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49)最初就是最后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八讲,第一品已经讲圆满了,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翻开经文第二品,我们一起来进入本经的第二品“般若品”,大家一起来开智慧、培福报。
这个般若是古印度梵语的发音,意思是指无上的解脱智,大智慧的意思。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所以为的那种世间法的聪明才智,不是什么奥数天才、物理天才、艺术天才乃至什么政治天才,或者运动天才。就算是现在那个被全世界很多人都认为是最聪明的大脑、最顶尖的科学家,那个坐在轮椅上的非常著名的霍金——这位科学家,他的才智按照我们佛教的标准来看,也还远远达不到般若、达不到智慧的程度,他的心灵境界就连外道的四禅八定都比不上,跟佛法相比那就差得更远了!
我们佛法所定义的“般若智慧”,是指按照佛陀开示的大小乘修法,超越生死,得到究竟解脱的那种智慧,是指向解脱的那种智慧,超越生死的那种智慧。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中讲得最多的就是般若,也可以说佛一切时都是在说般若,没有谈别的,所有的佛法都是从般若开显流布出来的。所以古德经常讲,般若为诸法之根、诸佛之母,这个话一点都没有夸张。像龙树菩萨著的《大智度论》,其中有一首“赞般若波罗蜜多偈”,写得非常好,非常的简明扼要,里面就说了: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了,佛说的般若——这个究竟的智慧、这个解脱的正法,其地位到底有多高?!在“佛法僧”三宝里面,以般若为核心的“法”从来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其实般若就是“法”!了解这个意思吗?如果没有了这个般若、没有了这个“法”,那么佛和僧的根基就会被动摇,甚至会完全丧失,他们的存在意义和真谛真理性就会被质疑。你们了解师父说的意思吗?我们看历史,自从有佛经被记录、整理、翻译出来后,其中部头最大、分量最重的就是般若。在三藏十二部里,一部《大般若经》的卷数就有六百多卷,垒起来比我们这个房间还高,那是什么概念?像玄奘法师当年西天取经,当他回国翻译的时候,据说他翻得最辛苦、花的力气最多、消耗精力最大的,就是这部开演般若奥义的《大般若经》。像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金刚经》,不过是这部“大般若”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学佛的人你如果不学般若,不懂般若,那就等于是白学了,甚至你到底还算不算是佛弟子都不一定哦!你没有般若智慧,没有般若正见,那么你极有可能修着修着就修偏了,就修歪了,一般人往往都会这样,凡夫嘛,内心邪谬的种子——无始劫以来我们内心埋藏的这些种子比较多,有的人甚至非常精进地把自己给修成了邪魔外道而不自知,那就很可怜、很悲催了,其结局往往会很惨!像这种情况古往今来我们可以说经常见到,所以必须要给大家提个醒,你们不管是念佛也好,还是参禅也好、修密也好,不管是修什么都好,都必须在一开始——听清楚,都必须在一开始,在修法之前——就要树立一个般若的正见,对佛法的般若智慧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是必须的!听清楚师父的强调,这是必须的!这是贯穿我们修行始终的一件大事,根本大事,所以不可轻率,不能颟颔。
那么问题来了!记得上一品六祖大师刚刚说过,“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最后一度“般若智”,要有“般若”才能谈得上解脱——所以六祖的这句话还言犹在耳,他老人家怎么就出尔反尔,在法会的第二天就开始大讲特讲什么“般若”了呢?!这个是不是说话不算话,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呵呵,其实不是的,大家不要错解了。像“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句话,那是天才的师父和天才的徒弟、也就是五祖和六祖之间讲的,或者是六祖和印宗法师这样的老修行之间讲的,他们讲就可以,但是和初学者讲就不行!法会现场那么多的人,什么“史君官僚僧尼道俗”,每个人的程度都参差不齐,六祖必须要对机说法,那就只能从般若正见开始谈起。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个所谓的“般若”啊,它即是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基础是什么?大家知不知道,记不记得?那就是“八正道”的正见,这个般若的正见、这个基础是绝对要排在第一位的。没有这个基础,缺乏这个基础,那么我们一般人——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像我们业障这么深重的人,地狱凡夫,个个都是——如果没有正见的基础,那是绝对不可能学佛学对路的,大多数人绝对会学错学歪学偏邪,这样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所以六祖大师一开始就要给我们大家建立一个正见,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用意,否则下面那些禅宗的东西就没法谈了,就没法深谈了。
