可以广学一切法,一切善法恶法你都可以去了解,但是这里面是有一个次第和原则的,那就是:初学者必须要先具备闻思的基础,必须要先学习佛法的根本,树立正信和正见,这个时候的初学者不应该也不适合去翻阅其它,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那么,当初学者具足正信和正见之后,他自然就会明白佛陀的良苦用心,他这时再去接触那些什么世间法、外道法,他就不会被迷惑、被误导了;这时的修行者,他再怎么去看去学,都会以佛法为指归、为依止、为标准,毫不动摇,他会以正见的眼光来分辨和看待那些外道法,善用但不被惑乱——这就是我们要强调和坚持的大原则!这也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修学次第。违背这个原则和次第,往往就会出问题,出大问题,走偏走邪而不自知,这样的人很多。
很显然,菩萨广学一切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善巧地摄受、接引众生,同归性海,同得解脱,所以对那些还是凡夫,还不是菩萨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最好还是要提倡先把佛法给学好了,然后再去讨论和研究其它,这个次第不能乱,原则不能错,一乱一错就会出问题,就很容易会出问题。
像现在有些居士,甚至是出家人,他们对外宣说“学佛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要先学什么仁义礼智信”,所以他们劝人学《弟子规》,学习一些相似的儒家或道家的东西,好像这个才是佛法修行的基础,而佛法变成是高高在上的,一般人不能学——这种话咋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对吧?有没有道理?觉得有没有道理?但其实这是最为严重的本末颠倒,是大邪见!
这句话应该要反过来讲才对:必须要先学佛才能把人做好!必须要先学佛才能做好人!要想做好人,要想把人做好,就必须要先学佛,否则你学其它的任何学问都有可能出会现偏差,都不能得到究竟,不能算圆满!我们佛弟子应该要这样去讲,这才是百分之百的正见!为什么?
因为佛陀早就已经彻证了真理,彻证了法界和生命的实相,他所讲的法,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是空谈,他自己做不到、不明白的事情,那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还记得吗?佛陀不但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是至高至善的,他老人家在那些世间法的修持上也是最透彻、最圆满的!他讲述的因果、轮回、十善业道等等法理,都是基于对万法“缘起性空”这个真相的洞察,所以是正理,不是歪理,既非凡夫的糊涂迷信,也不是外道的邪见误导。因此在这个正理正见指导下的修行,不管是修福还是修慧,那才是最最正确的,最有可能达到世出世间法的极致,得到没有任何缺漏的果报。
而且,佛陀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引导,他老人家绝对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众生,他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去仔细思维他的教法,允许质疑,倡导实证,强调“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很显然,只有佛陀才是最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好老师,佛法才是最根本、最平实、最适合普及大众的真实智慧,这才是我们做人和修行都要优先首选的基础,而非其它。是不是这样?仔细想想!
假如我们要搞教育的话,我们应该首先选择的是佛经,应该先推广这个,而不是其它。比如我们可以摘录一些佛说的《十善业道经》和《吉祥经》里边的内容,淡化其宗教色彩,然后教给大众,教给孩子们(尤其是教给孩子们),然后告诉他们因果缘起的正理,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正信和正见,对生命的基本的正信和正见——这个根本、基础非常非常重要!这个事情不管从短期的,还是从长远的效果来看,那都是对老百姓、对社会人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利益的。
那么,类似的、比较基础的、比较好的普及读物,在我们佛法里面还有很多,我们佛弟子与其去推广《弟子规》,去推广这个在某些观念上存在严重误导的东西,那还真的不如好好去推广一下佛法呢,好好地给大众、给小朋友们传授一下基本的因果的道理、缘起的法则,这个才是正事!要从小教会他们,了解因果的、生命的基本法则,然后遵循这个法则,好好地去做人做事,去修福修慧,乃至更进一步地趋向解脱之道,那么这个小朋友、你们的孩子,你们就永远也不用担心他的未来会好不好,那肯定会好!对不对?所以这点非常重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善巧地把《弟子规》和传统文化里的一些符合佛法正见的东西结合起来,清晰无误地传授给下一代,这才是百年大计,这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听得明白吗?师父这样讲,你们大家能听得清楚吗?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啰嗦很久了,到这里就算是说透了,以后我们不会再多说。
(15)天魔的问题
下面,大家看经文,我们还要再稍微解释一下“大比丘”的意思。这个“大”是形容词,形容这些出家人的成就很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个个都很了不起;而这个“比丘”是梵语的音译,包含有三个意思:怖魔、破恶和乞士。
所谓怖魔,就是让天魔觉得很害怕、很恐怖的意思。如果有人以正信和正见发心出家,按规矩登坛受戒,成为僧宝的一员,那么这个消息辗转传到魔王的耳朵里,他就会觉得很恐怖了,因为他的眷属、他的奴仆又要大批量地减少了,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存在境界受到威胁,天魔就会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地去阻碍干扰这个修行者,要把他留在人世间,留在轮回里,这个就是所谓的“魔扰”,搞不好就是“走火入魔”。
更有甚者,在本经的后面会讲到,佛陀说,如果有修行者真正证到首楞严大定,真正证到三摩地的解脱境界,返本归元,那么这个时候一切魔王,以及天道的各大凡夫天(包括六欲四禅,一直到外道的无想诸天等等),这些天道众生就会看见自己所居住的宫殿、光彩明丽的宫殿突然无缘无故地被崩坏、毁坏,大地震动,天翻地覆,就连这个水中的河神海神,地上的什么山神土神,空中的飞行夜叉等等,这些鬼神精怪就没有一个不仓皇惊怖的,看到这种境界都很害怕,他们也会很害怕,毕竟还是众生、还是凡夫。只有我们人类,由于肉眼无知,肉体凡胎,神识昏昧,所以才不能觉察和发现这种变迁,很微细的变迁,典型的无知者无畏。
这个事情很好玩儿,这个境界其实很有意思,每一个修行者到那个阶段都会亲身体验到的,这些内外一如、相关联的境界。
大家要晓得,像这些什么魔王、鬼神和精怪,他们都是有神通的,拥有五种神通,什么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等。虽然神通的境界高下、程度不同,但是都很厉害。就像我们人类相比于蚂蚁,人类的神通很厉害,像这些魔王神怪,他们的神通相比于我们人类也很厉害,不是一个境界。不过这些众生都还没有证得漏尽通,他们还没有开启真实的般若智慧,还没有开启真实的能够洞察万法实相的般若智慧,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执著,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深深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享乐,不愿出离,不思出离,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会放任那些修行者,让那些修行者来破坏他们的统治、摧毁他们的宫殿呢?因此一切天魔眷属,鬼神精怪,所有的魑魅魍魉,他们绝对会在修行者修习正定的时候,联合起来,一起去找他的麻烦。呵呵,这就是本经所讲的五十阴魔的根源来历了,这是佛陀说的,听起来事情很大条。
那么,讲到这里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欲界天魔到底指的是什么?他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一有人发心出家,发心受戒,他就会害怕?为什么一有人修得真正的禅定三摩地,他的魔宫就会震动?按照佛经里的讲法,天魔波旬住在六欲诸天的最上一层天,长得很帅锅、很庄严、会放光、皮肤超级水嫩哦,福报神通都很大,他是我们欲界之中掌控一切的最高主宰。
按照这个讲法,天魔和他的宫殿应该都是高高在上的,高居在云天之上,不是地球的境界,应该不会轻易受到骚扰才对,如果多一个人出家他就害怕一次,多一个人解脱他的宫殿就地震一次,那他的心理素质也太脆弱了,他的这个宫殿的质量也太豆腐渣了!对不对?但是很显然,天魔的什么心理脆弱、宫殿掉渣,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这里面,在佛陀的说法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奥秘?想知道吗?(众鼓掌)呵呵,鼓掌也没用,其实我也不知道。(众笑)大家不妨自己先参一参,尽管打妄想,等我们后面讲到天道境界的时候,再来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看看你们思考的到底对不对。
那么下来是“破恶”,这个意思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出家人受戒以后,依法修行,自然就能破除长久以来形成的种种烦恼恶习、串习,破除见思疑惑,所以叫做破恶,又叫做“杀贼”——杀烦恼贼,破心中恶!可惜古往今来,从来都是“破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所以那些真正能够破恶杀贼、降服自我的比丘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堪称是“人中珍宝”,值得我们所有人去礼敬和顶礼。
是不是时间到了?差不多了是吧?那么今天的第五讲就到此暂停、为止,第五节课到此为止?老话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阿弥陀佛。
(16)四种邪命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六讲,第六节课。上一节课我们刚刚批斥过邪师邪见,骂完人,然后接下来是给大家解释了“比丘”这个概念。“比丘”这个概念里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怖魔”,第二个是“破恶”,第三个就是“乞士”。这个“怖魔”和“破恶”的内涵意义,上节课已经简单地跟大家讲解了,那么现在是“乞士”,“比丘”的第三个含义。
按照佛陀制定的戒规,凡是出家弟子都必须要托钵化缘,我们看古印度的传统,还有现在原始佛教的传统都是这样,就是向外去乞讨基本的饮食以养活自己的色身,借假修真;同时还要向内乞讨佛法,精进修行,自觉觉他,以资养法身慧命——色身和法身都同样重要,这就叫做“乞士”,算是最高贵的一种乞丐。所以你们以后,假如突然看见师父托个钵,出现在你们家门口,千万不要奇怪,你们一定要记得给师父饭吃,不要光给白饭不给菜,(众笑)更加不要大惊小怪装做不认识。师父这是奉旨乞讨,奉佛旨,比圣旨还要大,你们不给也得给,给了但是不白给,切记哈!
那么,这样的比丘、乞士,又叫做沙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剃发染衣,剃光头,穿坏色衣,然后离家弃欲,就是要“出家”,所谓的“出家”。这是古印度当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几千年来,我们所有出家人都必须要遵循的共同准则。
此外还必须要远离四种邪命,有四种事情是我们出家比丘不能干、不该干的:第一种就是叫做“仰口食”,要远离这个。比如什么仰观星斗、天象,什么行医、卜卦,什么看星相之类的,做这些行业以求财活命,这对比丘来说是不允许、不应该的。
第二种叫做“下口食”,意思是讲出家比丘不能开垦土地,不能种田种地,不能以此来像俗人那样子来谋生。
第三种叫做“方口食”,是指比丘不能为了名闻利养,而去刻意结交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什么奴颜屈膝,攀缘富贵,这就不是什么僧宝了,如此行为只会让人鄙视和疑谤,让人看不起,甚至造口业,那就很可悲很可怜了。
第四种叫做“维口食”,所谓坐贾行商,经营获利,这个很明显不是我们出家人该干的。这四种谋生的行当,四大类,在家人干可能都会担因果、出问题,那出家人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我们出家人干了,以此牟取私利,那就叫做“邪命”,叫做“邪命自活”,这是佛陀当年定下的规矩。
看了这些规矩,再看看我们现在,你们就会晓得佛陀当年制定这个戒规的时候,那个考虑是何等的深远,何等的周详!我们这些出家人,为什么现在会让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有那么多的误解和讥嫌?这就跟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违背佛陀的教诲,从事四邪命有关。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出家人从来不曾干过什么看相算命卜卦的事情,那么现在还会有人傻乎乎地认为和尚就是干这个的吗?经常有人找我看相、看风水,师父可是高手哦,忽悠人的高手知道吧?没有大红包一般不干,呵呵。假如我们出家人从来不曾攀缘富贵,从来不曾买卖从商,搞什么高价高香,也从来不曾奢华享受,整什么豪车别墅,那现在还会有人看不起出家人,还会有人对佛教产生怀疑和非议吗?那肯定不会有,至少少很多,就算有也会比现在少很多很多,不会像现在这样铺天盖地的,隔三岔五就看到一个诽谤出家人、诽谤僧团、误导大众的这种新闻。所以化脓永远都是从内部开始的,所谓“狮子身中虫,还食狮子肉”,真正败坏佛法最厉害的,永远都是那些打着佛法、打着佛菩萨旗号的似是而非的假佛子。
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了解一点,这个所谓的四邪命其实是贯通大小乘的,不管你是小乘的出家人还是大乘的出家人都一样。我们在大乘佛法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经典里讲的菩萨,他们的行持好像和这个戒规有些冲突的地方,不完全一样,他们时不时就会有些特别的开许。比如我们看经典或历史记载,有很多大乘菩萨的行为那都是很出格的,比一般人可能还要出格,貌似很出格。
似乎只要能够接引众生趣向菩提,趣向解脱的正道,似乎只要能够帮助你觉醒,那么菩萨就极有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不择手段。他们会善用一切作为方便,什么都干,他们很可能会千变万化,化身为各种各样做各种行业的人,也是什么都干,目的就是为了接近、摄受,以引导不同根器、不同类型的众生同登彼岸,获得最真实的自由,生命的大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乘佛法的五明里有医方明,有工巧明、声明、因明还有内明,菩萨道修行者所需要学习和通达的东西几乎涵盖了一切。菩萨很有可能会先以医、以易、以儒、以道、以基督教和婆罗门教等等作为方便,先和众生广结善缘,然后再慢慢引导众生回归空性解脱的佛法正道。菩萨在做这种示现的时候,他的身份职业很可能是正常的,他可能出家,也可能在家,他可能是国王大臣,也可能是商人军人,可能是卖“竹妃纸”的,也可能是卖老白茶的,也可能是护士长,(众笑)对不对?很难讲。也可能是厨师,可能是设计师,可能是炒股票的……甚至有时候,菩萨也会示现得很不正常,比如菩萨很可能会示现为屠夫、强盗、妓女或者小偷,甚至畜生……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菩萨做不到的!
按照我们了义经典的讲法,这叫做“以邪相入正法”,又叫做“示入邪行,而以正法济度众生”,这个也就是六祖讲的,所谓“正人用邪法,邪法不得不正”。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怎样的示现,不管菩萨再怎样善用方便去接引众生,他们有几个大原则是绝对不会违背的——是“绝对不会违背”的!如果有违背,那往往就不会是真菩萨,大家要小心哦,那这时我们就要在心里提起警惕,就要注意打个问号了:
第一、菩萨绝对不会泄露自己是菩萨或阿罗汉的身份,这点在本经的后面就会讲到,因为这是佛陀制定的游戏规则,是三界轮回的游戏规则,是铁律,可以说是铁律。
第二、凡是现了出家相,只要是现了出家相的大乘菩萨,他们在行持上就绝对不会违背佛旨,去从事什么四邪命,更不会以此来谋取个人私利,坏佛知见,这方面的底线是很明确的。像我们中国历史上,禅宗农禅制度的建立,那是祖师大德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让佛法更深入人心,不遭误解,为了护持佛法的命脉,长远的命脉,所以才不得已顺应国情而做出的一种调整。像这个不算什么犯戒,因为祖师的发心和行为都不是为了私利,更没有动摇佛法的本质核心,所以这个只能算是菩萨的一种方便、一种开缘、一种特殊的许可,这里面是有道理、有分寸的,不犯四邪命,这点大家要了解。
第三、菩萨再怎么以外道法门作为方便、作为接引,他都绝对不会以方便法乱佛正法,更不会因为佛说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他就错解、误导说什么“外道法也是佛法、外道法是佛法的基础”——这种胡说不可能!这种邪见不可能!如果那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杀盗淫妄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佛法?佛陀又何必破斥外道?切记,在接引初学者的时候,这个知见上的低级错误菩萨是绝对不会犯的,具足正见、具足般若智慧的菩萨是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菩萨只会说这些都是方便,都是相通的人天善法,是共法,比如说什么孝顺,比如说因果,比如说行善积德,比如说四禅八定等等,但是菩萨真正想要告诉众生的,却是大小乘不共的佛法,这是一切外道都不了解、不清晰,甚至是完全没有的。
这个不共的佛法,内容深广,奥妙无穷,直指人心,导向究竟解脱。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佛陀教导给我们的所有证悟无我性空的解脱法门,堪称是无量无边——在举手投足,在起心动念,在生活工作的每一个当下,都隐藏着解脱的曙光,都蕴含着无量的解脱法门,这些作为佛弟子都应该去尽量的通达和了解。但是在这个“无量”里面,并不包含那些坚固我执的外道法和导向轮回堕落的邪法、魔法、妖法,了解这意思吗?
