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身如寄旅 心如过客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讲,第三十节课。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佛陀“以手指月,手指当月”的比喻,佛陀以这个比喻责备阿难尊者还是在习惯性地错把“缘心”{妄心}当成了“自心”,那就像是错把手指当成月亮一样的,结果就是一错全错,从此“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再也不记得、也不晓得“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不再记得这个事实,然后“唯认一浮沤体”,认假为真,对这个无常虚妄的身心假我执著得不得了,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宇宙”,那比丢了西瓜还惨,损失可比丢西瓜大多了,可谓是因小失大,颠倒至极!
那么,为什么这个缘心、妄心不是我们的“心”呢?不是我们的心,那为什么又能够思考,能够胡思乱想呢?你们有想过吗?佛陀否定我们现在正在思考、正在思想的这个心——“我思故我在”的心是“妄心”,假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你们对此没有起过反思、反省和质疑吗?
佛陀怕阿难和与会大众还是不明白,所以紧接着就非常慈悲耐心地做了进一步的开示。佛陀他老人家不但要以德服人,同时还要以理服人,那是很累的知道吧?没有比讲道理希望别人能听懂更累的了。不晓得你们发现没有,就连佛陀也只能通过说理、讲道理,来帮助、启发众生自己开悟自己,并没有什么我们想象中的佛陀一放光、一摸头、一灌顶,然后你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种“多快好省”的美事、美梦,一般只存在于传说中,在现实中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如果修行也可以偷懒、省事儿、占便宜,那谁还愿意扎扎实实地去努力闻思修啊?如果我们怀着偷懒、省事儿、占便宜的心理,然后还想像祖师一样的开悟、彻悟、解脱……凭什么呀?对不对?所以就算是跟在佛陀身边,就算可以“常随佛学”(往生净土以后),那我们也不要有这样的偷心和妄想。这就是一种偷心,明白吗?
扯远了,现在扯回来,请大家看经文。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又是比较烧脑的一段开示,不太好理解,所以大家要注意听。否则你们的逻辑思维跟不上,理解能力跟不上,听不听得懂还罢了,就怕你们会有错解。佛陀说:如果你以为那个能够听见我说法的声音,能够分别我说法声音的,就是“你的心”,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一句是师父加的画外音,但也是佛陀的潜台词、言下之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这个能分别法音的心真是“你的心”,或者说是“你的真心”,那么这个“真心”就应该可以离开所分别的声音,离开“声尘”,而另外有一个独立的体性,有独立不变的能分别、能听见的自性。换言之,我们所听见的声音、声尘已经生灭、消失了,由此而缘起的能够听见声音的分别心也就同时生灭、消失了,它并没有保持一个独立的体性、一种独立的状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这样?),并没有说声音消失了,这个分别心分别念却还是不生不灭的。
就像你们现在听见师父说法的声音,这个声音、声尘一直在不断的生灭,刹那刹那生灭,弹指之间已经不晓得生灭了多少回,你们能够听见声音的分别心也同时在刹那刹那生灭着,这一瞬间也不晓得生灭了多少回,但你们却并没有观察到这点,你们以为这个能够听见声音的分别心就是“我的心”,而且这个心就在“我的身体”之内,是不是这样?这是众生最容易错认,最难搞明白的地方,在修行上也最难突破的,但是不要怕,大家继续往下听就会明白了。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在我们佛法因实证而来的定义里,所谓的“自性真心”、“妙明真心”,那绝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只有“不为万法侣”,不随万法生灭而具有独立不变体性的,才是我们生命的自性,才能叫做本性、法性、真心。
那我们就可以来观察、分析一下了,比如我们听到的声音、声尘,它是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是!而我们能听的“耳根”(这个肉体工具),它是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也是!那么我们因为根尘和合而生起的分别心分别识——“耳识”,它是否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也还是!
所以“根尘识”这三者,就没有一个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们有哪一个是可以独立存在、不生不灭的?没有!所以它们统统都不是我们的自性、本性、真心。
推而广之,所谓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是亦复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也亦复如是?那么六识之心呢?那当然也是毫无例外的亦复如是!在这个由六根六尘六识组成的“十八界”中,就没有哪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哪一个能够具有独立的自性、不变的体性,它们全部都是无常的、生灭的,所以统统都是虚妄的,如同幻化。
师父可以给大家再打个比方,你们应该就会更加清晰,更加明了。如果我们把自性真心比喻成大海,无限的大海,那么十方众生就像是在大海中幻化出来的一颗颗小水滴,无数的小水滴;由于这个自性的大海本具无限的“大觉觉性”,所以由大海幻化投射出来的每一颗“小水滴”,理所当然也就具有一种天生的“觉性本能”,具有觉知、觉察、分别和思考的心意识功能。
但是我们众生的这个“觉性本能”,只是因缘和合才生起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灵现象,遵循着业力因果的法则,生灭不断,相续不停,轮回不休。所以生命看着好像挺真实的,好像是真有,但实际上是“幻有”。
在本质上,我们的整个五蕴身心其实都是虚妄的、无我的、生灭的,而且我们这个“小水滴”的感受觉知是非常有限的,非常的狭隘,非常的渺小,只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在佛陀看来,这样一个生灭的、狭隘的“心”,自以为是“小水滴”的心,很显然并不是什么自性真心。
按照佛陀的开示,我们的自性真心,一切众生的自性真心,其实就像是无限的大海(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是圆满的大觉,是无量光寿的不生不灭,是超越生死、超越六道幻有的不可思议真实——这样的自性真心,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主人公”!
相比之下,我们的五蕴身心就像是一个过客,无常生灭,来来去去,从不停留,没有一刻是常住的。所以佛陀在下面就打了个比方,做了一个比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佛陀说:就好比有个客人,寄宿在旅馆酒店里,他只会做短暂的停留,暂时住几天,然后就离开了,终究不会常住不动;而掌管这个旅馆酒店的人,却是不会乱动的,他不会离开,“都无所去”,所以才能叫做“主人”,叫做“老板”。佛陀可能是不了解现在的老板,现在的老板满天乱飞,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正确理解就行。
这个妄心和真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分别妄心就像是客人,就像是过客,来来去去的,早晚有一天就会彻底离开、消失,再也看不见摸不着了。所谓“身如寄旅,心如过客”,形容的就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生命现实。记得唐朝的诗仙李白同学曾写过一首诗,写得很好,所谓: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大家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自己,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就是来这个世界旅游的?我们是不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既然是过客,那我们把自己搞得那么负累、那么沉重、那么执著干嘛?一天到晚辛苦得要死,还吃力不讨好。
大家要切记啊,我们只是来这个世界暂时寄宿、旅游的,不是来当家做主的;就算想做主也做不了,喊喊口号还可以,什么“我们是世界的主人”,“我们要征服全世界”……这两句话其实很矛盾,如果我们真是主人的话,那不用征服世界也是我们的,何须费力?如果我们不是主人,只是过客,只是游客,那么任我们再怎么折腾也没用,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都是必须要走的,必须离开,想不离开都不行,“阎王敲门,身不由己”,想赖着不走你试试?!
这段时间接连不断的,又听说了好几个猝死的案例。其实猝死的人每天都有,无常时刻都在,每天都有无数的死亡在提醒我们:你不是“主人”!所以与其被动被迫的,被这个世界强行驱赶,到时手忙脚乱、心慌意乱的,倒不如一直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知,保持一种过客的心态,认真经历,体验过程,欢喜而无执,心无挂碍,这样生命的质量是不是会高很多?会高一些?
所以作为过客就要有过客的“自觉”,千万别认假为真,把妄心当成了真心,把客人当成了主人。我们众生的大病根源其实就在这里,一开始认假为真,想要“反客为主”,那么无穷的痛苦和轮回就会随之而来了。
但偏偏我们的妄心,就是这样一位认假为真、想要“反客为主”的客人,每时每刻,都在念念生灭,来去不停,又自私又狭隘,经常自寻烦恼,自害害他;不过幸好,我们的自性真心却不是这样的,佛陀说“若真汝心,则无所去”,自性真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不会随着客尘妄心的生灭而生灭,主人和客人毕竟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不同在哪里?请大家看经文,我们一起来看看佛陀的开示。
(92)莫认家贼做主人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佛陀说:为什么说离开声音、声尘,这个缘起的妄心就没有分别性了?因为这个妄心是“因声而有”的,因为听见声音而缘起、产生,那自然也就会“因声而灭”;所以“离声无体”,离开声音、声尘,随着声音、声尘的生灭,这个妄心自然也就随之生灭了。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不变、不生不灭、能够一直分别声音的“心”,记住这点!
不仅如此,不仅关于声音的分别心是这样,你们分别佛陀的庄严容貌,这个关于色相的分别心也是同样的;“离诸色相”,离开了色相、色尘,这个缘起的妄心也就没有分别性了,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不变、不生不灭、能够一直分别色相的“心”。
那么推而广之,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根尘识”三者,它们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分别心,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的切身体验,比如说现在,你们是不是能够同时用眼睛看见师父的黑脸(色尘)、用耳朵听见师父的声音(声尘)、用鼻子闻到佛堂的香气(香尘)、用舌头品尝到口腔的味道(味尘)、用身体接触到空气的触觉(触尘)、然后用意识觉知到内在的思想念头(法尘)?是不是同时觉知到这一切?你们只要是正常人,不是什么残疾人、植物人、死人,那么你们是不是就像刚才师父说的那样,同时觉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问你们,如果你们觉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心”是真实的,那么请问你们有几个这样的“心”?你们是有六个“心”吗?
你们那个能够听见声音、声尘的分别心,是真实的、独立不变、不生不灭的吗?依理类推,你们看见色相色尘的分别心呢?闻到香气香尘的分别心呢?尝到味道味尘的分别心呢?接触到外物的触觉触尘的分别心呢?以及觉知到思想念头的意识法尘的分别心呢?它们都是真实的、独立不变、不生不灭的吗?自己观察一下。所以你们是有六个真实的分别心,来对应不同的“色声香味触法”吗?很显然不是!
因此,认为你们自己有“六个心”的知见是不成立的,而认为觉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心”是真实的,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心”只有一个,你们没有分裂,放心!你们每人都只有一个“心”,但是这个“心”它通过六根分成了六个面向,能够分别六尘,分别不同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样的说法,这样的理解,好像比较贴近真实,比较贴近我们的感受,对不对?但是问题又来了!
如果你们只有一个真实的“心”,如果这个“心”真是你们的“自心”,那么请问,这个真实的“自心”在哪里?你们把它找出来!
“心”在外面肯定是不对的,那它只能在哪里?只能在身体里,具体在身体的哪个地方?在皮肤?在血肉?在骨头?还是在心脏、大脑?佛陀前面说过的,“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还记得吗?我们众生的错认和迷失,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
在更早的前面,在“七处征心”的时候,佛陀是不是也早就把这个妄心给破斥掉了?不管你们认为这个“心”是在外、在内,还是在根、在见、在思维、在中间、在无著,那统统都是错的!你们如果忘记了,那就找时间去复习一下前面的讲解,去补补课,这个很重要!
那在更早的时候,师父曾给大家讲过达摩祖师帮二祖神光“安心”的公案,达摩祖师不是要神光先把自己的“心”找出来,然后我才能给你安心吗?结果神光大师仔细地找了半天,里里外外的,什么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但没曾想达摩祖师却说:我已经帮你把心给安好了!神光一听,言下大悟!
那么现在你们呢?你们大不大悟俺不知道,你们谁有本事,倒是给我把这个“觅之了不可得”的“心”找出来呀?!
现在还有谁认为,这个“六识之心”就是自己的“心”?还有谁会继续把这个“心”当成真实的?不客气地说,那就是你们,甚至还包括师父!别看现在听经听得好像挺明白的,但是一碰到境界,念头一转,心里乱动两下,我们的错认、执著和迷失就又开始了,我们就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该怎么颠倒就继续怎么颠倒。
怪不得很多大德、很多古德经常说,什么“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这其实也是本经的一句话,后面佛陀会讲到。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意思是说,我们的六识之心就像是一个贼,就像家里进的贼,简称“家贼”,又叫做“内贼”;而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外贼”,一天到晚的干扰、诱惑我们;这两者之间,内外想要勾搭上,就必须要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媒介,三者缺一不可。
一旦我们的内贼和外贼勾搭成奸,狼狈为奸,那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虚妄分别、颠倒造业,什么“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就来了,从此就会遮蔽我们的“妙明真心”,让我们遗失“宝明妙性”,“认悟中迷”,然后执著身心假我,“唯认一浮沤体”,最终自取轮堕,受苦无穷——这就叫做“自劫家宝”,这家贼联合外贼把自家的“真心宝藏”给打劫了。
所以,我们以为是“主人”,是“自我”的这个“心”,其实是“家贼”来的,是自己害自己的“家贼”,你们以后还会把它当做自己的“真心”,当做“主人公”吗?呵呵,别再犯傻了!
下面,「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这里讲的是外道修行者的境界,前面佛陀讲的是一般凡夫。
我们凡夫的分别心,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比较明显,比较容易观察得到;但是有一类外道修行者,他们能够修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三界轮回的最高境界,三界之内的最高境界,那已经是人类完全无法理解和想象的生命形态了,可以说那是比“神”还要“神”、比“上帝”还要更加“上帝”的伟大境界,但佛陀说他们还是凡夫,只不过是“超高级凡夫”,还在轮回的魔掌里,不得解脱。
这类生命的境界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没法说,说了人类也不明白,更不会相信。师父大概打个比方你们就能估摸着自己去想象了,我们这个物质宇宙、物质地球,就算从生到灭、从灭到生,毁灭重生个几万次,他们也都还好好活着,活在无色界的空定状态里……这个你们能想象吗?心灵不达到同样的境界,靠想是不可能了解的。
这些外道修行者,他们修习外道四空定,早就已经泯除了粗大的分别心,“如是乃至分别都无”,而且已经远离了一切物质形色、光色的六尘境界,超越欲界和色界,所以叫做“非色”,但同时又还有对空寂定静最微妙、最微细的最后一点缘心,所以叫做“非空”,非色非空。
这一类外道在古印度的代表人物叫做“拘舍离”,他们把自己所证到的空无定境叫做“冥谛”,以为这就是生命的源头、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为”非想非非想”的心境就是“能生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心,就是究竟解脱,但实际上那还是差得太远了。
佛陀说他们还是处于一种“迷眛”的无明状态,“昧为冥谛”,还是错把微妙妄心当成了真心,所以就算能够一定八万大劫,那也还是凡夫,因为“终究落空亡”,还是要“心不由己”的再入轮回。
不过不管怎样,这个境界已经很高很高了,已经离我们凡夫太远太远,靠讲是讲不清楚的,靠想也是想不明白的,所以师父只能简单地解读一下,大家有个概念,大概知道有这回事儿就行了。
下面,「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这是总结性的一段话。
佛陀说: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如果离开六根六尘,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等诸法因缘,那么凡夫的分别心就不存在了,因为这个妄心只是缘起的,并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
因为六尘而起的分别心,都“各有所还”,也就是都各有来由,所以才可以把妄心各自归还给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等,所以这样缘起的妄心又怎么可能会是主人呢?它终究不过是一个生灭来去的过客罢了。
(93)第二个月亮
下面紧接着,阿难就替我们众生问出了另外一个疑惑。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阿难说:如果我的这个分别妄心,是各有缘起,各有来由的,所以各有所还,那么如来您说的这个“妙明真心”,它为什么是“无还”的呢?惟愿佛陀您垂慈哀悯,为我等开示宣说。
阿难尊者的这一问其实问得非常好,对凡夫来说,这是逻辑思维很严谨的一问,因为凡夫毕竟还没有实证到自性真心,所以有这样的疑惑那是很正常的。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说:那就姑且先拿你看见我相貌的这个“见”,这个分别心来做对比说明吧。
你这个分别心,虽然也有类似的“见、精、明、元”的特性,也就是有“能见”的功能曰“见”,有精微精妙的特性曰“精”,有能观照万物万法的功能曰“明”,这些功能特性都是众生本具的、非从外得曰“元”。所以在感受上,我们会觉得这个“见精明元”的分别妄心,很像是自己真正的心,但实际上不是的。我们的妄心这么狭隘有限、生灭无常,怎么可能跟无限广大、绝待不二的“妙明真心”相比?牢记这点!
所以佛陀才会说,对比真正的“妙精明心”,众生的这个分别妄心很显然就不对了,就像是虚假的第二个月亮,但也不至于像水中的月影那样虚假到底。
这第二个月亮是什么典故?这是说有人抬头看天,本来只能看见一个月亮,但这个人捏着自己的眼睛眉头,使劲捏,这时就产生错觉了,他居然看见了两个月亮!这第二个月亮很明显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妄造出来的一种错觉,但如果此人执著起来,愣要把这个“第二月”当真,当成“真正的自己”,那是不是一种愚痴、一种颠倒、一种无明啊?
这个时候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止自我的妄造,把捏着眼睛的手放下来,那么“第二月”自然就会消失,唯一的真正的“月亮”——我们的“妙明真心”就会自然显现出来了。佛陀的比喻其实是这个意思,你们大家现在能听懂了吗?
但如果是水中的月影,如果我们想要水中捞月,想要通过水中来求月,这个方向和方法一旦有错,那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徒劳无功,注定终不可得了。这个比喻,佛陀暗指的就是那些迷执外道邪见的修行者,他们的修持、他们的追求,就如同水中的月影,方向方法错了,终究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佛陀才很慈悲的,特意提醒阿难尊者要小心,要仔细认真地“谛听”,现在佛陀要为他开示真正的“妙明真心”,开显真正的“无所还地”了。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这段文字的翻译很有意境,文学水平很高,不过没什么太深奥难懂的法义,我们简单过一遍就好。
佛陀说:阿难,我们这个大讲堂门户洞开,内外通达,每天东方太阳升起的时候,则有光明照曜;而半夜没有月光的时候,如果还有云雾缭绕,遮蔽天空,那么夜晚就会更加黑暗。这是讲明暗之相。
而在房门窗户之间,由于有空隙相通,所以人们才会觉得是通达的;而墙壁分隔楼宇,让彼此不通,所以才会给人以堵塞之感。这是讲通塞之相。
再来,你眼前所分别看见的万物万法,大小相状各有不同,那皆是你能见之心的所缘外境、所见色法;而在广大虚空之中,你所能见到的,则全部都是顽冥的空相,看着像真空,但其实是顽空。这是讲色空之相。
而在尘土飞扬的昏眛环境里,你就会有一种污浊难受的感觉;不过一旦雨过天晴,尘挨落地,天高气爽,你又会觉得环境很清净很舒服了。这是讲浊清之相。
总共有四对八相,这是我们人类普遍都能观察得到的自然现象,明暗、通塞、色空、浊清,我们能看见、能感受到的不外是这些。
下面,「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没有讲解,一般看起来还真枯燥、真难懂!这是讲,佛陀就继续说:阿难,这些变化之相,你现在全都能看见对吧?这些截然不同的自然现象,都是各有原因、各有来由的,现在我把它们各自还归“本所因处”,也就是从哪来的就回哪去。
那么这些现象的“本因”是什么呢?阿难,这些变化的现象里,光明可以还给太阳,为什么?因为没有太阳世界就没有光明,所以光明的“本因”是属于太阳的,因此要把光明还归于日。
那么同理类推,既然光明可以还归太阳,那么黑暗就可以还归黑月(也就是没有月亮的黑夜),通达则还归门户,堵塞则还归墙壁,所缘色法就还归万法分别相,顽虚空相就还归虚空,污浊之相则还归昏眛尘土,清净之相则还归天清气爽。
这个世间的一切境界、所有现象,皆不超出你所见到的明暗、通塞、色空、浊清等四对八相。这是佛陀说的。
下面,「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是讲,上述的八种自然现象,都各有原因来由,所以各有所还。那么你能看见这八种境界现象的能见之心性,应当还归给谁?
如果将能见的心性还归于明,那么没有光明的时候,这个心性就应该随着光明的消灭而消灭,不应该再看见黑暗。事实上当黑暗出现的时候,我们仍然能看见黑暗,由此可知,这个能见的心性并没有随着光明的消灭而消灭,所以说“见精明性”,非还于明,反之亦然。其余的什么通塞、色空、浊清等等,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由此可知,我们所见的这些外在的分别境界,虽然有明暗、通塞、色空、浊清等种种差别相,但是我们能看见的心性,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这些外在的所见境界,变化无常,生灭不住,但是我们能看见的心性,却是湛然常住,不动不摇的,物来照物,物去不随。
所以“诸可还者”,那些变化生灭、可以还归因缘的,自然就不是真正的你,不是你的真心;而那个“不汝还者”,那个没有变化生灭、不能还归因缘的“见精明性”,不是真正的你又是谁呢?不是你的真心又是什么?听得明白吗?估计很多人都糊涂了。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这是佛陀的总结。佛陀说:由此可知你的自性真心,本来就是广大圆妙、光明清净的,是你自己迷闷惑乱,“认悟中迷”,才丧失了本来的真心,自己颠倒造业、自取流转,从此枉受轮回之苦,于生死海中,常被业力驱使,常被业风所吹,结果就是流浪三界、沉溺恶道,受苦无穷。是故诸佛如来,才会把你以及一切众生,名为“可怜愍者”。注意这里,“可怜愍者”,佛陀说的永远都是“可怜愍者”,而不是“可恶可恨者”。
讲到这里,听完佛陀耐心细致的开示,你们大家有没有开悟啊?算了,不用回答了,你们闪躲的眼神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看看你们这个没有文化的样子。唉,这样都不开悟,你们也真是没治了!幸好还有阿弥陀佛,还有佛号可念,净土可求,大家切记要抱紧阿弥陀佛的大腿,死不松手,那就对了。
那么,就算没有开悟,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前面阿难尊者执著听见法音的缘心为“自心”,佛陀就破斥说“这是妄心,不是你的真心,你是错把指月的手指当成了月亮”,又说“妄心是客人,不是主人”,因为“根尘识”三者因缘和合而生的妄心,“各有所还,云何为主”?这个经文的,一连串下来的逻辑推导,要清晰,要牢记!
这时阿难又问了,“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陀就打比方说,妄心就像是第二个月亮,那是错觉,但假月亮的背后就是真月亮,妄心的背后就是真心(生灭的背后就是不生灭,痛中有个不痛的,记得吗?);妄心所见的各种境界,比如明暗、通塞、色空、浊清等八种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各有所还,但是能看见这些现象的妄心背后的“能见之性”,也就是妄心背后的真实心性,是“不因境有,不随境逝”的,并没有什么生灭变化,这个“不可还”的心性,才是我们众生的“妙明真心”。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大家要区分清楚,要自己观察清楚,佛陀说的“心”和“心性”,这两个词,几乎同义,有时指的是妄心、是客人、是有所还的,有时又指的是真心、是主人、是不可还的,所以心粗的人可能就会看懵,以为佛陀说话怎么自相矛盾呢?其实不是的,这点大家要留意。
(94)祖师也怕老太婆
突然想起了一个公案,应该跟悟到了“不可还”的自性真心有关。
话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德山的大禅师、大祖师,他是俺们的四川老乡,俗家姓周。他出家后多年研究《金刚经》,有着非常精深的见地和修持,所以当时的佛教界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周金刚”,大家都很尊重他。
那有一天,他突然就听说从南方传来一个什么叫做禅宗的,提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下子可把他气坏了,因为在他的观念里一直都是”成佛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必须要累劫修持才行”,怎么可能有人“见性成佛”呢?这个不是邪见害人、断人慧命吗?所以他就火冒三丈的,发了护法的大心。他当时曾经说了杀气腾腾的一句话,他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非得去灭了这帮魔子魔孙不可,必须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于是这位老人家就挑着他的行李和他写的《金刚经》的注解——厚厚的一大摞《青龙疏钞》就上路了,一直往南方走。他是想要去以理服人加以德服人的,不是去找人打架的。
大概是行脚走到江西的时候,在一个路口,德山禅师就看到了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摆了一个小摊子,他又饥又渴的就想去买一点吃的。可没曾想,这位看上去极其普通的老太婆,竟然问他说:请问师父,您挑的这是什么呀?