那么我们学佛学到最后,这个最后的一步是什么?一开始学佛,第一步的基础是般若正见,这个必须要通过持续不断地闻思来解决;而修行修到最后,当修到六度万行的时候,最后的圆满就是般若的解脱——以般若的正见开始,以般若的解脱结束!闻思修都是为了建立和印证般若的正确性与真谛性,所以这个般若它既是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它贯穿了我们学佛修行的整个过程,这个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个要点、要义要把握住,要牢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起来学习六祖大师的般若,首先要把基本的法理搞清楚了,再来谈实操。否则宗、教两不通,盲修瞎炼,野狐邪参,那就麻大烦了。
(50)自性般若本来空
请大家看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讲,法会的第二天,韦使君韦大人又再次率领大众向六祖大师请教法益,请求开示。于是六祖大师就再次开坛、升座,告诉大家说:让我们一起,先以清净恭敬的心来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能他们一共是诵念了三遍。
那么我们也见贤思齐,也有样学样,请大家也恭敬合掌,我们也一起来诵念三遍,OK?师父念一句你们就念一句: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好,阿弥陀佛!这样我们可能就能像法会现场的诸位大德一样,也能得到无上佛法的加持,得到般若智慧的灌顶,乃至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护。
看经文。「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这是讲,六祖开示大家说:诸位善知识(这是很平等尊重、很客气的一个称呼),这个无上的菩提觉悟般若之智,世间的每个人其实都是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是因为心迷失了——我们的心迷失了,不能自己悟到这点,所以必须要依靠大善知识、也就是要依靠过来人的开示指导,才能重新见到自己的本性。希望大家都明白一点,不管是愚蠢颠倒还是智慧聪明,不管是什么人,他们的佛性光明都是完全一样,从本以来就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只不过是因为有迷惑和觉悟的不同,所以才使得人们看上去产生了愚痴和智慧的种种差别相。
我今天在这里,要为大家开显究竟了义的“摩诃般若波罗蜜 ”,开显无上的大般若法门,目的是为了使你们得到真实的智慧。你们应当专心致志地用心来聆听,我现在就要为你们开始解说了。
这一大段是六祖的开场白,开门见山,这个意思比较简单,不算难懂。
下面,「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这是讲,六祖就开示说:诸位善知识,世间有很多学佛的人,他们一天到晚都在用嘴巴来念叨这个般若,但是他们实际上却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就是般若的道理!他们不知道自己本性中埋藏的大光明和大智慧,就像有人一天到晚口里只是空谈食物的名字,却从来不去实际吃饭一样,这样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感到饱足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修行者的口里如果只会说“空空空”,却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空”的本性,那么他万劫也不可能得到解脱,终究还是没有得到法益,这就很可惜了。
诸位善知识,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按照我们这里的语言来解释的话,简单讲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这个救度解脱的大般若智慧是必须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实行的,光口念是没什么用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内心却没有真正去落实,那么一切就会像梦幻泡影一样,如露亦如电,变成虚妄的空谈。如果口念又心行,嘴上怎么说心里就是怎么做的,那么就会心口相应,自然就会证悟本性是佛的真谛,明白“自性如来”、明白离开这个自性就不会有别的佛!六祖大师在这里开示的,其实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实相念佛”和“自性弥陀”的道理,禅净两者在这里隐隐暗合,大家要留意。