这些“法”,菩萨道的修行者或许可以去了解,在适当的时候他也会去了解,的确会去了解,但是菩萨却绝对不会以此为依止,并引导大众去修学,这是弘法利生的大原则!菩萨去了解这些恶法和外道法的发心,纯粹就是出于慈悲,他是为了破邪显正,是为了摄受那一类的沉溺众生,但是对初学者来讲,这个做法就不成立了——对我们初学者来讲,这个做法就完全不成立了!这个修学的次第和根本我们之前讲过的,还记得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立足点,“广学”但不是“乱学”,而且是有基础和前提的,你得有菩萨那样通达无碍的大般若智慧才行,得有空性无我的中道正见才行,所以千万不要错解了“无量法门誓愿学”的含义。
因此,菩萨也是要循规蹈矩,也是要遵循戒律规矩的,他们实际上并不会去犯什么四邪命,更不会在根本知见上存在误导,这点大家一定要牢记!以后万一我们再碰到什么假冒伪劣的“山寨版菩萨”,那就要冷静、就要理智了,就要晓得拿这个来对照,这样才不会被迷惑,不会被欺骗,不会被带到阴沟里去而不自知。
(17)佛经翻译的麻烦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已经知道“比丘”包含了这么多的含义,所以根据“四例五不翻”的原则,古来的译经大师们干脆就不翻了,就直接按照梵音转译。这个所谓的“四例五不翻”,我们可以简单的给大家讲讲,算是补充一点佛法的知识,没有什么坏处。大家了解一下,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好,也不必太过深究。
这个“四例五不翻”——例是例子的“例”,不是板栗的栗,举例的“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古德制定的翻译佛经的几个规矩和原则,从这些细节里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出,这个古人的思维其实是相当严谨和缜密的,并不像我们后人所以为的那么简单粗陋。这个四例的第一例是:翻音不翻字,只要把佛经的原文按照读音找一个合适的中文标注一下就行了,具体的字义就不翻了,也没办法翻,只能附加注释,像佛经里的一些专业名相、特别字词,还有诸多的陀罗尼咒语就是这样来的。
第二例就是:翻字不翻音,像佛陀胸口的那个“卍”字、那个标志就是如此,历史上的译经大师们只把这个字的图形按原样照搬了过来,但是很复杂的梵语发音“室利踞蹉洛刹那”却没有翻——复杂吧?听得懂吗?呵呵,我都不懂。好像是一直到了唐代,到了武则天的年代,才由伟大的女皇陛下最后确定了这个字的发音,读作“万”,意思是万德庄严,光明无尽,吉祥如海,形容佛陀所实证到的无上的涅槃境界,生命的最高境界。
但是很恶搞、也很可惜的是,就像“法轮”这个本来很专业正面的词,却愣被轮子功的李某某给糟蹋成了邪法的代名词,让人闻之色变一样,网络上你输入这个“法轮”,就会是敏感词,对吧?我们佛教的这个“卍”字,后来也被希特勒给整得是颠倒扭曲,变成了纳粹的丑陋标志,不伦不类,恶名远扬。这个可以说是我们众生共同的恶业感召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魔力加持”和“魔的干扰”了,很可恶,但是没办法!我们众生的心不改变、不觉醒的话,那么这种可怕的现象,很可能往后就会层出不穷,永远不会消失。
第三例是:音字俱翻,也就是把读音和字义都翻过来,让人比较容易明白,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小乘经文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否则读经如读天书,那我们估计就要抓瞎、抓狂了。
第四例是:音字俱不翻,也就是说读音和字义干脆都不翻了,干嘛?供着呗!像一些快要绝版的贝叶梵经、梵文记录的佛经,可能是因为太稀有、太珍贵了,所以必须要全部保留,一个字都不能动,力求保持原汁原味。那可都是历史啊,是历史的鉴证!如果有谁想要研究的话,那非得学会梵文不可,而且还不能亲手去碰,保护措施非常严密——所以我们也就犯不着讨论了,就此打住。
这个就是所谓的四例,此外还有一个五不翻,五种不翻译的理由。
第一是“尊重故不翻”,比如说“般若”这个词。现在大家都知道,般若的意思是指无上的大智慧,但是它和我们凡夫众生的那个“智慧”,或者说和“聪明”是完全不同的,那是诸佛菩萨彻底觉悟生命真相的解脱智慧,其中又细分为好几个层面,什么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等等。这五者合一,就统称为“金刚般若”,代表了那个真实的、颠扑不破的、超越生死的伟大境界。所以为了表示尊重和区别,这个词就不具体翻了,只翻音不翻字。佛经里类似这样的字词还有很多,像什么“三昧”、“涅槃”、“菩提”等等,统统都是。
第二就是“顺古不翻”,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简单地、勉强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古来的译经大德都不这样做,而是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为了彰显佛道的无上殊胜,强化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后来有很多译经的人,也随顺古人的意思,就把这个词按照读音给保留了下来。像什么“阿罗汉”和“菩萨”,这两个词也是这样的,顺古不翻。
第三就是“多含不翻”,比如说“薄伽梵”这个词,它含有六个意思,是佛陀的名号之一;再比如“比丘”这个词,它含有三个意思,我们前面讲过了;“摩诃”含有四个意思,所以干脆就不翻了——含义太多,因此多含不翻。
第四是“秘密故不翻”,比如像什么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之类的。佛经中的一切咒语陀罗尼,只要是真正的陀罗尼,那都是诸佛菩萨的心印密语。是诸佛菩萨从无上三昧和甚深智慧中自然显发出来的,里面蕴含了宇宙时空和生死涅槃的无穷奥秘,可以说是“一词含摄无量义,一字具足无尽法”,就有这么了不起!但是在我们中文里面,却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它、形容它,因为它的奥义实在是太深广了。在古印度有传说,说这个梵语是“神的语言”,看来不像是吹牛。也只有梵语才能拥有那种完美的表达,我们中文还不行,还不够“神”,神经是够了,但是“神通”要差一点点——所以古德碰到咒语干脆就不翻了,也没有必要翻。
讲到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什么大悲咒的图解,楞严咒的解释之类的,其实这是很不如法、很不对的,印光大师当年就曾经对此有过很严厉的批斥。在这种事情上,大家千万要有正知正见,不要搀和到这种以讹传讹的、误导众生的魔的事业中去,有因果的,明白吗?像这种把佛菩萨的咒语,画成图像或者翻译成中文的做法,在我看来纯粹就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有点像那个什么夏莲居搞的会集本,索堪布搞的《法华经》,这两者都是同样的多余,多此一举,所以老衲绝不赞同,坚决反对!我这个态度很明确,一点都不含糊!也一点都不“圆融”!在这种原则问题上,在法的根本问题上,我们宁可“不圆融”,我们宁可要保守一些,也绝对不要自以为是的去搞什么创新,省得坏乱佛法,贻误众生,那这个因果就很可怕了,那比什么杀人放火还可怕,这点希望大家能了解。
那么,第五个不翻,也就是最后一个,是“此方无故不翻”——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就不要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庵摩罗果”这个词,佛经中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世界的形状,但是这种果在我们中国是没有的,印度才有,据说这是一种可以入药祛除风寒的果实,所以像这样的词、类似的词也不会去翻。
但是像古德这样“四例五不翻”,这也不翻、那也不翻的结果,就是留下了一大堆后遗症,给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修学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在《心经》的最后,那个著名的咒语——什么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咒,按照我们中文的读音,应该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我都这样读了很多年),但实际上梵语的正确发音,却是“嘎爹嘎爹,波罗嘎爹,波罗僧嘎爹,菩提娑婆诃”,这两者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实在是差太远了!
还有《大悲咒》也是这样的,在我们汉地的丛林里,通常流行的那个“通俗”读法,和真正的梵语发音比起来,有很多地方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这两者的距离差不多有火星到地球那么远,基本上是牛头和马嘴之间的区别。
所以这就引申出了一个大问题,一个很严重的疑虑或麻烦:如果我们修持咒语,持念了半天,念的却是错误的读音,或者说是有偏差的读音,那么这样的修持还有用吗?确定?点头还是摇头?还有用吗?还会达到那种理想中的效果吗?这个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很符合逻辑的疑问。
(18)唵嘛呢叭咪“牛”
幸好,那个“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消除了我们的很多担忧和疑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知道的人请举手,不知道的人请举手,(众举手)那么知道的人告诉不知道的人就好了。(众笑)嗯,还是有不知道的人。这样就可以偷懒了是吧?你们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哈哈。
那个故事,就是那个老太婆被别人哄骗,把“唵嘛呢叭咪吽”读成“唵嘛呢叭咪牛”的故事。老太婆傻呼呼地就相信了,她就那样读“牛”读了一辈子——这老太婆可能没做过护士长,没那么聪明哈——“牛”了几十年,信心坚定,一门深入,结果就真的有功夫了。
某天,有一位偶然路过她屋子外边的修行者,开了一些天眼的小境界,就发现她的屋子居然在放光,就跑过去敲门,他是想看看到底是谁在里边修行,修的是什么,这么厉害!结果发现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婆,他就问了,您修的是什么呀?老太婆就回答说,我没修什么呀,只是几十年来一直在念“唵嘛呢叭咪牛”……(众笑)很牛!修行者一听大惊啊,哎呀,老人家,您念错啦,应该是念“唵嘛呢叭咪吽”才对!
老太婆一听心里就觉得拔凉拔凉的,她心想,敢情我这些年都白念了啊?!这个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念头一起,这个障碍就起来了,这个门就关上了,就像门关上了一样,她念咒而引发的心光立刻就消失了!
那个修行者出门之后,回头一看,发现屋子里传出的光明没了,他也是通达的老修行,所以他脑筋一转就明白了原因。他不由得拍拍这个脑门,责怪自己说,唉,这都是我的错!所以他马上就回到了老太婆那里,对老人家说:婆婆啊,其实我刚才是和您开了个玩笑,您原来念的“唵嘛呢叭咪牛”并没有错,您这个“牛”已经养得很好了,您还是继续往下“牛”吧!
老太婆一听就高兴了,老人家很单纯,哦,原来我没念错,没浪费时间!这个单纯的信心一生起,心光立刻就重辉,重新焕发出来。于是那个修行者就笑着离开了,等他回头再看的时候,就发现老人家的屋子里再次大放光明,放射出灿烂的光明,他这才安心地走了。
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在师父看来,这个故事里包含了正面的和反面的几个多角度、很微细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一下:第一,如果这个故事里的事情是假的,道理也是假的,全都是有人瞎编的,那么一切免谈!但如果是真的,那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清净,只要不是故意读错,那么持咒念佛就一定是会有效果的!佛菩萨的智慧绝对能够知道我们的发心和信心,所以也一定能够得到他们的加持,这点不用担心。
第二,如果咒语的发音,读错了都能放光,那么依理推之,读对了岂不是更能放光?那个境界岂不是还要更厉害些?因为频道较准了嘛,对不对?没道理会差。其实按照师父的推测,能导致放光的,应该是“唵嘛呢叭咪牛”的前五个发音,(众笑)那五个音毕竟是读对了的,而“牛”这个字是普通词汇,它不是特殊的、殊胜的神圣词汇,所以放光应该没它什么事儿。
如果“牛”都能放光,那“唵嘛呢叭咪羊”应该也可以放光,(众笑)对不对?“唵嘛呢叭咪马”和“唵嘛呢叭咪猪”也应该能放光,但是很显然,这是极不合理的。“唵嘛呢叭咪无染”,“唵嘛呢叭咪顿航”,“唵嘛呢叭咪无玉”,你们可以试一下,十年,看能不能放光?
因此,综上所述,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教育我们要“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所谓“将错误进行到底”,以为咒语念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在告诉我们信心的重要性。当我们有信心,但是还不知道正确发音的时候,我们将咒语和佛号念得稍微偏差一点,问题应该还不算太大,以佛菩萨的智商估摸着应该都能听懂,大家不用替佛菩萨操心,但是那个修持的效果到底怎样就不好说了,它可能会打折,也可能不打折,但是打折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所以我们一旦有机会去了解正确的发音,那就要尽量尽快改过来了,不能学那个老太婆一直“牛”下去。否则知错不改,或者死不认错,那就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偏差,或感召来一些魔境界,这个危险不值得冒。
所以,像我们平常喜欢念“揭谛揭谛”的人,建议大家以后最好都能改念“嘎爹嘎爹,波罗嘎爹,波罗僧嘎爹”,这个读错的程度似乎还不算离谱。但是那些喜欢把“唵”字念成“安”字的人,这个错误就比较严重了,以后最好都能调转过来。至于那些因为电视和外行的误导,喜欢把“阿弥陀佛”念成“哦弥陀佛”和“俄弥陀佛”的人,你们最好也能调整一下,要改念“啊”音,这样念佛的效果才是最完善、最完美、最准确的,其中道理我们在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下面我们回到经文,“皆是无漏大阿罗汉”,看到这句了吗?看到了对吧?但很可惜,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我们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
(19)什么叫“无漏”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七讲,第七节课。上回我们讲到了“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这句经文,大家看经典,翻开经文,看到这句话了吗?
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无漏”的含义。所谓“无漏”,表面看来,这是和“有漏”相对的一个概念,但其实它形容的是超越生死有无、超越二元的一个伟大解脱境界。和它直接相关联的词语,是六神通里的“漏尽通”。这个“漏”简单讲就是烦恼的意思,无穷无尽的烦恼,无漏、漏尽就是不再有世间的诸漏,也就是没有这些烦恼,烦恼都断尽了,是这个意思。
修行者必须要把我们这个三界人天的种种烦恼迷障全都清除干净,把轮回的种子、把所有生灭的因缘都统统拔除掉,要这样才能成为“大阿罗汉”,基本的解脱圣果。
那为什么把烦恼称作是“漏”呢?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来自于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时时刻刻都被“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六尘“外境”所影响、所迷惑——注意,“外境”这个词,师父讲“外在境界”这个词,是打双引号的——而我们六识的注意力,所有的心力、能量全部都因此向外驰求,被各种虚妄分别的幻念幻法、幻人幻事所左右,进而产生了种种以假乱真的爱憎取舍。
那首歌怎么唱来着?“让我欢喜让我忧”,周华健的,师父唱得有点难听……这种欢喜忧愁就是一种泄漏,一种心灵的破绽,也叫做烦恼,这种烦恼会导致我们不由自主地去“从梦入梦”,持续不断地去创造生死,流浪轮回。我们的身心性命,我们身心性命的所有精华精力,就这样在我们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从我们的六根门头不停地就漏失掉了。
那漏失得越多,烦恼就越深重,那最后往往就会死得越难看。因此,要想没有这样恐怖的生死,要想不堕轮回,那就必须要断除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这种种贪嗔痴的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但这个绝对不是要大家放弃正常的见闻觉知,把自己的六根六识也都给灭掉,变得和什么土木顽石、和植物人一样,那是不对的,这点大家千万不要错解了。学佛不是让你变成石头、不是让你变成植物、不是让你变成了无觉知的死物的,要搞清楚!