德山禅师就有点不无得意地回答说:“这是我给《金刚经》写的注解!”很自负、很有料的样子。
老太婆一听就说:哦,原来是大德啊,那师父我正好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回答得上来呢,我这个点心就供养您,不收钱;但如果回答不上来,那对不起,我这个点心就不能卖给你了!
德山禅师心想“这我肯定不能怂啊”,于是就点点头说:好,你问吧。
老太婆就问了:《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请问师父,您现在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德山禅师一听就傻眼了,因为他无论怎么回答都是“不可得”,这点心看来是“只能看不能吃”,铁定是吃不着了。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个讲《金刚经》的高手,居然被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婆拿《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就把他给问住了,让他脸红耳赤,半天回答不上来。
于是老太婆就对他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师父,这点心不能卖给你,你到别处去看看吧。
呵呵,这些唐朝的老太婆真是厉害,不知道我们这里的“老太婆”,你们几位“老太婆”,你们是不是也有这么厉害啊?
对德山禅师来说,这次吃瘪,实不亚于当头一棒,打掉了他隐藏的骄慢之心,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他就合什行礼,很谦卑地向老太婆请教说:请问您这附近有什么大德长老,可以让我去参学的吗?
那老太婆就告诉他说:就在五里之外不远,有一位龙潭崇信禅师,非常的了得。
于是德山禅师就来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他就迫不及待地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就很平常地回答说:龙潭。
德山禅师却咄咄逼人地挑衅似地说道:我早就听闻过龙潭,可是我来到这里,却潭也不见,龙也不现!很鄙视的样子。
但龙潭禅师却依然还是很平和地说:你已经亲自来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一看,发现这个老和尚油盐不进,莫测其深浅,于是就留了下来,天天缠着老和尚,跟随着参学。
不久后的某一天夜里,已经挺晚了,德山禅师却伺候在龙潭禅师的座前,久久不肯离去。龙潭禅师就对他说:夜已很深了,你为何还不去休息?
于是德山禅师就道了一句“珍重”,就向外走去,刚走到门口,却又缩了回来,说:外面太黑了!很难想象一个五大三粗的大和尚,祖师级别的人物,居然怕黑,所以你们怕黑的那些人也不用羞耻了。
龙潭禅师一听,就点了一支蜡烛递给他,正当德山禅师伸手来接的时候,龙潭禅师却突然“噗”地一下,把蜡烛吹灭了。光明瞬间消失,黑暗瞬间淹没,德山禅师却忽然大悟,他立刻就拜了下去,感激无比啊,向着龙潭禅师就至诚顶礼。
龙潭禅师就问他说:你见到了个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说:从今往后,我对天下老和尚的舌头,再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就当着大众的面,把自己以前写的《青龙疏钞》取出来,堆在法堂前,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一切曾经的轻狂骄慢、无知无畏也随之烧了个干干净净!他一边烧还一边诵念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什么意思?诸位“老太婆”、“老太公”,你们不妨自己先参一参?还有前面德山禅师的悟道因缘,就在光明和黑暗弹指转换的那一瞬间,你们觉得他悟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佛陀在本经上面讲的“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你们得空也不妨多花点时间参一参。
今天的讲经时间好像到了。感恩佛菩萨的加持,感恩诸位护法居士的辛劳!今天正好是地藏菩萨的圣诞,那个加持力可以说是无比的巨大,无比的殊胜!且让我们以此讲经听经的无上功德,回向净土,回向众生!祈愿佛菩萨能够慈悲加庇、护佑摄受我等,令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上,早日自在解脱,一切吉祥无碍!
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95)第二月的奥义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一讲,第三十一节课。国庆长假爽完,大家都很开心吧?那么现在可以收收心了,让我们一起继续深入《楞严经》的法海宝藏,继续“常随佛学”,去“发明”我们的自性真心。
上节课讲到第二卷,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对佛陀的回答,相信很多人是听不懂的,上节课最后一节,很多人本来就糊里糊涂的,听完后估计就更懵了。
那么师父在这里,就顺着佛陀之前和之后的开示,举一反三,来给大家做一个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相信大家在听完之后思维就会更加清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甚至从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树立圆通的正见,然后后面的实证修持就不会找不着北,就不会那么艰难了。
我们的这个“心”啊,这个“根尘识”三者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心意识精神活动,我们不加思索地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就是“自心”,但佛陀却否定说这是“妄心”,是假的,是“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把“聚缘内摇,趣外奔逸”的“昏扰扰相”当成了“自己的心”(昏扰扰相,以为心性),然后就非常顺理成章地“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我们再一次不加思索地认为“我的心”当然就在“我的身”内,是不是这样?
现在,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能感觉到,自己能看能听正在思考的这个“心”,就在自己的身内,甚至就在自己的大脑内?这个不加思索的认同,这份理所当然的认知,是不是很本能、很根深蒂固的?
但是很可惜,佛陀他老人家再次否定了这种貌似正确无比的认知,佛陀破斥阿难说“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我们所以为的“自心”、“心性”,其实不过是缘起缘灭的“因缘所生法”,是“各有所还”的,无常生灭,来去如客尘,所以不是主人,不是真正的“自性真心”。
而在更早之前,佛陀的“七处征心”还记得吧?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七番破处”,破掉了凡夫以为“心所在”的七个处所,七种可能性。那个时候佛陀就已经把凡夫关于“心”的各种错误认知都破斥殆尽了,这点相信大家还有印象吧?那就不用多说了。所以总而言之,我们众生所以为的“自我、自心、我的心”,这个认知、这份认同,那绝对是错误的——这个根本正见我们要先牢牢树立起来,要牢记!随时反观反思反省。
那么,既然“此心是妄”,“此心非我”,我们的这个虚妄心性是“各有所还”的,那么我们的“妙明元心”呢?也就是如来说的“妙明真心”、“自性真心”,它为什么是“无还”的?“云何无还”?阿难尊者是这么问的,对吧?佛陀其实也简单描述过我们的“自性真心”,佛陀是描述过、开示过的,“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原来我们的自性真心是这样的广大无限,不可思议——这一点大家也要牢记!
那接下来佛陀就做了一个比喻,说我们的这个妄心,虽然“见精明元”,能够见色闻声,但却不是自性真心,“非妙精明心”(大家看佛经经典的原文是不是这么说的?);相比于自性真心,我们的妄心就像是第二个月亮,“如第二月”(佛陀的比喻),也就是因缘所生、本质虚妄的一个假月亮,只有自性真心才是唯一的真月亮。
在这个“第二月”的比喻里,隐含了非常深邃、非常玄妙的几个道理,几层奥义,下面就由师父来给大家掰扯掰扯,听清楚:
第一,毫无疑问,这个第二月是假的,就像我们的妄心是假的,真实的月亮只有一个,就像我们的自性真心只有唯一,唯一不二!
第二,第二月只是我们自己捏自己的眼睛眉头(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捏哈,这得捏多狠啊,才能看到幻象),由此才会看到两个月亮的假象、幻象,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月亮,所以第二月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第二月”只是一个假名(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看到的错觉幻觉);我们的妄心也是同样的道理,“自我妄心”似乎有,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找遍全身上下内外,“觅心了不可得”(这些所有的核心要点都可以串在一起,相通的),所以妄心也只是一个假名,假名为“心”。
第三,第二月虽然是假的,但如果没有真实的第一月,那么这个第二月就连假的都不会有,所以假依真有,假不离真;我们的妄心也是同样的,妄心虽然是妄,但背后如果没有真实的自性真心,那么所有众生、所有妄心也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妄依真有,妄不离真。妄心的背后其实就是自性真心,一直在我们生命里起作用的真正的“主人翁”,其实就是自性真心。
第四,第二月是假的、是幻有,第二月的光明实际上也是假的、是幻有,相比于真实的第一月,第二月的光明其实已经大大缩水,很狭隘了,第一月的光明才是真正的“光明遍照”;我们的妄心也是同样的道理,相比于自性真心,妄心的光明觉性已经变得很狭隘、很有限、很可怜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不是这样子?而自性真心的光明觉性才是真正的广大无限,遍及一切时一切处,因为佛陀说过,“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佛菩萨有多伟大,我们的本来面目又有多伟大?你们能想象、敢相信吗?
第五,有无量的众生,那就会有无量的妄心,这无量的妄心就像是无量的“第二月”,在广大无限的自性真心里幻生幻灭,但实际上我们共通拥有着同一个无限不可思议的自性真心。在座的各位、包括一切众生,其实统统都是“第二月”,虚妄幻化的“第二月”。
第六,当我们把第二月当真,迷执、认同第二月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已经错失了真实的第一月;同理,当我们把自己的妄心当真,迷执认同妄心为“我”、为“自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已经错失了真正的自性真心,错失了无限,就会产生一种叫做“无明”的隔阂,“百姓日用而不知”。
原来,我们众生一直就活在不生不灭的自性真心当中,幻生幻灭,六道轮转,枉受苦趣,白白受苦,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本来面目”,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生命到底有多了不起!“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这是不是佛陀之前讲的?),佛陀形容这种状态就叫做“认悟中迷”、“自取轮堕”,每一个字都没有说错对不对?你们觉得这是不是一种愚痴?是不是一种“因小失大”?
第七,讲到这里,道理一层层剖析下来,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让我们轮回受苦,障碍我们回归真实的,就是这个“第二月”,就是妄心!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不是妄心,而是我们把妄心当真、把妄心当成是“自心”、当成是“我”的这样一种错误认同,是这种在念念之中对虚妄的迷执和完全错认,让我们众生不知不觉就遗失了第一月,遗失了宝贵圆明、广大无限的自性真心。这个“因小失大”的“生意”,真是亏大了,个个做的都是赔本生意。
所以佛陀才特意提拈出“无我”这个概念,以破除我们众生对身心“自我”、“小我”的这种错误迷执。那么这些针对性的破除方法,因为众生的各有不同,所以方法也就自然而然的各有不同,有渐修,有顿悟,有竖出,有横超,有难行,有易行,林林总总,皆不离“戒定慧”的根本要义,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
像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很明显是渐修的方法,扫尘除垢;那像《圆觉经》里讲的“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很明显就是属于圆顿修法的范畴,当下即是;而佛陀在经典里进一步开示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更是触及到了禅宗“直指人心,顿悟顿超”的心法密印;至于我们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全仗佛力,能够让信愿具足的业障凡夫、颠倒众生当生“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横超三界,弹指往生,这就是佛陀留下的大慈大悲的易行道无上修法!
这些法门,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在我们的念头上去观照、去用功,想方设法地要在念念之间,把我们那些习惯性的迷执的念头、错误认同的念头给转过来,比如转到佛号上、转到咒语上、转到观想上、转到破执的方向上——这样持之以恒地修持、熏修久了,那自然就会怎样?自然就会在念念之间不再认同为“我”,就会破除错误的认同和迷执,念念之间就会开始回归自性真心,回归“萨婆若海”(真如法海)。那些困扰我们千生万劫的什么轮回苦、生死苦的问题,是不是就都不在话下,就都可以解决了?
这就是佛陀和佛法的无上大悲、无上智慧之所在,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师父这样子一梳理,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其实每一个实践修行的人都知道,这个念念之间的修持要落实、要落地到底有多难!所以那些能够修行成功有大成就的佛菩萨和阿罗汉圣者,他们到底有多了不起,那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一个小水滴无法想象大海,蝼蚁无法想象虚空——他们是不是值得我们生生世世无止尽地顶礼、赞叹、追随和供奉?
现在大家相信已经听明白佛法修持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理路了,那么你们对三宝、对自己未来选择的道路和方向还有怀疑吗(我知道有的人还是有的,时不时地进进退退,自己折磨,自己怀疑)?你们对禅宗净土、对所有正法还有怀疑吗?你们对自己今生的生死解脱还有怀疑吗?
希望大家有一天都能做到像师父经常说的那句话,“望了解”,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可不要辜负了师父的婆妈、啰嗦和唠叨!很消耗内功的知道吗?很消耗内力、能量。
(96)天眼是什么眼
以上是对上一讲的一点补充和说明,下面回过头来,大家继续看经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前阿难尊者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佛陀就给他做了开示;然后阿难尊者顺着逻辑就追问了,这也是思维很严谨的一问:我虽然已经明白您说的“见性无还”的道理,但是这个“无还”的“妙明元心”,又怎么能够确定它就是我的自性真心呢?
潜台词是,既然“各有所还”的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么这个“无还”的“妙明元心”,又怎么能够确定它就是真的“我”、就是真的“自性”,而不是假的呢?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这一问真是问得非常好,凡夫依靠逻辑思维而来的所有该有的疑问,阿难尊者都替我们问出来了。
下面,「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说:我现在来问你,你如今虽然还没有证得无漏清净的解脱圣果,但是你承蒙佛力威神的加持,却能够亲眼见到色界初禅的大梵天光明境界,也就是一千个日月所照临的小千世界那么大范围,事无巨细,阿难尊者都能清楚的看见,“得无障碍”,没有任何的障碍。
这就是佛力加持的结果,本来阿难尊者示现的还是凡夫身,还是有漏凡夫,依他目前的有漏境界其实是看不到初禅天的,因为那里是充斥着至少一千个日月光芒的超凡世界,所有天人都是光的形体,已经超越了粗糙或微细的物质范畴,超越了欲望的范畴,超越了欲界。如果我们凡夫有机会能用肉眼去看的话,那么就算不瞎,其实也根本看不到什么,只会看到无比灿烂强烈的光。
接下来是阿那律尊者,他是十大阿罗汉里被尊为“天眼第一”的大成就者,他以自己的神通道力,可以用天眼洞彻整个南阎浮提乃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一切!知道吗?那个清楚的程度有点吓人,佛陀形容说那就像是在看着自己手掌中的一枚庵摩罗果,就像这么清楚。这是古印度才有的一种水果,具体是啥不必深究,不会比苹果梨子大多少。
阿那律尊者他是释迦族的王子出身,贵族出身,他刚出家的时候,其实是很不用功的,爱睡觉、爱偷懒,有一次佛陀就骂他,骂得比较重:你这么爱睡觉,跟螺蛳蚌蛤之类的有什么区别?它们一睡一千年,也不闻佛名字!那阿那律听了就很惭愧,就跪下来向佛求忏悔,并且发了大愿说:从今往后,我尽形寿,再也不睡觉,绝不再睡眠!发狠心了。
他说到做到,但是却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此精进无比,用功非常勇猛,成为了“邪精进”的代表,就连佛陀劝他睡觉也不听,最后活生生地就把自己的双眼给累瞎了。真瞎了!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了,这点大家要引以为诫。当然,其实我知道你们也不用诫了,你们估计是另外一个极端,睡懒觉的极端,偷懒的极端。
那佛陀对阿那律尊者的失明,就十分怜悯,所以就给他传授了“金刚照明三昧”,一个修法,让他依法修持。阿那律尊者由于他非常用功,没多久就证得了天眼通,成就了阿罗汉道。那个时候的他,不论远近内外,凡夫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阿那律尊者却都能看得纤毫毕现,一目了然。所以想一想,肉眼已经坏了,他是拿什么来看的?那我们现在肉眼是好的,但我们真的是在用肉眼来看吗?这些故事、这些记载里面,其实都很有意思,藏着一些奥秘,对吧?
曾有人不相信佛说的弥陀净土,但却相信阿那律尊者的神通(这人也是奇葩,不信佛,不信佛说,这估计是跟尊者的缘分比较深),所以他就请尊者用天眼通看一下,净土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有啊?那尊者用天眼一看,哇,净土果然庄严不虚,这就使那些怀疑的人打掉了疑根,从此皈命,生起了无比虔诚的信心。
自从证得天眼通之后,阿那律尊者的小日子就开始过得比较滋润了,应该说是非常的滋润,什么名闻利养、恭敬崇拜就都来了,他的那种自由和快乐,我们没神通的人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就像郭麒麟对他老爸郭德纲的快乐,也根本想象不到一样!哈,开个玩笑。
那么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就很有点自得地对舍利弗尊者“凡尔赛”,他就说:我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倒也没吹牛,没打妄语);我的身体,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这就很让我生气了,我们现在还要买机票,你说这多讨厌的事);我的不动正念,早已离染去执。言下之意,你看我现在的成就很大了吧?
舍利弗尊者是什么人啊,那是“智慧第一”的可以代佛说法的大圣者,他一看就晓得阿那律尊者有点飘了,于是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他说:你说你的天眼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这其实是一种我慢心;你说你的身体可以在天空飞翔,那其实是一种掉举心;你以为自己已经离染去执,那更是一种狂妄心!有此三心的人,不可能离烦恼得解脱!毫不客气,这种直言不讳的道友,真是非常的宝贵难得,才是真正的宝贵难得。
那么,阿那律尊者也不愧是上上根机,他对师兄舍利弗的批评,一听就立刻反省,猛然有省,马上就虚心接受,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从此谦卑自牧,虚心低调,再也不在任何人面多说半句,再也不对任何外人宣说自己已经悟道证得的境界了。这才是我们后学应该模仿学习的榜样,你们知道师父在说什么吗?知道是在说谁吗?诸位应各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
接下来佛陀就说到了“诸菩萨等”,阿那律尊者是大阿罗汉,他的神通天眼尚且如此了得,那些证得“法身大士”境界的地上菩萨、诸大菩萨,他们的神通天眼岂不是更加了不起、更加吓人?的确是这样的,佛陀说诸位大菩萨可以照见成百上千乃至无量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的时空、无量的宇宙、无量的生命境界,菩萨的眼光就和他们的心量一样广大,但这还不是最圆满的。
最圆满的当属十方如来,佛陀世尊,他们可以穷尽法界,彻见十方像微尘数一样多的佛国净土,无所不知,“无所不嘱”,事无巨细,了然无余。
所以相比之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凡夫肉眼所见的那就非常差劲了。佛陀说我们凡夫众生能够“洞视”的范畴,“不过分寸”——这是赤裸裸地鄙视啊!佛陀在这里说的“众生”,应该是特别指的人类和三恶道的众生。我们人类就算能够飞天遁地,能够飞向月球、移民火星,那又怎样?所见所知,也仍然还是沧海一粟,也仍然等同于无知!不了解自我、心灵和生命的真相,就算你是哈佛清华毕业的高科技人才,就算你开着火箭飞机宝马,那也还是生死轮回的凡夫一枚,业障一个,不过如此而已。
三恶道的愚痴众生、罪苦众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所见基本上就只有“苦”,畜生道是“苦多乐少”,饿鬼道是“纯苦无乐”,地狱道是“苦上加苦”,苦得一塌糊涂,这是由它们自己制造的恶业因果决定的。
那相对好一些的,则是天道的众生,他们也有神通,也有开启一定范围的天眼通。比如欲界天的四大天王,他们能够看见一洲的范畴;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天则能够看见整个四大部洲;色界四禅天的大自在天主则能够照见整个大千世界的总相,但是个别微细的境界相他就不一定能看清楚了,在这点上他是比不上大阿罗汉的,差一点就差很远,但比我们人类那是要强上太多太多了。就像我们人类对比蚂蚁,所知所见都要强上太多太多,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天眼通”,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对神通、对特异功能都很感兴趣,什么“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尽”,六大类神通,很多人都觉得神奇无比,因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才会“不明觉厉”。可能师父把这个道理一说,你们就会觉得不难理解了。
比如天眼通,所谓“天眼”,其实就是“心眼”!像佛陀在《金刚经》里讲的,什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究其本质,其实统统都是“心眼”,因为“一切唯心造”,只是描述的角度和功能不同罢了,其实都是一回事儿。佛陀在前面讲,“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后面又讲“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已经讲得是非常明白了。原来“十方法界,无边虚空,尽在一心”,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
既然一切的一切都在自性真心当中,那么已经彻底实证心性大圆满的佛陀,他对在自己心中幻化生灭的无边宇宙、无尽时空、无量众生,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呢(我们自己身上哪个地方痒痒,自己都非常清楚,除非你是残疾了,是植物人)?所以佛陀的天眼通是最究竟的。而菩萨证入的法身境界还不够圆满,心量虽然非常广大,但还不够究竟,所以随其开显的心量大小、境界高低,菩萨的天眼所见则有“见百千界”乃至“见无量界”的不同。
同理,阿罗汉证入的心量境界相比于菩萨,那又要弱上一些了,但阿罗汉已经破我执断见思惑,已经是出轮回的圣者,所以他们的天眼通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三千大千世界”,很明显不如菩萨广大。他们的天眼通“只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师父突然意识到我用的词是“只能”,好像我有点看不上阿罗汉似的,这真是“吹牛不打草稿”、“马不知脸长”、“大虚不知脸黑”,有点恬不知耻了。
接下来,依理类推,那些还在轮回中做梦,还没有破我执的人天众生,他们的心量境界那就更是一辈不如一辈了,所见所知每况愈下。像色界天、欲界天的天人,他们的天眼还能叫做天眼,一些护法善神、天仙正神的天眼也可以叫做天眼;至于妖魔鬼怪的那就不能叫做“天眼”了,只能叫做“鬼通、妖通、魔通”,还有“神经通”和“狗屁不通”等。
说起来,师父其实也有神通,师父也有一个“眼通”,师父的“眼通”可要比妖魔鬼怪大多了,厉害无比,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们怀疑的眼神,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师父的神通其实很简单,就叫做“四眼通”,(众笑)只要一戴上眼镜,什么正法邪法,佛法魔法,一眼分明!所谓“正见如日处虚空,智慧无我胜神通”,所以师父这种人往往是很招妖魔鬼怪讨厌的。明明没啥修行吧,长个黑脸看上去跟妖魔鬼怪也差不多,但却偏偏要发心做什么“传声筒”,说的还一直都是符合佛言祖语的正知正见,这就让正邪双方都很头疼了。
呵呵,开个玩笑,放松一下,师父这是武侠小说看多了的后遗症。
历史的经验就告诉我们,妖魔鬼怪的所见所知所为,往往不是语多惑乱,就是行多颠倒,这是因为它们心怀邪谬的缘故,经常性的心不由己,导致自误误他,贻害无穷。所以大家以后,如果万一碰到这一类的什么神通神异境界,那么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别当真、别轻信、别搭理——“我有一法不理”,这是破魔最灵的!