这句话,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这句话是六祖在本品直指开显的第一个根本要点,禅宗所有的见地修法、所有的顿悟顿超都是建立在这个实相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本性是佛”,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很好懂,对吧?但实际上奥义深藏,很不好懂。它意味着我们众生的本性——那个共通共同的本性,那个“自性天真佛”,它是不假造作、无需修证,是本自圆成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换个简单点的说法,那就是说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来就是究竟圆满的,本来就是大觉圆满的佛,不用你辛苦多余再去修,你再修也不会增加什么,你不修、堕落了也不会减少什么!如果换成经典上的说法,那就是“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句话很熟悉吧?所以在六祖的这句开示里,其实隐藏了我们大乘佛法最彻底、最究竟、最了义的一个奥秘——大圆满、“无修”瑜伽的奥秘,这里也是禅净密三者交融贯通的地方。六祖在本品的一开始就特别强调了这点,“直下见性”,这就是我们禅宗的般若“法眼”。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一般人一听到“本性是佛”,一听到这句话,那往往不是错解了“本性”,就是错解了“佛”。我们习惯于“执相而求”,我们心目中的“佛”基本上都是被人格化的一个概念,一讲到“佛”我们就会想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想到那个慈眉善目的、很庄严的、会放光的形象,伟大形象。但是那个最究竟真实的佛,我们本性的佛是这个样子的吗?在《华严经》的一个赞颂里,古德曾经描述说:“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句话很明显表明了真正的“佛”,我们本性自性的那个“佛”是寂灭无相、了不可得的。所谓“法身无相”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你不参透、不领悟啊,那么很多错解邪见就来了,盲修瞎练、盲修邪修也就来了。
像在唐代的时候,曾经有个出家师父问长沙岑禅师——这是一位公认的开悟的祖师——他就问:“亡僧迁化后,向什么处去也?”意思是说像我这样的出家人死后,我会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个问题就反映出了这位师父的知见,一般佛弟子也差不多都是类似的观念和想法,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死后就会有一个“我”(打双引号的)、或者说是“灵魂”(也是打双引号的)、或者说是“神识”去投胎,离开旧的身体去往新的身体,所谓“去后来先做主公”,不管你去到哪里,甚至就算你往生到净土,那个过程也是很明显有来去相的。但是这个是真相吗?其实关于生死来去的真相,乃至关于往生净土的真相,古德也早就有过很精辟的开示,就是那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吧?但是很多人只能认识到“生则决定生”,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他们对“去则实不去”——对这个道理的奥义就完全无法理解了。所以那位师父才会问出这个问题,他不但把“自我”当真了,还把这个生灭来去也当真了,他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了解生命不生不灭、本自涅槃的真相。于是长沙岑禅师就作了一首偈子回答他说:
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
十方真寂灭,谁住谁复行?
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修行者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佛,也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个犹如金刚一样颠扑不破的真实的体性,所以你们才会被现象上显现的那种幻生幻灭、幻来幻去的境界所迷惑,那些只不过是因缘所生的幻法而已,所有缘起缘灭、无常虚妄、无我性空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假的,你当真就上当了。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十方法界里,真实存在的只有寂灭的空性,“十方真寂灭”,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一切本来就是寂灭解脱的,我们这个真实的法性自性根本就没有生灭来去过,但它也不是僵化的死水一潭,我们一切众生都畅游在这个真如性海、在这个涅槃性海之中,寂灭的同时又显现万法,显现万法的同时又泯然寂灭,无我无得……这就是佛法的中道义,“百姓日用时,何者不中道”?所以在这个玄妙难思的境界里,“谁住谁复行”,那个亡僧到哪里去了呢?你我死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还有一个“我”在来去,还有来去相,那就说明我们还在做梦呢,还没有真正的证到寂灭的本体,还迷失在因缘所生的幻象里,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的了悟——没有真正的了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那什么禅宗,什么般若,什么修行解脱那就谈都不要谈了!