那么这里有个很搞笑、很好玩的观点,要稍微讲一下。有些人不知道为了“神马”理由,愣把这个“无漏”给错解成了“不漏精”,甚至在美国有位很出名的、已经过世的老法师也曾经信誓旦旦地说,所谓的“漏尽”就是不漏精,乃至欲念全无!在他口里,这个秘密得几乎就像是天机一样的东西,“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可能在那一瞬间这个老法师有点信口开河了。搞不懂为什么,一个资深的、据说是非常有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大德法师,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会讲出这么完全违背佛言祖语的开示。当然,他的这种说法也并没有完全错,也并非完全是错,但是它把佛说的“无漏”奥义,很明显地给肤浅化和狭隘化了。
不懂的人,咋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很有些歪理,很有蛊惑性,说什么阳精和阴精,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精华,如果漏掉了,那就是有漏,就会有大麻烦,所以要想证得无漏圣果的话,那就必须要想办法控制它,必须不遗不射……因此就有些人开始天真了,他们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的、气脉的、性功能的锻炼。
更为可笑的是,这样的说法和做法,还真有一大批人相信哦。这些人的脑子也不想想,如果佛说的“无漏”是这个意思,那岂不是说那些自幼修炼童子功的,或者说修炼外道功法,一辈子都没有泄漏的人就是阿罗汉?而欲界天以上,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在禅定境界中,光明或虚空为身,绝对无精可漏,那么他们是不是阿罗汉?说得再难听点,我们人世间的小孩子,那些毛都还没有长齐的小屁股,他们是不是阿罗汉?如果不漏精就行,那是不是只要把每一个人都给结扎了,或者像太监那样给“咔嚓”了(把无周无染给“咔嚓”了),那世界上是不是就可以很轻松地多出一大批阿罗汉来?对不对?逻辑是不是可以这么去推理的?所以啊,这样的知见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误导自他,实在是太危险、太扯淡了,不知所谓!
其实按照小乘解脱道的法义,“无漏”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对生命的所有错解和邪见不再生起,对我执我相——也就是对身心小我的迷执和认同完全破除,乃至所有的贪嗔痴慢疑——种种五毒烦恼不再现行,念念清净,无我无染,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叫做“无漏”,彻底无漏的就叫做大阿罗汉。
在这一个阶段,小乘修行者需要面对、需要解决的烦恼,他们需要搞掂的烦恼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大类就叫做“见惑”,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这是五种在思维上、在见解和观念上很容易产生的迷惑,对生命的迷惑,对一切的迷惑,通俗点讲,也就是错误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大类叫做思惑,也有五个,分别是贪、嗔、痴、慢、疑,这是由二元对立的分别妄心所产生的一种强烈迷执和迷惑。这个见思二惑,就是障碍我们凡夫众生不能出离生死幻象的两大根本因由。
纵观三界六道人天,一切众生,只要你还是凡夫,那么不可避免的,你就一定会在这个所谓的生命观、人生观或者世界观上犯某种知见上的错误——不可避免的哦,谁都有,谁都跑不掉——从而导致某种贪嗔烦恼的作意现行,造作杀盗淫妄的某种惑业,最终随业受报,流转生死,不得解脱。像一些外道的修行者,他们的修为某种程度上其实对比我们已经算是很高了,他们修习四禅八定,最厉害的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定”,达到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最后一个境界。
这些修行者,他们基本上已经降伏了我们一般众生对物质形体、对苦乐感受、对能量光色、对时间和空间,乃至对精微思想的种种贪著,但是有一种很微细的我执和我见他们还没有斩断,所以他们会错以为,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中,那种很微妙的意识状态就是真我,就是“永恒的”真我。在这个定境中的存有意识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种生命境界、这种生命状态其实是很有问题的,他们既不会反观自省,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存在感(所以叫做非想),但是他们又还有一种很微细的了知性(所以叫做非非想),而且他们早就不再执著什么欲乐、光色,以及时间和空间了(很厉害),所以他们会误以为自己达到的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但这个,佛说仍然只是一种意识的境界,是一种错认,从一开始他们就“有心除妄”,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错了,一开始就错了。
所以当这类修行者天福享尽的时候,对我们人类来说,他们的福报、他们的寿命、他们的威神能力,几乎是无有限量的,但是还是会有享尽的一天,毕竟还是在生死轮回的掌控之中,他们无始以来的颠倒业力、埋藏的业力一旦现前,那轮回堕落就是必然的了,这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我们佛教的阿罗汉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因为依佛智慧,如法修行,所以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解脱。虽然还没有佛菩萨所证入的那么深广圆满,但是他们已经能够超越三界的系缚,超越三界的轮回,不再受制于虚妄生死,所以可以算是圣者了。像这样的阿罗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慧解脱阿罗汉”,一种叫做“俱解脱阿罗汉”,他们都是四果的无漏大阿罗汉,但是境界又略有不同。
像上面这些,其实都是佛陀曾经描述过的生命的各种境界,佛经里都有,其实大家都应该去多看看,这样子你们才会心知肚明,不会听得像天书一样的。
(20)罗汉和菩萨
像“慧解脱阿罗汉”,顾名思义,这类阿罗汉只有智慧上的观照功夫,他们是依靠智慧的超强洞察力,突破了我执的捆绑。他们并没有什么四禅八定的修证功夫,一般没有,没有走这个禅定通达的路线,但是他们按照佛陀的开示,精进思维、观察这个五阴小我的虚妄、无常,从而确认了这个身心复合体并不是真实不坏的“我”,由此断除了潜意识里的一种错误认同,也就是那种“错把身心当成为我”的我见;然后继续深入观察,逐一确认六根、六尘和六识的无常无我,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这些而无所遗漏,由此就能断除对五阴十八界的执著,进而断除在烦恼惑业中极难断除的我慢——对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丝一毫的喜悦,那就是我慢,就是颠倒,就是迷。因此修行者自证自知,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舍报以后、在所谓肉体死亡以后就不会再受后有,不会再出生了,换句话说就是不会再堕轮回。
大家要注意、留心,懂得举一反三的、悟性比较好的修行者,你们就应该知道刚才师父所简单描述的“慧解脱阿罗汉”的、他们思维观察的心行心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比较概括的修行的次第,内证的次第,了解吗?要懂得自己去正思维,要懂得去借鉴,要懂得见贤思齐。
但是,由于这类阿罗汉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太精深的禅定功夫,他们在断除这个我执以后,虽然一定会离欲,因为离欲功德必然会发起初禅,乃至达到二禅的定境,但是由于他们的微细无明、那个习气种子还在,所以这类阿罗汉在有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因为某种伤害或刺激,从而生起一种不太明显的瞋心,但是他们往往都能够立刻觉察,不会再认同为“我”了。
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时随地,觉“无”即解脱,任运解脱——无能无所,无我无人,乃至觉念亦无,这就是“慧解脱阿罗汉”,提起很容易,放下更快,过则不留。
那么,“俱解脱阿罗汉”就要完美一些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四禅八定的非常扎实的修证基础(这是和外道共通相通的共法,可以暂时压伏住我执,但是断除不了),再进一步,他们还能听闻信受佛语,具备了灭尽定的止观功夫(这就是和外道不共的佛法了,可以在断除我见的当下,同时断除我执)。他们知道在非想非非想定中的那个微细意识也是无常之法,所以他们当场现前观察,有的人当下就能够顿断我见我执,直接从四禅或者四空定趋入灭尽定,取证涅槃。
像经典上讲的,有的俱解脱阿罗汉,他们在获证四果的当下,有的就会去问佛了,我是否可以直接入灭呢?如果佛陀许可的话,那么这位大德他马上、立马就会直接进入涅槃圣解脱——立马就灭尽了自我的一切,不再三界受生,不再有下一世的出生和老病死苦,非常的干脆利落。
注意!这可不是什么“断灭空”,不要错解了!不要以为这样子就啥都没有了,是很悲催的一种境界。所谓“大死一番才有大活”,没有自我、假我的大死,就不会有无我、真我的大活!但是像这种状态,这种生命境界,六祖大师当年曾经喝斥为“将灭止生”,以为非要灭了才能无生,这里面仍然还是隐藏有一种很微妙的分别取舍,不是究竟。达到了阿罗汉的这么了不起的超越三界的解脱境界,在六祖大师这种大菩萨的眼里,仍然还是不究竟的,还是要被呵斥,所以你们就知道佛法有多么的深不可测,生命有多么的伟大神奇!
只有像大乘菩萨那样,证入了法界不二的实相,明白自性本然清净涅槃,本来就无生,本来就没事,所以他们在无相无愿的同时,还能发起普度一切的大乘道心、大乘菩提心,永不退失菩提大愿,广修一切福慧,普利一切含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也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如果换个角度,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三界人天,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由“微妙自我”这个意识幻象所投射、创造出来的各种分别妄念的显现,我们众生在本质上都是由“妄念”和“妄想”所组成的,我们都是“虚影”!听清楚了吗?听得明白吗?我们只是貌似“活着”,活在各种不同层面的自我意识的大梦里,以假为真,不知道是我们创造了梦,还是梦创造了我们?这里面就蕴含了很深很深的无明,但同时也蕴含了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伟大的生命的奥秘,实在是太好玩了!
而阿罗汉,则是对这种种复杂至极的“自我”生命状态的彻底破斥和全面否定,所以原始佛教才会高举“无我”和“破我执”的大旗——这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又像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正是它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引领和帮助了无数不了解生命实相和解脱关键的修行者,最终回归正道,得到究竟的解脱。
那么大乘菩萨呢,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在小乘无我性空基础之上的,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全面肯定和全面升华!所谓的了义教言、大圆满、不二法门、中道正观、一真法界等等,这些都是大乘菩萨在洞察究竟实相后,“如理作意”、“善用其心”的无上妙用、妙行和妙智的彻底彰显。师父说得清楚吗?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大乘菩萨对生命价值的这种肯定,和我们一般凡夫对身心性命的那种盲目执著、那种颠倒迷执是不同的。一个是善用,一个是妄用;一个是智慧,一个是颠倒;一个是庄严净土,一个是轮回三涂;一个是步步生莲,一个是念念造业……一个是无玩,一个是无染,了解这意思吗?其中相差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了,不要错把凡夫的迷执当成了菩萨的境界。
其实就算是阿罗汉,不论是“慧解脱阿罗汉”还是“俱解脱阿罗汉”,其超凡入圣的生命境界就已经不是我们能妄测的,他们都是真正的无漏圣者。当然,像本经在这里讲的诸大阿罗汉,他们可能还要更厉害一些,他们之所以在前面要加上一个“大”字,那是因为,据说他们都是十地菩萨的大权示现,有些甚至是古佛的化现,古佛再来的权巧示现,所谓心大行大,果大证大,慈悲智慧、神通德能,一切皆大!他们是来特意配合佛陀演戏的,他们是为了帮助佛陀教化众生,弘扬正法,所以他们的行持和一般的那些执著小乘知见、安住小乘心行的定性声闻、不定性声闻还不太一样,他们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这点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也不用太过深究。
(21)统统都是外道
下面继续看经文。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这一大段都是在赞叹,赞叹这些诸佛菩萨化身的大阿罗汉们的无上功德和行持。具体内容我们稍微解释一下就好,点到为止,就不详细发挥了。
所谓“佛子住持,善超诸有”,一直到“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这是讲,这些赫赫有名的大阿罗汉们,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能够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守护、弘扬、主持正法的佛的真正法子,他们都是已经超越三界九有,了达“三界如空华,生死如幻翳”,不超而超、随处解脱的大成就者。
他们能够在十方一切国土,一切时空,一切生命境界中,为我们众生示现清净解脱、自在庄严的无上威仪,这个威仪是由于具足内在的智慧和慈悲,所以自然而然形诸于外,不是摆架子装出来的。
此外,他们不但自己成就了,为了觉悟众生,帮助众生,他们还千生万劫一直追随跟从佛陀的脚步,遵循佛陀的教诲和遗命,以大慈悲、大智慧为一切众生开显生命的真谛,为末世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道”,演说正法,转妙法轮。
他们几乎生生世世,都在为我们示现严持戒律、清净无染的出家法相,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言行不二,饶益有情,他们弘化摄受的范围遍及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堪为一切沉溺众生的楷模和示范。
这些菩萨化身的大阿罗汉,由于他们已经或多或少证入了佛的法身功德,开启了无上不可思议的妙行和妙用,所以他们可以针对百千万亿不同众生的根机,化身无量,“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接引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度过生死的苦海。
而且,诸大阿罗汉们的这种示现是超越时空,遍及一切时一切处的,他们就算尽未来际,也要誓度一切众生,但是在他们的内心觉照里,却没有度生相,不做度生想,所以他们能够超越尘劳,不为生死烦恼所牵累,所谓“即三界而离三界”,“身在红尘,心无挂碍”者是也,游戏人间,游戏三昧而已。
这就是我们心向往之,努力修行,今生后世也要同样达到的大成就的境界!那么,这些伟大的已成就者,他们是谁呢?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他们的名字我们很多都很熟悉了,这里列举了六位上首大德的名字作为代表,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论议第一的拘絺罗尊者,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这几位都是十大阿罗汉里的人物;最后还有一位叫做优波尼沙陀尊者,不是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这是本经的“二十五圆通”里面那个因为看破色尘色相而悟道的一位大阿罗汉,也很了不起。这里特意把他提出来,和十大阿罗汉并列,这里面是有极大的道理,是有很深密义的。
我们可以来看看,把这几位大阿罗汉的排列顺序倒转过来,从优波尼沙陀尊者开始,暗示我们修学佛法的一条道路,可以先从突破色尘色相开始,然后到须菩提代表的圆解空性,再到富楼那代表的深入法藏,再到拘絺罗代表的远离戏论,再到目犍连代表的神通无碍,最后到舍利弗尊者代表的般若智慧,这个大致就是小乘修行证果的一个完整次第。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去修学,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同时每一个阶段又都可以作为单独切入的点,从这一点深入、证悟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通达其余。但是不管你们如何选择,最后这些所有阶段的汇集点都是落在了般若,也就是洞察实相的大智慧上。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仔细地去思维一下其中的奥义,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借鉴的地方?或者,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是我们所欠缺的,是我们需要弥补、补课的?这点大家自己去想清楚。
那么,像本经在这里特别点名的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大阿罗汉,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位毫不夸张地说都是传奇,都是经典,都是江湖上的传说!呵呵,不要迷恋他们,他们只是传说!不过他们的传说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否则本经的主题扯得太远,那就不晓得要什么时候才能扯回来了。所以阿罗汉们的故事和生平传奇从略,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去百度搜索。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倒是可以简单地来聊一聊。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像佛陀的几位大弟子,比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等等,那都是大阿罗汉,个个都很厉害,对吧?但是他们在还没有遇到佛陀之前,在还没有学佛之前,其实统统都是外道!他们原来个个都以为自己很牛,好几个人还名声远扬,徒弟众多,但是当他们遇到佛陀之后,才晓得自己原来搞错了,学的东西不对路、不究竟,这才不得不痛改前非,最终才证得了真正的解脱圣果。他们其实是通过这样的表演来示现,来告诉我们说,你就算再聪明、再厉害,但是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正法的指点,不懂得依法修学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永远都是外道!你很有可能已经身为外道而不自知!
这点就很悲催了!那些不信佛的人暂且不说,我们有很多自诩为佛教徒的忠实铁杆粉丝,有很多佛弟子,其实在根本知见上他也就是一个外道,但是他不知道,他还自以为是在学佛!这就很麻烦了。学佛学了半天,浪费时间还罢了,最怕的就是知见学歪了,最后自误误人,好心办坏事,还到处去宣传那些错误的知见、邪见,把流毒无穷当成是济世度人——俄滴娘呀,这样的人他不但把自己给毁了,他同时还把无数人的法身慧命给毁了,千生万劫轮堕恶道,不得解脱——这样子去害人,害自己,还害无数的人,你们说这个因果可怕不可怕?!