要牢记,“无怪无奇,是真秘密”!所谓:
任尔翻江倒海,不如老实平常,
南无一句横超,胜过天帝仙王。
呵呵,几句顺口溜,这是讲到“天眼通”顺便想到的,顺便用正见给大家洗洗脑。不过好像有点扯远了,现在我们扯回来,请大家看经文。
(97)前尘是把杀猪刀
佛陀在这里先讲了随着心量境界的不同,所见世界的范围大小也就随之不同,这是讲的“能见”;然后佛陀在下面继续开示的,就是“所见”。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这是讲,佛陀告诉阿难:就拿“吾与汝”——“我和你”来说吧,我们同观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所谓“四大天王”,大家都知道是哪四位吧?他们是欲界六天最下一层天的四天王天的主宰,四位天王其实也都是佛菩萨的化身示现,他们向下负责监管娑婆世界太阳系的东南西北四大方向,所有人神鬼畜等等众生共居的物质世界,都是他们观察、管控和奖惩的范畴,权力、能力和威神都非常大,不是我们人类的区区帝王能相比的;他们向上,则是向欲界第二天的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帝释负责,有点像省部级的领导直接向中央负责,大概就这么个意思。
我们地球和人类在他们这些天人、天神和天王的眼里,如果不是地球上曾经出过佛陀,如果不是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曾经在地球上多有示现和教化,那么就凭人类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文明杀戮历史,在他们眼里也就跟非洲刚开化的原始部落差不多。因为随便一个四天王天的天人,他的寿命都有九百万地球年那么长,所以我们怎么比、人类怎么比?所以这种在生命质量上形成的巨大鸿沟,一般凡夫基本上是很难跨越的。
那么,四大天王各有一位,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他居住在一个叫做“黄金岛”的地方,宫殿楼阁,都是黄金所成(你们有谁喜欢黄金的?举举手,可以考虑发愿投胎到那里,(众笑)黄金遍地随你捡!都不喜欢黄金是吧?不举手,不喜欢的等下就不给黄金了,师父就不发了)。
第二位则是南方增长天王,他居住在琉璃岛,宫殿楼阁,一切皆是光明剔透的琉璃宝所成。
第三位则是西方广目天王,他居住在白银岛,宫殿楼阁,一切皆是白银所成。
第四位则是北方多闻天王,又叫做财宝天王(谁想要修福求财的,就要多做布施、多供养他),他居住在一个非常美丽灿烂的水晶岛上,宫殿楼阁。一切皆是水晶宝所成。
经典记载,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都处于须弥山腰的位置,半山的位置,与日月宫为邻。言下之意,也就是他们所处的空间高度大概是和太阳月亮差不多的,只是人类的肉眼看不到而已,必须要天眼开了才行。
而且他们所谓的什么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等等,只是名字和地球的相同而已,但是其品质级别要比我们人类所知的高多了。天人看到的物质境界要更加的精美,更加的光明,更加的庄严;比如同样是水,在人类看来就是普通的,很普通,但在天人的眼里却像琉璃一样会放光,这是他们的福德所感,也是因果。这个知识点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也不必太过深究,因为那不是我们人类的境界,说多了也没用。
那么从四天王天到佛陀讲经的讲堂,从天上到地下,这中间可以周遍游览,看见无数的水陆空行的各类众生;虽然它们有的显得比较昏暗,有的显得很光明,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象,但不管是什么形象,无非都是刹那生灭的“前尘”,一切都是“前尘”所形成的虚妄“影像”,被我们的分别心所执取,然后就会在虚妄的分别心里留下一种众生是实质的、实有的、障碍的错觉。
这种对众生“质碍”的错觉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认同就会让众生在弹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具有实质性的障碍的感觉。说人话那就是,就像梦里的众生,梦里的你我他,本来都是假的,都是梦幻,但是梦里的你我他却都把自己和对方当成了真实的、实质的、实有的,那么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好像是“实有”的质感,有质感就会有障碍,一种貌似真实的障碍,这就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佛陀说话用词真是言简意赅,几个字我就要解释半天,还不敢说已经完全解释清楚了,不敢保证你们都能听懂。记得在本经的第一卷里,佛陀也曾说过“前尘”这个词,“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句话还记得吗?“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说的就是我们的分别妄心;这个妄心是六根与六尘因缘和合才生起的一种假象,一种本质虚妄的精神现象,但我们却把它当真了,当成了“我的心”。
这个妄心所依的六尘,我们认为是“真实”的六尘,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其实统统都是无常的、幻化的、无所住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生灭着,从不停留。当我们说“六尘”的时候,其实原本的六尘早就已经刹那刹那生灭过去了,我们能意识到的“当下”永远都是“新的”,但也永远都是“前尘”,前尘往事,永远不可把捉,永远了不可得。是不是这样?所以你们看佛陀的用词有多精妙精准,一个这么普通的词里就蕴含了很了不起的大智慧。
那么,“前尘”尚且如此,我们依前尘而起的分别妄心是不是也如此?我们的分别妄心是不是就在念念之间,也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着?诸位看得到吗?观察得到吗?所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这个心,这个会思考、会执著、会分别的心,其本质是不是虚妄的?是不是就像梦幻泡影?因此佛陀定义它为“分别影事”,是不是也同样的非常精妙精准?
现在师父坐在这里,你们看着师父,师父看着你们,彼此感觉很“真实”,但其实彼此看到的都是前尘,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的幻影。
如果我们不是无常生灭的幻影,如果我们是真实不变的,那么师父就不应该老去,师父就应该一直保持年轻或婴儿或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像无言同学、无萩同学这样的美女,也就不会变成现如今的中年妇女了,对不对?
所以“前尘看前尘,两眼泪汪汪”,这往事就是拿来不堪回首的,回首岁月这把杀猪刀,原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前尘”。前尘不但能够催人老,它还能够催人醒,迟早有一天我们都会如大梦初醒,明白每个人在生死轮回中的所思所见所行,其实全部都是不可把捉的“前尘”!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非前尘”,了不可得。
但如果我们相信了自己的妄心,把“前尘”当真,看不清、看不破,那么就会“分别留碍”,自己制造的障碍就会来了,“认悟中迷”就会来了,于是无明颠倒开始,六道轮回也就随之开始。
讲到这里大家发现没有,所谓佛法的修行,解脱的窍要,是悟是迷,是佛还是众生,其实就在于是否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对“前尘”的觉知、洞察和超越,就在于念念之间不受惑乱,这个核心要点大家能听得明白吗?
仅仅从“前尘”这两个字切入进去,师父就可以开显出世出世间大小乘的一切佛法;而懂得善用的话,仅凭“前尘”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扫荡一切,直接趋入禅宗心法的无上领域,乃至趋入净土持名的大圆满境界,你们相信吗?
还是给大家说一个禅宗的公案,禅宗的故事吧,不鼓掌不讲。(众鼓掌)鼓掌不积极,思想有问题!(众鼓掌)师父随便说,你们随便听,能不能有所悟,能悟到多少,那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祖师,他是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的得法弟子、得意弟子,叫做大珠慧海。他曾写过一本书,叫《顿悟入道要门论》,是可以和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相媲美的禅宗宝典,推荐大家有时间都去找来看看,是非常值得反复闻思的一本好书。
那么有一天,有一位禅和子就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说:禅师,请问您平日用功,是在用何心来修道呢?
大珠慧海禅师就回答说: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禅和子一听就问了: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那为什么您还要每天聚众,还要劝人参禅呢?
大珠慧海禅师却立马就否认说: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咱俩熟归熟,你可不要诽谤哈!这句话是我加的。)
这位禅和子却有点不依不饶的,他就继续逼问说:事实上,您每天都会聚众论道,这难道不是在说法度众吗?禅师,您可不要打妄语啊!
大珠慧海禅师却说: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能够打妄语呢?一切都推得干干净净的,死不认账。
禅和子就继续追问:难道这个器世间的有情众生,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这一切全部都是假的吗?
大珠慧海禅师就回答说:这些都是真的。
禅和子一听就来劲了:既然都是真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否定呢?
大珠慧海禅师就非常斩钉截铁地说:假的,要否定!真的,更要否定!
那个禅和子一听,不由言下大悟,心胸豁然!
好,故事讲完,现在我们回到“前尘”。同样的道理,不管我们的生命是真是假,不管你认为是真是假,不管生死之间的一切是真是假,我们都要学会用“前尘”二字来扫荡、破除一切!
如果觉得禅宗无法把捉,那么老实念佛的你们,也可以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前尘”,拿来善用,就在念念之间,佛号一起,即刻扫荡一切,破除一切!
“假的要否定,真的更要否定”,记住这句话!我们念佛人扫荡前尘,亦复如是。唯有如此去破除迷执,那个“迥脱根尘”的,才会最终“体露真常”。希望大家能听得明白。
古德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闻法,无法不圆”,“圆人得法,无法不圆”,关键就在于大家的思维要圆融灵活,然后才能“一闻千悟”、“一通百通”,才不会辜负了师父,更不会辜负了你们自己。
今天的讲经时间好像到了,一堂课匆匆而过。今天正好又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佛诞日,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出家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都是我们佛弟子纪念观世音菩萨的殊胜日,在这几个特别的日子修福修慧,那个福德功德,皆可堪称无量。
那么,我们也要把我们今天讲经听经的福慧功德回向给菩萨,同时回向净土,回向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法上的供养。祈愿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吉祥安乐,自在无碍,早得解脱!
非常感谢龙天护法的守护,感谢大家的辛苦!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98)凭你也配来问佛法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二讲,第三十二节课。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无非前尘,分别留碍”这里,大家翻到经文。
佛陀说:阿难,你和我,我们两个都能共同看到的,上至四天王天的宫殿,下至人世间的所有水陆空行,这一切的有情无情,“种种形象,无非前尘”;这一切的一切,无论我们的分别心是多么的把它们当真,是多么的“分别留碍”,以为它们全部都是真实的、实有的“质碍”,但实际上它们统统都是假的、虚妄的,就像梦幻泡影,不过是一幕幕的“分别影事”罢了。
然后佛陀又继续开示,请大家看经文。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这是讲,佛陀紧接着就敕命阿难尊者说:你应当从这种种的水陆空行、前尘影像之中,去仔细地分别什么才是你的真实自性,什么又不是你的真实自性;是自性则属于“我”,不是自性则属“他”。
这就是所谓的“能善分别诸法相”了,能够善用我们的分别心,在正确分别诸法差异的同时,“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回归空性的本质,不受万法差别相的惑乱——只有这样,才能导归生命的真实和解脱,这点大家要了解。
佛陀接下来又说了:现在如来“我”将要为你,在这所见的种种前尘影事、所有的万法万象之中,做出一个仔细地分析和抉择,看看什么才是你自我的真实心体,什么又是非我的其它物象?
佛陀在这里好像有点懒得绕弯子了,他老人家非常干脆的,直接就把答案和盘托出,告诉了阿难尊者。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这段话的意思倒是不难理解,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说:阿难,极尽你眼睛眼根所能看见的一切,从上至下,就拿日月宫来说,那很显然是外物,而非你的自性真心。
按照唯识的说法,那是所见的相分,而非能见的见分。是所见,而非能见,这个概念了解吗?这个“分别自他”的道理并不太难懂。
但是这个“日月宫”是神马意思?是啥玩意儿?难道说的是太阳和月亮上面的宫殿吗?对的,你们没有理解错,就是这个字面上的意思!
那很多人可能就会纳闷了,我们现代人类早就已经实现登月了,发现上面是荒凉死寂的一片,啥都没有对不对?既没有嫦娥吴刚,也没有雪白的玉兔,就连植被草皮都没有,那个高大的桂花树就更不用说了。神话传说中的一切统统都没有,所以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神话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都是编造出来的?月亮上怎么可能有什么宫殿,那是外星人建造的吗?
而太阳上有宫殿那就更是荒唐离谱了,我们人类的高倍望远镜现在已经能够看得非常清楚,那地方是人住的吗?有什么生命能够住在太阳上?是烧烤类的生命吗?
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就牵扯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记得佛陀在《金刚经》里曾经非常确定确切地说过:“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佛陀、如来从古至今,从无量劫以来,就没有说过半句谎话、假话、错话、欺诳众生的话!他老人家不会胡说八道,也不会编造什么神话鬼话,甚至连“方便妄语”都不会轻说,连善意的谎言都不会随便乱说,否则佛陀就不可能感得“广长舌相”,更不可能成就大圆满佛果!了解吗?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佛陀在这里讲的什么“日月宫”,包括前面讲的“色界初禅天”,“四天王宫殿”,还有什么“须弥山”、“七金山”之类的,以我们人类目前已经相当发达的高科技水平根本就观测不到、发现不了,听起来就像是佛陀说谎了,佛陀说的的确很像是神话,但佛陀真的是在打妄语、是在编故事吗?你们是怎么认为的?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不加思索的相信就是迷信,经过依佛依法的思索,得出的正确的知见,那才是正信正见,才是有智慧的智信,这点大家要注意。
那么在这里,就在这个地方,考验大家是不是具足正信正见的时候到了!如果有人相信科学家,不相信佛陀,那说明此人连基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还不具足、都还不具备,智慧就不用说了;连信心这一关都还没有过,他又怎么可能对佛法产生正见,有正确的了解呢?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公案,唐朝的时候有一个高官、大官,他对佛法很感兴趣,但是又有很多疑惑,所以他有一天就去拜访著名的南阳慧忠国师,他就很恭敬地向国师请教说:山河大地本来清净,为何忽生无明?这个求学的态度本来很恭敬、很好。
但是没曾想,慧忠国师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就淡淡地说了一句:凭你,也配来问佛法?!
那个高官一听,心火“噌”的一下就上来了,气坏了,不由“恶向胆边生,怒从心头起”,刚要跳起来骂人。就在这时,慧忠国师就淡淡地又说了一句:这就是山河大地本来清净,却忽生无明的道理。
哦,原来如此!高官一听,才明白国师原来是在点化他,这才转怒为喜,无明火顿消,对着国师就深深地拜了下去。
那师父讲这个故事,其实跟我们正在阐释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师父只是想起了慧忠国师当年说的那句话,“凭你,也配来问佛法”?!这句话可以借用过来,送给那些不信佛陀,甚至谤佛谤法,错解佛法,还没有树立正信正见的门外汉们。
凭你,也配来谈佛法?!凭你,也配来问佛法?!
说这话的时候,表情要淡淡的,鼻子可以“哼”一声,眼神要轻蔑到连轻蔑的意思都没有:哼,凭你,也配来问佛法?!呵呵,师父的演技还可以不?(众笑)今年的什么金鸡奖百花奖可以考虑颁给师父哈……
好像是谁说的来着?人人都是生活的演员,都有当演员的潜质,果不其然。
师父又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99)信佛还是信科学
我们回到这个“日月宫”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大家要知道,我们人类能看见的世界其实是很有限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全貌未必就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你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业力因缘让我们看到的,没有那个业力因缘,很多东西我们未必就能看到、接触到,对不对?
所以人类看到的世界,永远都是有限的世界,这点科学家倒是早就已经发现了。我们正常的普通的人类,一般只能看到“物质振动频率”一定范围内的东西,也只能听到“声波振动频率”一定范围内的声音,超出这个范围的我们就看不见听不到了,频率太高或太低都不行。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造作的那个执著妄心,“认悟中迷”,所以才把自己的生命给局限在了这么一个狭隘狭小的境界范围内,说到底还是因果,是一种自作自受的业力因缘,并没有违背“一切唯心造”的根本法则。
所以人类真的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的,我们凡夫只能看见这个物质世界、物质宇宙极其有限的一部分,但是频率极低的饿鬼道和地狱道就看不见了,更高频率、更高层次的天道境界——什么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那就更是如盲如聋,完全找不着北,完全挨不着边,啥都看不见!
但是佛菩萨就不同了,他们的心灵已经完全打开,他们已经彻底实证到自性真心、清净法身的无量无边无限境界。尤其是佛陀,十方诸佛,那更是究竟圆满,不可思议!所有众生、所有阿罗汉、乃至所有菩萨加在一起,都无法测度世尊如来的一点滴、一丝毫境界,“唯佛与佛,乃能了知”,经典上是不是这么说的?
所以那些心量心眼已经完全打开,已经实证广大圆满的天眼通、天耳通等等神通的诸佛菩萨,他们看到的世界、看到的宇宙时空和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有什么好奇怪的?又有什么想不通的?
就连天道的诸天,天人天神天帝等等,他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宇宙时空、生命境界,那也是我们人类完全无法想象的,所以很奇怪吗?这个道理很难懂吗?就像我们人类的境界,那是蝼蚁也完全无法想象的,是不是这样?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人类能够看到听到的,佛菩萨也同样能够看到听到,但是佛菩萨看到听到的,我们人类就两眼一抹黑,就完全抓瞎了。
人类或者说众生,想要看到或者说体验到诸天乃至诸佛菩萨阿罗汉的那个“高大上”的境界,或者想要看到恶道众生的幽冥恐怖的境界,那就只有一条路,一条正觉解脱之路!那就是按照佛菩萨所说的,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实践实证种种的修行解脱之道、修行解脱之法,去打开心量,体悟真心,开启智慧,修积福德,践行六度,自觉觉他,广利人天,那么迟早有一天,必得成就!
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对的!等你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等你们的修行终于有成,那么你们自然就会真切无比地看到佛菩萨所看到的,体验到佛菩萨所体验到的——一切!到时疑惑顿消,疑根顿断,那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
这里顺便要说一句,那些凡夫科学家,他们想要通过什么仪器、实验、观测和计算来研究宇宙、了解生命的真理,这条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这是一条死路、死胡同!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物质世界、物质宇宙里,科学家围绕物质所做的一切研究,就算能够取得很大很了不起的物质成就,但终究还是无法突破物质法则的束缚,还是在物质这个小圈圈里打转,也无法突破人心欲望的“贪嗔痴慢疑”的“五毒捆绑”,所以根本无法触及到更高更超越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到宇宙和生命的最真实本质。
所以说“此路不通”,在无量劫的轮回里,其实早就有过无数次这方面的探索了,有无数次失败的经验,只不过我们人类早就已经忘记罢了。
唯一能够走通的道路,就是回归到我们的心灵、心性和精神领域,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才行。
只有心灵的“进化和净化”,只有朝向“无我破执”的方向,什么生命的提升也好,超越也罢,乃至究竟解脱才会成为可能,而生命的真理也就蕴藏在其中。
因为只有我们的心灵、心性和精神,才具备超越物质,不受物质法则束缚的力量,毕竟“万法唯心造”,物质这一法,究其实也不过是心的投射、心的幻构——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和事实,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要明白!
师父又情不自禁的啰里啰嗦的扯了那么多,千言万语,其实只是想讲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分歧,我们是选择信佛,还是信科学?
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我们是相信佛陀,还是相信凡夫科学家?
这个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对已经具足正信正见的佛弟子来说,其实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
所以师父现在为这个问题花时间,讲那么多废话,那是为了说给以后有缘听闻的那些初学者、后学者,希望师父的话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见,开启正信,破除掉不该有的一些邪思维。
如果真要说什么科学的话,师父个人认为,佛法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是一门已经被佛陀实践实证到最圆满、最究竟、最至高无上境界的生命科学!
但就是因为佛法太至高无上了,太深奥、深邃了,所以犹如蝼蚁一样的芸芸众生,无明颠倒犹如蝼蚁一样的我们,刚一开始接触到佛法的时候,往往是很难马上就相信并且明了的,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佛信佛,尤其是想要拥有正信正见,那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最重要的是需要去实践,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践!
记得佛陀曾经说过(大意):任何法,包括佛说的法,如果没有经过你们的实践验证,那么就不要轻易地去相信它!所以这样勇于实践,敢于接受任何人检验的佛法,它怎么就不如科学、就不是科学了?!
事实上佛法就是佛法,戴不戴“科学”的这顶帽子都无所谓,被人们错解为“迷信、神话”也无所谓,毕竟实践出真知,那些已经通过佛法实践实现生命超越的“诸上善人”,那些智者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就好了。
所以今天这个问题,师父算是借机讲透了,以后就不再多说,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100)森罗万象 见性无殊
这里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啊,这日月宫你也看见了,很显然这是外物,而不是你的自性真心。
阿难是因为得到佛力威神的加持,所以才能以凡夫身上窥色界初禅天、四天王天、日月宫、七金山等等这些非凡的境界,同时有能力看见的还有诸大阿罗汉和诸大菩萨,你们认为这些圣者一起来配合佛陀演戏做托、忽悠众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陀的所见所言是真实不虚的,因为每一个依法实证的“过来人”都会同样的看到,同样的境界;而我们众生、凡夫看不到,那只能怪我们自己的境界太差劲,眼界太渺小,只能怪自己,不能怪佛菩萨。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命苦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更不能怪冬天。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接下来佛陀就继续说了,“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你现在也同样看到了在日月宫外边围绕着的七重金山,你可以周遍仔细地去认真观察,这七重金山上的一切,虽然都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光明相状,但是很显然的,这一切仍然还是外物,而非你的自性真心。
这个七金山的境界,以后等你们开了天眼自然就能看到,这实际上是围绕须弥山、顺便围绕太阳系所形成的七重屏障、七重保护,每隔一重香水海,就有一重的层峦叠嶂、高大金山。这个“金”,说的是“金木水火土”的“金”,是指五行属性,而不是指黄金,不要想多了。呵呵,贪心顿起,是吧?
这个七金山加上七重香水海,在宇宙间有这么浩瀚、震撼的景象,但是我们人类的肉眼却一点都看不到!它们有点像是保护性的城墙,也像是一种封印,同时还是某种时空旅行的中转驿站和港湾。
在这个七金山和香水海的广大区域上面,分别居住了很多的天人天神、八部天龙和大福德的众生,各自都是身有光明的,不是俗人,它们的善因、威神各不相同,自身光明的颜色和强弱也就各有不同、有所不同,这是因果决定的。所以地球的外太空其实是非常热闹的,非常壮观,绝非我们普通人现在看到的冷冷清清,空无、寂寞、荒凉。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个地球真是被保护着的,人类也一直都是被监管的,这点我们大概了解一下,知道一下意思就行,不多说。
下面佛陀就继续开示阿难说,“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这一段描述的景物就是我们凡夫很熟悉、很常见的了,我们也能看得见,所以意思很好懂。这是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渐渐更观”,我们仔细地去观察这天地间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什么“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段文字的本身就很美,意思也不难懂,所以师父就不翻译了,翻译成大白话就没那个味道了。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咸物非汝”,结论跟前面一样,这所见的一切统统都是外物,而非自性真心。
因此佛陀在下面就开始点题了。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这远远近近,我们看到的有情无情,万物万象,这一切虽然它们看上去千差万别,形貌差别很大,但是它们却都同样的被你“能见”的“见精”所看见,都同样的被你的清净心眼所目睹。所有的万物万象,它们的差别都是属于各自的,差别是它们自有的,本身自带,而你能看见它们差别相的那个见性、心性,却是完全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任何不同、没有任何变化殊异的!
换言之,我们这个能见的真实心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所以它才能像一面清净平静的镜子,如实映照出万物万法的差别相。因此佛陀才会下结论说,“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又精又妙又明的能见之心,无始以来它就是你的真实自性,除此无他!
原来我们的真实自性、自性真心,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个能够看见万物的心,并不是离开我们的这个能见之心性,还另外有一个自性真心!
讲到这里,讲到这个妄心和真心的区别,可能很多人就会犯糊涂了,搞不拎清了对吧?那么现在师父就教给大家一个简单明了的区分方法,大家要注意听!
大家只要记住一点:我们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去看、去观察,所有一切会生灭、会增减、会无常变化的,那就都不是我们的自性真心,不是我们的真实心体;但这些生灭、增减、无常变化的一切内外境界,它们又不离也不违空性,因为它们都是自性真心因缘所起幻化出来的,“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这点要牢记!
所以按照这个标准去观察,我们就算还不能发明自己的自性真心,对什么“是”也许还不能确定,但对什么“不是”,这个应该还是可轻易区分出来的。
比如,我们看到的一切有情无情,一切“山河虚空大地”,一切“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外在的一切境界是不是?很显然不是!因为它们统统都是无常的、生灭的、变化的。
那么我们再看看自身、再向内看,我们的这个色身是不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自以为是“心”的,这个是不是?很显然也不是,因为身体和心念也是无常的、生灭的、变化的。不是主人,而是客尘。
那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要找的自性真心是啥样的?就在那些无常、生灭、变化的当下,有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念头的生灭(能够看到吗?),那么就在念头生灭之前,就在念头生灭的当下,是什么在一直保持着觉察,保持着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山河大地本来清净,云何忽生无明?