(51)真心比天大
下面,「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是六祖在详细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段开示恰恰印证了我们在前面所讲的道理,大家要懂得对比参照了来看。那么,六祖大师在这里就说了: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摩诃”是什么意思呢?摩诃其实是“广大无边际”,含有“无法测度”的意思,它形容的是我们一切众生心性、心量的真相。我们这个心性、心量的广大之处,其实是没有办法比喻的,勉强要比喻的话,只能形容它是“广大无限,犹如虚空”。这个“虚空”也还只是方便说,前几节课我们讲到自性法身的时候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这个虚空一般的心量,按照六祖的描述,它是没有边界、没有尽头,也没有什么方圆大小的;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颜色形貌,也没有什么上下的方位,没有长短的差别,没有办法去比较和衡量;它也没有什么喜怒哀乐的情绪感觉,没有是非和对错,没有正邪和善恶的二元分别;它没有头尾,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亦无终……这就是我们一切众生、一切生命都共同具有的真实心性和真实心量,伟大而玄妙,很不可思议!?六祖说“心量广大”,他把这个“大”字放在了自己的心上,汇归心性。禅宗开宗明义就是这样的,直指人心,归根结底也还是这样的理,还是回到这颗“心”,万法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宗。
六祖大师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他用的是彻底破斥、彻底否定的方法,和维摩居士一样,一路“无”到底!还记得吗?在《维摩诘经》里也有过类似的开示,其它大乘了义经典在谈到这些根本知见的时候也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聪明点的修行者,你们在这里就要懂得参考和借鉴祖师大德的经验之谈了,要懂得拿来对照自己的修行。像有的人修着修着,一会儿见这个一会儿见那个的,见到点光影幻象,他就以为自己见到了“性光”或者“佛光”;见到一个佛菩萨的形象,可能还朦朦胧胧的,他就以为自己已经“花开见佛”,已经破我执、了生死了。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上当,说到底是不要“上自我的当”!
如果你内心没有那种对自己开悟的期许,没有与众不同的渴望,没有自以为是的骄慢,那么你就会保持一种基本的理智和自知之明,就不会上“自我投射”的当,不会上心魔和阴魔的当!所以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会“自欺欺人被人欺”,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发心和知见出了问题。这里希望大家切记,要牢记六祖大师的这段开示,我们这个“心”啊什么也不是——听清楚,我们这个“心”什么也不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打坐的时候见到的那个“光”或者那个“佛”,就是你的“自性”、“本性”或者说是“法身”,那我只能说你脑子进水了!如果你是对的,那岂不是说我们这个心是有限、有相、是有固定形态的吗?那岂不是说佛陀和历代祖师都错了?这个可能吗?所以一定是你错了,不会是佛陀和祖师错了,要赶紧反省和改过,否则必落魔网,必死无疑!
像佛陀在《金刚经》上就曾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像这些都是很明明白白的开示,都是很原则性的修法总纲。但是有很多所谓的“佛弟子”,很多自以为是在信佛学佛的“佛弟子”——这个“佛弟子”是打双引号的——他们却偏偏不遵循、不按照佛陀的开示来修,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们去看看这个世界上,国内国外,海内海外,有多少信奉邪师、追随邪说、喜欢盲修瞎练的狗屁“佛弟子”?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就连那个失联的飞机上据说都有这样的人,可能在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却还偏偏不喜欢、不承认说自己学歪了,不乐意别人说他错了,其实错和没错不是谁说的,也别管是谁说的,大家自己去对比《金刚经》和《楞严经》,自己去对比祖师大德的开示就会明白了,这就叫做“依法不依人”。
像这些话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了,从佛陀到祖师到我们这些不起眼的小和尚,为了挽救迷途的众生,为了唤醒那些失足的笨蛋,这些话我们都已经千生万劫讲了无数遍了,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还是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我们也只能可怜兮兮地、罗里吧嗦地唠叨到底,奉陪到底!你们千万不要嫌法师“八婆”哈,因为这个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总不能见死不救、不提醒吧。
(52)妙性不可得
跑题了,现在我们回到经文。经文显示,六祖在说了那么多的“无”之后,他老人家突然就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他一下子就从心性跳到了事相,从精神跳到了物质,从形而上就跳到了形而下。他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言下之意,是说所有看上去非常具体而真实的诸佛世界——包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教化的娑婆世界,包括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凡是诸佛显现的所有刹土,其本质统统都和虚空一样,都是性空而无我的,都是即妙有而真空的不二显现,不可偏执,执空执有都不对。听得懂师父的意思吗?