所以学佛啊——听清楚!学佛要跟佛学,千万不要学成了外道!有人说,佛教以外的就是外道,不念佛的人就是外道,这个观念不对,不能这么说!我们不能说人家基督教、道教的人就一定是外道,不要我们穿袈裟、拿了皈依证的人就一定是佛道,这个不见得。像《华严经》里就有这样的讲法,大意是:无论外在的身份是什么,“得正觉者,皆名菩萨”,了解这意思吗?
其实关于所谓的外道,比较泛泛的、普遍的一个定义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以为有独立于心外的事物存在,以为宇宙时空是独立于自心的,从而向外驰求,把快乐和解脱寄托于外物,寄托于身体,这样去想去做的人就是外道,就是凡夫,“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那么问题来了,我不心外求法,我心内求法,那就一定是内道,就一定是佛道了吗?这个问题大家最好仔细参一参。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本经更加严格、更加“高大上”的某一个标准里,在后面讲到五十阴魔的时候,佛陀他老人家甚至把阿罗汉和缘觉境界的那些圣者都给定义成了外道,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人世间真没有几个不是外道的!
呵呵,你们这些外道,现在居然傻呼呼地跑来听师父这个外道讲经,你们还真是“老外”啊!既然大家都是外道,人人有份,那么我们以后也就不要动不动的就批评别人是外道了,就算要批,那也得心里清楚,这是在“五十步笑百步”,了解吗无染外道?所以,我们还不如干脆一点、坦白一点,直接承认自己就是个外道得了。了解师父的意思吗?只有那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的人,只有那些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的人,才有可能反思反省反观,才有可能真正地趋近佛道,才有可能去转变自己的外道种性,成为名符其实的“内道”,成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三宝弟子。
否则,我们极有可能身上一直披着佛教的外衣,但内心却永远都是外道!希望大家在某一天,都能早点把自己头上的这顶“外道”的帽子摘下(差点说成“绿帽子”),我们要向那些一心追求真理、并敢于修正自己的大阿罗汉们学习。是不是这个道理?
(22)文殊的提示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是讲,同时来到法会现场的,还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出家修行者,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已经自修自悟十二因缘,境界比一般阿罗汉还要高深厉害的辟支佛,又叫做缘觉、独觉佛,他们都已经达到了无学无惑的解脱果位;此外还有很多是初发心、才迈入佛门不久的普通僧侣,他们虽然目前还处在做学生的“有学”位,还是凡夫,但是他们都心向佛道,求悟无生,所以也都一起来到了佛陀的所在地。
以上这么多的人,他们都统统各自归属、附属于那些大比丘的行列——也就是说,每一个有经验的大阿罗汉都要负责照顾、带领一大批人——大家一起在这个夏天里汇集安居,追随佛陀的脚步,听经闻法,修习定慧,同时还要展开深刻的反思反省以及忏悔改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这就叫做“休夏自恣”,又叫做“结夏安居”。这是僧团在每一年的共住共修期间,只要一到夏天就必须要做的。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看到了吧这个经文?意思是讲,在这次法会里面,还有来自于十方世界的无量无数的大菩萨和小菩萨,他们纷纷向佛陀咨询心中残留的、还没有完全证悟通透的各种修行问题,请求佛陀帮助他们开示决断。这些大大小小的菩萨,他们每一位都以一种非常恭敬承顺的态度,来亲身侍奉供养无比慈悲庄严的佛陀,他们将要为一切众生,请求佛陀宣说无上了义的大乘究竟秘密之教。
换言之,楞严法会即将开始,等群众演员出场完毕,真正的好戏就要开始了。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这是讲,佛陀、如来、我们的世尊是很慈悲的,只要众生在法上有所请、有所求,他老人家立刻就会有所回应。
佛陀经常是不辞劳苦地平等施教,化导群生,他安坐在法位之上,寂静恬然,如如不动,从他的自性心中自然就流露出了诸法实相的深刻奥义,普为一切大众畅演宣说。所有有缘听闻到佛陀说法的人,个个都觉得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加持,于是大家就情不自禁的纷纷赞叹说“得未曾有”——这样殊胜的妙法,这样悦意的觉受,那是之前从来就没有听到过、从来就没有体验过的,这是何等的大幸和大福啊!的确,能够亲近佛陀,能够常随佛学,这个的确是非常了不得的大福德,令人羡煞。
现在的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想象,那跟亲身体验当年在佛陀身边亲身闻法,那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差得很远很远。
就这样,在这次安居共修的日子中,佛陀以他清净悦耳、庄严优雅的法音,普为一切有情开显、昭示了无量微妙的佛法。这个如同迦陵仙音一样出类拔萃、无可比拟的法音,传遍了十方法界,利益了无边众生——这个可不是什么文学上的形容和夸张,而是实话实说!据说佛陀在宣讲一些重要法门的时候,他老人家往往会运用他的神通力令他的声音遍满十方,有缘众生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而且都会觉得很清净、很悦耳,不会觉得声音太大或太小,更不会觉得是噪音。本经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迦陵仙音”,这个“迦陵”就是净土才有的“迦陵频伽鸟”,经典上说是佛陀特意化现的,这种鸟的音声据说超越三界,美妙无比,无法形容。所以这个比喻其实是昭示了佛陀无量劫来所圆满成就的一种清净口业,这种声音,不是俺们这样天天骂人、没有福报去亲近佛陀的业障能够想象和比拟的。骂人骂多了,声音就会像师父这样,知道吗?
我好像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说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有一次就想测试佛陀的声音,他以神通力飞到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在很远的、远得无法想象的地方,他居然还可以听到佛陀的讲法,而且声音还是那么的清晰悦耳,如在当前(这里面其实隐藏了“法界一如”的一个奥秘,以后有机会再说),所以目犍连尊者最后只能叹服。
像这样伟大的声音,自然就会感召吸引众生,同时还感召吸引了如同恒河沙砾一样多的诸大菩萨,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所有菩萨都来了。其中最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曾为七佛师,将为千佛师,代表大圆满般若智慧的曼殊室利法王子,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他是被所有菩萨一致公认推举出来的、当之无愧的上首,首座和尚,首座菩萨。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了,有经验的都知道,凡是经文里一提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这部经讲的往往都是大乘了义的圆顿教法,而我们这部《楞严经》也是如此。文殊菩萨在本经里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属于那种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是主要角色之一,大家往下看的时候自然就会明白。
那么,和《观经》、和《维摩诘经》一样,文殊菩萨作为恒沙圣众的上首而位列第一,这个安排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里面其实隐藏了一个很深的、同时也是很显白的含义,那就是:学佛的人,首先最需要搞明白的,最应该排在第一位的,不是求神通,不是求福报,而是要求得正知正见的大智慧!只有具足了和佛菩萨一样的大智慧,才能破除一切魔障,出生一切功德,成就一切解脱。这里面,智慧才是我们佛弟子最应该追寻的终极目标,它既是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
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如果缺乏了这种智慧,那么我们修行的到底还是不是佛道那就很难说了。就算你能足步虚空、口吐莲花、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身上放光、能知过去未来……呵呵,这些其实都还不是正道,更不是得道,这些境界和真正的解脱、和佛法一点关系都没有!要牢记!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学佛的目的就是冲着神通、冲着奇异来的,如果有些什么特殊的感应,特殊的境界,见光见怪,那他就会非常开心了,他会以为这就是佛法修行的验证,这真是很外行、很无知的一种见地。
或者,有些人想求福报,但是他没有智慧,没有正见,所以他就会越学越迷信,他就会学得越来越迷信,越来越糊涂,可以说是正邪不分,对错不懂!佛陀和祖师讲的正理他不信,忽悠骗人的歪理他却一听就迷:什么男戴观音女戴佛,烧香应该烧几根,要看什么香烟的形状来判断吉凶,磕头的姿势应该怎样怎样,这个什么念佛机地藏经要天天放给鬼神听,此外还有什么世界末日,还有什么李世民的狗屁附体……等等等等。
像这些人,他们整天把佛字挂在嘴边上,却整天不按照佛说的去做,纯粹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搞得周边稍微正常点的都觉得这个人很有问题、不正常,怎么学佛学得神经兮兮的,因此就害得很多人对我们佛教佛法产生偏见,甚至是产生邪见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误人慧命、破坏佛法,仔细想想,那个因果得有多可怕?那真的是令人寒毛直竖的,懂得的人就会很害怕了。
所以,学佛讲修行,智慧排第一!禅宗祖师也讲,“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正”,这个最难得、最珍贵的“见正”就是智慧,知见的见,见正就是智慧!祖师这样强调是有用意的。因此必须要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那个本自圆满的大智慧,这个对初学者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这个才是学佛修行的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否则一切免谈!这个见地的基础没有打好,一切修行免谈!明白吗?所以师父才老生常谈,才反复地跟大家唠叨,反复地强调。这是讲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功德,顺便这么一聊。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本经的一号男主角马上就要出场了。好像今天的讲经时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是这句老话,我们大家下回请早,下次讲经再见。
(23)化斋吃饭大问题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八讲,第八节课。书接上回,大家翻开经文,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看到了吗?下面大家继续看经文,我们本经的一号男主角马上就要出场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八卦之火正在熊熊燃烧?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从这一节开始,到下面的“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一大段都是本经的别序,又叫做发起序,是在说我们这部《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因缘引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当时,住在僧团旁边的舍卫大城里的国王、国家之主波斯匿王,这位大护法为了给他早已死去的父亲修福,所以就特意挑选了一个日子,正好是他父亲的忌日,同时也是僧团结夏安居准备结束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供养僧众,能令诸佛欢喜,龙天赞叹,那个功德和福德都非常大,据说那功德是翻无量倍的,不可思议。
像我们从去年开始——参加过的居士都知道——像我们从去年开始,今后每年都会选择在“佛欢喜日”的时候,去五台山供“千僧斋”,那个目的就是为了一起修积福慧资粮,增上自他的解脱,那个发心和道理是差不多的。
因此这位波斯匿王就营办斋供,亲自去到精舍,去迎请佛陀和僧团,在宫殿里“广设珍馐”,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喝的,以此无上妙味供佛及僧,目的就是为了藉此功德,回向先王,帮助父亲离苦得乐,希望能得到解脱。大家要注意!这个才是真正的在报父母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的极致。
与此同时,波斯匿王还恭恭敬敬地迎请了诸大菩萨,大家都很给面子,就这样那么多人浩浩荡荡地,就一起来到了舍卫大城。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这段是讲,可能是因为应供的人太多了,不止是“千僧斋”,也许几千上万都有,那波斯匿王的宫殿根本就装不下;也可能是因为舍卫大城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居士们也都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也很想发心一起供养僧团和圣众,所以这个“应供大军”进城之后就自然分流了——那是何等的盛况,何等的福报啊!
遥想当年,能跟着佛陀一起去吃饭——呵呵,差点说成是“蹭饭”——这是一件何等殊胜、何等荣耀、何等幸福的美事啊!对不对?都不晓得俺当时在不在场,对吃货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容错过的一件事儿……呵呵,想象一下!
那么,这些长者居士们就在各自的家里,准备好了美味的斋饭,等待佛陀的安排,等待他的弟子们前来应供。于是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带队,率领大家分头去吃饭。佛陀作为法王法主,理所当然是来到了王宫,而其他大臣、长者和居士们的斋饭,则分别由一些菩萨和阿罗汉,还有其他为数甚多的比丘、比丘尼和辟支佛们前去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在这里,本经的男主角、男一号终于出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里讲,在舍卫大城的这个供斋盛会谁都来了,但唯独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还没有来,因为他之前已经先接受了别人的邀请,远游到了别的地方,还来不及赶回。这时的阿难,他既没有在僧团里面,独自一个人,身边也没有戒腊二十年以上的上座比丘陪伴,没有这些老修行的陪伴,更没有那些有经验的、具足定慧的大德上师阿罗汉阿阇黎的提携,他就这样子一个人独自走了回来。
当他回到舍卫大城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归期,没有人知道他回来了(那时也没有什么苹果三星华为的,不能互相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所以那天也就没有谁去邀请他,那这样一来他吃饭的问题就变成问题了。
我们看经文的描述,阿难尊者他只好自己拿着化缘应供的器具,比如什么瓶啊、钵啊、锡杖、手巾等等,按照他平日惯常行走的路线,他就在城里,就开始托钵化缘起来。阿难是按照戒规,一家一家的、很有次第的去化斋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既不去分别口味的好坏,也不去分别贫富贵贱的高低——这是要点!修行乞食一法的要点,大家要留意!
所以下文紧接着就讲到了很详尽的修法细节。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本经刚开始没多久,就来了这么一大段专门的针对性的开示,说明这个化斋吃饭的问题相当重要。所谓“民以食为天”,又经常说“身安而道隆”、“借假而修真”,所以这个调身和饮食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所有修行者都必须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对我们修行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尤其如此。
因为修行人吃饭,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仅仅是填饱肚子、满足口腹之欲就行了,修行者在吃饭的时候不仅要吃得感恩欢喜,还要吃得清净解脱,要吃出法乐法味来,那这个难度就不是普通的高了。呵呵,喜欢吃海鲜的同志们,要吃出法味来、法乐来,那可不容易。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里,看看佛陀是怎么定义这个化斋吃饭,是怎么把这个平常日用的一件小事转化为庄严的佛事的,下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说,阿难尊者在心中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他希望在那些供养佛陀和僧团的大檀越、大施主之外,还有人能发心供养他,成为他最后的斋主。他发愿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和职业,不管是清净的婆罗门贵族还是污秽的街边乞丐,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刹帝利王族,还是卑微低下的从事贱业的旃陀罗奴隶阶层,他都会按照“平等慈悲”的菩萨道精神,去次第行乞。他不会刻意地去选择化缘对象,更不会刻意地去避开那些卑微下贱的人家,他发愿一定要像佛陀那样的去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给他们培植福报和修积无量功德的机会——这段经文是这个意思。
这里面,我们要注意经文透露出来的几个问题。第一,阿难尊者似乎已经有所预感,他知道自己这回化斋可能会不太顺利,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去供养佛陀和僧团了,都去供养诸大菩萨、供养圣者了,所以他做好了要最后一个才化到斋饭、乃至化不到斋饭的准备。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出家人化斋吃饭是有规定的,佛制戒律,出家比丘每天中午化缘的时候,最多只能化七家,不能超过七家,这是为了对治我们修行人的贪欲,也是为了不要过分的打扰众生,给众生压力,这是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七家人都不愿意供养斋饭,那就说明你今天福报不够,那你就只能饿肚子了,活该饿肚子。所以阿难才会在心里想“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这是很现实的考虑。
那么第二,比丘化缘乞食的时候,是不能对食物挑三拣四的,更不能对施主挑三拣四。你不能专挑好吃的,不能有口味上的喜好偏好;或者专挑富贵人家去化缘,不能嫌贫爱富——这是为了破除对饮食的执著,以及对治我们的分别心和骄慢心,所以一举一动都有深意。
第三,从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出,比丘乞食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最大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要去利益众生,给众生种下佛法的善根,给众生种下解脱的种子,种下“法”的善因缘——这个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包含的一项内容。
所以虽然这个吃饭,可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如果有智慧、有善巧的话,那就能把它转为道用,转为修行的助缘。
像我们汉传大乘佛教的寺院,每天早上和中午要过堂用斋,在饭前饭后都要做一个念诵和观想,其中最最重要、最最关键的一句,师父觉得就是“当愿众生”——所谓“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等等。你必须要有这样的发心,你必须要生起这样无我利他的心,那么这碗来自于十方供养的饭,你才能吃得下、才能消化得了!明白这意思吗?