前面南阳慧忠国师的公案,建议大家得空还是要多参一参。师父的引导也只能到这里,不能太“拔苗助长”、“越俎代庖”了,否则过犹不及,反为不美。
那今天的讲经时间好像也到了,要感谢诸佛菩萨的加持,感谢诸位护法居士的辛劳。然后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101)错误的假设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三讲,第三十三节课。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佛陀说“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佛陀非常肯定地告诉阿难尊者,你那个能够看见万物万法差别相的心,就是你的自性真心。
但注意,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我们那个因缘所起、无常生灭、会变化的妄心,不是那些生灭来去的念头(要区分清楚),不是那个自以为是“我”的迷执之心。
佛陀说的真心,其实就是念头未起前、父母未生前的“那个”,也就是在一切念头生灭的当下,依然不生不灭的“那个”(看清楚)——不随万物万法的差别相而起差别,不随万物万法的生灭相而起生灭。
因为什么差别相、生灭相统统都是幻法幻相,“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凡所有相”,一切无常生灭的,“皆是虚妄”,唯有这个广大无限的心性本体,才是真正真实的自性真心,才是一切生命的本来面目。
这里所谈的,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触及到“心物一元”的法则性奥秘,在后面佛陀会有非常精妙精彩的开示。所以请大家继续看经文,我们先来看看佛陀是如何多角度地去剖析我们这个“能见之心性”的。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佛陀他老人家真的是太慈悲、太智慧了!他非常善于运用逻辑思辨的能力来剖析问题,非常善于运用这个工具来剖析问题,来引导我们凡夫去发明自己平常根本不会发现并深想的关于生命的无明、颠倒和破绽。我们对身心灵的错误认知,我们的迷执,我们烦恼痛苦的根源……等等,我们平常根本不会去深想,不会去思索这些问题,不会去发现这些问题。
佛陀这么做,这一切的一切,首先是要帮助我们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解、正确的知见,而逻辑思辨就是我们人类理解能力的上限,这是所有凡夫只要认真努力就都可以达到、可以明白的境界,可以“想”明白的,属于可以思议的范畴。
所以佛陀慈悲啊,智慧啊,他是在善用我们凡夫都能了解的逻辑思辨能力,来对我们加以初步的引导,他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趋入实践,摧毁我们犹如“井底之蛙”的凡夫思维,让我们达到那个“不可思议”的超越解脱的终极。
所以“大家要感恩”什么的那个废话就不说了,这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闻思经典、闻思佛说的时候,要学会如佛陀一样的,去善用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去发现自己的无明颠倒,发现自己生命的问题所在,心结所在,心灵的漏洞所在,然后破除迷执,改正错误,从此不再受他人所惑,也不再自欺欺人被人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这才是佛陀所乐于看到的!
不知不觉又扯远了,现在我们回到经文,这又是一段比较拗口、比较难理解的开示。这里佛陀对阿难尊者说:“若见是物”,如果你的“能见之心性”,这个“见性”就是你眼前所看见的万物万象,换言之,你的心性跟你所见的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你看见万物差别相的当下,其实也就是看见了自己的“见性”,看见了自己的“心”。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看见万物就等于看见了自己的心性,“则汝亦可见吾之见”,因为佛陀也同时看见了相同的境界,那么你阿难在看见万物和自己心性的当下,是不是也可以说是看见了佛陀的“见性”呢?也就是看见了佛陀的“心性”呢?这逻辑跟得上吗?比较绕。
所以佛说“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因为阿难和佛陀都共同看见了一样的境界,比如之前讲的什么日月宫、七金山等等,那都是“同见”的内容;所以只要是共同看见了这些物象和境界,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是看见了佛陀的心性,也就可以“名为见佛”了呢?这么强悍的逻辑和思维,大家一听就知道很扯,因为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佛陀就继续分析说,那当我闭上眼睛,不再观看外物的时候,所谓“吾不见时”,那么此时的阿难,你为什么不能看见佛陀的“看不见”呢?“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换言之,在佛陀的这个当下,他老人家正闭眼不看的这个心性,它现在到底位于何处?处在哪里?
如果阿难你说你能够看见佛陀的“看不见”,这个“看不见”的心性你也能够看见,“若见不见”,那么就不能说什么“不见”,就不能用“不见”这个词了,因为“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你不能说“我能看见那个看不见的”,这就是一种狡辩和强词夺理了,就自相矛盾了,既不符合事实,也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里面的逻辑大家能听明白吗?佛陀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这个能够看见万物万象的心性,这个能见的“见性”,它是无形无相的,跟有形有相的万物万象不是一回事儿。
所以佛陀才会说“若不见吾不见之地”——既然这个心性左也看不见,右也看不见,如果你敢说心性就是万物、能够被看见,如果你认为看见万物就是看见了心性,那么你就会陷入前面佛陀讲的那个自相矛盾的怪圈,无法自圆其说,这点已经被佛陀破斥过了。
因此之故,现在就得出了一个确定性的结论,佛陀说“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个能够看见万物万象的心性,自己却是无形无相看不见的,不同于有形有相的万物,所以它当然就不应该属于“万物”的范畴,既然“非物”,那么它不是你的自性真心又是什么呢?
“云何非汝”?佛陀为了帮助我们明白“你自己不是你自己,你的心性才是你自己”,为了明白这点,那真的是煞费苦心,讲道理讲得都已经口干舌燥了,浪费了很多的口水,但是你们还不见得都听懂了。
因为师父觉得,你们不见得都能听懂了,就是让你们多看两遍也未必都懂。懂了吗?确定自己听懂了的举手,那你们干嘛在那里猛点头啊?因为这个逻辑思维实在是太绕、太拗口了,我都是反复看了三四遍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中间走过好多弯,有好几次自我否定:我的理解错了,不对!这个有问题!好不容易后来才抛开所有的一切歧途、错误的理解、前人的迷障,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然后还要翻译成你们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这地方就把师父给困了三四天你们信吗?就这个地方!这地方我不搞清楚没法往下讲知道吗?万一讲错,因果很重!所以真是愁死人了,师父的头发可能都愁白了吗?(众笑)这个头顶估计又变得更稀疏一些了……本来就秃,秃无止境!
呵呵,不开玩笑了。下面请大家继续看经文,佛陀接着“若见是物”的命题,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破斥。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是讲,如果前面讲的“若见是物”是成立的,如果你的“见性”就是你所见的万物,那么反之亦然,外在的万物也应该就是“见性”才对;所以阿难你今天看见万物的同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你和万物就应该是彼此都能相互看见的。
但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大家要晓得,阿难尊者是“有情”众生,他的“见性”能看见外物是很正常的,但是那些外物是“无情”,绝大多数外物是“无情”,它们又怎么可能跟“有情”一样,具有“看见”的功能,有能看的“见性”呢?如果无情有“见性”的话,那跟“有情”有什么区别?那还能叫做“无情”吗?很难想象,这个木头石头能够像人一样的“看见”,能够“看见”你们,那不是神话就是传说,八成是成精了,但是成精的石头就不能定义为“无情”了。
所以如果有情无情都有“见性”,都能互相看见的话,那整个世界就乱套了。佛陀说“体性纷杂”,什么情与无情,生命与非生命,那个定义和界限就全乱了;还有什么你和我,人和物,还有外在的器世间,一切物我混杂之下,所有的概念,本来各自分明的概念就都没办法安立了,全部一塌糊涂。
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那个认为心性就是外物的知见,所谓“若见是物”,这个假设是绝对错误的!
切记,精神不是物质,真心不是朽物!这点大家要牢记!
(102)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下面,佛陀再次开示。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这是讲,佛陀就提醒阿难尊者说:当你看见万物万象的时候,那是你在看,而不是我在看,所以这个周遍一切时一切处的“见性”,它既不是外物,也不是佛陀的,那么它不是你的又是谁的?同理,你们看见外物的见性,不是你的又是谁的?难道你的这个“见性”是归别人在使用吗?还是别人能通过你的见性向外看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不存在这样的事儿!
所以佛陀就很纳闷了,“云何自疑汝之真性”,那你为什么要自寻烦恼,自找麻烦,自己怀疑自己,怀疑这个能见的“见性”不是自己的真实心性呢?
前面阿难尊者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所以才有了佛陀的这一连串开示。但是自家的珍宝,自己的心性,自己却不能确定真假,反而要劳累佛陀来排疑解惑,还要从别人那里去找寻真实的答案,这叫做什么?这就叫做“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这其实就是一种无明和颠倒,也是我们众生共有的通病。
换成我们禅宗的讲法,阿难尊者的这种做派,就叫做“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真正的珍宝其实就在自家身上,修行者不明此理,反而向外驰求,喜欢去别人那里、去师父那里寻找答案,这要是碰到祖师,碰到狠一点的,那是要挨骂甚至挨揍的。
在《碧岩录》里曾记载,当年的岩头禅师为了点化雪峰禅师,有一天就突然对他大喝道,很不客气地大喝道:尔之所以不能见道,就是因为你犯了“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的错误,禅和子了悟自性,必须是要从自己的心胸中流出,不假他求,盖天盖地,如此方能有少分相应!明白了吗?
那雪峰禅师受此一喝,不觉全身通透,大彻大悟,于是立刻就向岩头禅师礼拜说:师兄,感谢感谢,今日始是我鳌山成道!居然就这样开悟了,很气人。但是你们很多人被师父骂了多少次了,都没见开悟对不对?师父不行,主要是师父不行!
那今天师父就把佛陀说的这句话,“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还有祖师说的这句话,“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一起打包供养给大家,师父要和大家一起共勉。
下面,阿难尊者又开启了一个新问题,请大家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像阿难尊者这个状态,就是典型的既没有找到“家珍”,也没有找到“家门”入口的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才会由一个问题引发出无数的问题,没完没了,“十万个为什么”,而且很多都是匪夷所思的问题。
比如阿难现在向佛陀请教的问题,阿难说:世尊,如果这个看见万物的见性,必定就是我的自性真心,而非其余,那么当我与如来您,同观四天王天的殊胜宝殿以及日月宫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这个周遍而圆满的见性,是遍及整个娑婆世界阎浮提的,我能看见的范围很广很大、很高很远;但是当我退归精舍,视线回到这个小小的讲堂,我却发现自己只能看见伽蓝的房子,看见那些清心静修的户堂,还有屋檐和走廊过道等等,这个能见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狭小了。
那么我的这个见性,是否本来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它的体性本来是可以“周遍一界”的,可以遍及整个世界,但是由于现在我身处屋内,所以它就只能遍满“一室”,就只能周遍这个房间了。那么我的疑惑是,是这个见性缩小了吗?“缩大为小”?还是因为墙壁房屋的间隔,导致我的见性被夹断了?我现在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知斯义所在”,所以恳请佛陀您慈悲怜悯,给予我一个详细的敷演开示。
下面,「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一切世间,不论是正觉世间、有情世间还是器世间,其中的万事万物,一切皆有大小内外的种种区别,这些千差万别的人事物其实都属于“前尘”(前尘这个概念师父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此不赘述),换言之,我们通过这个眼根看见的人事物,所有有形有相、有大有小的人事物统统都是色尘,都是“前尘”。
但是前尘是物,有具体的物象,我们的见性却不是物,无形无相,无大小内外,所以“不应说言,见有舒缩”,阿难以为见性是可以舒卷缩放、变大变小、或断或续的,这很明显是不对的。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佛陀在这里就打了一个比方:譬如说有一个方形的器皿、盒子,那我们就会看见这个方盒中的虚空是方形的,那么我来问你,在这个方盒中所见的“方空”,它是一定就是方形的?还是不一定就是方形的?
如果一定就是方形的,那当把这个“方空”放置到另一个圆形的盒子里,那么这个圆形盒子里的虚空就不应该是圆的,就应该还是“方空”,就能看见方空;如果方盒里的虚空不一定就是方形的,那么在方盒之中,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就不是什么“方空”了,而是“圆空”或者“三角空”,或者其它什么奇形怪状的“空”。“不一定”,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就告诉阿难说,你之前讲“不知斯义所在”,那么通过我刚才打的这个比方,你就应该能了解了。所谓“义性如是”,我们的见性,就好比是虚空,器皿里的虚空,虚空本来就是无相的,它在盒子里呈现出来的状态,无论是方空还是圆空,那都是由盒子的形状决定的,并不是虚空本身有什么方圆。
那么见性的道理亦复如是,这个能见的心性,它本身并不会忽大忽小,不会舒卷缩放,它所见的大小,那都是外在境界的大小,是由外在境界决定的,大小是外境,而非见性。因为见性的体性从本以来就是“空性”,所以它才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见大见小,没有妨碍,但这并不是说见性的本身有什么大小。了解吗?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因此阿难你为什么会有“不知斯义所在”的问题呢?这是很不应该的。
佛陀在这里就小小责备了阿难一句。
下面,「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这是更进一层的道理,佛陀说:阿难,如果你想要令这个虚空无方无圆,那么你该怎么做?是不是只要除去这个方器圆器,把器皿拿走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除去器皿,虚空本来就是无方无圆的,本来就是空相,所以“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不能说“我要除掉虚空的方圆之相”,那纯属多此一举,也是完全错误的颠倒见、无用功!
佛陀这里是再拿虚空做比方,同理指向的还是见性。这个虚空方圆和见性大小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令见性无大无小,那么你们会怎么做?是不是只要除掉前尘,把有关前尘色尘的这些人事物移走就行了?甚至都不用除掉前尘,因为见性本来就是没大没小的,性相本空,周遍法界,之所以有见大见小的分别,那都是因为前尘才有(才生起)的一种分别念,见性本身并没有忽大忽小、可大可小。所以不应该认为“见性有大小”,更不应该说什么“我要除掉见性的大小之相”,这也是一种多此一举的颠倒见、无用功,同理同理。
下面,就轮到佛陀反问阿难了。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这是讲,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说:假若真如你前面所问的,当你进入室内时,你就收缩你的见性,让见性变小了;那么当你仰观太阳的时候,难道是你把你的见性一下子拉伸扩大到了太阳上面吗?这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当我们在房间里的时候,见性并没有缩小,当我们观看太阳的时候,见性也并没有扩大,这个道理和事实并不难理解。
还有,如果墙壁建筑和房屋,能够夹断你的见性,那么当有人在墙上穿个孔、开个窗啥的,这时你内外都能看见,那么你以为被夹断的那个见性,这时是否有什么相续连接的痕迹呢?如果既没有相续的痕迹,也没有夹断的痕迹,那你怎么会有见性被夹断的想法?你怎么会认为墙壁房屋建筑能够夹断见性?这是完全不合理的,“是义不然”,又被佛陀破斥得干干净净。
任何正常的、明理的人,听了佛陀的开示和破斥,都会对阿难尊者的思维想法不以为然。阿难尊者难道是真的智商不行吗?不如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吗?其实不是的,阿难尊者只是在配合佛陀演戏,扮演一个凡夫提问者的角色,这点大家可别搞忘了。
(103)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突然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几千年前那个遥远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正围坐在一起,围绕着光明伟岸的佛陀,正在畅所欲言,可以相互探讨生命的真理——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探讨和讲述的内容,有点偏于枯燥,无关名利,但对真正了解的人来说,他们是何等的大福德、大福报啊!
他们能够亲见佛陀,亲近圣者,能够无拘无束、欢喜自在地研究和实践生命的解脱大道,这种自由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拥有的。反观现在,反观某些越来越极左紧缩的政策,不由得让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只能一叹!
不多说,不能多说,反正这个世间众生的福报虽然还是很大,但是出世间的福德却是眼见得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浅薄。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是佛陀本段开示的最后总结,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深广无边的无穷奥义,所以师父必须要四个字、四个字的给大家慢慢解释,大家要注意听。
佛陀说:“一切众生”,包括了十方三世、古往今来的一切圣凡众生,除了佛法界之外,其余的九法界众生,什么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阿罗汉、缘觉、菩萨等等,从低到高,从凡到圣,统统都包含在了“一切众生”之内。
这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什么叫做“无始”?所谓“无始无终”,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词汇,说无始就会想到无终,这里面就蕴含了关于生命实相的两个无比透彻的体悟和实证,也蕴含了两个最大最深的奥秘。
一个是“一时”的奥秘,“一时佛在”,无始无终,这是关于时间的真相;另一个就是生命“缘起幻化”的奥秘,法界众生,情与无情,一切原来都是自性真心的幻化游戏,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的开始,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结束,只有无尽的轮回,无尽的缘起,无尽的旅程。所以佛陀才没有办法去说什么“几万年前,几亿年前”,那都不对,只能说“无始无终”、“从无始来”。这里面还隐藏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奥秘,不过那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参、去悟、去实证了,师父的所知也很有限,也没办法再多说。
那么,九法界的一切凡圣众生,他们从无始以来,都犯了同样一个很根本的错误,那就是“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简单讲,这里其实也就是佛陀在前面讲的“认悟中迷”,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幻化无常的身心小我,把假我当成了真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从此“失于本心”,“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开始内执身心,外执器界,不能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就会“为物所转”,被外物所转,被内外的境界所迷,那自然就会怎样?就会“故于是中,观大观小”,什么虚妄分别就来了,爱憎取舍就来了,烦恼痛苦就来了,业力捆绑就来了,习气障碍就来了,生死轮回也就来了……这时一连串的因缘、因果。
当然,佛陀在这里说的主要是三界轮回的凡夫众生,不论是地狱众生还是天道的神明众生,他们只要愿意依佛依法去开启般若智慧,去了达诸法实相,那么他们就能逐步进趣生命解脱的超凡领域,渐次成就阿罗汉、缘觉和十地菩萨的伟大圣果。虽然就算是等觉菩萨,也还有非常非常微细的最后一品无明没破,不如佛陀究竟圆满。但是就连四果的阿罗汉都已经能够实证诸法空相如水月空花,无所取著,他们内不被身心所缚,外不受境界所转,已经破我执断烦恼,超越三界人天,所以才可以被称为“正觉”;阿罗汉尚且如此,那菩萨就更厉害了,菩萨是“正等正觉”,佛陀则是“无上正等正觉”,了解吗?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什么可比性。
这些阿罗汉和缘觉、菩萨等圣者,他们都已经能够做到不被外物境界所转,反而能转物为我所用,比如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邪归正,转恶为善,转魔成佛等等,所以佛陀才称赞他们是“则同如来”,已经有了如同如来一样的功德。但要注意,这个“则同如来”并不等于“即是如来”,如同并不等于相同,菩萨并不就是佛陀,这点区别大家要清楚。
关于如来,天台宗有个“六即佛”的定义,依次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贯穿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所有阶段、所有次第、所有境界,具体的内容和区别,大家可以辛苦劳动一下自己的小手,自行去网上查阅,师父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佛陀讲,这些“则同如来”、已经达到圣者境界的人,他们都能做到“身心圆明,不动道场”,这是个什么境界?说实话,这是个跟目前的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境界,因为那个境界实在是太高太妙了,完全超出了我们凡夫的理解,所以没法说,说了也只是看看文字描述,看看文字的堆砌而已,不会有什么切身的体悟,所以意义不大。
记得在永嘉玄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里有这么几句话,开篇就是,所谓: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师弹指)这个境界,这个无为无修的顿超境界,本来境界,如果有谁能够了悟通达,那么他大概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身心圆明”了。然后他就会把尽虚空遍法界都当作是自己的道场,举足下足,扬眉眨眼,红尘万丈,咫尺天涯,生死来去,唯是一心,如如不动,动也如如,是名“不动道场”。了解吗?很明显你们不了解!
这样的大成就者,由于已经实证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所以“一毛端”对他们来说不算小,“十方国土”对他们来说也不算大;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都是幻化,都是空性的呈现,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因此毛端和国土,才能够彼此互摄相容,如光合光,如水合水,没有丝毫的障碍。这个应该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了,所谓“一多无碍,大小相容,广狭自在”,非常的不可思议。
记得佛陀在本经的后面,好像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应该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跟佛陀在这里说的“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是不是一个意思?是!但是佛陀在后面的讲解会更详细些,所以这里面的无穷奥妙,我们先暂时不讲,留待以后再说,现在先点到为止。
不过这里师父要提醒大家一句,要提醒一点,佛陀描述的这个境界,并不是什么文字游戏,口头三昧,它不是哲学的空谈,更不是文学的幻想,它是我们必须要用亲身去实践实证到的一个生命的本来境界,否则光说不练没用!佛法所有的修持,所有的事和理,那都是实打实的,都是必须要经过实际实践的修证验证的,甚至必须要在生死关头,在轮回魔掌伸过来的时候,你我都必须要经得起勘验!
对佛弟子来说,尤其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说,这应该就是这辈子最大也是最后的勘验了!成则弹指横超,往生净土,去体验真正的无碍和不可思议;不成则轮堕苦海,再入轮回,再去玩你们生生死死、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游戏,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任何稍微明白一点的人、正常的人、聪明的人都不会愿意接受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如何修,才能保证自己今生必得解脱呢?像禅宗祖师那样吗?像禅宗祖师那样的大气派、大手眼、大悟性,我们有自知之明,不敢东施效颦乱模仿,也模仿不来;那像净土祖师那样行不行?好像也不行!像净土祖师那样的大智慧、大修行,我们也没有,我们也业障深重学不来,那怎么办?
所以师父为什么一直都推荐大家去看《净土圣贤录》啊?就是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是罪障恶人念佛往生的案例,这些就比较适合我们,就可以拿来借鉴了,可以拿来增强我们的信心。连这些普通人,甚至某些还不如我们的恶人,他们都能通过信愿念佛,得到佛号佛力的摄取不舍、加持摄受,最后自在往生,永离诸苦,那我凭什么不能啊?!对不对?
像很多佛弟子都知道的,“冬瓜和尚”的案例。冬瓜和尚是清朝的一位出家师父,喜欢吃冬瓜,因此得名。他一天到晚就是游手好闲的,喜欢走街串巷,喜欢逛街(这好像是女人的毛病哈)。他一天到晚的好像也没干什么正经的弘法利生的大事,他就是每天找人喝茶、吃饭、聊天、玩儿,但是心里一直都有断断续续地、坚持不退地在念佛。但这个心里念佛谁看得出来啊?所以所有认识冬瓜和尚的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好吃懒做、没有修行、没有本事的普通和尚。
但是人家最后是怎样走的?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提笔写了一首偈子,然后放下笔,念佛就走了。那叫一个潇洒!
冬瓜和尚写的那首偈子很有名,内容是这样的: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
写完了事,一句废话都没有,然后念几声佛,立马就拜拜了。
你们说,这是不是我们可以借鉴模仿的对象啊?不是叫你们模仿他的游手好闲,而是要模仿冬瓜和尚在心里默默“念佛忙”的行持,和光同尘,谁都看不出来,这点我们做不做得到?尤其是工作多、业障大的在家居士,你们虽然不是冬瓜,但你们可不可以向他学习?如果这样容易的修行你们都觉得难,都觉得做不到,那么你们又怎么可能去修学什么禅宗、天台、南传止观、密宗持咒和本尊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之类的?那些岂不是更难、更复杂、更不容易?所以我搞不懂很多人的脑子,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一点择法的基本理智都不具备,很奇怪!
故事讲完,吐糟完毕。今天讲经的时间又到了,感谢大家的护持,感恩诸佛菩萨的恩典!否则我们不会有这么和平稳定的环境,不会这么不受打扰的能够继续讲经,但是以后要更加的严谨,要更加的小心了,希望佛力加护,弘法无碍!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104)心能转物真实义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四讲,第三十四节课。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今年农历辛丑牛年的最后一讲,也是阳历2022年的第一讲。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二卷,请大家翻开经文。佛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句开示里面其实就已经隐含和暗示了一个“万法唯心,万物皆幻”的真理。
大家可以更仔细、更深入地去思考一下佛陀说的“若能转物”这句话,可以把它和《维摩诘经》里讲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公案,结合起来一起思考。
在一般的理解里,所谓“若能转物”,可能转的只是我们的心理心态,我们转变的只是我们看待人事物的心理,对待和处理人事物的心态,心灵已经可以不再受外界外在的任何影响,说实话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实际上所谓的“外在”——外在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是被“转”的,我们看到的丑陋它仍然还是丑陋,污浊也仍然还是污浊,障碍也还是障碍,颠倒也照样颠倒,一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转变。
所以,难道佛陀说的这句话,仅仅只是一个心理安慰或者自我催眠吗?很显然,佛法的高深程度应该不仅止于此,佛陀的水平也不应该仅仅止步于现代的心理医生。
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遍,在《维摩诘经》里佛陀宣讲的、开示的那段精彩的经文。佛陀在开示宝积菩萨的时候,曾说过“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有谁还记得吗?
这时舍利弗尊者就动了一个念头,“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要注意“承佛威神”这句话,就连阿罗汉的起心动念都要“承佛威神”,那么我们凡夫的一切善心善意善念,又怎么可能离得开佛力的威神加持和摄受呢?了解这意思吗?法身佛每时每刻都在加持众生,而众生也随时随地的都在“承佛威神”,只是绝大多数众生感知不到而已,这里面所隐藏的奥妙,非常的不可思议,那就需要大家自己进一步地去实证、参悟了。
这时舍利弗尊者就心想,如果说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的世尊在做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老人家的心难道很不清净吗(呵呵,很正常的疑问)?否则他的佛土怎么会显得如此污秽肮脏不清净呢(很合理的逻辑推理,很合理的思考)?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佛陀就知道了舍利弗尊者的想法(立刻就知道了),于是就告诉他说:太阳和月亮难道是因为不清净,所以盲人才看不见它们吗?
舍利弗尊者就回答说,“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这是因为盲人的本身有问题,眼瞎了,并不是太阳和月亮有什么过错。
紧接着佛陀就说了,“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于是佛陀就告诉舍利弗尊者说:那是因为众生都有业障罪障的缘故,所以才看不见如来国土的庄严清净,但这并不是如来的过错;舍利弗,我的佛土其实是非常清净的,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时在旁边听开示的有一位叫做“螺髻”的大梵天王,他就出来给佛陀作证了,他对舍利弗尊者说:你可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看来,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庄严,殊胜无比,就好比是他化自在天的天宫一样。
这个“自在天”指的是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不是色界的大自在天,这两者不是一个境界。他化自在天是整个欲界的最高层,属于最上一层天,其天主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魔王波旬。
也有说天主和波旬其实不是一回事儿的,说他们很有可能就是一体的两面,天主代表的欲望向善的光明面,魔王波旬代表的则是欲望邪恶的阴暗面。每个修行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就都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埋藏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向,两种正负纠缠的矛盾人格。但不管我们心中的天主和波旬看上去再怎么不同,他们在本质上却是毫无二致的,都是同一空性、同一幻化,没有丝毫的区别。了解师父说的意思吗?
这是讲到他化自在天顺嘴一说,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但是舍利弗尊者却对螺髻梵王说的很不以为然,尊者就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怀疑和所见,“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你看到的是自在天宫,我看到却是满世界都是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各种土山石山,到处都充满了污秽邪恶的人事物……当然,话要说回来,舍利弗尊者身为大阿罗汉,解脱的圣者,他老人家什么伟大神奇的境界看不到、没看过啊?所以尊者在这里,只不过是在配合演戏而已,这点大家要了解。
这时螺髻梵王就回答到,“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螺髻梵王就说了:那是因为仁者你取相分别,心有高下,没有依照佛陀教导的智慧来谛观一切,所以你就只能看见种种不清净的境界。舍利弗,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心行平等、了无分别的,因为他们的深心清净(这个深心就是真实心、妙明真心),能够依止佛陀的智慧,所以他们就能够照破虚妄,看见这个娑婆佛土最真实而清净的一面。
下面非常精彩的一幕就来了!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大家这里可以自己作个评判,你们觉得这算不算是最高境界的“心能转物”?这段经文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五浊恶世是假的,我们看到的一切污秽都是幻法,都是幻相;第二,心能转物是真的,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彻底地转化、净化,那么一切物质幻相也就会随之转化、变化,万法本然本净的一面就会彻底彰显!
就像佛陀在这里特别示现的,“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立刻就变得众宝具足,光明清净,庄严无比,就像是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净土”一样,原来的秽土居然就在弹指之间,于一念间就转换成了净土。在场的一切大众都亲眼目睹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于是就都纷纷发出感叹说,这是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的殊胜景象啊!并且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就坐在宝莲华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法尔如是。这时佛陀就对舍利弗尊者说:你且看看我现在的这个佛土,它是否很庄严、很清净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舍利弗尊者就回答说:是的,世尊。这是我本来就看不见,也从来就没有听说过的境界,但是现在我已经亲眼目睹,看到了这个佛国净土的一切庄严,一切完全彻底显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陀就开示说:我的这个佛国净土其实从本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是为了要度化福德下劣的愚痴众生(这就是我们,我们都是这样的下劣众生),所以才特意把净土给变化成了现在这个秽恶不净的样子。就好像诸天的天人一起吃饭,他们所吃的食物都盛放在精美的宝器里,但是因为他们的福德大小不一样,所以他们吃到嘴里的饭食,就连颜色和味道也都大不相同。
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们人道也能有体会,譬如有的人犯业障生病了,那么他和正常人一起吃饭,他的味觉感受跟我们正常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无染,我们吃得很香甜、很美味的饭菜,病人无染可能却吃得发苦,味同嚼蜡,这就是福德因缘所导致的差异,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
然后佛陀就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开示:如是舍利弗,你要了解,只有当众生的心真正清净了,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看见娑婆佛土的无量功德,无量清净,无量庄严。记得在《华严经》里,佛陀也曾经讲过,“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这和本经、和《维摩诘经》里说的完全一样,一脉相承。
不过在这里佛陀是埋有潜台词的,众生必须要心清净了才能看见净土,那么反之呢?诸位大德,是不是心不清净,就只能看见秽土了?回答正确!这个业力因缘的顽固捆绑,就决定了我们目前只能也只配看见秽土。所以我们凡夫为什么看不见日月宫、看不见七金山、看不见香水海、也看不见须弥山和诸天天人?净土境界那就更不用说了,远非三界凡夫所能触及。就像蚂蚁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人类的境界一样,这个道理是类似的,“众生罪故,非如来咎”,自己眼瞎,怪不了太阳照不到我们。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五台山吧?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在娑婆世界的道场,号称“金色界”,但是如果我们肉眼凡胎去到五台山,看到的是什么呀?看到的就只有普通的山、普通的水而已,哪里有什么传说中神奇神妙的“金色界”?但是根据唐朝留下的记载,著名的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在五台山静修的时候,他就曾经亲耳听闻供奉他的有一位天人说,在凡夫眼里毫不出奇的五台山,在天人的眼里却是整体“碧琉璃色”半透明的,而且漫山遍野都生长着无数的宝林宝树,全都在大放光明,“光明焕发,日夜无间”(原话是这样说的),但是由于文殊菩萨是无上大圣,所以菩萨的所在那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天人能够看见的了,境界不到,没资格!明白吗?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想要看到更高层次的境界,甚至看到圣者的境界,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拥有“若能转物”、“心能转物”的体验,想要看到“娑婆转净土”的真相,那么这其中的关键要点是什么?
很简单,说起来很简单,首先就是:我们必须要懂得“自净其心”、“自净其意”!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此心的本来,不能恢复“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能够看见天道乃至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凭什么?凭我们的业障吗?所以这是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关键,就是我们必须要懂得“承佛威神”!作为业障凡夫,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靠自力修持来“自净其心”,这其中的难度有多高多大?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在一点一滴的尽量去修正、去清净自心的同时,还必须要懂得善用佛力、仰靠佛力、全仗佛力,必须要有“承佛威德神力”的坚定信念和周全准备——连舍利弗尊者和阿难尊者都要“承佛威神”,我们又算哪根葱啊对不对?居然还不懂得有样学样,不懂得见贤思齐?!那真是笨到家了!
所以,只要我们能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点,那么今生的成就,就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了,我们就有可能亲证净土、亲睹圣境,不至于辜负佛恩,让这一生白白的错过了。
这方面的道理,师父已经反复唠叨过很多次了,今天又再啰嗦一遍。这是讲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想到的,算是对上节课的一点补充。
下面请大家回到本经,我们继续看经文。
(105)难道如来说错了
这又是逻辑思维比较绕的一大段,比较晦涩的一大段,阿难尊者真是越想越歪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不得不说,阿难尊者的脑回路的确比较清奇!之前佛陀不是明明都已经说了吗?“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此精妙明,诚汝见性”,然后又说“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说明自性真心虽然不同于虚妄身心,但我们的这个虚妄身心却不可能离开自性真心,这两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所以这里阿难尊者把自己的身心小我和自性真心给理解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给打成了两截,说实话我真不太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不明白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他的思维很明显已经违背了佛说,可谓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阿难的提问,他说:世尊,如果这个能够看见万物的“精妙明”,也就是“见精”,必定就是我的自性真心、妙真如性,那么现在这个“妙性”就应该是“现在我前”的,什么意思?
“现在我前”是什么意思?难道这个“见精”、“妙性”是独立于阿难身心之外的吗?难道阿难的身心小我不属于妙性“周遍”的范畴、不是“妙明真心中物”吗?还是说阿难是什么“黑洞”或者“漏网之鱼”?其实就连真正的黑洞也是“妙明真心中物”,不可能超越的。所以我搞不懂阿难尊者是怎么想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他想象中的这么一个“现在我前”、能够和他的身心小我产生分离隔断的“见精”或“妙性”!
听得懂吗?听不懂师父就放心了。阿难这个思维上的逻辑出发点一错,那后面他一连串的推论推理也就一错再错,全都错了!
阿难说:如果这个“现在我前”的“妙性”才是真正的“我”,那么当下这个正在跟佛陀有问有答的身心小我,就肯定不是“真我”(这点佛陀之前也曾说过,我们的身心都是“前尘虚妄相想”,但不是阿难这么理解、这么用的);既然如此,既然身心都不是“我”,那么它就应该是被这个“见精妙性”所看见的“某一物”,因此阿难才会追问“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这是在用疑问、反问的形式来做出肯定的结论,既然“见精妙性”才是真我,而无常身心不是真我,那么这个无常身心就跟“见精妙性”所看见的万物一样,也是“某一物”,也是属于“物”的一种。
了解这个逻辑思维吗?通过这样的想法,阿难尊者就把见精妙性和无常身心给割裂开来了,就搞成了两个东西。所以下面阿难尊者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自然就越走越远了,他就继续推理说: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原来如此!原来阿难是自以为抓住了佛陀开示的漏洞,佛陀之前在破斥“若见是物”的时候,不是曾经说过“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不成安立”吗?所以阿难才会在这里质疑说:我现在这个身心小我,应该就是属于被“见性”所见的“一物”,但是这个身心“一物”却有能看见、能分别的实际功用;而如今这个“现在我前”的“见精妙性”,却一点都没有分别的功能,因为它不能分辨、不能看见我的身心。这个思维真是……你们能听出阿难尊者错在哪里了吗?自己先参一参。
阿难继续说,如果这个“见精妙性”它真的就是我的自性真心,那么它就应该在看见万物的同时,也能令我看见自己的身心——这样的“见性”才是真正的“我”;而那个佛说非我的身心,那个属于“某物”的身心,按道理就不应该有看见的功能,但它却偏偏能够看见万事万物,这岂不是违背了如来先前所破斥的“物能见我,不成安立”的道理吗?
原来阿难尊者的整个思维逻辑,它是这样的:如果“见性”是“我”,那么身心就肯定不是“我”,而身心就是“见性”所见之“物”;既然身心是“物”,那么身心就不应该有分别和看见的功能,但实际上身心却偏偏能够看见万事万物,这就和佛说的“物能见我,不成安立”产生矛盾了——难道是佛陀您说错了吗?这是阿难的潜台词。
但是就算给十个豹子胆阿难也不敢这么说,所以阿难就很恭敬、很谦逊地请教说,“惟垂大慈,开发未悟”,还是要请求佛陀大慈大悲地来开示一下,发明一下,以帮助我们这些个还没开悟的普通人。
下面,「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佛陀就告诉阿难说:你刚才所说的,“见在汝前”,以为“见精妙性”就现在你的身心面前,这个认知是不对的,“是义非实”,你完全错解了!
如果说“见精妙性”是真的出现在了你的面前,而你也真实的看见了这个“见精妙性”,那么这个所谓的“见精妙性”就是有固定方位和处所的;“既有方所”,那么这个“见精妙性”就应该算是“某一物”,就和其它万物没有什么区别,那就应该可以被“指示”出来,而不能说什么“见性”是无形无相的,不能说“见性”是看不见的,不能说它“非无指示”。
下面佛陀就开始反问了。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不知道你们现在是什么感觉,但是师父觉得很爽!前面讲到阿难那一段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的郁闷难受,因为阿难尊者说的那是啥玩意儿啊,这脑子笨得,事和理都不通的,逻辑漏洞一大堆,师父还要解读得让大家都能听懂,那真的是太费劲、太别扭、太累了!
我有时甚至会想,幸好阿难尊者不是我徒弟,否则以我这个臭脾气,非把他骂惨不可!所以相比之下,佛陀的慈悲和耐心那真的是很了不起,没法比,不管你是谁,不管你问了什么蠢问题,他老人家都能一如既往地慈悲开示,这点我必须要学习!必须要反省!必须要忏悔!天天忏悔,天天不改!真是要老命了!
突然想到,你们能忍受师父的坏脾气这么多年,我很怀疑你们是不是佛菩萨故意化现,故意跑来度我的?你们现在可以显露真身了,是不是应该自信点,把“怀疑”二字去掉啊?呵呵,“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说的就是师父这个状况。
那么,前面在解读阿难疑问的时候虽然有点难受,但是当讲到佛陀开示的时候,师父就觉得很爽了,为什么?因为佛陀说话从来不乱说,他老人家洞察敏锐,逻辑深刻,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听着就觉得神清气爽,心开意解,欢喜非常。不晓得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
有点跑题了,偶尔也要允许师父扯扯闲谈、吐吐槽,下面我们回到经文。
(106)何者是见 何者非见
这里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说:“且今与汝,坐祇陀林”,现今此刻,我与阿难你,正共同坐在这个祇陀林中,我们一起遍观近处的树林、水渠和殿堂精舍等等,乃至上到诸天的日月宫,远至前方的恒河。
你今天可以在我的狮子座前,举手指示,陈述明白,就在上述万物的种种差别相中,比如阴暗的是树林,明耀的是日光,阻碍的是石壁;通达的是虚空;如是乃至小草、树叶、纤尘、毫毛,它们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凡有形相者,就没有不能指示清楚、陈述明白的。
你之前说的“见精妙性”,如果它真的就现在你的身心面前,那么你就应该能够看见此一“见性”,也必然能够以你的手,明确地指出在上述的万物当中,有“何者是见”——这里面,你所见到的万物万相之中,到底有哪一个才是你所说的“见精妙性”呢?非常的清晰,逻辑一点不错,一点不乱!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佛陀就继续分析说: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说空就是见性的话,既然空已经成为了见性,那么你又拿什么来叫做空呢?同理,如果说万物就是见性的话,既然万物都已是见性,那么你又能把什么称之为万物呢?对不对?万物就不可能有不同、有差别。
阿难,你可以更精微、更仔细地去“披剥万象”,也就是去观察、研究、分解、剥开万物之相,你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分析出所谓的“精明净妙见元”,也就是这个“见精妙性”?如果能,那就请你明确无误地把这个“见性”给指出来、告诉我,就像你能够清晰明白地把万物给“指陈”出来一样,这样大家才能“分明无惑”,就不会有什么疑惑了。
这是佛陀在将阿难的军,阿难立马就知道自己错了,立刻就端正了学习态度。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就回答佛陀说:我今天在这里,近观重阁讲堂,远观及至恒河,上观以至日月,但凡可以举手指示,可以纵目看见的,一切全都是“物”,并没有什么是所谓的“见精妙性”。
世尊,就像您所说的,如果非要让我从万物万象之中,再剖析出一个“见精妙性”来,这不但是我这个有漏凡夫、初学声闻做不到的,就算是诸大菩萨他们也做不到啊!没有谁能于万物万象之中,剖析出一个“离一切物,别有自性”的、能够单独存在的“见精妙性”,那是不可能的!
佛言:如是。如是。这是在印证阿难所说的无有错谬,这回没有讲错。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这是讲,佛陀又再次强调说:阿难,就像你所说的,没有什么“见精妙性”是能够“离一切物,别有自性”的,换言之,没有什么“见精妙性”是能够离开万物而单独存在的;但是阿难你所指示的万物万象中,其中的任何一物,你都找不出具体的“见精”在哪里,所以你说“无是见者”是正确的,没有错!
但是……我觉得佛陀在这里其实是有一个转折之意的,所以才会有下面对阿难尊者的提示。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引导和提醒了,佛陀一会儿正说一会儿反说,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否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我们能够正确了悟这个中道不可思议的自性真心,而且不要对自我的心性产生偏见和邪见,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看到,在阿难与如来同坐祇陀林,同观林苑殿堂乃至日月恒河这一切物象之后,佛陀首先问的是“何者是见”,让阿难自己先去观察分析,然后等阿难尊者回答说“无是见者”后,佛陀紧接着就追问了“何者非见”?让阿难学会反过来思考。这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是不是一种很善巧的教育方法?
所以,不管是正说反说、横说竖说,佛陀他老人家总有办法来点醒我们,总能促使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在凡夫思维中的漏洞,去发现那些不够圆通、不够正见的思维死角,这对我们的智慧提升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点大家要留意。
下面,「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当佛陀问“何者非见”的时候,阿难尊者就据实回答说:说实话,我周遍观察这个祇陀林乃至一切万物,我竟然不晓得在这一切的物象当中,有什么是“何者非见”的——有什么是在见性之外而不是在见性之中的?何以故?
如果树非见性,树木不是在见性之中而是在见性之外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看见树;但如果树就是见性,那也不对,因为佛陀在前面已经破斥过了,佛说“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所以树木如果就是见性,那么树木就不能叫做树木了。这个逻辑能听明白吗?
同理,一切万物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虚空不是见性,虚空不是在见性之中而是在见性之外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看见虚空;但如果虚空就是见性,那么虚空就不能叫做虚空了,道理跟上面所说的是一样的。是不是被绕晕了?效果很好!
阿难又继续进一步的思维,就在这一切万物万象之中,他更加仔细地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一切万物“无非见者”——就没有一个物象是在见性之外的,这叫做“无非见者”。
所以说一切万物“无是见者”是对的,说“无非见者”也是对的,说万物不是见性是对的,反之说万物全是见性也没有错,正说反说统统都对!
现在,大家发现我们这个心性,这个“见精妙性”的奇妙之处了吗?发现不可思议之处了吗?我们人人具足的这个“见性”,它在周遍一切、缘起一切、幻化一切的同时,又能超越一切,不受万法生灭差别的影响;它既是“是”,又是“非”,同时还是“无是无非”,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它不是我们的“绝待真心”或者“自性真心”又是什么?
“佛言,如是如是”,佛陀于是就再次印可了阿难的认知。但是这样一来,旁边的很多人就听懵了。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这是讲,在参与法会的大众之中,那些还没有达到无学解脱境界的普通凡夫(跟我们一样的凡夫),他们在听闻佛陀连续印可阿难尊者“如是如是”之后,就有点茫然了,听糊涂了;他们不明白佛陀印可的那种表面自相矛盾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所以他们就心生惶恐害怕,“失其所守”,失去了对本心的守护。
这其实就是师父以前经常讲的,对佛法的领悟还“不够圆通”,这对凡夫、对初学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的确,阿难尊者一会儿说什么“无是见者”,一会儿又说什么“无非见者”,对他这两种自相矛盾的知见佛陀却都予以了认可。一般凡夫的智慧浅薄,他们不晓得这个“无是无非”的“见精妙性”,其实正是一切生命的清净实相,正是我们的自性真心。
因为众生对生命的认知往往都是落于两边的,不是落于“是”,就是落于“非”,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无”,不是落于“唯物”,就是落于“唯心”,不是落于“无神”,就是落于“有神”……反正都各有偏执,各走极端,很难有什么真正圆融圆通的中道正见产生。所以他们听不懂佛陀的开示和引导是很正常的,惶恐和害怕也是很正常的,不奇怪。
下面,「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这是讲,佛陀很了解大众此刻的心理状态,知道他们因为不能领悟“见性”的奥义,反而神魂变得很不安,内心很惶恐,于是就心生怜悯,就像慈父安慰孩子一样的去安慰阿难和与会的大众,佛陀就说:诸位善男子善女人,如来是无上法王(究竟圆满,无有超出其上者,就叫做“无上”;于法自在,故名法王),所以如来所说都是真谛、诚实的“真实语”,每一言每一语都契理契机,符合事实,既没有“未得言得”的诳语,也没有“未证言证”的妄语,从来不胡说八道,也从来不忽悠众生。
不像那些“末伽黎”的外道众师,喜欢心外求法,经常乱说什么“一切法亦有亦无,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常亦断”,这个说话模棱两可,善于诡辩,属于那种自己都糊涂混滥、搞不拎清的矫乱戏论。所以大家应该依据真实的事理,去谛观一切法,去依法正思维,所谓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最终洞明心性,圆证佛果,如此才没有辜负你们对佛法的一再哀求、对如来的再三仰慕,这就叫做“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107)是迷是悟 莫怪师父
那么上面就是佛陀对阿难的回答,对大众的开示,我们可以简单来小结一下。佛陀之前先问“何者是见”,紧接着又问“何者非见”?逼迫阿难尊者进行了正反两面的观察和思维,最后得出了针对性的答案,阿难先答“无是见者”,然后又答“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同样都给予了肯定。
他们的所问所答,皆不离此心;横说竖说,亦不离见性;说是说非,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破迷开悟。那么诸位大德,你们今天听明白佛陀在说什么了吗?
可能有的人明白,有的人还是不明白,那么师父正好翻到、看到一则禅宗公案,觉得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当然也有可能会让大家更加迷糊,所谓“是迷是悟,莫怪师父”,下面准备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不鼓掌不讲!(众鼓掌)人少啊,鼓掌声音都小了很多。
那是宋朝金山昙颖禅师的公案。昙颖禅师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他有一年游历京城,就住在当朝太尉李大人的家里,这个李太尉很发心,就拿自家的后花园供养禅师。
那么有一次,李太尉就像禅师请教问题说:这个心,我该如何去了知呢?
昙颖禅师就回答说:善恶都莫思量。
李太尉就问了: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禅师一听就笑了,就回答说:心归无所。就如《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李太尉就继续追问道:那么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禅师就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李太尉就有点自负的说:生,那我早就已经知晓了。
昙颖禅师立刻就逼问他说:那请你道一句,生从何来?
李太尉闻言,正在沉思的时候,昙颖禅师忽然就用手直捣其胸,当胸就给了他一拳,同时大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李太尉于是就忽然有省:哦,明白了,原来我是只知贪程(贪图路上的风景),不觉蹉跎也(不知不觉就错过了)。
昙颖禅师就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过百年一梦,罢了。
李太尉闻言,当下雀跃,大有所悟,然后马上就脱口而出说了一首偈子,古人的文采都非常好,就呈给了昙颖禅师。所谓: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
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故事到这里就算讲完了,你们听懂是啥意思了吗?呵呵,听不懂就对了。李太尉的这首偈子,如果联系前面阿难尊者的回答,那么似乎可以改为:
无是见者,无非见者;
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明白一点了吗?真正的开悟啊,其实就在似懂非懂间,不过“动念即乖,一说就错”,“及其有知,何异无知”,所以大家就自己去用心慢慢参吧。
那么,今天的讲经时间到,弹指即过,我们要感谢护法龙天的加持,更要感谢诸佛菩萨的威神护念!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圆满这节课,那真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都在一起冒险,所以必须要好好的感谢!