(24)吃在梧桐山
讲到这里,师父个人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自从搬到深圳,龙象讲堂自从搬到梧桐山这里,可能是一种因缘的感召,在讲堂附近就接二连三地开了很多家素食馆,可能是知道师父是吃货?最多的时候居然有十几家,都是依山傍水的,各有各的风格,环境和味道都各有特色、都很好。
那经常就会有居士时不时地就跑来看师父,顺便就会请师父去“搓一顿”,那吃多了就不好意思啦!我一个穷和尚什么都没有,修行也没有,Money也没有,不知道该回报大家什么,所以只好在“法”上尽量多给大家提供一些正见,只能“以法为回馈”、“以法为赠礼”,大家不要嫌弃、不要嫌少。
有时候我一个人去那几家素食馆吃饭,那老板也都是居士,他们都不收师父的钱,说是这个规定要供养师父,搞得我后来都不怎么敢一个人去了,实在是不好意思,老去吃白食!因为我们汉传的出家人不像原始佛教那样,千年以来都没有照搬乞食的传统,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我很担心人家素食馆毕竟是做生意的,我老去吃白食的话,吃久了人家搞不好就会烦了,可能脸上不见得会显露出来,所以要照顾到大家的这个心理。而且师父自问也没有什么菩提心,更没有什么慈悲心,没有什么大的德行修行,这样一个业障鬼子老去吃白食,那多少还是有点心慌的,有点心不安啦,所以多多少少还是给点钱这个心里会觉得舒坦一些。
其实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已经是不太对了,因为这个想法是不符合佛法戒规,是违背佛法正思维的,这个要忏悔!如果师父是出家或者出生生活在泰国、西双版纳那种地方,那么我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就不会想那么多了,传统不一样。
又扯远了,现在我们回到经文。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这是接着上文,阿难尊者在以前很早的时候他就知道,佛陀曾经就乞食化斋的问题,分别呵斥过须菩提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两位大阿罗汉被佛陀呵斥哦,什么原因呢?说他们身为大阿罗汉,身为众生的福田,但是心行却还不够平等,还有取舍,一个是专门针对富豪权贵化缘,一个却专门针对贫苦低贱的老百姓化缘。
因为须菩提尊者认为,那些富豪权贵往往都是一面享受福报,一面造恶造业的(这是事实),那么再不给他们机会培福或修福的话,那他们下辈子搞不好八成就要堕落了,所以尊者慈悲就专找他们。而大迦叶尊者呢,他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那些贫贱的穷人已经够苦了,一辈子苦哈哈的,再不给他们一点机会种种福田的话,那他们只会越来越苦,恶性循环,永无出头之日,所以他就专找穷人。
两位尊者其实都是慈悲,但这个就是典型的“思想决定行为,观念指挥行动”了。这两者都很有道理,都不能说是错,但都有所偏差,违背了佛陀强调的平等无别、慈悲普摄的中道行持,所以佛陀才会呵斥他们。
阿难知道这个事情,他也非常的认可佛陀对阿罗汉们的这种严格而没有丝毫隐瞒的教诲训示,因为只要按照佛说的中道法去行持去做,在化斋乞食的时候不去分别什么贫富贵贱,平等行乞,就能“度诸疑谤”,就能化解众生因为出家人乞食而产生的种种怀疑、错解,乃至种种诽谤。
所以阿难就决定要按照佛陀说的去做,要平等化斋。于是他就在到达城门口的时候,在准备进入城里的时候,他就开始用很庄严庄重的一种步伐,不紧不慢地徐步行走——注意,这可不是在装!这时进入这种状态,那自然就会进入一种“内观”、“观照”的心灵境界。这也是修行,了解吗?然后阿难尊者还专门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把衣服搭好,端正身心,使外表看上去比较有威仪,很庄严肃穆的样子,这同时也是在表达对佛陀制订的乞食一法的恭敬之心,也是表达对众生供养的感恩之心。
对我们出家人来说,这个化斋乞食,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活着的问题,它更是一场庄严的佛事,一种度生的善巧,能给众生培福报,能令龙天生欢喜。所以出家人在化斋乞食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往往是怀着一种对法的恭敬和庄严感恩的信念去的,甚至是怀着“无我无人、无施无受”的空性智慧去的,而不是低人一等的乞丐的心态,这点大家要了解,以后不要再错解了。
在现代那些还保有乞食传统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每当我们看到那些身穿黄色或者褐色僧衣,正在一排排乞食的比丘,就算是看到照片,师父都会非常的感动和恭敬,有一种莫名的情怀。那么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还能幸运地看到那么多僧宝,还能近距离地看到他们生活和修行的状态,甚至还能亲身去供养他们,去依止他们修学正法,说实话这真的是一种大福报来的,了解吗?希望这样的场景,希望三宝的庄严能够长久住世,能够利益当来无量的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25)情欲的风暴
那么,关于阿难、阿难尊者,几乎每个法师,在每次讲经的时候都会提到他,不可回避的。我们都知道阿难尊者长得很帅、超级帅,我一看你们女众的表情我就知道了,你们可以想象的是吧?他的记忆力超群,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能过耳不忘,佛陀讲的每一句话,只要他听过的,都记得清清楚楚。文殊菩萨曾经赞叹他说:
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
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我们还知道阿难尊者是白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陀的堂弟,他出家以后也是佛陀的侍者,佛陀的机要秘书,类似哈……那么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号称“多闻第一”。
我们还知道阿难尊者在佛陀入灭之后,在迦叶尊者的逼迫下才证入了阿罗汉果,他曾经参与了第一次的经典集结,所有经藏基本上都是由阿难尊者完整口述之后,得到了圣众们的认可,然后才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我们还知道阿难尊者其实就是禅宗二祖,他在大迦叶尊者之后,成为了僧团的实际领导人。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法华经》中,阿难尊者曾经被佛陀授记成佛,说他在未来久远劫后将会圆满菩提,佛号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这可是实打实的在经典上有明确记载和授记的未来佛,跟那些心血来潮就给自己随便起个佛号的妄人,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话说回来,阿难尊者给我们这些佛弟子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的,其实还不是上述的这些事情,讲到阿难尊者,几乎所有佛弟子一提起阿难尊者,首先想到的,除了“多闻第一”之外,那基本上就是在本经里面描述的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故事了。是不是这样?谁都知道阿难尊者这件事,就连道教的朋友有时候也会拿这件事来开我们佛教出家人的玩笑。所谓“欲界众生”,欲念最重,看来每个人都有一颗相同的爱染和八卦之心!
就像现在的新闻,什么最容易火?绯闻最容易火,对不对?尤其是名人的绯闻,名人的风流韵事,自古以来都是最受草民关注,是最容易流传开来的。虽然我们的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这个故事,严格来讲还算不上是什么桃色新闻、风流韵事,但是这件事情几千年来受到的关注和研究,一点都不比任何大事差。
因为阿难尊者是比丘,是出家人,是修行者,他是被后世无数凡愚仰视仰望的大成就者、大祖师,所以他当然就会备受关注;而且尊者被摩登伽女色诱而引发的情欲风暴,更是直接导致了一部伟大经典的诞生,导致了佛陀为一切众生开显无尽法藏、开启无上解脱之门,所以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研究研究,非常有意思。
下面我们就先看经文,「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本经这里,对这段故事的记载很简单,才寥寥几句话。就是讲阿难因为要按照规矩次第化缘乞食,不能分别什么贫富贵贱,所以他即使要经过“淫室”,也就是“娼户之家”,也不能嫌弃回避。
记得古龙先生曾经讲过,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最古老的行业,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黄色的,那是我们人类从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断绝过的行业,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杀手”和“娼妓”两大偏门。这个娼妓业在古印度也有,也很发达,从业者往往都是比较卑贱的种姓出身,当然也有从高级种姓堕落的。那像“摩登伽”这个词,在梵语里就是“贱种”的意思,“摩登伽”这个发音挺美,但实际上的意思是“贱种”的意思,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这是一个很让人瞧不起的名字、特指,别人一听就知道你的身份、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了。
所以这位母亲被人称作“摩登伽”,是个娼妓,她的女儿即使还很纯洁美丽犹如天使,即使还有另外的名字,但是大家就是喜欢称呼她为“摩登伽女”——这个名字的发音,我们不懂的时候听起来,似乎挺美,对不对?但是它的实际意义却是在说“贱种的女儿”,就像天天有人指着你的鼻子提醒你、骂你是“贱种”一样,摩登伽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长大的。
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得到,在摩登伽女的内心,她是怀着一种怎样的自卑和渴望——她怀着那种与生俱来的深刻自卑,所以就格外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尤其是渴望得到真正的、所谓的“爱”!这就解释了她为什么一见到阿难,由于阿难的平等、慈悲和调柔的状态,当然也由于阿难尊者很帅,据说还由于他们曾经做过五百世的夫妻,缘分很深,所以摩登伽女才一见阿难,就情不自禁地、无法自拔地疯狂地“爱”上了阿难——当然,这里的“爱”是打双引号的,师父说这个“爱”字,在这里是打双引号的。
因为有时候啊,这个爱和执著很难分清、很难分开的,在我们凡夫那里,那个“无私的爱”和“自私的恨”其实都是无明,往往都是搅和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的“爱恨纠缠”,看到那么多“因爱成恨”的执著案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种新闻我们看得还少吗?
那么,像本经在这里,对这段情欲纠葛的描述其实比较简单,但是在《大藏经》里,除了本经的这个记载之外,还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把这些说法结合起来看,师父发现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的故事就像韩剧一样的,挺曲折、挺有意思的——你们看过韩剧吗?知道地球上“最伟大”的一个国家吗?——所以想在这里给大家插播一下。
不过事先要提醒一句,我们听经闻法,看这些前辈的故事,大家要学会反观反省,要学会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灵活思考,乃至善加运用,不能仅仅只是听过就算了,明白吗?
因为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不管是男是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包括圣人和恶人),能够完全不受情感情欲的冲击影响,那些情感和情欲的强烈风暴,其实正是我们在修行和生命中最难能可贵的福慧资粮。所谓“烦恼即菩提”,了解它,了解自己,所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那往往就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超越无明的情网,得大解脱!所以大家对此要切切留意。
(26)阿难的情缘
根据佛经的记载,早在《楞严经》事件发生之前,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就已经认识了。那一天,某一天,阿难尊者在跟随僧众乞食完毕之后,自己一个人就准备回到祗园精舍,他在路上感觉有些口渴,于是就向旁边的一个女孩子讨些水喝。
这个女孩子就是年轻美丽的摩登伽女,她告诉阿难说:我是一个很卑贱的人,没有资格给您供水喝。你看,当年的古印度,连供养出家人都要有“资格”!但是明了“众生平等”理念的阿难怎么会在乎这个?所以他就淡淡地一笑说:我是一个出家人,没有这样的分别心,请你放心地给我水喝吧。于是摩登伽女就战战兢兢地,取水供水,阿难尊者在喝完水之后就合什告辞,就回到了祗园精舍,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但是摩登伽女没忘啊!这个小丫头,头一次见到还有人不分种姓,不分上下,对自己这么卑贱的人居然没有任何歧视,而且小伙子还长得那么帅锅,说话那么温柔,声音那么好听——哦,简直就是“心中的都敏俊”!呵呵,说错了哈,不是韩剧,是印度版的。
所以摩登伽女就对阿难尊者一见钟情,就动心了。她居然偷偷地尾随在阿难尊者的后边,抑制不住的感觉,控制不住的行动,等看清楚阿难尊者进了祗园,她就回家央求母亲说:我看中了一个大帅锅,超级超级好,我一定要嫁给他!母亲你懂得咒术,一定要帮我!
那母亲就问:是哪家的小伙子啊?摩登伽女就回答说:是祗园精舍的一个出家人,他的名字叫做阿难。母亲一听,就说:唉女儿啊,有两种人,一个是断欲的圣人,一个是死人,我的咒术对他们不起作用,而且佛陀的弟子最好别招惹,你是想害死我们全家吗?
那摩登伽女听了非常失望,痛苦之极,她就开始哭,女人的传统伎俩,江湖必杀技,一哭二闹三上吊,呵呵。开始茶饭不思,还说什么今生除了阿难我谁也不嫁,如果嫁不了那我就死了算了!那做母亲的心疼孩子,她就这么一个相依为命的女儿,现在见到女儿这么痛苦,该怎么办呢?母亲左思右想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答应女儿,先把女儿安抚下来再说。
这个做母亲的为了女儿也是拼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再怎么爱孩子,什么事该做不该做也还是要想清楚的!据说仅仅是第二天,这个摩登伽女的母亲就想办法在路上把阿难尊者截住,然后就给忽悠到了家里,说是要供斋。阿难没有想太多,不知江湖险恶,不知有诈,而且佛制也是允许比丘去应供的,允许去给在家人种福田,所以他就很欢喜地去了。
去到之后,一看见是美丽的摩登伽女,阿难这才发现有点不对,原来是错进到了“盘丝洞”!但他也不能马上就走啊,怎么办?换了是你们怎么办?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就这样坐在了上座。
然后摩登伽女就开始施展她的媚术了,开始百般引诱,具体情节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也许是有一种宿世的因缘,阿难对摩登伽女倒是挺有好感的,并不觉得讨厌,但是他坚守佛戒,一直保持着一种很端庄的威仪,让摩登伽女对他是又敬又爱,又喜又畏,不敢造次。
最后摩登伽女的母亲一看,这样不行,这样怎么行呢?只能图穷匕见——呵呵,说书是吧?师父在给你们说书——只能图穷匕见,直奔主题,她就很直接的对阿难尊者说:我女儿很爱你,一定要嫁给你,咋办?咋个办?阿难就赶紧拒绝啊,吓一跳,赶紧拒绝说:我是出家人,持佛戒律,绝对是不能娶妻的。那摩登伽女的母亲就威胁说:我女儿非你不嫁,如果你不娶她,那么她就要自杀,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这个是想要利用出家人的慈悲心来进行“道德绑架”。阿难尊者就很坚定地回答说:I'm Sorry,真的很抱歉,我也没有办法,我只能听佛说的,出家人绝对不能娶妻!
就这样,任凭摩登伽女的母亲巧舌如簧,百般劝诱,单纯的阿难尊者就只是摇头,坚决不干!最后两个人都失去耐心了,阿难站起来就想走,摩登伽女的母亲一看,没辙,被逼无奈啊,从她的本心来讲她是不想勉强出家人的,但是女儿寻死觅活的,她这做老妈的又能怎么办呢?又能怎样?换了你们是做母亲的,你们会怎样?
所以她立马就施展外道的一种幻术、术法,叫做“娑毗迦罗大梵天咒”——据说是很久以前的某位大梵天王留在古印度的秘密传承,这个修法有影响和控制欲界众生精神意识的特效——因为阿难当时示现的还是凡夫嘛,所以他就被这个术法给迷惑、给囚困住了,只觉得精神恍惚,欲念炽盛,几乎无法自拔,马上就要沉溺了。
他在这个咒术的作用下,心智几乎完全迷失,他就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也就是类似于“床”一样的地方,然后“淫躬抚摩”,各种的抚摸亲吻和挑逗,所谓“笑视交抱触”也,不离这几个花样,他差点就控制不住和摩登伽女完成了夫妻之事,“将毁戒体”,出家比丘的那个“不淫欲”的戒体就快要被破掉了!