今天也恰逢是师父的生日、母难日,是师父年过半百正式进入50岁的好日子,离俺告别娑婆、往生净土的可期未来,又近了一步!而明天又正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腊八圣诞,所以师父特意挑选今天讲经,就是想以此无上法施的功德福德回向佛陀、回向父母、回向一切众生!我觉得这应该算是对他们最好的一个小小报答,冒险也值得!师父别无长物,唯此而已。
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108)过现未来一文殊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五讲,第三十五节课,也是2022年春节后的第一节课、第一讲。
众所周知,由于受香港疫情的影响,我们深圳的疫情反复折腾了几个月,一会儿去星,一会儿带星的,中招的人陆陆续续始终都有,没完没了的,搞得老百姓一直都紧绷着,不得消停。这对师父的讲经影响很大,因为为了安全起见,师父只能暂停一切活动,不敢冒险,只有等疫情稍微缓和一些了,才敢安排时间开讲。这个再不讲啊,师父感觉自己都快要脑萎缩了!
这个疫情的折腾看来以后会变得常态化,大家被捅嗓子的经历也会日常化。我们老百姓作为韭菜,也没啥好办法,只能被动接受,主动随缘;作为念佛人、佛弟子,我们其实也不能怎么滴,我们还能健康平安地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没能力也没打算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凡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修持和往生,那就不妨看开一些,一切看淡,看淡一切,只能道一句“世间破事,去他娘的”,只能这样了对不对?
这算是师父的一个小小吐槽,实在是忍不住哈,如果大家也有什么不爽的、不满的,欢迎一起来吐槽。那么,现在我们就回到本经,回到正题。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佛陀对阿难的印可,佛陀印可了阿难的回答,所谓“无是见者”、“无非见者”,也就是说我们的“见精妙性”,那个能够照见万物的“妙明真心”,既不能说就是眼前的万物(无是见者),但也并非就不是眼前的万物(无非见者);换言之,万物众生和“见精妙性”既不是一回事儿,也不是两回事儿,听着很矛盾、很难理解,所以就把现场那些还没有开悟证果的凡夫大众给听懵了。
佛陀也知道大家的想法,于是就立刻安慰、安抚说,如来是从来不会打诳语、说妄语的,这个意思是说你们要信佛啊,你们要信佛说!可是大伙儿相信归相信,但还是不明白,于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就心生怜悯,就顺势接过了佛陀的话头,文殊菩萨就再次出场了。
下面,「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段经文的意思很简单,就不用再多余翻译了。
大家只要知道一点,文殊菩萨是古佛示现,古佛再来,他老人家在过去世久远劫前早就已经成就佛果,佛号叫做“龙种上尊王佛”;而现在世他则示现在娑婆的北方,一个叫做欢喜世界的地方成就佛果,佛号就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而他在未来的某一劫的某个世界,还会再次为了救度众生而示现成佛,佛号就叫做“普现如来”——这都是佛经上记载的。
据说这样的示现是永无止境的,过现未来,无有穷尽,其实所有的佛菩萨都是这样的,都是如此,不断地示现涅槃,不断地示现佛果,不断地从涅槃境界、从常寂光土中生起无量的妙行妙用,去广利十方,只要“众生无尽”,那么就会“菩提无尽”、“行愿无尽”、“愿行无穷”!在《普贤行愿品》里也开示过这个道理。
那么,这次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里,古佛文殊他老人家示现的却是菩萨,十地菩萨,他本来是古佛、是老师,贤劫千佛之师(其实何止千佛啊),甚至是无量诸佛之师,但这回他却主动的把境界给降了一格,幻化成了十地菩萨,做起了佛陀的菩萨大弟子、上首法王子。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佛菩萨的境界真的就是“无我”的,没有“我执”,没有那种执著,佛菩萨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我自他、高低贵贱的分别心;这个生命对佛菩萨来说就像是一场三昧的游戏,幻化神通,来去自如,示现无碍,如来如去,其实无来无去,这说明佛菩萨的心灵那真的就是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比自在的境界,随心所愿,事事无碍,为度众生,怎样都行——这才是真正可称之为“自由”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命的自由”!是不是这样?
那么,文殊菩萨在楞严法会这里,他先是“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这是表“身业恭敬”;然后“合掌恭敬”,这是表意业恭敬;最后“而白佛言”,这是表口业恭敬。这样“身口意”三业恭敬,文殊菩萨是以古佛再来之身,代表我们向佛陀请法,这种诚恳恭敬的礼节态度,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这点我们要留意。
所谓“文殊开口,必无小事”,佛经里只要一轮到文殊菩萨出场,这位“大咖”只要出手,那就说明事情大条了。文殊菩萨所谈的,往往都是大智慧、大问题,都会涉及到无上了义的有关生命实相的大般若范畴,大智慧的范畴,所有大乘经典,基本毫无例外!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来了,否则不一定能听懂。
下面让我们就先来看看文殊菩萨到底说了什么。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是讲,文殊菩萨就对佛陀祈请说:世尊,与会的这些大众,他们不能正确了悟如来您阐示“发明”的关于“精见”和“色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到底是“无是见者”呢?还是“无非见者”?换言之,它们到底是一体的还是并非一体的?它们到底是一回事还是并非一回事?
文殊菩萨在这里说的“精见”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见精妙性”,也就是八识概念里“能见”的“见分”,属于内心精神的领域;而“色空”这个概念,则是指万物有形有相的色法和无形无相的虚空,也就是八识概念里“所见”的“相分”,属于物质外境的范畴。
这个对内外、心物、能所的不同认知,是我们每个众生都深有体会的,也是我们一生下来就会本能分别的。但却没有人深想过这里面的道理,也没有人知道所谓的内心外境、心灵物质本来就是我们一心的幻现,是自性真心的幻现,本来就没有什么能所、内外之分。
所以佛陀在这里回答阿难说“如是如是”,对“无是见者”和“无非见者”都做了肯定和印可,也就是说这两个看起来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知见都是对的——说“见精妙性”和“万物色空”是一体的,这是对的;说“见精妙性”和“万物色空”不是一体的,这也是对的。那么反过来进一步推理,说它们全是错的,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这样一来,这种两可两不可都行的说法,就把还处于二元分别状态的凡夫大众给整迷糊了,全都茫然“不知是义所归”。
这里文殊菩萨的理解跟佛陀其实是一样的,他老人家说: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如果这些前尘缘影的万物色空的差别相,如果它们就是“见性”的本身,那么“见性”就应该像万物色空一样是可以被具体指示出来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指示出具体的万物色相,指示出每个物体包括虚空,但我们却指示不出“见性”到底在哪里、“见性”到底是什么!
这个道理在上节课已经由阿难尊者讲过了,就是因为在万物色空之中阿难找不到或指示不出“见精妙性”,所以他才会说“无是见者”,得到了佛陀的印可。
接下来文殊菩萨说的“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这也是阿难尊者在前面分析过的道理。如果万物色空不是“见性”,并非“见性”,跟“见性”不是一回事儿,换言之,万物色空如果不在见性之内,而是在见性之外,那么我们的“见精妙性”是怎么看见万物的?我们的“见性”就不可能看见万物,对不对?这个逻辑思维非常清晰!
所以依理推之,万物色空就必须在“见性”的范围之内,否则说不通!我们不可能看见不在“见性”范围之内的东西,因此阿难尊者才会说“无非见者”,我们所见的万物色空,一切的一切,无非见性,不离见性,不出见性,所以我们的“见性”,我们的“妙明真心”有多广大、多不可思议?!然后佛陀也对此做出了印可,说“如是如是”。
但是普通大众一听就糊涂混乱了,就“不知是义所归”,搞不懂佛陀在说什么,“故有惊怖”,于是就产生种种的害怕恐惧心理了。倒不是因为他们往昔善根轻薄,不信佛说,而是他们的确听不明白,想不通!诸位听得明白、想得通吗?
所以文殊菩萨就代我们这些业障众生祈求佛陀说:惟愿如来大慈大悲,进一步开示您所“发明”的关于“万物色空”和“见精妙性”的真理,它们“元是何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说它们“无是见者”、“无非见者”都是对的?
在文殊菩萨的这段话里,短短一段话,就出现了两次“发明”,这个貌似很普通的词汇,师父提醒大家要特别留意,要予以仔细深入的思考。
(109)如来的发明
我们现代人,一般人所理解的“发明”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提到“发明”的时候,往往就会跟“创造”连在一起,叫做“发明创造”,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所说的“发明”,其实就是“创造”,他们以为“发明”跟“创造”是一个意思,像什么“发明家”、“发明专利”、“谁谁发明了什么”之类的,这里的“发明”跟“创造”是同义,都是指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由某个人给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了。是不是这个意思?现在一般人的理解都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发明”跟“创造”是两回事儿,意义并不相同。
如果“发明”真是“创造”,真是这个意思,那么佛经里文殊菩萨说的“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难道是在说佛陀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这些法义吗?
换言之,也就是说,佛陀所开显的一切法,像什么六道轮回、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五蕴八识、无明我执、见思二惑、六度万行、菩萨十地、涅槃佛果等等,这一切佛法难道都是如来凭空第一个“发明”、“创造”、“编造”出来的吗?很显然不是!
所以在佛经这里,这个“发明”是什么意思?很简单,不是“创造”的意思,而是“发现、明了”的意思。我们的佛陀、如来,的确是“发明”了这一切佛法,“发明”了一切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真谛,但他老人家并不是“创造者”,而是一切真理实相、奥秘法则的“发明者”,或者说“实证者”。
这些真理和法则是本来就有,本来就一直存在的,诸佛如来只是非常圆满透彻地“发现、明了”和“觉悟、实证”到了这一切,所以文殊菩萨才会用这个词,才会说如来是“发明”,而非“创造”。
佛陀不是上帝,不是其他宗教的什么“创世神”,自以为创造了宇宙万物和芸芸众生——这样的神,其实就连自己也还在三界轮回的掌控之中,也还有生死,还有无明和颠倒。
所以在佛陀的眼里,所谓“神明”,他们仍然是凡夫,每一层天的天帝、天主或者说“主宰”也仍然还是凡夫,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证悟和解脱,所以他们并不是什么值得信仰或崇拜的对象。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佛教还真的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宗教”,既不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也不是外道宗教的“有神论”,更不是什么“多神论”或“一神论”。
佛教佛法就像是从最高、最圆满的一个维度,俯视透视了所有世界、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生灭流转、法规法则等等一切奥秘——佛陀洞察万法实相,实证真理,所有才会被称为“正遍知”,是智慧觉悟的大导师、人天师,而不是什么“创世神”——牢记这点!
所以文殊菩萨说的“如来发明”,这个“发明”二字用得是何等精准、何等精妙啊,这就是细节处见功夫,甚至细节处隐含般若智慧了,这点提醒大家要切切留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陀到底给我们“发明”了什么。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是讲,佛陀就告诉文殊菩萨以及在场的诸位大众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他们的自性皆安住在“如如不动、动也如如”的首楞严王三摩地之大定、正定、妙定之中,在这个无上的大圆满实相境界里,诸佛菩萨依实证所体验到的、所“发现明了”到的真理就是:
原来一切众生的“见与见缘”,一切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也就是“见缘”),以及一切六识缘起的妄想和六根固执的身相,也就是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乃至山河虚空大地——总而言之,简而言之,也就是一切众生正报的身心性命和依报的外在世界,万事万物万法,这一切的实质,原来统统都是空性的幻化、虚妄的幻法,“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佛陀说的这个比喻,值得大家好好体悟,深入琢磨,它可以运用到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我们破执。
(110)虚空中的花朵
所谓“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虚空大家都知道,本来空空荡荡,是没有什么花朵的,不管是金花、银花还是狗尾巴花。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无中生有,在什么都没有的虚空中看见花朵,那就是眼睛生病了或者被暴打了一顿,“啪”,被打了一拳,这时的我们才会“眼冒金星”或者“眼冒金花”,看见眼前的虚空中好像生出了很多的“小星星”或者“小金花”,但那真是虚空中或眼睛中生出来的吗?是真有“小星星”或“小金花”生出来了吗?
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星星”或“小金花”当真,当成是实有的,那么这是不是一种迷执,一种愚痴?进一步,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小星星”或“小金花”要完全消失、灭掉了,那么这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无”,这是不是还是一种更加微妙的迷执、更加微细的愚痴?为什么?
因为虚空华“本无所有”,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不是说眼睛好了花才没有,或者说等花灭了才说没有,而是就在空花生起的当下,就在眼睛看见的当下,这个空花也是没有的,所以佛陀才会说“本无所有”。
再来,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大家的逻辑思维要跟上,悟性也要跟上)。
为什么虚空中的花朵“本无所有”?因为虚空中的花朵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出来过,这个“空华”从来就没有真实的存在过,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幻相,是假的!
我们只是眼睛生病或者被打了一拳,由于这样的缘起,所以才好像看到了虚空中有“花朵”生出来,但实际上这个“生”只是“幻生”,“有”只是“幻有”、“假有”,好像真的有“生”,好像花朵真的是“有”,但其实花朵从来就没有真实的存在过,所以这种“幻生”的实质是不是就可以定义为“无生”?
既然“幻生”的当下就是“无生”,那么“幻灭”的当下呢?是不是就可以叫做“无灭”?因为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出生又灭掉了,所以空华“幻生幻灭”的当下,是不是就可以叫做“无生无灭”,也就是“不生不灭”?
很显然这个逻辑是通的,这个定义也是对的。
再来,空华虽然是“幻生”、“无生”的,但是我们的心和眼又的确看见了,这个空华至少是曾经“有”过的,貌似“有”过,空华的刹那生灭我们不能说没看见对吧?不能睁眼说瞎话。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幻生幻有”的空华当真,不知道它是幻化的、虚妄的,那么这时的“幻有”对我们众生来说,那就是一种“妄”了,就是“妄有”,就是迷执。
但如果我们不当真不上当,深刻觉知空华当体即空、当下即幻,不起迷执而心得自在,那么这时的“幻有”就可以被定义为“妙有”,这时对“幻有”的善用也就可以被定义为“妙用”了,而这时的行持也就被定义为了“妙行”——这些概念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是不是环环相扣、互相关联、内在逻辑非常严密的一个整体?
所以我们的生命生活到底是“妄”还是“妙”?这其中最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对空华这个“幻有”的洞察到底是“迷”还是“觉”。这个“妄”和“妙”,“迷”和“觉”,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不是一回事儿?是不是一体的两面?是不是一种“不二”?
不管是“幻有”、“假有”、“妄有”还是“妙有”,不管我们再怎么去称呼和定义,这个空华“本无所有”的空性本质是不是从来没有改变过?它不生不灭的“本自涅槃”的体性是不是也没有改变过?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推论,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就是:这个“本无所有”的虚空华,它当体其实就是不生不灭的,它缘起的当下其实就是自性涅槃,它本来就是“无缚无脱”,或者说,它本来就是“任运解脱”的——“本无所有”,“本来无事”——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了不了悟,而这,就是空华的本质和实相。是不是这个道理?
佛陀他老人家只是拿了一个我们众生容易了解的“虚空华”来做例子,因为空华的刹那生灭我们能够观察得到,空华刹那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本无所有”,这点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
实际上佛陀最希望我们明白的,就是从虚空华这个“点”推衍开去,我们要觉知和了解到一切万法、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乃至一切众生的身心性命以及浩瀚的宇宙时空,“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这一切的一切,统统都是“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的,也统统都是不生不灭、自性涅槃的,换言之,“你我他它牠”本来就是“无缚无脱”、就是“任运解脱”的!
因为一切万法“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一切都是性空缘起的幻法,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而这,就是佛陀对世界、对生命最了义的洞察,最究竟的洞见,最直接的描述,堪称是无比无上的大智慧!
再来,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当我们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命、生活和工作中的时候,那么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我们的心灵层面、精神层面和认知层面都会得到很大的同步提升,我们会看到一切万法在缘起缘灭、因果宛然的同时,不坏空性,随缘而不变——万事万物不管再怎么变、再怎么千差万别,但是空性的本质从来没变过!是不是这样?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切万法在空性不变的每个当下,它又是不碍缘起、不坏因果的,不变而随缘——随顺一切众生“身口意”的无限造作,而有无尽因果,显现无量差别相。
能完全了解和通达这个事实真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中道智慧”。而拥有这样圆通心智的佛弟子,我们在观察世界、观照生命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比一般人要更加圆融、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些?这时的我们,心量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加宏大、更加宽广、更加包容?我们从前的很多迷执、习气和错误的生活方式,这时是不是就会更加容易破除,自然而然的就会开始自发调整?
所以随着心灵和意识层面的全面觉醒与觉悟,我们的言谈举止、说话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身口意”的改善可以说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渐进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把生命中曾经的“恶性循环”改善为“良性循环”,那往往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和过程的,需要很大的努力和坚持,需要发长远心,需要毅力和耐心。
但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我们生命中的因果从觉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是向善的、好的改变。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生命中的什么福慧增上、身心安乐,那都是可以亲身感受体验到的,因果变现其实非常快,一点都不慢!所以师父经常说:生命到这时才开始变得精彩、变得好玩起来!这句话还记得吗?
因为我们通过佛陀佛法,已经正确了解了生命的真相、创造的法则、解脱的奥秘,这时的我们怎么可能不活得精彩、活得快乐、活得安康、活得好玩、活得有趣、活得智慧、活得慈悲?对不对?所以学佛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生命“渐入佳境”,这个世出世间,方方面面,不可思议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难以言表!
这时的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佛法中的一些名句、概念,比如什么“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什么“烦恼即菩提”,“轮涅不二”,“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等等,这时我们眼中的大乘了义佛法,原来的晦涩艰深,是不是就会变得很亲切、很通透、很落地?
哦,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智慧,原来是这样的,那真是非常的了不起!
(111)圆顿了义 两大法门
佛陀甚至还根据上述的实相法则、究竟法理,为我们这些末后世的业障众生精心设计、提拈出了两大圆顿了义的解脱法门,可以让我们每个人、每个普通凡夫都能趋入具体的实修。
第一个就是禅宗顿悟顿超的修法,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圆觉经》里最著名的四句偈,实际上也是真正的禅宗心法,“无门为法门”的禅宗修法,是早在“参话头”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修法,非常的直指人心、究竟了义、干脆利落。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顿悟顿超,没有后世那些罗里吧嗦的葛藤,什么七拐八绕的障眼法。建议大家如果要参禅的话,不妨把这个四句偈拿来好好地参一参。
如果我们能够对内对外,于念念之间,去落实这个修法,那么就在念念“知幻离幻”的当下,其实也就是念念觉醒、念念无生、念念无我、念念安心、念念任运解脱的当下!念念如是,念念即是。
这是从“真空”角度切入的一个修法,听着很简单,但如果不是上上根器,一般人是很难在念念之间把握得住的。所以它是属于“难行道”的一个修法,喜欢者多,知音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这好像是达摩祖师的原话。
对我们来说,对绝大多数业障凡夫来说,这个在念念之间就直接契入真空、顿悟本性,直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当下即是的修法,很显然难度有点太高了。
所以佛陀大慈大悲,他老人家又为我们设计了另一个“反其道而行之”,却又“殊途同归”的绝妙修法,那就是在念念之间直接契入妙有妙用妙行的无上净土法门,三大类念佛法门!
在《观无量寿佛经》里,佛陀为我们开显了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两大法门,通过对净土妙有境界的观想,对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妙相的观想,修行者可以直接心得解脱,回归净土大圆满的弥陀法海、一真法界,这是不是一种很直接、很究竟地对心念的妙有妙行的善用和妙用?理解吗?要从法则上去理解这些修法。
但是这两个念佛法门,很显然,对凡夫尤其是对末法时代的凡夫来说,还是太难太难太高深了!因为“境细心粗”,因为净土和佛菩萨的境界实在是太精细、太精妙了,而我们凡夫的心又实在是太粗糙、太杂乱了,所以这两大类法门虽好,但还是不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根本修不了、修不成就。
因此佛陀又给我们众生精心设计和成就了最后一个念佛法门,那就是“执持名号,求生净土”的持名念佛法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只要我们在念念之间,能够口念或心念这句万德洪名、六字圣号——“南无阿弥陀佛”,坚定求生,信愿不退,很简单吧?不用参究,不用观空,也不用观想,不用观像,就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佛号,只要念兹在兹、持之以恒,那么就必定能够仗佛慈力,蒙佛接引,弹指横超,往生净土,决定无疑!
这是决定无疑的,古往今来的往生案例,自在无碍的往生案例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这个持名念佛,是不是也是对心念的一种妙有妙行和妙用?是不是最直接了当的一种善巧契入?而且它对比其它法门要简单易行多了,但最终的效果却不打折扣,完全一样,证入的三昧境界完全一样,所以持名一法才会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美誉,成为了我们中国佛教上千年来的主流修法之一,最重要的主流修法之一。这既是佛力的加持,也是历史和众生的选择,有其必然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两大类圆顿了义法门,禅宗的顿悟顿超和净土的持名念佛,不管它们是如何的“真空妙有”,如何的精微奥妙“高大上”,法门的空性本质却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永远都是“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绕回来了,绕了一圈绕回来了。
法门因众生而有,众生因法门而得度解脱;解脱的当下,众生、法门和解脱本身皆同归寂灭,“如虚空华”,了不可得——这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奥义。
站在佛陀究竟的视角,一切众生、法门、束缚、解脱,所有能见的心和所缘的境界,这一切统统都是同一个自性真心、真如妙性的幻化,都是同一空性的本质,“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所以佛陀才会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原来众生的能见所见,都是同一空性,同一幻化,都是同一个自性真如的菩提妙心,都是清净光明的同一本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在这种“一体不二”的实相境界里,又哪里会有什么“无是见者”或“无非见者”的区别呢?这个“是或非”,你可以说它们全是对的,也可以说它们全是错的,怎样说都对!所以不了解的众生就蒙圈了。
下面,「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这是佛陀对文殊菩萨的提问,可惜我们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提前结束吧,还是担心这个疫情的问题,讲了已经有一个小时了,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所以我们只能下节课再讲。
要感谢诸佛菩萨的加庇,感谢诸位护法居士的辛苦,非常时期,我们还能偶尔讲经,那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所以要珍惜!要感恩!
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112)云南毒蘑菇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六讲,第三十六节课。废话少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还讲到了“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原来所有的能见所见,所谓的主体客体,其实都是同一菩提、同一妙心、同一清净光明的“妙明真心”所幻化,都是以“妙明真心”为“本体”、为“心体”的。表面上看来,大家千差万别,样貌各不相同,都不一样,但其实本性一如,都是同一空性、同一体性,本无差别的。
像我们佛弟子经常讲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真空”就是“妙明真心”的“体”,体性是“空”,而“妙有”就是这个“妙明真心”的“用”,那就是我们所见的宇宙乾坤,万事万物了。
这一切的一切,妙有妙用,万事万物,它们统统都是“真空”的幻化,在本质上都是空的、假的、虚妄的,所以佛陀才会说“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讲到这个“如虚空华”,有些人可能还没体验过什么叫做“眼冒金花”或者“眼冒金星”的感觉,看来社会的毒打遭受得还少,还没怎么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对吧?看你们一脸幸福的样子。那师父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应该就会明白了。
这个例子,那些生活在云南,或者去云南吃过毒蘑菇的人一听就懂。每年的夏天,在云南那都是最享受的,是吃蘑菇和菌子的最佳季节,各种各样的野生菌菇眼花缭乱,味道都非常的鲜美。
其中有一种叫做“见手青”的牛肝菌,更是好吃得不得了,新鲜的尤其美味(讲到这里就会忍不住流口水,把口水擦一下要),所以爱吃的人非常多。但是“见手青”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有毒,毒性太重了就会死人,看新闻好像每年都有吃死的,甚至一家子都吃死的,或者只剩下一个两个,很可怕!但是爱吃的人还是前赴后继,悍不畏死。这种“人为食亡”的精神还真是没法说,好像可以理解……
“见手青”处理得好、处理干净的话,其实是没有毒性的,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不坏,毒性还有残留,虽然吃不死人,但吃到的人那个乐子可就大了!每个轻微中毒的人,都会看到类似的幻觉幻象,什么幻觉幻象?他们都会看到无数的“小人”,凭空而生,这些小人活蹦乱跳的,表演各种杂耍、各种跳舞、各种动作,据说非常的可爱好玩儿!你们谁有兴趣的,可以去冒险试试,被毒死别怪师父,俺不负责。
那么,这些中毒后“看见”的“小人”,就和“眼冒金星”、和“虚空华”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无中生有、“本无所有”的,都是幻化、幻觉的结果,身体只要一恢复正常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所以我们这个复杂的五蕴身心,这个“身心灵”的妄造和幻构的能力,那真是非常奇妙的,这里面就有很多奥秘值得去研究了,有心人可以自行留意。
这是讲到上节课师父想到的,闲聊几句,放松一下。下面我们回到本经,请大家看经文。
书接上回,佛陀在这里就特意向文殊菩萨提问说,「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其实还是在谈“妙明真心”、也就是这个“菩提妙净明体”的问题,佛陀是在谈这个“真心”的唯一性、绝对性,独一无二,只有一个,其实“一”也不可得。佛陀他老人家当年出生的时候,曾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地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唯我独尊”的“我”,指的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妙明真心”,唯一绝待,不可能还有第二个“我”,不可能还有另一个“真心”。
所以佛陀在这里就拿文殊菩萨来做例子、做比喻,说:文殊,我现在来问你,就像你是文殊菩萨,那么是否还有别的、另外的文殊,也是文殊呢?还是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文殊,“为无文殊”?
潜台词就是,这个“妙明真心”就像你文殊一样,是唯一的、不二的,还是说另有别的、其它的?或者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妙明真心”,换言之,这个“真心”也仍然还不是真的、仍然是幻?这个问题很严重。
像前面阿难尊者就曾经怀疑过,他质疑佛陀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陀就回答他说,“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还记得吗?
那这里文殊菩萨一听,他就知道佛陀的用意了,他立刻就回答说,「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文殊菩萨的回答也是非常圆通明朗的,并不难懂。他说:是的世尊,我就是真实的唯一的文殊,并没有什么另外的、其他的文殊。何以故?如果还有别的文殊也是真文殊,那么文殊菩萨就有两个了,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儿;但也不能说完全“无文殊”,“非无文殊”,不能因此就否定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文殊。那就是另一种偏邪的错解了,就容易演变成外道的断灭见,以为什么都没有,以为生命一死永灭,就连“真心”也不存在。
那些这么去想、这么去理解生命的人,他们千生万劫,都会在轮回中迷惑、造业、受苦,生死无穷,颠倒无尽,除非能够彻底的觉醒。
那么,就在“我”这个文殊唯一、真实的体性之中,一切本来就是无是也无非的,“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什么意思?就在这种绝待的、非二元的境界之中,当一切为“一”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什么“是非二相”的,没有什么二元的概念,甚至就连“一”的概念都能没有,“一”的概念都是方便说。
这种境界,这种体验,对于还活在二元是非对立境界里的凡夫来说,佛陀和文殊菩萨所说的这个,的确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但是没办法,这点师父也帮不上什么忙,需要大家自己去努力,每个人自己去用心、去了悟、去突破自我观念和思维的局限。
这里的文殊其实比喻的还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妙净明体”。唯此一文殊,更无他文殊,这比喻的是“妙明真心”唯一不二,更无别法;“然我今日,非无文殊”,这比喻的是“妙净明体”,虽然体性无是无非,绝待真实,但是它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可以于本无是非中显现是非,又可以于本无生死中显现生死,妙行妙用不可思议,这就不是什么外道的断灭邪见可以定义和局囿的了。
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自己琢磨透彻,要有一个非常正确圆通的了解,这样子才没有白来听经。
(113)唯有此心 真实不虚
下面,「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这里佛陀就肯定了文殊菩萨的所言,然后又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开示。
佛陀说:同理,我们这个能够看见万事万物的妙明功能(也就是唯识里讲的“见分”),还有一切虚空色尘、空相色相(也就是唯识里讲的“相分”)——这个“见分”,换一个词,也就是“能见”(每一个人都是“能见”),在这个“能见”的功能背后,一切生命的真正主人翁、真正“能见”的其实是“妙明真心”,所谓“妄依真有”、“依真起妄”,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妄心的背后所依的就是妙明真心,而妄本属真,真妄本空,所以妄心真心,同一妙明;而“相分”就是“所见”,一切虚空色尘,一切空相色相境界相,它们统统都是“所见”的相。
所以这个“见相二分”,其实也就是“能所二分”,这样的归纳、分类和定义,是不是特别的简明、清晰而精准呢?只要大家认真闻思,仔细体会,那么就不会产生什么不该有的错漏和误解。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了解,那就是佛法的概念区分、概念设定,其实都是非常科学、严谨而圆满的,不是随便乱来的,因为那是出自于一个大圆满的、无比无上的伟大心灵,出自于佛陀,对此大家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正信和正解。
那么,佛陀在这里强调说,“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言下之意,我们生命里所有的“见相二分”和“能所二分”,就跟文殊菩萨在前面所讲的道理一样,它们统统都是“亦复如是”的——每当佛陀讲“亦复如是”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晓得了,佛陀的意思其实就是“同理同理”——但具体是同哪个理?如哪个是?
很简单,同文殊菩萨的理,如文殊菩萨的是。佛陀的开示其实并不难懂,他说就像文殊菩萨是真实的,并且只有唯一的一个一样,我们众生生命中所有的“见相二分”和“能所二分”,所有看起来像是二元的、完全不同的人事物,它们其实都是一体的、不二的!就如文殊只有一个,一切“见相二分”和“能所二分”亦复如是,也都是一,一切即一!
中国的古人讲“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这大概也是有过类似的证悟和了解的,有过类似的实证和了悟,否则不可能凭想象就能想象得出这样的结论,就能说出这样的话。
原来,在这个无限广阔的天地之间,一切的一切,都同属于一个唯一绝待的“妙明真心”,佛陀说“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看到经文了吗?这已经是在赤裸裸地直指了,大白话已经是说得非常清楚!大家可以看看,佛陀在这里是用了多少形容词?
“本是”,就是“本来如是”、“法尔如是”的意思,这意味着“见相二分”、“能所二分”所涵盖的一切,不管表面上看去是何等的复杂、何等的不同,但它们都是“一体不二”的,它们同属于“妙明真心”的空性特质,更是“从本以来”一直都不会改变的。
这个真心衍化万物,衍化出一切“见相二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这个妙行妙用是不是很“妙”?是不是能用这个词来定义和形容?
而真心永远都是大觉寂照的状态,明了一切,本来无生,本自涅槃,它纯粹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光明藏”,含藏一切,能生万法,像什么所谓的“宇宙、时空、黑暗”,那就是这个“大光明藏”幻想虚构出来的,在真实心中根本就没有黑暗,在如来的涅槃妙心、在自性净土的境界里,根本就没有黑暗!黑暗不过是心灵的幻象,是心灵的幻构!所以“妙明真心”的这个特性,是不是就可以用“明”来定义和形容?
而“无上菩提”,是指佛陀圆满证入的这个“妙明真心”,它的本身就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本身就具足圆满究竟般若,什么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统统圆具,再无超乎其上者,所以就把它称呼为了“无上菩提”。
而“净”是指真心不垢不净,超越清净染污的二元概念,幻化一切,而不受染污,不受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净”。
而“圆”是指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是一种没有办法理解,没有法用语言形容,没有任何思维极限的大圆满境界。
而最后一个形容词,最后一个字“真”字,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前面说了那么多,天花乱坠的,如果这一切都是虚妄的、虚假的,那么就像釜底抽薪,又像是“瞎子点灯白费蜡”,那一切广大美好就全都变成了南柯一梦,就全都变成了白搭白费和白说!对不对?浪费口水!所以佛陀在这里就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安心,这个“妙明无上菩提净圆之心”,佛陀说它是“真”的,比珍珠还真,是最“真实无伪”的“真心”!你们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
原来这个世间的一切,三界中的一切,轮回中的一切,生死中的一切,统统都是虚妄虚假的,无常不可把捉,唯有此心,真实不虚!唯此真心,独一无二!
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闻思学习佛法的时候,最好要学会活学活用,要学会把佛法善用到生命生活中去加深理解,去增上信愿和行持,不能光听听就算了;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意思,无上般若自在其中。
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看看师父,再看看你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个居士,互相看看,你会觉得你所见到的这一切,是和你一体不二的吗?彼此看看,互相打打脸。你是见分、是能见,其它除你之外的一切都是相分、是所见,你会觉得这一切“见相二分”、“能所二分”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吗?
佛说“此见妙明,与诸空尘……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又说众生“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我们的确不知道、也感受不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妙明真心”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你们觉得这个境界是靠思维、靠想象、还有靠语言文字就能搞明白的事吗?
仅仅在我们这个佛堂,大家看看自己周边的居士,男女老少,胖瘦美丑,你们能体验到那种“一体同体”的境界吗?体验不到,对吧?其实在这个二元分别的幻象世界里,我们作为凡夫,体验不到佛菩萨所说的那种“一体同体”的境界,有时候想想也蛮好的。
因为如果是跟很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甚至是跟坏人恶人“一体同体”,那个感受感觉是不是就会变得很复杂?比如拜登和特朗普就绝对不会希望自己两个是一体的,一个老坏蛋,一个老神经,两个都是同一颠倒。还有普京大帝也绝对不会愿意和泽连斯基同体不二,对不对?再比如,无语你转头看看俱德,你觉得跟他“一体同体”的话,你是欢喜多些?还是恶心多些?呵呵,开玩笑的。
已经习惯于二元对立境界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以为伤害他人就是自保,认定杀戮众生就是生存,这类人往往是很难接受佛说的,是很难理解“一体不二”这样一个无限概念的。就像《黑客帝国》里的那些芸芸众生,他们不愿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假的,更不愿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幻象、一个被业力操控的代码,真是甚可怜悯而不自知。
事实上这是很可惜的,因为不管我们众生愿不愿意、乐不乐意、相不相信,佛陀说的就是实相,法界实相!拒绝接受这个真相的结果,就是永远也不能醒来,永远也不得解脱,永远都要自己作死,永远感受痛苦!
当然,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也许就会发现不同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众生真能普遍接受并正确了解佛说,就算还没有证到,但也对佛说深信不疑,深信一切众生都是息息相关、同体不二的,那么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当众生深知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杀害生命就是在杀害自己的时候,历史上那些惨不忍睹的侵略和杀戮是不是就会消失或者减少很多?小日本是不是就不会有什么南京大屠杀?美帝是不是就不会毁了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俄乌战争还会发生吗?现在那些正在上海祸国殃民、发国难财的人,还会、还敢、还愿意那样做吗?
从这样一个点切入,铺展开去,我们似乎就可以把佛法所有的“珍珠”串在一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佛陀所提倡的慈悲、智慧、忍辱、无诤、和平、互爱、素食、不杀等等理念,那是来自于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透彻洞察,一种对众生的深远关怀啊!所以曾经有人说,佛法是世界之光,是救世之光,我觉得他说的一点都没错!
但很可惜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众生都是病入膏肓的,对佛陀开的妙药、法药,众生既不信不知,也不愿服用,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自寻死路、自找苦吃了,没办法,时机因缘不到,徒呼奈何?!
好像有点扯远了,我们现在扯回来。其实众生在这个“一体不二”的境界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遵循因果的法则、业力的法则,随着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的不同,而互相感应、互相吸引,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我想着想着就会想歪,自己都乐。比如现在,请你们看着师父,仔细看,“一体不二”的你们请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看师父,这时的你们才会知道自己的业障到底有多重,因为你们只能看到师父的这张黑脸,又黑又胖的老脸,而不是看到像佛菩萨那样清净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能怪谁?彼此感应的哈。
说起来,如果不是因为你们,师父这回在人间的示现,这个样貌可能应该也不会那么黑,所以你们要对师父的黑负责哈!在这种事情上,能怪别人的,就尽量不要怪自己!这是前几天在“无明禅”里写的,当然这些都是找乐,都是开玩笑的话,是为了给大家放松放松,大家听完别当真,一笑而过就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玩笑归玩笑,师父啰里啰嗦扯了那么多,其实只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佛弟子,都是正信正见的佛弟子,我们都很相信佛说的“一体同体”的“妙明真心”,这肯定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众生为什么就体验不到?我们能体验到的只有分别、分离、隔阂、孤独,各种伤害各种苦,各种充斥生命的无助和无奈……
绝大多数众生,尤其是人类,哪怕连一秒钟的“一体同体”的境界都没有体验过,否则这个世界就绝对不会是这样子,众生也不会那么苦!是不是这样?
佛陀说,这种分离隔阂的错觉其实是我们众生自己造成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从那种“一体不二”的无限境界里给“投射”出来了,从此流浪三界,自取轮堕,迷失六道,有家难回。
(114)一场大梦第二月
请大家看经文,在本经这里,佛陀开示说,这个事情是从众生“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开始的。这里大家要注意,所谓的“无明”和“执著”也同样是从这里开始的。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我们众生在本来毫无分别的“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中,妄自分别,把所见的色相空相和能见的“闻见”,也就是把相分和见分给打成了两截,给区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
换句话说,众生把“见相二分”和“能所二分”给对立起来,给二元化了,不知道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同体的,或者说忘记了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同体的——这种最基本的错误认知,来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近乎本能,这就是一种无明,也是最基本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无明?因为我们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我们以为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即是“我身”,以为这个正在思维思想的妄心即是“我心”;不晓得这个缘起性空的五蕴身心,其实只是业力因缘的一种化现、呈现,本身并不是真实的“我”,也没有什么真实的“心”可得;所谓聚散无常,幻生终归幻灭,迟早都是要死的!但“凡夫之人”却“以为有我”,以为真有“我心”,由此“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这就是我们所有众生的通病!
在座的各位,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毛病啊?谁都有,对不对?“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我们不但以为“我心就在我身内”,同时还很自然地、不加思索地认为,“你心也在你身内”,这个“我身我心”和“你身你心”是截然不同的,是不是这么认为的?虽然表面看似不同,但是我们对自我身心的错误认知、错误执著却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由于执著这个无常身心,那众生自然就会把这个假我小我的“身心”和除“我”之外的一切色相空相境界相对立起来,以为“见相二分”、“能所二分”是两个东西,是不同的。
就像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认为梦里的“我”和梦里的所有境界相都是不同的——这种错误认知一旦建立,就会变得非常牢固,就会让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只是在做一场大梦,完全忘记了梦里的一切其实都是“一心所造”、都是一体同体的。
回到现实,这个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亦复如是!如哪个是?如同样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一场生死大梦,如同样不知道一切“见相二分”和“能所二分”其实是一体的,并且还同属于一个无上不可思议的“妙明真心”。佛陀之前曾开示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讲的就是这回事儿。这个逻辑现在梳理得清楚吗?听得明白了吗?
接下来佛陀又继续开示说,「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这段话佛陀又用了“第二月”的比喻,其实说的还是前面文殊菩萨讲的道理,“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如果我们把自我的虚妄身心理解为“第二月”,把“妙明真心”理解为“唯一真月”,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不难懂了,而且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正确体悟。
这里佛陀说,“如第二月”,其实真说起来,又有哪个众生不是“第二月”?有无数的众生,就有无数的“第二月”;“能见”的众生既然是“第二月”,那么“所见”的“山河虚空大地”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第二月”?
这个“第二月”是由“真月”投射幻化出来的幻影、幻象,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第二月”;同理,一切众生乃至整个世界也统统都是由“妙明真心”投射幻化出来的,“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这句话要牢记!
那么,在正确了解这个真理的实相后,我们又怎么能够说“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呢?有哪个“第二月”就是“真月”,又有哪个“第二月”不是“真月”呢?就像有哪个众生就是“妙明真心”,又有哪个众生不是“妙明真心”呢?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就像只有唯一的一个文殊菩萨,只有唯一的一个“真月”;只有唯一的一个“真月”,就像只有唯一的一个“妙明真心”,在这个“唯一”里面自然是没有什么“是或非”的,没有什么“是月非月”的虚言可说,所谓“无是见者,无非见者”,“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明白了吗?这个逻辑思维是非常清晰的。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这里的“汝”指的是阿难尊者,说明佛陀在对文殊菩萨说完话后,就转向了阿难。
佛陀说,阿难你今天观察的能见所见,观察众生差别以及种种的六尘色相虚空之相,由此还发明了种种的分别概念,不但“妄分能所”,同时还把这些犹如“第二月”的幻法当真,给当成了实法,这就是所谓的“妄想”了。
阿难的毛病,也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毛病,我们众生同样的也是“妄分能所”,把种种分别妄想当真,并且喜欢站在自我的立场去分别种种的人我是非善恶美丑,由此引发争端困苦无数,从此也就不能超出“是非对立”的二元圈套,那会怎样?那就会被“第二月”的幻象境界困住,就会枉受生死,感受轮回,再也体验不到那种无限广大的、与“妙明真心”一体不二的真实境界。
这真是我们众生的一个“大不幸”,但不幸中还算幸运的是,我们众生虽然暂时还不能够超出是非二元的幻象世界,但我们的能见所见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真正的“妙明真心”,“第二月”始终不离“第一月”,一切万事万物万法,它们的本性也始终都是“真精妙觉明性”,所以阿难尊者才不能于万物之中,指出何者是见、何者非见,而只能回答说“无是见者,无非见者”。
上来就是文殊菩萨怜悯众生无知,而故意提问佛陀所引发的一系列问答,到这里就算暂告一段落了,下面提问者又变回了阿难尊者,提问权又回到了阿难尊者手里。
(115)僧有伪 法无伪
那么,大家伙儿在听完这段时间的讲经后,有没有开启什么智慧,获得什么更深的感悟啊?
虽然佛陀在经中描述的那个“妙明真心”的不可思议境界,的确不是身为凡夫的我们现在就能够触及到的,但我们至少要生起一种见贤思齐、心向往之的希求之心和信愿之心吧?我们至少要对佛说有信心!
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那种对佛陀单纯的、不打折扣的清净信心,坚定信心,到底有多珍贵、多难得、多殊胜?我告诉你们,那是完全超出世间人的所有理解和想象的,那种信心所带来的的生命奇迹,更是会让所有知道的人都只能发出由衷的羡慕和赞叹,只能顶礼和皈依!
现在师父要讲故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众鼓掌)这个故事其实以前早就给你们讲过,师父曾经用笔写出来过,被很多人纷纷转载,但在正式讲经里却从来没有讲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遗憾。一直都想在哪天讲经的时候可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故事仔细地再讲一遍,给后来的人留下一份可以借鉴、可以增上信心的宝贵资料。
这个故事是法师群的宣法法师在一次闲聊中亲口告诉我的,那是他的亲身经历。大概是在07年的时候,距今已经有15年了,当时宣法法师在我们广东的潮汕地区接了一个寺院,叫做潮州云峰禅寺,还晋院做了方丈,做了大和尚。
某一天,他就接待了一位姓方的老居士。这位方老居士特地来访,就是为了要向法师请教几个问题,然后就跟宣法法师说起了他的学佛因缘。
原来这位方老居士的儿子在北京工作,他这一年就去北京的儿子家小住,看看孩子。然后某一天,他在小区的停车场就偶然遇到了一位僧人,一个打扮成出家人模样的人就向他化缘,并赠与了他一张地藏菩萨像的卡。这个所谓的“出家人”,其实是假的,就是那种行骗忽悠以此谋生的江湖骗子,在江浙安徽四川河南东北,有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以此为生的人,已经是种职业,形成了群体。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出家人,真正的出家人是不会这么干的,这点大家要了解,以后出门碰到假的可别被骗了。
当时的方老居士还没信佛,但是他善根深厚,一直对佛教佛法很感兴趣,所以他就问对方想学佛该怎么办?那位“僧人”就告诉他说,你就念“阿弥陀佛”吧,念佛最好了。
方老居士于是就一言听进,一听就信,一信就做,这真是很单纯的一种信心,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他从此就拾起佛号未曾放下,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持念“阿弥陀佛”。
等过了一段时间,他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他说,那是假的,是假的和尚,你上当了、你被骗了如何如何……于是方老居士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了,就产生了一些挂碍。
那么当他回到老家,回到潮州的时候,他就到了云峰禅寺来拜佛,顺便就拜访了宣法法师,他要找大和尚来解惑嘛,要解决心中的疑问。他的问题总共有两个,一个是纠结于寺院这里,寺院叫做禅寺,他来问念佛可不可以、合不合适?二个是他很纠结那个化缘僧人的真假,他跟我说的念佛对不对、是不是真的?很担心!
那宣法法师是多智慧、多通达的人啊,老和尚一听就告诉方老居士说:我这里也念佛,而且支持、护持所有的念佛人,也劝告在家人一定要以念佛为宗,求生净土,不要怀疑!那个送佛像的肯定是真的出家人,是真的,你老放心吧!于是这位老居士的信心又再重新升起,从此不再纠结。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还不到年底的时候,宣法法师就突然又接到了方老居士的信息,说礼请法师某天一定要到他的家里,说自己要往生了!
这真是突然得很,谁都没想到,宣法法师也觉得很稀奇,于是他就按时过去了。去了才知道,方老居士在给他发信息的同时,也给儿女发了同样的信息。
儿女们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方老居士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没啥毛病,年纪也不算太大,但是儿女们都很孝顺,于是就都纷纷赶了回来。
然后等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方老居士就安排人把宣法法师接了过去。宣法法师到场一看,这位老居士竟然已经自己就布置好了灵堂,他在向法师致敬之后,就端坐在灵堂前面,只对他的儿女儿孙们说了一句话:你们要信佛啊,真有极乐世界,念佛就能去!
说完就伸手拿起陀罗尼被,往身上一盖,然后只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躺下就无声无息了,弹指往生!(众鼓掌)
这就是最典型的“身无病苦,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了,不输于《净土圣贤录》里记载的任何一个案例!真了不起!真让人羡慕!
这是宣法法师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真人真事,是他敢确定百分百往生极乐的。
宣法法师最后还跟我感慨了一句,说:真是“僧有伪,而法无伪”啊!
还真是的哈,那个化缘的假僧人绝对想不到,他自己可能都不信不懂的一句“阿弥陀佛”,在他这里估计只是随便一说,应付了事,但在具足清净信心的方老居士那里,这句“阿弥陀佛”却成为了无上的摩尼宝,成就了一场无比殊胜的大善因缘,创造了一个“转凡为圣”的生命奇迹!
这还真的就是“僧有伪”,而“佛法无伪”,出家人可以是假的、可能是假的,但是念佛法门却是真实不虚的,信者行者,如人饮水,或迟或早,必得无上解脱大利!
那个假僧人,以此因缘,我估计他也会在冥冥中得到很大的福报,因为无心干了一件大好事对吧?肯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大功德,等到未来世某一天的因缘成熟,他说不定也就会因此信佛念佛,也得到同样的解脱善果,这是很有可能的。
那么,现在故事讲完,大家作何感想?自己好好地想想,想清楚,生死之间,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选择?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不要退转!
我们今天的讲经时间好像也到了。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也感恩诸位护法居士的辛劳!
今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所以我们要把讲经听经的福德功德,但有点滴,尽皆回向给普天下勤劳善良的所有劳动者,祝愿他们身心安乐、福慧双增、自在欢喜、一切吉祥!也祈愿在佛力的加护下,疫情病魔能够早日退散,消除殆尽!愿所有佛子皆得安康,增福增慧,不受共业恶业的染污,是所至祷!
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116)佛法与外道的区别
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七讲,第三十七节课。
前段时间,由于师父自己不小心,受了些风寒,又自己作死吃了冰寒的东西,所以身体这部智能机器就抗议了,生了一场大病,把我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有那么几天,不瞒诸位,真的是感觉到无常将至,阎罗王随时都会来敲门,所谓“人命就在呼吸间”,这次经历真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
所幸这一个多月来,一直在南昌的余医生那里调理治疗,幸赖有好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个过程虽然很苦,但苦尽甘来,师父的身体总算是基本恢复没什么大碍了,而且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师父的肥胖消失,不知不觉中居然减肥成功了,明显瘦了一大圈!