那么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好像时间到了?不好意思,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众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家下回请早。不能怪师父,只能怪时间,我们下节课再见,第九节课再见!
(27)剧情大反转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九讲,第九节课。上回我们讲到了“关键时刻”,关键时刻时间就不够了,就刹车了,那现在我们就继续往下。
上节课是讲到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的母亲用外道咒术给迷惑,然后又被摩登伽女色诱挑逗,差点就要毁破“戒体”了——讲到这里插个话,和大家简单探讨一下这个概念,“戒体”!什么是戒体?我们去百度查找的话,去《佛学大辞典》查找的话,就会看到很多专业的词汇,复杂的解释,貌似从古至今就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晰的定论。像我们很多居士,你们都受过五戒乃至菩萨戒,你们感受到或了解到什么是戒体了吗?师父经常提醒大家,说不要破了三皈依戒体,那么这个戒体是什么?最基本的戒体是怎么回事儿?像我们很多受了三坛大戒的出家师父,那么他们的戒体又是啥样的?这个出家和在家的戒体有何不同?
还有像本经这里,讲阿难尊者“将毁戒体”,这个能毁掉的东西那就说明是生灭法,是有为有漏的,不然那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你怎么毁?但是佛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那可是号称“三无漏学”哦,很显然那肯定是无为、究竟的,不可能有为有漏,那么这个可以因受戒而“有”、因破戒而“毁”的戒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大家思考过这些问题吗?像这些问题,师父觉得大家抽空可以去深入地闻思一下,去查找一下资料,甚至自己反观自省,尝试着去体验一下,不要糊里糊涂受了个戒,然后还不知道戒体是咋回事儿,这样根本没法做愉快的沟通。所以这个话题就暂且打住,我们等以后讲到具体戒律的时候,讲到戒律问题的时候,我们再来详聊、再来深聊。
接下来我们继续八卦,谈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就在这个即将出事的关键时刻——其它经典在讲到这里的时候,那个描述和《楞严经》不太一样的,我们先来看看那个另外的说法——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阿难尊者毕竟是一个修行人嘛,他凭借着内心的最后一丝清明,他就在自己的心里拼命地“念佛”,拼命地向佛陀祈求加被、祈求加持,然后佛陀立刻就感知到了,远在祇园精舍的佛陀立刻就感知到了。
佛陀据说是念诵了一个什么很厉害的咒语,具体没说,在其它经典里没说,但应该就是楞严咒了,就是楞严神咒,然后就把那个外道咒术的力量给破掉了,摩登伽女对阿难尊者的这个诱惑也同时就被破掉了。阿难刚一清醒,他立刻就从摩登伽女的家中冲了出去,不敢停留,赶紧就直奔祗园精舍,回到了佛陀的身边。
那么这边的摩登伽女见阿难尊者跑了,那她当然很伤心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和母亲都没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阻止,她母亲也很清楚是佛陀破坏了她的咒术,但她根本就不敢去找佛陀,不敢去招惹佛陀。所以摩登伽女就没辙了,没有办法,但她又不死心,怎么办?换了是你们怎么办,诸位女同胞?最后她只能使出“死缠烂打”这一招,江湖必杀技,她妄想用自己的美貌和坚持来打动、感动阿难。
所以她就在往后的几天里,每天哦,摩登伽女就一大早的,天天早起,开始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本来就是大美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那是锦上添花。然后她每天嘛事儿不干、正事儿不干,就等着阿难尊者进城乞食。只要一看见阿难尊者她就跟着,在后边跟着,笑眯眯地地跟着,阿难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一边还深情款款地不停地用自己的漂亮大眼睛看着阿难,两眼放电(那个呲啦呲啦的两眼放电),从头到脚仔细地看——这孩子很大胆,为了爱情也是拼了!那摩登伽女她越看就越喜欢,越看就越放不下,她感觉这个帅锅还真的就是自己的“菜”,很像传说中的“唐僧肉”,很对她的胃口,她越看可能就越觉得好想吃啊……对不对?你们流什么口水啊?
像类似的这种事情,不知道你们在座的碰到过没有?你们是纠缠过别人呢,还是被别人纠缠过?请举手……(众笑,无人举手)不会吧,你们的情感历程如此可悲?(众笑)呵呵,好不好玩?被别人纠缠或纠缠别人的滋味好不好玩?所以这回可把阿难尊者给愁坏了,他是既尴尬又狼狈,还不能喝斥骂人,因为要保持淡定和威仪,旁边还有很多出家师父都在看着呢,也许大家都在心里偷着乐,所以这样还怎么乞食啊!没办法,最后阿难尊者只好转身掉头,很郁闷地就返回了精舍,把那个大门一关了事。以为这样就能了事,关外面的门,但不关心门啊,很难了事!
所以他没曾想,摩登伽女居然也跟着来了,这孩子她就坚守在祗园精舍的门口,每天都会等很久很久,等得心都拔凉拔凉了,才哭哭啼啼地离开。诸位,尤其是诸位女同胞,如果换了是你们,你们会这样做吗?诸位男同胞,如果换了是你们,你们是阿难尊者,你会怎么做?都要设身处地的好好想一想……诸位老帅锅还有小帅锅,换了是你们,你们会凉拌呢还是咋办?其实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亘古以来,对凡夫来说、对凡夫而言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所以阿难尊者的内心也是一样的,他也是有过挣扎的,他毕竟示现的只是一个凡夫,还没有达到阿罗汉断欲的境界,面对美女的热情和深情攻势,要说他内心完全不起一点波澜那是不可能的。所谓“最难辜负美人恩”,这句话听说过吧?其实阿难尊者已经为此纠结了好几个晚上了,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最后他没有办法,只能去求佛陀,他把这个情况就告诉了佛陀,然后就请求佛陀一定要帮忙,一定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佛陀听完后就说:阿难啊你别担心,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你去把那个女孩子叫过来吧。阿难一听,就赶紧去找到摩登伽女(这回敢面对了),说要带她去见佛陀。那摩登伽女很单纯,她一听以为阿难尊者终于被她感动,这是要准备接受她了,于是就很高兴地跟着去了。没想到是佛陀挖了一个大坑,在等着她呢。
那么等见到了佛陀,摩登伽女就顶礼,顶礼完毕后,佛陀就问她:善女人,你为什么要一直跟着阿难啊?摩登伽女就回答说:因为我很喜欢阿难(这个理由跟你们大家追帅锅、追小鲜肉是一样的),因为他很英俊潇洒,还没有婚配,而我也还没有嫁人,所以就希望能够和阿难结成夫妻。那佛陀一听就说:婚配之事,需要父母的首肯,你的父母同意吗?这坑就开始挖了。摩登伽女就说:我的父母都听我的。很有自信。
于是佛陀这个坑就要继续挖、挖深点了,开始用计。佛陀就说:那好,OK!不过你还是要去请你的父母过来,这个必须要当面问清楚。摩登伽女就心想:看来我和阿难的婚事应该差不多了,母亲她一定是听我的,现在听佛陀的口气,好像也不怎么反对,真好啊!呵呵,女孩子好哄,所以她就很高兴地回家把母亲给请到了祗园精舍。
等摩登伽女的母亲来到后,也是很恭敬地先礼拜佛陀,然后佛陀就问她:你是真的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阿难吗?母亲就点头说:如佛所言,我希望能把女儿嫁给阿难做妻子。注意,佛陀这时就说:如此,那好吧!那现在就请你回家,你的女儿就留在这里即可,因为阿难就住在这里。你看,这个理由听起来没毛病吧?所以摩登伽女的母亲就返回了家里。
这时佛陀就对摩登伽女说:阿难是一个出家比丘,如果你要和他结为夫妻的话,那么首先你就要和他一样的剃发出家,你可愿意?那摩登伽女多天真啊,她心想:只要能够和阿难在一起,那么剃发出家又算什么呢?!于是她就很爽快地回答说:我愿意!OK!愿意!那就掉坑里了。这时佛陀就微笑着摇头,说:你还是先回家里,去和你的母亲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吧。要注意哈,佛陀对人心的这个了解和把控,一步一步的,滴水不漏。
摩登伽女的母亲一听,就觉得怪怪的,哪有结婚前还要先剃度出家的?那当然是很反对啦,但是摩登伽女的个性很坚持、很任性,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点欠揍,一点不管母亲的感受,也不听母亲的话。她母亲拿她也没辙,最后只好算了,只好依从了她。像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很不理智的,是很不孝顺的,幸好她碰到的是佛陀,否则在别的事情上她也这么任性,那以后的因果估计会很糟糕。
就这样,摩登伽女就回到了佛陀的跟前,说母亲同意了,出家没问题。于是就在佛陀的见证下,摩登伽女就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地剃度出家了(这个因缘很奇特),最后袈裟著身,成为了一个很漂亮很庄严的女众出家人,比丘尼师父。据说摩登伽女很新奇地一会儿摸摸自己的光头,一会儿又看看袈裟,她心想:接下来是不是就应该准备举行婚礼了呢?(众笑)呵呵,穿着袈裟举行婚礼,不得不说,这个摩登伽女、这个女孩子还真的很敢想,她绝对是你们女人中的奇葩,奇葩中的战斗机!
那么接下来,佛陀所说的话,就令整个事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剧情大反转。佛陀就问摩登伽女:好孩子,你仔细说说看,你爱阿难,都是爱他的什么呢?摩登伽女顿时两眼放光,一谈到这种问题两眼放光,她看着阿难,那个眼睛就像要马上冒出一颗颗的小星星,还呲啦呲啦地放电!她就说:啊,我爱阿难的所有,我爱他像莲花一样的眼睛,我爱他挺拔的鼻子,我爱他红润的嘴唇,我爱他好看的耳朵,还有他温柔的声音、飘逸的身姿……啊,我爱他的全部,(众笑)真是快要爱死了!
佛陀一听就说:哎呦喂(这是我加的),你爱的这些在我看来都很可怕,为什么呢?比如我看他的眼睛,还有眼屎没有洗干净;我看他的鼻子,还有粘稠的鼻涕;我看他的嘴巴,还有肮脏的唾液;我看他的耳朵里,全是污秽的耳屎;在他的身体里面,也全都是臭不可闻的屎尿和恶心的汁水……(阿难尊者的形象就这样被毁了,被佛陀亲手毁了!)
佛陀继续说:作为男人和女人,只要有夫妻之事,那就会分泌出腥臭的体液;有了这些分泌物,就会生育孩子;有了孩子,就会有养育之苦,以及死亡分离之苦——所以这样的一个臭皮囊,你真看清楚,又哪里有什么是值得贪爱的呢?!然后佛陀还接着讲述了欲望的过失、持戒生天的果报、苦集灭道四圣谛……等等等等。
也是摩登伽女的善根福德深厚,因缘成熟,她竟然就在佛力的加持下,随着佛陀的开示,她不断地深入闻思、体悟,最终心开意解,直接就证到了四果阿罗汉的解脱境界。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你们也同样听到了,帅哥美女们,怎样?离开悟的境界还有多远?离解脱的境界九十九步还差一步吧?所以前一刻摩登伽女她还是一个“贪嗔痴慢疑”五毒具足的普通女孩子,而这一刻她就已经是三界人天共仰的一位大圣者,成为了人天的大福田,这真是令人不得不赞叹,不得不佩服!这个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亿万人中难得一个的稀有的大因缘,非常了不起!
这时的摩登伽女,就犹如大梦初醒,她回首往事,觉得就像梦幻泡影一样的,心中不起丝毫的执著。她当初对阿难尊者的那份贪爱,那份曾经的爱恋不舍,这时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一点痕迹都没留了,一丝不挂,干净利落。很难想象对不对?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偏偏就在眼前成就了。
而阿难呢,他也如愿终于摆脱了这个难堪的情缘,但是新的尴尬也随之就出现了。摩登伽女居然当着他的面,当着众人的面,弹指就证入了阿罗汉果,而他自己呢,却还是凡夫一枚,帅帅的凡夫一枚。人家刚出家的一个普通女孩子,转眼之间那个境界就已经完全超越了他,这可真的就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太令人尴尬了!
很无奈,但是没办法!我估计阿难尊者这时的心情肯定很复杂,建议CCTV得空可以去采访一下……
(28)无畏光明顶上出
那么,这就是在其它经典里面,对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之间复杂的情缘关系的一个描述,但是在本经这里却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小曲折,本经的记载更加大气磅礴,因为它直接开启了一部无上甚深的伟大经典,引发了一场非常重大的、殊胜无比的庄严法会,那就是楞严法会,《楞严经》就是这样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经文。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看到了吧?这是讲,早在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引诱,差点就要毁坏戒体之前,佛陀就已经很不可思议的,完全了知阿难是被外道的法术所迷惑,已经很明白了。因为晓得这个“淫术”的危害,知道阿难尊者很危险,所以佛陀早早地就从王宫中结束供斋,没有像往常一样的按照规矩给国王斋主们讲法布施,他马上就率领僧团赶回了祗园精舍。
那像波斯匿王他们都是经常亲近佛陀、非常了解佛陀的,他们觉得佛陀既然有这样“不如常”的举动,那么等会儿是不是也会有什么“不平常”的殊胜开示啊?所以国王就和所有的大臣、长者、居士,还有前来应供的这些菩萨、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以及斋主等等,他们也都全部紧跟着佛陀就来到了精舍。因为大家都很想要听闻佛法,都很舍不得佛陀,都想要听闻佛陀即将开显的精彩的“法要”。所谓的“常随佛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之一,在这里可不是一个什么理念、愿望,而是很自然而然的、很自发的一种行为。
这段经文里最值得留意的,就是这句“如来知彼”的“知”,很简单的一个字,知道的“知”,蕅益大师曾经特别注释发挥的,就是这个“知”字。这个“知”,不是你知我知的凡夫之知,而是大觉圆满的如来之知。蕅益大师解释说,就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的意思。这句话咋一听很简单,但是除了佛陀,还有谁能真正做到过?圆满地做到过?像佛陀的“知”,那是无视一切时间空间的隔阂和超越一切精神物质的障碍的,周遍一切,无明永除,就像大海会很自然就了解在它怀抱里的每一滴水,每一滴海水,这才是透彻的“真知”、“全知”!所以尽管隔着大老远的,阿难在心里一祈求,佛陀立刻就已经明了,这个神通的道理就在这里。
然后蕅益大师还说了一句话,他说整部《楞严经》讲了三卷半,其实就是在发明这个“知”。知什么?就是要了解我们心灵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要悟入证入那个“大觉性海”,要了达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知”,这就是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缘!希望大家有一天都能契入那个“佛知佛见”的伟大境界,这样才没有辜负佛陀辛苦说法四十九年,为我们众生辛苦示现。
下面,「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这是讲,佛陀一回到精舍,安坐下来,他老人家立刻就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佛陀世尊就从头顶上放射出超过一百种颜色的大无畏、大庄严的宝华光明,在这个宝光交相辉映、绚烂无比的宏大境界中,显现变化出来一座千瓣宝莲华,在这个宝莲华上又显现出一尊佛陀的化身,正在双盘跏趺而坐,那么在这位化佛的口中紧接着就念诵出了一段神秘神奇的伟大咒语,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无上神咒——楞严咒。
这个境界,佛陀示现的这个境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仅仅是听说或者是看文字,你们觉得会有几个人相信?有几个人敢信?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那些被唯物主义无神论给洗了脑的,或者是那些不懂科学却又迷信科学的人,有几个会相信?就算是那些专业研究佛学的所谓“学者”,乃至很多出家人,都不见得会有正信和正见,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绝大多数的众生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佛教编造的“神话”,不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个境界完全超出了我们凡夫的认知和理解,根本没见过!特别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生在佛前,没有生在佛陀出生的时代,所以不相信很正常。
所以我看到你们在座的这些来听经闻法的居士菩萨,尤其是年轻人,师父其实心里是很欣慰的,居然还有你们来相信,居然你们还会相信,还会来听经闻法,这是非常稀少、非常难得的!虽然有的人是为了来跟师父合影而来的,目的不纯。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认真追寻佛法解脱之道的“实践者”,特别你还是一个现了出家相的、代表三宝住世和住持佛法的僧人,如果你在没有经过任何实践检验的前提下,就很轻率、想当然地——如同世间的那些凡夫学者一样——你就断言《楞严经》的描述是假的,佛的境界是神话、是造神,那么说明你根本就还没有建立起最基础的正信和正见,你连佛法的大门都还没有找着呢!是不是这样?因为你就像那些愚痴浅薄、自以为是的凡夫学者一样,不相信佛说的经典,不相信历代那么多大智慧祖师对《楞严经》的实践、肯定和赞叹,你只相信自己那点狭隘可怜的“井蛙之见”,所以你根本就无法趋入对《楞严经》的正确闻思,乃至于更进一步的修证体验,那就更是谈都不要谈了。
像本经这里,佛陀当着无数人天大众的面,从头顶上大放光明,示现了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迹”——这个境界里面其实是隐含有很多密意的,这才是真正的密意!首先佛陀从头顶而不是从其它部位,比如说从什么胸口、眉间、手掌心放光,这说明了佛陀将要开显的妙法,那一定是最至高、最尊贵、最无上、最究竟、最圆满的!大家以后看别的经典,如果也看到佛陀从头顶放光,那么这部经典肯定也是和《楞严经》一样的了义经典,肯定也是“如来极果”,畅怀之谈。了解这意思吗?
那么佛陀放射出来的这个大光明叫做“百宝无畏”,“百宝”是表示佛陀具足圆满一切福慧、一切功德,“一切本自具足”——这样的“百宝”我们众生同样也有,只是“日用而不知”,没有像佛陀那样开显出来去照天照地,很可惜!而在这个大光明中蕴含的那种无畏之心,那份“悲智双运”的无上大勇,我们众生那就更是缺乏太多了,完全没法比、没法说。所谓的“无畏”,在这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佛陀因为智慧透达,正见降魔,无恶不克,所以本心无畏;同时佛陀还能加持一切发心护法的正念众生,见齐诸佛,摧邪显正,得大威神,作狮子吼,故名无畏!有两层意思。这个如来果地的智慧光明,自觉觉他,的确是有这样很广大的加持力和威神力的,这点我们不用怀疑。
那像这样的无畏之光,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尤其是在末法时代,那真的就是我们四众弟子最急需的,同时也是一切失道众生最急需的!记得是去年2016年,那真的是一个多事之年,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发生了两起很有名的、足以载入史册的护法大事件!一件是著名的密宗堪布索达吉,擅自改动《法华经》、《金刚经》和《中论》等等汉传经论、汉传经典,妄言“振兴大乘汉传八宗”,其狂谬的言行就激起了我们广大的汉传佛弟子、汉传佛教的四众弟子们毫不留情的严厉批斥,最后以索八宗、索堪布不情不愿的道歉而告一段落。
第二件事,是由在无锡召开的佛教义学研讨会引发的,对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已经过世多年的台湾印顺——是现出家相的“老法师”——对在其著作中轻率诽谤大乘、诽谤净土、诽谤历代祖师的一系列错误思想的大反思和大批判。这是第二件护法大事件。
这是我们中国佛教界前所未有的,第一次直面这些著名的所谓“大德”,第一次公开发出正义的声音,第一次依佛依法毫不客气、同时也是毫无保留地对那些邪师邪见说“NO”!这象征了我们中国佛教界护法护教意识的全面觉醒,也说明在僧团里还是有很多法师是具足正见和无畏勇气的,这是好事知道吗?但在这两次护法事件中,我们也同时看到有很多明显“依人不依法”的、没有丝毫理智的所谓“佛弟子”,在家的出家的都有。对这种现象我曾笑言:佛弟子是在拼命的护法,魔弟子则是在拼命的灭法!双方感觉都像是在拼命,都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更多的人,更多更多的“佛弟子”,他们在干嘛?据我所知,据我所看到的,我看到绝大多数的“佛弟子”,他们什么都没干!所以现在这里讲的这个“佛弟子”,其实是打双引号的。这些所谓的“佛弟子”,他们只是在沉默,他们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就好像他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护法的责任,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佛陀三宝的恩德,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众生的供养一样,所以他们无视佛法和众生的慧命,对一切坏乱慧命的邪见言行视而不见,所以他们沉默!
在这上述的三种“佛弟子”里,能够拥有正信正见,能够具足无畏光明的护法勇士、真佛弟子,那个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众生的福德因缘是越来越差了,说明我们的福报是越来越差了,所以才感召不来更多的护法菩萨;这说明众生正在大步迈向他们自己选择的末法、灭亡之途,几乎不可逆转。不过不管怎样,无论如何,无论你是哪一种“佛弟子”,每个人都要遵循同样的因果法则,都会同样的因果不虚——这点倒是最公平的,所以大家不妨拭目以待,过得几年,乃至过得一生,甚至去到净土后,再来看看自他,再回过头来仔细看看。
扯远了,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是讲,佛陀在放光宣说神咒之后,立刻就命令文殊菩萨同样持念这个咒语,前往摩登伽女家中去救护阿难。凭着这个神咒的威力,文殊菩萨一到,那个外道恶咒的迷惑力量就消失了——这里其实是在暗示,要以文殊菩萨为代表的真实如法的智慧来持诵楞严咒,那自然就能破除邪谬,降服在本质上了不可得的虚妄之魔。这个密意能了解吗?
如果没有智慧,缺乏文殊金刚正见,那搞不好就会“邪人用正法”,把这个好好的楞严神咒给搞成了邪法!有可能的哦,现在的很多妖魔鬼怪、很多大妄语的骗子都会楞严咒,甚至还会讲《楞严经》,可怕吗?比如终南山有一个吹牛说自己一百多岁的老骗子,其实才六七十岁,真实的年龄,但他吹自己是一百多岁了,东北籍有一个尼师,他们都是很会诵楞严咒、讲《楞严经》的,但是胡说八道、妄语邪见很多,你们初学者怎么分辨?所以还是要时刻警惕,还是要时刻拿着文殊菩萨的无上智慧宝剑,要以佛说的正见来仔细勘验,不可颟顸!否则上当受骗事小,被骗财骗色还事小,被毁掉法身慧命则事大,明白吗?要警惕!
下面,经文讲到文殊菩萨破魔之后,就把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一起都带回了精舍,要他们来当面和佛陀说清楚。那么借此因缘,我们期盼已久的楞严法会就正式开启了。
(29)启教第一问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这是讲,阿难一见到佛陀,就上前顶礼,他这时的心理是很复杂很难过的,又羞又惭又愧又悔,百感交集,忍不住就哭泣流泪了。他恨自己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都只是注重多闻,注重对圣言量的博闻强记,过耳不忘,但是没有注重实修实证,没有很扎实地在自己的心地上真正的用功,所以“未全道力”。
像这个毛病,很多所谓的学者“砖家”(砖头的“砖”),甚至很多佛弟子都会犯!很多头衔光环很“高大上”的,什么教授、博士、专家、大学者、大居士,甚至大和尚、大法师,他们可能看过的经书比我还多,专业术语比我说得还溜,但是他们却偏偏就是那种不信不敬僧宝的“二宝居士”、“二宝大师”,有的甚至是连佛法也不信、连祖师都不信的!比如那些以邪见邪思维来考据“大乘非佛说”的在家人和出家人(实际上那些已经不能算是出家人了),按照经典里佛说的,这些人其实都是魔王外道、都是魔子魔孙来的。
相比之下,阿难尊者要比他们好多了,阿难至少还有正信正见,只是实修没有跟上而已,所以说他是“未全道力”——闻思修证,缺了后面最关键的“修证”的环节,那实际上就会样样都不全、都不圆满了,首先就不可能成就出世解脱的基本的阿罗汉道,那当然就不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自在道力,至于更高层次的缘觉道、菩萨道和无上佛道的道力,那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阿难知道自己的毛病,他这回终于痛定思痛了,所以他在这里就做了很深刻的反思反省,紧接着他就向佛陀请教了,很至诚、很恳切地向佛陀启请开示。他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得成正觉,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微妙圆满的止观禅定,这样定慧等持的解脱圣果,它入手修持的最初方便是怎样的?换句话说,我要怎样去修,才能得到和诸佛如来一样的定慧解脱的究竟圣果?阿难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很根本的大问题!看得出来,阿难尊者这回是痛定思痛,被摩登伽女给教训了,他经过摩登伽女的这个切身考验,这回是要很认真地开始进入实修了。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缘起,只要能够善用或转为道用,那么就是好事,就可以把坏事变为好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要感谢摩登伽女,是她和阿难的因缘共同成就了这一场法会,无数众生因此而得利、得度——是她促使阿难发现了自己修行上的大漏洞,更是她促使阿难为我们一切众生问出了这个事关生死解脱的大问题,最重要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一出来,佛陀身边围绕的像恒河沙一样多的诸大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等,他们一听就知道,好戏要上演了!所以他们个个都很欢喜地“俱愿乐闻”,于是就很懂规矩地各自默默坐好,准备听闻和承受佛陀开显的无上法义,要了悟其中的解脱要旨,是为“圣旨”——这才是真正的圣旨!
那么,在这一段经文里,阿难提到了三个专业术语、专业名相,那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看起来是不是很深奥神秘的样子?你们了解这个意思吗?这三个专业名词的意思?不了解,那师父就放心了。这个“奢摩他”是梵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止”的意思,停止的“止”,也有寂静、能灭的含义,可以说是禅定的另一个异名。
那么禅定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三摩钵提”,在本经这里简称为“三摩”,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受、正定”的意思,是形容一种身心安和、专一寂灭、清净光明、殊胜无染的禅定境界。师父不这样形容的话,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我怕绝大多数人更加听不懂,所以诸位不妨先姑且听之。
而“禅那”就是“思惟修”的意思,又叫做“静虑”,形容一种由于正定导致的觉照万法、洞见实相、正念思维的很微妙的心灵境界。不过这个所谓的“禅那”并不是禅宗的那个“禅”,很多人都搞错了,但是禅宗的“禅”也并不是完全和“禅那”、和“禅定”无关,明白吗?很难懂吧?大家暂时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记得这个知见要点就好。
上来这三个专业术语指向的修行境界,其实是一不是三,不能完全分割的。在中文翻译里其实还有一个更简明、更扼要的词可以用来概括它们,那就是“止观”这个词,这两个字。这个止观禅定的修法,其实在外道也有,在人天乘、人天善法的层面,我们佛法的止观和外道修持的四禅八定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但是阿难尊者在这里说的“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在前面加上那一个“妙”字,那就完全不同了。
很显然,阿难尊者询问的,并不是什么外道共法的禅定,也不是小乘偏空取灭的止观,甚至也不是菩萨道的不圆满修持,他询问的是“十方如来”圆成佛果的无上大摩诃止观的境界,也只有这个境界的修法才可以称之为“妙”,才是真正的“妙”!所以佛法里面,一个字,经常的,一个字就具足微言大义,不要小看和忽略过去了。
所以为什么历代祖师,我们汉传的历代祖师都不约而同地评判《楞严经》,说它是究竟成佛的无上了义圆顿经典?道理就在这里。这个气象从一开始就已经在经文里隐隐暗藏了。
不好意思,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所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还是那句老话,下节课第十讲我们大家再见。
(30)空假中三观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十讲,第十节课。上一回我们讲到了阿难尊者痛定思痛,通过摩登伽女这件事情,他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没有定力、也太没有智慧了,只有定慧不足才会被异性迷惑诱惑嘛(其实俺们都一样,都是换了不同面孔的“阿难”,都是在轮回中死不悔改的老大难),所以阿难尊者就替我们、也替他自己,开始正式地就向佛陀请法了。
他询问了“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也就是诸佛是修持什么“妙奢摩他、三摩和禅那”的法门,才最终圆成佛果的?(大家翻到这个经文)换言之,也就是诸佛是修持什么样微妙无上的“止观定慧”法门才圆满成就的?像这三个专业词语,什么“妙奢摩他、三摩和禅那”,其境界含义大概就等同于我们中文的“摩诃止观”,还是这个翻译比较简明一些。
在天台宗的祖师那里,这个“止观”的“大概念”细分开来,差不多就有那么三个不同的切入角度、有三个不同的定义,师父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你们必须要对佛法有一个更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学佛不是娱乐,不是空闲时间的娱乐,不是打发时间的游戏,所以师父不厌其烦地讲,也请你们打起精神来,把耳朵洗干净了来仔细听……
听不懂也要听,先种个种子也比不听的好,知道不?建议你们中间有兴趣修止观禅定的,以后可以去深入闻思一下天台祖师的几部专著,比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先树立对禅修、止观的圆通正见,然后你们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趣入实修了,自然就会知道,千万不要盲修瞎炼,不要什么都还不懂呢就盲修瞎炼,知道吗?不要听现在的人吹牛瞎扯,要去看公认的祖师大德的经验之谈,这样做就会比较专业、会比较稳妥些,不会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现在师父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不得已用语言文字来对这个禅修禅定的种种境界做一个尽量贴切的描述,大家要切记,这种语言文字的描述跟真正的实证体验,跟那种实证体验到的境界那还是差得很远很远的,不要以为听听文字、以为自己想象和理解到的“那个”就是实证的境界了,说实话那差得太远太远!千万不要做这样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蠢材,要始终保持一种基本的反省、理智、觉察和正见,知道师父在说什么吗?
这个关于“止观”的三个不同的定义,实际上也就是三个具体的修持方法,在天台宗那里,这就是著名的“空假中”三观(三止三观):空观、假观和中观,也就是“真空观、假有观和中道观”。(师父尽量讲得慢一点,你们把心沉静下来,仔细听,冷静地听……)这三观正好可以分别对应《楞严经》在这里讲的“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
这个“奢摩他”大概对应的就是“空观”,因为在那种心如止水、静定、寂灭的境界中,修行者可以很直观地体验、体悟、体证到“一切万有皆空性”这个“无我”的真实相,开启般若智慧,从此对身心内外的一切法都不再有丝毫的迷执,不再有分别取舍,所以“奢摩他”在三观中是属于空观的范畴。
那么“三摩钵提”对应的就是“假观”,因为在那个“正受、正定”的境界中,修行者可以很直接地体悟到:虽然万法万有都是空性的、假的,但是不碍它们有如幻的缘起,而产生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妙有、妙用和妙行——举手投足、吃饭喝水、运水搬柴,都是妙有、妙用和妙行——这一切的妙有、妙用和妙行,在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假的,所以叫做“假有”,了解这个定义吗?因此“三摩钵提”在三观中是属于假观的范畴。
这个最后的“禅那”,它对应的自然就是“中观”了,在那种“止观双运”的“静虑一如”境界里,修行者可以很明确地观察和体证到一切万法“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境界,法尔如是,不假修持——你修持不修持,这个实相都如是、都如此!由此就可以超越对一切轮回和涅槃境界的妄想分别、迷执取舍,心大安住,得大解脱。由于这个“禅那”的修法,能够令我们契入中道第一义谛,实证“空有不二”的实相境界,所以它在三观中是属于中观的范畴。
对一般根器的修行者来讲,其实也就是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这个三观是有次第的修法,是可以按照次第阶段一步一步去修证的。比如说,一般可以先修空观,断见思惑;修成了再修假观,断尘沙惑;然后再修中观,破根本无明,可以这样去修,一步一步来。但是对那些上根利智,对某些“圆修”根器的人来说,这个三观就不是什么次第法了,而是“圆人修法,无法不圆”,换言之,修行者可以从任何一个法门入手,表面看只是修一个法,但实际上是三观同修、三观圆修。
比如这种修行者他修空观的时候,假观中观也同时具足,一空一切空,即空即假即中;他修假观的时候,空观中观也同时具足,一假一切假,即假即空即中;同理,他修中观的时候,空观假观亦复如是,同时具足,一中一切中,也就是即中即空即假。听蒙了吧?听得懂吗?你们听不懂就对了,听不懂师父就放心了。
我们中国的天台宗就是根据这个不可思议的实相修证的妙理,建立了“一心三观”的摩诃止观的大乘了义修法,这个三观的修法互摄互融,圆修圆证,不历阶级,没有次第,所以又叫做圆融三观。阿难尊者在上面问的“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圆融三观,而不是次第的三观修法,因为次第的修法还不能称之为“妙”,还不够“妙”,了解这意思吧?