不过在可喜可贺的同时,师父还痛定思痛,决定以后一定要学乖了,要忌口忌寒凉,戒空调,要每天运动锻炼一小会儿,要学会善待身体这部机器。诸位居士菩萨也要留意,个个都是人到中年、甚至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了,要特别注意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不然等到临命终的时候,“身无病苦”做不到,那就只能怪自己自作自受,而不能怪佛菩萨不灵、不加持了。希望大家的身体以后都健健康康的,要拿师父这个反面教材来引以为鉴、引以为戒,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闲话扯完,现在我们言归正传,请大家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这一大段都是阿难的问题,其实阿难尊者说了那么多,归纳起来也不过就是一个问题:佛陀您说的这个“妙明真心”,和外道说的“冥谛”、“真我”有何区别?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解读一下。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诚如法王您老人家所说的,这个能见所见的“觉缘遍十方界”,“觉”就是能见的“见分”,“缘”就是所缘的境界相“相分”,这个拥有“见相二分”功能的见性之心,也就是妙明真心,它的确就是遍满十方法界的,尽虚空遍法界,靡不周遍,所谓“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佛陀之前早就说过了。
而且这个见性之心从本以来就是湛然清净的,不垢不净,“譬如澄清百千大海”,一切生死幻垢皆不能染污;而且它是超越时间空间相的,所谓亘古一如、不增不减曰“常”,随缘不变、住无所住曰“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它的体性就必须是不生不灭的,于一切无常生灭的幻化相当中,其实“性非生灭”,实无真实的生灭可得。
到这里,都是阿难尊者在重复佛陀的前几次开示,乍一听好像阿难尊者已经领悟了佛陀的意思,令人欣慰,但是他下面的话题一转,内容一变,字里行间却显示出他压根儿就没搞清楚佛说的真义,还是一如既往的糊涂。但阿难好就好在“有疑就问”,直言不讳,这也算是替我们凡夫、替未来世有类似疑问的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堪称功德无量!不然《楞严经》也就会少掉几分精彩,失去几分颜色了。
阿难尊者在这里问:“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这个“先梵志娑毗迦罗”,是古印度的外道之一,算是96种外道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因为他这一派所修证的“冥谛”,其实就是外道所能达到的三界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他们往生后,就会直接感召并趣入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的奇妙领域,寿命足足有八万大劫那么长,而其余的福德神通也非常的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就连蝼蚁都算不上,因为我们那个几十年百把年的寿命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不值一哂。你们可能对八万大劫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地球的“成住坏空”,一生一灭,总共大概需要268亿年多,这差不多就是一大劫;所以俺们地球要生生灭灭八万回以上,这个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才会终了,禅定境界才会到头,这个大伙儿能想象、能理解吗?是不是只能慨叹一句“不可思议”?
连外道的生命境界都可以这么了不起,那么阿罗汉的解脱境界呢?佛菩萨的大圆满境界呢?又该如何?这位“先梵志娑毗迦罗”,可以说是很可惜,因为他只差一步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生死中”了,他迷执于自己心识取舍造作出来的无比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天”禅定境界,同时看到三界众生、六道轮回都是从“非想非非想天”衍化投射出去的,所以他以为自己所证到的境界就是宇宙万法之根源,万事万物之生因,并把这个境界称之为“冥谛”——顾名思义,大概有“幽深而不可测度的真谛”的意思。
但是这样一来,修行者一旦认假为真形成错认,那么就会把真正开悟解脱的大门给堵住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福德智慧不够,不懂得谦卑一点,去请教佛陀和诸大菩萨以及诸位大阿罗汉,否则娑毗迦罗的成就当不止于此,因此说很可惜。
接下来是阿难尊者说的“投灰等诸外道种”,这是指古印度的苦行外道,投灰外道是其中之一,其余的还有什么拔发外道(从来不洗头发、不剪头发的,几十年头发长得不得了),还有什么卧棘外道以及自饿外道等等,大家顾名思义简单了解一下就行,我对他们的修行也没啥兴趣,懒得深入了解。简而言之这些苦行外道就是通过种种的自我折磨、让身体受苦的行为,再配合一些呼吸、瑜伽、禅定的方法,希望能以此入道、得道,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错误,很明显地给大家昭示了一个正确答案,那就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如果方向错了,那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不管是修行还是做事都如此。
这些古印度的外道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都还有。我们17年去印度朝圣的时候,在瓦拉纳西河边见到的那一个肤色黝黑,脸上画着白色符号,一头长辫子好像几十年没洗的修行者,那大概就是一个苦行外道。有的居士还跟他拍照合影,还做了供养,记得吗?
这些苦行外道,虽然外表各不相同,外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认为有一个“真我”遍满十方,也不晓得是从《奥义书》还是从《薄伽梵歌》里学来的。那么现在佛陀也说,见性周遍,常住不灭,不知道佛陀所说的这个“见性”和外道们所说的“真我”,“有何差别”,听起来很像,有什么不同?这是阿难的第一个疑问,他疑惑佛所说的法,是否就等同于外道所说的?
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外道对“冥谛”也好,“真我”也罢,他们的描述形容乍一听,的确跟佛陀说的很像,比如说什么“广大、周遍、唯一、空虚、不可思议、大光明相”等等,一般外行人的确是很难分辨。
但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紧接着阿难尊者的第二个问题就又来了。阿难说:世尊您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诸大菩萨开示心性的奥义。这个楞伽山是传说中的一座山,著名的《楞伽经》就是在这里讲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看不到这座山的,也找不到,就连马斯克的卫星群也找不到它;因为这座山在古印度之南,位于大海的中央,上大下小,据说高不可测,现在就连珠峰都可测,难道楞伽山比珠峰还高?
根据记载所透露出的蛛丝马迹,这座山似乎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给结界封印住了(在我们地球上有很多类似的被封印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很多,一般人不知道,比如五台山、峨眉山、雁荡山等等,都有被封印的地方),不允许凡夫插手插足,除非你有大神通大因缘,否则是没办法前往的。这其实就是设置了一道很高的门槛,就是不欢迎你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在唐朝的时候,著名的庞蕴庞居士(禅宗的开悟的大德),就曾作了一首偈子,说: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路行;
唯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岸。
所以你如果没有飞行自在的神足通,那么这辈子就不要妄想着去楞伽山观光旅游了,俺们去新疆随便玩玩就算了。
就在这座神秘莫测的楞伽山上,佛陀曾对大慧等诸大菩萨开示无上法要,其间曾说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佛陀在这里说的“彼外道等”,就包括了前面说的以为“冥谛”和“真我”就是大道真理的那几种外道。
这些外道常常对外宣说,他们所了悟的“冥谛”和“真我”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如是”的终极之道;佛陀为了破除他们的迷执和错误认知,所以才针对性地特意提拈出了一个“因缘法”的概念,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像这些关于因缘法则的论述,佛陀和诸大菩萨早就已经开示过许多许多了。
其实佛陀是想要告诉这些外道的修行者、外道的同学们,你们所证悟的“冥谛”或“真我”,仍然不过是“因缘所生法”,仍然还是心意识妄造出来的,虽然境界很精妙,但依然还是妄造,还是生灭法,并不是那个绝待不二、性空无我的终极真理。所以佛陀才会说“非彼境界”,我们佛法所指向的那个究竟了义的无上涅槃之道,的确跟外道所说所悟的不是一回事儿,不是一个境界,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能明白。就算不明白,在这方面的这种信心也要树立起来,牢牢树立起来。
(117)外道的境界
不过在这里,阿难尊者又产生错解了,因为他没有理解佛陀的慈悲用心。
阿难说:“我今观此觉性自然”,我今天观察这个“周遍十方”的“见性觉性”,觉得它就是“自然而然,自然如是”的,“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种体性,“似非因缘,与彼自然”,它好像并不是“因缘所生法”,但似乎也不是外道所说的那种“自然”。
阿难在这里说的,其实是话里有话,多少有点“话里藏刀”,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佛陀您曾说,外道说自然,我则说因缘,不同于外道的境界;但是据我观察,您所说的这个“见性觉性”,远离一切生灭颠倒,并不是什么“因缘所生法”,换言之,我们的“见性觉性”不是生灭法,那么它是否就是外道所说的那种“自然”?如果是,那佛陀您的开示就自相矛盾了;但如果不是,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佛陀您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该如何去正确理解?我该如何去阐释才不会有偏差和误导,才能保证自己“不入群邪”?我不想产生什么不必要的错误知见,不想以后沦落到跟邪魔外道为伍,我很希望由此能够“获真实心,妙觉明性”,由此获得对妙明心性的最真实了悟——这是阿难尊者的心里话,同时也是我们一切众生的共同祈愿、共同心声,只不过由阿难尊者代我们说了出来。
下面,「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我似乎能听到,佛陀这时在心里多少有点无奈的微微叹了一口气。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我在今天的法会上,用尽种种比喻方便,横说竖说,正说反说,已经把生命的究竟真相、把心性的真正实相完全告诉给你了;但你还是不能有明确清晰的了悟,反而疑惑佛说有矛盾,以为佛说就是外道所说的“自然”,你这种糊里糊涂的状态,实在是有点活埋佛陀、有负佛恩啊!
当然,最后这两句话,佛陀是没有说出来的,但那个意思大家都能听出来,所以师父就“狗尾续貂”,帮佛陀把话挑明了。
下面,佛陀就继续开示说,「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在这里,佛陀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宣说了为什么会对外道的证悟境界不认可。
如果说佛陀开示的见性觉性,也就是妙明真心,完全等同于外道所说的“冥谛”或“真我”的“自然”境界,那么这个见性觉性就应该像“冥谛”或“真我”一样,也会拥有类似的某种属于“自然”的固定体性。
比如冥谛的自然体性,就是以“非想非非想定”为基础而形成的某种难以描述的“空冥”境界为体;而苦行外道宣说的“真我”,则是以色界四禅天尤其是以大自在天主为基础而形成的“虚空大光明”境界为体。
这两个外道的修行境界可以说是已经很高很高了,远超凡俗,他们趋入的一个是无色界的最高境界,一个是色界天的最高境界,一般人还真搞不懂他们的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就连佛弟子中能够搞明白的估计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师父现在也只能简单地说说,不管说得对或不对,你们就先姑且听之,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都是仅供参考,不代表什么真理。
首先要说明一点,古印度外道所津津乐道的“自然”,跟我们传统的道家道教所说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一回事儿,不是一个意思。古印度外道的“自然”,有本初、本来、本来如是、最高境界的意思,他们以为他们所证入的“冥谛”或“真我”就是“自然”,就是终极,就是已经超越生死轮回的最高境界,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们的错觉。
无色界证入的“冥谛”境界,很明显要比色界天证入的“真我”境界要高。但是就连“冥谛”境界的修行者,在度过八万大劫的漫长的“非想非非想”大定之后,也都要遵循“因缘果报”的生命法则,再入六道,重新轮回——想不轮回都不行,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所谓的“冥谛”境界,并不是外道们想象中的什么“终极”、“最高”或“自然”,更没有超越生死轮回,它仍然还是“因缘所生法”,还是有生就有灭的“生灭法”,是不是这个道理?
至于苦行外道所推崇的色界大自在天的“真我”境界,那水准连“冥谛”都还不如呢,连“冥谛”都是因缘所生的生灭法,这个“真我”的境界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所谓“真我”,其实就是“大我”,是一个更大的“自我”,外道错认其为“真”,以为它永恒不灭,那真是开玩笑的事,连佛法“性空无我”、“破我执”的核心要点都还没触及到,所以这些苦行外道又怎么可能明白真正的“自然”,进而得到超越一切的解脱呢?
据佛经上讲,假如修行者迷执这种“真我”境界久了,那么他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生起一种“大我慢”,他会认为宇宙万有的一切都是他变化、衍生出来的,一切也迟早会湮灭、回归于他,而他就是唯一的真正的道体、主宰,比如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主就是这么想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他们所崇拜的“上帝”、“天主”、“天父”,其原型说白了,不过就是色界的大自在天主——摩醯首罗天,又叫做“湿婆神”。
佛陀当年,曾经用几句话就破了大自在天主的我慢之心,但是在别的经典里,佛陀又曾开示赞叹说,大自在天主实际上是十地菩萨的化现,在密教里则把大自在天主视为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化身,威神广大,不可思议。像这些说法,我们凡夫俗子听听,了解一下就好,现在也没办法去深究,等以后往生净土了,大家再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不迟。
现在我们回到本经,佛陀就告诉阿难说:如果你认为我所说的“见性觉性”,就是外道所说的“自然”,那么它就应该具备某种自然的体性,需要我们来仔细甄别、明辨清楚;阿难,“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这个妙明真心的“见性觉性”,它是以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的呢?
它是以光明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还是以黑暗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是以中空通达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还是以堵塞不通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
如果是以所见的光明来作为自己的自然体性,那么只要有光明,就能有所见,而当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时候,则不应该再有所见,不应该能见到黑暗;同理,如果见性觉性是以中空通达来作为自然体性的,那么它就不应该见到堵塞不通的境界;“如是乃至……”,这里就是继续同理同理,如果见性觉性是以诸多黑暗来作为自然体性的,那么当黑暗消失,光明显现,当暗去明来的时候,我们的见性觉性就应该彻底断灭,就应该跟着黑暗一起消失才对,“云何见明”?我们为什么还能无缝衔接地继续看见光明呢?这个逻辑思维很清晰吧?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明了的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明暗空塞”,不管是什么样的境界相,它们统统都不是我们“见性觉性”的自然体。
这里佛陀很轻松地就把阿难的错解和疑惑给破除了。
(118)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我们来看阿难的反应,很有意思,他的思维立刻就从一个错误摇摆到了另一个错误上面,像极了我们凡夫,心里没有一个清明通达的正见,才会这样摇摆不定,但不管怎样摇摆都是错——因为没有正见,就不会有正思维,所以往往一想就是错,一开口就会胡说八道!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诣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在前面自己都说过的,他觉得佛陀开示的这个妙明真心的“见性觉性”,是“非生非灭”的,“似非因缘”;但是当佛陀把所谓的外道“自然体”的错解破掉之后,阿难就立刻见风使舵、见风转舵,又把注意力转回到了“因缘法”上,没有去坚持自己原来的正确认知。
阿难说:如果说这个妙明的见性,必定肯定不是什么外道的“自然”体性,那么我现在大概就明白了,这个妙明见性既非“自然”,那么就应该是“因缘所生法”;但我心里对这个道理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想要咨询请教如来,“是义云何”?我认为的这个法义道理是正确的吗?换言之,这个妙明见性真的就是“因缘所生法”吗?
大家觉得呢?我们众生共同共有的这个妙明真心、见性觉性,大家觉得它是不是“因缘法”?佛弟子,甚至很多还不是佛弟子的中国人,大家平常经常说的一个词,很可能不是“因缘”,就是“因果”。其实完整的概念应该是“因缘果报”,简称“因缘”或“因果”。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意思,但每个字的内在又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它们就这样构成了佛教里一个无比严密,同时又无比复杂的法则性概念——因缘果报。
我觉得大家很有必要回头在私下里补补课,要把这个最基础、最重要的法则性概念彻底搞清楚,因为世间万法的生灭变异,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轮回中一切的一切,莫不受此法则的支配。不过今天师父就不具体展开说了,否则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师父只给大家提拈出几个要点,大家可以牢记,其它的就需要你们自己去努力用功了。
第一,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万相万法,无一不是“因缘法”,没有一法可以单独存在;
第二,因缘法就是生灭法,有生必有灭;
第三,万法生灭的当下,究其实,不过是幻生幻灭,不生不灭;
第四,万法生灭无常,性空无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第五,万法所呈现出来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无一不是“因缘果报”(在生活中大家可以自己仔细地留意去观察);
第六,一切万法的实相,统统都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说“此法无实无虚”,为中道义。
第七,虽然对佛菩萨来说,万法的因缘生灭,同于涅槃等空华,但是对三界凡夫来说,因缘法就是有生死、有轮回,是不究竟的。
所以阿难现在以为我们的妙明真心、见性觉性是“因缘法”,其暗藏的潜台词就是,难道这个妙明心性是有生死、有轮回的吗?他也知道这不可能,但是凭他自己又想不通透,所以他干脆就把问题丢给了佛陀,“是义云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从另一个角度所给予的破斥和回答。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像这种说理的文字往往就比较枯燥,需要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细心,去仔细地体味。
这一大段运用的逻辑,跟前面佛陀破斥“自然体”的时候,其逻辑和模式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意思并不难懂,我们简单转译一下就好。
佛陀就反问阿难说:你谈到因缘,那么我来问你。你的这个妙明见性,是因为“明暗空塞”而有的吗?阿难,如果你的见性是因为光明而有的,那么你就不应该看见黑暗的境界,反之亦然;同理,“因空有见,因塞有见”,亦复如是,“同于明暗”(逻辑都是一样的)。
再来阿难,还是同理,你的这个妙明见性,是缘于“明暗空塞”而有的吗(前面是因,这里是缘)?阿难,如果你的见性是缘于“中空通达”的境界而有的,那么你就不应该看见“堵塞不通”的境界,反之亦然;同理,“缘明有见,缘暗有见”,亦复如是,“同于空塞”。
佛陀的逻辑思维是不是很简明清晰?所谓“不受人惑”、“辩才无碍”、“正念破邪”的一些技巧精华就隐含在这里面,大家想要自己的思维能力更上层楼的,那就要注意好好吸取了。
下面佛陀紧接着就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总结性开示。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这可以说是佛陀对阿难少有的很严肃、甚至是很严厉地一个批评。佛陀说:综上所述,我们就应当知道,我们的这个精妙觉性、妙明真心,它的真实体性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非因非缘”,它不是因缘的生灭法,但同时又“非不因缘”,并没有离开万法因缘的显现,只是随缘不变而已;同理,它“亦非自然,非不自然”,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自然状态,但也不能说它就绝对不会呈现出某种自然的状态,它只是“随心随缘”,而起无量无边的妙用大用而已——因为任何可能性都会有,任何心意识的妄造都有可能幻化投射出三界六道里的一个境界,所谓“一切唯心造”,不过如此。所以生命才会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因缘果报”,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种种状态。
乃至更进一步,“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这是佛陀在帮助我们扫除对妙明真心的最后的、最微细的一点认知上的迷执痕迹,我们但凡有形成任何角度的对妙明真心的一点固定认知,不管是“非”还是“不非”,不管是“是”还是“非是”,那统统都是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圆通的,所谓“开口即错,拟议即乖”,“说是一物即不中”——这种在心灵上、精神上、智慧层面上完全无执无碍、无限无缚的境界,才是佛法希望我们回归的本初和中道。大家能理解吗?
按照佛陀的意思,不但是因缘法要离,自然法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也都要离;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那更是统统要离;无非无不非也必须要离;是要离,非是要离,无是非是更是要彻底离。故曰“离一切相”,一切正反对错的知见都要涤荡得干干净净,“无是见者”,一切俱非;但同时又发现“无非见者”,一切俱是,一切万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妙明的觉性,原来一切万法无不是妙明真心的大用显现,所以法法皆真,佛说“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就是我们这个妙明真心、见性觉性的究竟实相。
像前面佛陀有几处很关键性的开示,比如“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比如“无是见者,无非见者”,还有这里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等等,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表面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开示,其内在的逻辑其实是非常紧密相连的,“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建议大家要仔细琢磨,自己去融会贯通。
那么,在面对这样究竟广大、不可思议的生命实相,在闻思这个妙明真心的时候,我们最好最有智慧的做法,那就是单纯地信佛听佛说,要学会把自己的那一点所学所知所见统统丢掉,千万不要像阿难那样耍小聪明,“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这是佛陀对他的批评,在这里就不要起心作意,就不要卖弄自己那种凡夫的思考思辨能力了,以为靠想就能想明白,以为妙明真心是靠世间的那些戏论名相就能够分别和定义清楚的,一会儿以为是因缘,一会儿以为是自然,一会儿又以为那是非因缘非自然……这些其实统统都是戏论和妄念,想得越多,错得越远。
就像有人想以自己的手掌去把捉、把握住虚空,虚空无形无相,广大周遍,又哪里是我们的一个小小手掌能够掌控住的?所以这么去干的人,只能是自己徒劳辛苦,白费力气,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119)耳聋三天为哪般
因此,真正聪明有智慧的做法是什么?很简单,那就是停止你的妄念,停止你的造作,虚空本来清净,何劳把捉?真心当下即是,息妄即可!
我们禅宗的四祖道信大师也曾经说过: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停止你的妄想,止息你的妄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真心菩提本来就在那里,一直都在,从未远离,息妄息见即可。
这应该算是最快的一个修法了,禅宗的“一念翻转,当下即是”,但同时这也是最难的修法,难就难在我们的妄念难止息,知见难剥离,信心太浅薄,福慧不足够!所以禅宗几千年来传承到现在,内在核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模糊,各地祖庭更多的只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空架子,很可惜!也很无奈!
所幸,禅宗门下还留下了像我这样的混饭庸僧,我虽然没什么修行,但是我会吹牛啊,我会尽力要求自己做一个高质量的“传声筒”,把佛法真正的内容,把禅净真正的精髓尽量准确完整的和盘托出,供养给大家。
比如昨天整理资料的时候,一看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句话,我立刻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禅宗历史上与此相关的一个著名公案。下面师父要讲故事了。(众鼓掌)
其实故事听起来很平淡,说的是唐朝时候的马祖道一禅师,他经常竖起一柄拂尘,对弟子们说:即此用,离此用!是不是跟佛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很相像,有类似和相通的地方?但是能够搞明白祖师用意的人可能还真没几个。
那么有一次,马祖的入室弟子、得意高徒百丈怀海禅师就侍立在他的身旁,可能是随手拿起了马祖的拂尘,随意挥舞了一下。
马祖这时突然就说了一句:即此用,离此用!
估计当时的百丈怀海禅师也没太当回事儿,因为经常听祖师这么说都听习惯了,所以他随手就把拂尘又给挂回了原处。
不料就在这时,没曾想,马祖大师突然就对着百丈怀海禅师大喝了一声,不晓得是怎么大喝的哈,也不晓得是不是就是“咄”的一声(师父是在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莫笑)。
但就是这突如其来的一喝,却让百丈怀海大师从此“迥脱根尘”,足足耳聋了三天!
这是百丈怀海禅师自己说的,他说自己“直得三日耳聋”,但他从此就开大悟了,后来也成为了一位划时代的、泽被当来的大祖师。
现在故事讲完,问题来了。大家以为,百丈怀海禅师的三日耳聋是怎么一回事儿?你们耳聋过吗?
你们如果把祖师说的耳聋当成“真耳聋”来理解,那就错大发了,祖师就这样被你们活埋!
师父多嘴,给大家一点提示,小小提示,大家要结合今天本经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来参。
其实百丈怀海禅师哪里是什么耳聋啊,他只是被马祖大师的一声大喝,把往日附着在心灵上的种种知见、理解、成见、认识、分别、妄想、念头等等,给强行剥离了——斩断了!换言之,他是在祖师的加持下,被动地“离一切相”,由此而“见到”了自己的本初之心、本来面目。
当一切知见被剥离,当所有念头被止息,那个纯然而本真的妙明真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感受?
百丈怀海禅师形容,就像是耳聋了三天,不起妄念,说明他老人家至少在这个无上大定中安住了三天,那么三天之后呢?是不是还是老样子,“即此用,离此用”?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还是一如既往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到底是否如此,这就需要大伙儿回去后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悟、慢慢参了,能参就参,参不透的就老实念佛,看看是不是一样的“即此用,离此用”?是不是也一样的能得无上解脱、无上大利?
那么本次讲经的时间好像到了,感恩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的加持,也感谢诸位芬陀利华能够在疫情期间,闻法之心不退,菩提之心常在!
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大家下节课再见。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