只有这个精妙微妙不可思议的圆融三观,才能圆满“诸菩萨万行”,才能圆成佛道,直达究竟的菩提宝所,所以这整部《楞严经》其实都是在围绕着这个修行的根本和总纲展开的,因此大家要注意听了。
虽然这个三观、尤其是圆融三观的修法,咋一听好像很枯燥、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它是很简单的。它直指的就是我们的心灵境界,在师父看来很简单,要正确理解三观很简单,这不是吹牛,也不是狂妄,每一个有过实修实证体验的修行者都会觉得很好理解,理解之后甚至还可以把它灵活运用到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可以解决我们很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但它同时也是非常难的,难就难在我们凡夫很难做到“念念觉照,念念保任,念念安住”,很难做到“老实坚持”,很难“一以贯之”。所以要理解这个道理、要讲道理很容易,但是要实证这个道理、要活出道理、要做到道理,那就非常难了。
(31)举个栗子
举个例子(举个板栗),大家可能就会比较容易明白了。大家来听师父的,你们先把自己的两腿盘好,摆好打坐的姿势,单盘双盘都可以,怎么轻松怎么来……大家可以半闭或者全闭眼帘,当我们半闭或者全闭眼帘,把眼睛收摄起来,同时也就把这个心从外部世界收回来了。坐好,安静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最直接观察观照到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种种的感觉感受,再进一步,就是和种种感觉感受并存的心念、想法,各种各样的念头,是不是这样?
不管是什么念头,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个念头来观察它,像我们念佛人最熟悉的念头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对不对?那我们就来静静地观察观照这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每一个念头是不是都是空性的?来无所来,我们找不到它从哪儿来的;去无所去,我们也看不到它消失到哪里去了。大家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个念头的本质都是同样的,都是空性的,不是真实的、永恒的、常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不是这样?看清楚念头的真相,这就是“空观”。
能够念念保持这样的观照,能够念念都观照到念头是“空性的、无我的、无常的”这个真实相,那就会怎样?把你们这一秒、五秒、十秒、一分钟、十分钟,延续到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24小时,时时刻刻都能观照到这个真实相,那会怎样?修行者是不是就可以破除我执,破除心理上对这个“小我”的错误认同?是不是就可以不再自欺、不再上所谓“念头”的当?乃至由此拓展开去,我们对身体的一切感受感觉,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以外的所有人事物——这个外在的世界宇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也都是同样的具足空性的本质?能够保持对这个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人事物的空性的洞察和觉照,这就是究竟的“空观”。
但是说来容易,有谁能做到?有几个人能做到?念念之中,洞察万法空性的实相,在行住坐卧中都要无执、无住、无碍,自然而然的,这颗心要达到何等平静、宁静、精微、深邃的境界才行?我们凡夫能做到那就不叫凡夫了,我们一般念念之中都在当真、执著、巩固自我,这是我们的习惯,千生万劫形成的习气,一出生下来理所当然就认同的这种习气、惯性的力量,所以不狠下心来扭转它、不下死功夫、不仰仗佛力的加持,我们业障凡夫几乎是没有可能回归那个广大的空性,几乎是没有可能实证空观的。这点大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看清楚!是不是这样——扪心自问,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
那么我们继续观察观照这个念头,继续观察观照我们的念头,每一个念头,继续深入地觉察,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的,虽然终究会消失、会回归空性,但是这个无法形容和把捉的空性里,却随时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念头,可以产生刹那存在的思维、感觉、感受,可以产生“有”。乃至我们的身体,我们外在的世界,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存在、消失,生生不息,变化无常,但又无有穷尽……这就像是一场空性的大戏,不知道谁是导演,又似乎个个都是导演。
修行者看清楚这个空性的创造,空性的功能,然后念念善用、念念觉明、念念了不可得,同时不住断灭,不落在空无的偏执里,由此就可以开发出无量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妙行妙用,这就是最究竟的“假观”。
很显然,这样的“假观”境界是我们绝大多数凡夫都难以做到的,但是现在这里有个取巧的、很容易做到的方法,什么方法?不鼓掌不讲。(众鼓掌)你们到底是听呆了?还是完全没听懂?所以沉浸在那种不可自拔的思索里?你们迷茫的眼神让师父很受伤哈。什么方法?其实早就讲过千遍万遍了,这个取巧的、很容易做到的方法,那就是老实专一、持续不断地多多念佛,多多念佛!我们平常“假有”而生起的那些念头,基本上都是自我的、迷执的、充满贪嗔痴的,换言之就是颠倒的居多,因为我们不懂得善用妙用,我们只会乱用错用,念念之中妄用,我们往往拿着那个“空性假有”的伟大功能来创造烦恼痛苦的生命境界,来互相伤害,甚至拿来创造可怕无比的地狱境界,你们说蠢不蠢?!
幸好现在我们学佛念佛了,虽然我们做不到那种空观假观的大觉禅定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多多念佛啊。这句佛号是来自于究竟无我、圆满无漏的阿弥陀佛,是清净光明、至高无上的一念,所以还有什么“假观假有”是比这个更殊胜的?听得清楚吗?因此大家只要做到老实念佛、多多念佛,养成习惯、形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恒定的习惯,那自然就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自然就能增福增慧消业障,自然也就是最高最好的妙行和妙用了,这点希望大家能牢记!
最后,我们再次对自己的念头做全面深入地觉察和观照,我们会发现在念头存在的每个当下,其实我们既不能说它是“有”,因为念头的本质是空性的,也不能说它是“没有”,因为念头明明就有那样“确实”的、如幻的呈现,所以每一个念头实际上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这就是“中观”。单纯的“说空说有”,其实都不够定义精准,都会有偏差,所以“中观”才是最全面透彻的、最没有谬误的一种究竟洞察。
由此我们把这个“中观”的觉照推广开去,我们去观察所有的念头,善念恶念,乃至身心内外的一切,万事万物万法,它们是不是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能看到这个真相,那么修行者就会自然树立起“中观正见”,能证到这个实相,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就能明白佛菩萨的伟大——伟大的那个生命境界,自然也就会明白经典上所讲的“轮涅不二”是什么意思,明白所谓无上密讲的“任运解脱”是怎么一回事儿了,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
但是要在念念之中,都要做到这个深刻的“中观”洞察,难不难?你们扪心自问难不难?那比空观假观都要难得多,是不是这样?我们凡夫起心动念,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契入那种“偏向于解脱”的空观的,我们一般都比较熟悉那种“善恶、分别、自我、顽固、造作轮回”的假有观,我们不懂得善用,不懂得善用这个心念的伟大的创造性功能,但我们在错用、妄用、乱用的方面却是绝对的高手,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贪嗔痴慢疑”,习惯了认同“我执”的念头和造作,这样的我们,怎么去对自他内外的一切做那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中道中观”洞察?更不要说什么“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了,那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就只是一个名词,只是一个书本上看来的概念而已。
所以学佛越久,对佛法越了解,对自我自心越了解,我们就会越有自知之明,就会越了解佛菩萨的境界伟大,了解佛法的珍稀难得!因此要再次提醒大家,这辈子能碰到佛法,能碰到净土念佛法门,那真是大家的大福德、大幸运,无比的福德和幸运!但是如果你们不好好珍惜、不好好把握,愣是把这个“千生万劫难遭遇”的解脱因缘给放手、给错过了,然后继续在轮回中受苦,然后还不知道为什么受苦,那就是你们的“大不幸”了!
了解吗?望了解!这是师父的口头禅,希望大家有一天都能听腻了,不需要师父再来提醒。
(32)那晚的月光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这是讲,佛陀听到阿难的提问,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也知道他的根机所在,所以就开始针对性的循循善诱了。
佛陀对阿难的回答,是先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反问,佛陀说:你我原来是堂兄弟,同气连枝,亲缘深厚,那种相亲相近的感情可以说是天生的,属于天伦之情。那么阿难是因为这份亲情而发心出家的吗?很显然不是。
所以佛陀就问他:你当初能够那么发心舍俗出家,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你是因为什么缘故啊?你在我的教法中,是见到了什么殊胜的境界、见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才能“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才能放下世间种种难以放下的深重因缘,出家修行?佛陀如是问。
大家要留意这句话,“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不要轻飘飘地看过去了,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换了是我,我能够像阿难尊者那样“顿舍”吗?
大家要晓得,阿难当初可是王子,是大福报、大富贵的,所以他“顿舍”的可不是什么农民房,不是什么小产权,不是什么电动车、桑塔纳之类的,他放下的享受也不是什么每天二两猪头肉、几个大白馒头啥的;而所谓“恩爱”,在我们这个世间,对我们恩德最重的莫若生我养我的父母,情爱最深的则莫若娇妻儿女,这些“深重恩爱”都要“顿舍”掉,说说容易,真能做到的有几个?
据说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会有一部新片要上映,叫做《西游记—女儿国》,虽然是戏说、假的,但假里也有真,大家到时可以去看看电影里的唐三藏是怎样放下女儿国美丽的国王的,是怎样放下这个美丽国王的“深重恩爱”的,那真不容易!在觉悟修行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过类似的不舍和放下,这几乎是必经的,所以推荐大家得空可以去看看。师父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广告推销员……
当然,我们的阿难尊者在那个时候,在他出家前他并没有结婚,还没有娶妻生子(幸好哈,这是命好),所以他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但他能够放下父母亲情出家,那也是非常难得的。“顿舍”这个词,说明阿难尊者当初下定决心的时候应该还是比较干脆利落的,顿然、当下,就舍弃、放下了,没有那么多拖泥带水的纠缠纠结,真要发心出家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只要一碰到那种说自己想要出家的人,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到底能不能出家了,很多人往往都是这样说的:师父师父,我很想出家,对出家生活我很向往、很喜欢,但是……呵呵,伟大的“但是”!
说话的人往往不是有这个挂碍,就是有那个牵绊,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无奈、犹豫和放不下,都很有道理。但“出家是大丈夫事”,如果没有“顿舍”的勇气和决绝之心,那就说明你的因缘可能还不成熟,你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家,说明你还不具足正信和正见,那匆忙出家就未必见得是好事了。
对这种情况的人,师父一般都深表理解,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我一般只会鼓励他好好地尽到在家的责任,尤其是已经有儿女的人,要他们照顾好家人,好好修福修慧,能够老实念佛就好。至于出不出家,以后因缘到了再说……师父只能这么处理,既不能阻人出家,但也不能鼓励人乱出家。
想起当年我出家那会儿了,98年,二十年前——嗯,我看上去还挺年轻,没那么老哈——二十年前,幸好那时师父还没结婚,也没有像样的女朋友,没有这方面难舍的恩爱,而母亲98年初不久就过世了,父亲也比较随顺我,其实是管不了我,所以这方面的障碍也比较少,所以那年夏天我开溜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记得当时我是扛着一大箱子的佛法方面的书籍,死沉死沉的,就这么冒失莽撞的一个人去到了四川的峨眉山。因为我的祖籍是四川人,我对那个传说中的峨眉仙山又一直心向往之,所以就很想回老家在那里出家,但实际上那也是师父第一次去峨眉,对我来说那其实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年轻的我辛辛苦苦地扛着一大箱子书爬到峨眉的万年寺,汗流浃背的,然后顺利挂单住下了,20块钱一个晚上的小房间,就在般若堂的二楼,现在二十年过去了那个房间居然一模一样的还在,几乎没什么变过。
那放好行李我就下楼去逛啊,逛了一圈,然后回到山门口。记得那时已经接近傍晚,当我逛到万年寺卖票的山门口,我站在那里,看着那些游客香客一个个往下走的时候,你们不知道,那时我的心里那个难受、翻腾啊,我差点就想马上背起行李就跟他们下去算了!我很想就此跟着他们回到山下那个世界,因为那个世界我觉得那才是我熟悉的,人有这样的习惯嘛,回到熟悉的地方才会觉得是安心的、安全的……
所以你们说“顿舍”容易吗?明明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下定决心,明明我已经具足了基本的正见,但我的内心也还是有很多惶恐,不是说绝对就没有一点犹豫和怀疑的,我不敢百分百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不敢确定自己真的适合这条道路吗?
就在那一瞬间,我很清晰地觉察到自己内心一直隐藏而不愿面对的一些东西,想自欺都自欺不了,很清晰的记得。但幸好,幸好师父我忍住了,我真的就是咬牙切齿忍住了,不然你们现在也见不到师父了。那么随着游客走光,寺院恢复清净,那种山林环绕的孤寂的感觉,我到今天都还记得。
等到了晚上,吃完饭洗完澡,我也没地方可去,就只好窝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看书,看着看着——转移注意力嘛——看着看着,这颗躁动的心就慢慢平复下来了。等到了准备休息寺院敲钟的时间,那个钟声一起、钟声一响,那个美得啊,说不出来、无法形容,一下子就把我给勾出房间了。
我记得自己是听着钟声,下楼来到了万年寺的院子里,院子里一点都不黑,银光灿灿的,我就顺着那个光明一抬头,于是就看到了有生以来最亮最美的一轮明月!
你们也许完全无法体会到师父当时的觉受,峨眉的明月,是那么的清凉如水,那么的清净清澈,寺院里又万籁俱寂,只有钟声在回荡,一个闲杂人等都没有,连鬼影都见不到一个。当时的月亮是那么的圣洁不可形容,天空干净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只有一轮明月在钟声里大放光明,让我的心一下子就变得开阔舒畅起来,这个心一下就宁静了,再也没有任何的挂碍。
我当时就很清晰的知道,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能适应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清风明月、钟声清朗的寺院道场的感觉我超爱的!就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能够出家、我对自己出家的选择就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什么担心、犹豫和怀疑了,完全就坚定了下来。虽然后来因为一些因缘不契的缘故,我没有在峨眉出家,而是回到了广西出家,但那份对“自己能够适合出家”的了知、“能够适应出家”的了知却是在峨眉确定的,是在峨眉月光的加持下确定的。
所谓“犹记当年明月夜,曾照孤旅此心归”,这个时候应该来两句歪诗。那晚的月光,让我的心得安定,让人永世难忘!
好像前几年带你们去峨眉朝圣的时候,带你们还在万年寺特意住了一下,那晚有没有月光啊?但至少体验了一下寺院的那种清凉的感觉。
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这应该是我们在2018年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讲经了,我们的下节课要等到年后回来再讲。那么大家下节课再见,第十一讲再见。
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吉祥!发财发财发大财,(众笑)这个俗财和法财一起发,福慧大圆满!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多多念佛,再怎么吃喝玩乐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多多念佛,切记切记!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