对六祖的这句话,修学净土的念佛人千万不要错解了,不要以为自己念佛辛辛苦苦地白念了,更不要以为净土是假的、不存在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太笨了,这是基本的信心和知见都还不过关,不了解净土真空妙有的不二奥义。此外,参禅修定的人也不要错解了,你们不要一听六祖说什么“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你就犯了“依文解义”和“断章取义”的毛病,然后你就急匆匆地去否定净土念佛,诽谤净土法门,障碍他人往生——你这样做就等同于是在谤佛谤法,你们知道吗?还有诽谤净土历代往生的圣贤大德,这个因果有多重、多可怕?!
你无视佛说的净土经典,无视各宗祖师对净土的推崇和赞叹,无视《净土圣贤录》里明确记载的无数案例,你这么愚蠢你妈妈知道吗?(众笑)像某某“禅师”就曾经对大众宣说——这是一位居士告诉我的——这位“禅师”就说(其实这个“禅师”也不是合格的“禅师”,也是要打双引号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极乐世界描绘的种种庄严本身就是严重的著相(他说佛陀著相,呵呵),依佛的了义法那是丝毫不存在的……像这种话,像这种“以法谤法”、半桶水都不如的外行话,居然会出自所谓的“禅师”之口,我觉得现在这些假冒伪劣的“山寨货”真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惑乱众生无有了期!
就像是师父在前面提醒过的,只要是稍微聪明一点的人,只要他稍微研究过净土的经论,只要他稍微有点圆融的正见,那么这个人就都不会愚蠢地去信口开河诽谤净土。这样去诽谤净土法门的人啊,可以说是无知而疯狂、胆大而心粗,那个智商说实话已经低于正常的水平,比弱智都不如了。弱智的人至少不会谤佛谤法啊,对不对?这种人以后如果不痛彻忏悔的话,可以预见的,他肯定会死得非常难看,而且肯定会死堕地狱——堕入他自己制造的地狱!他自己制造的,听清楚!这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因果法则就是如此,佛陀在经典上也是这么警告的。所以对六祖大师的话我们千万不要错解了,古德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讲“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如果有谁把六祖大师的这句话给错解了,还把错解当成了绝对真理,那就只能说是你自己把自己当驴一样的给拴起来了,不能怪六祖。
下面,才一句话的功夫,六祖大师就从形而下又回到了形而上,他说我们世间人的这个心性本体——那个“能生万法”的奇妙性能,是为“妙性”——这个“妙有之性”也是如同虚空一样,本来就是空的,“无有一法可得”,没有什么是可以执著、可以当真的。然后六祖紧接着就来了一句很关键的开示,他说“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个所谓的“亦复如是”,到底是“如”哪个“是”啊?前面六祖讲了一连串的“无”,然后说诸佛刹土是“空”,众生的妙性也是“空”,最后告诉我们“无有一法可得”,这很明显是在“以空破有”,彰显“真空”之理。他老人家好像是有点担心我们众生会贪著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有”,所以才针对性地予以破斥,说了那么多的“空”,告诉我们贪也没用,一切统统都了不可得。
那么,六祖说的这个“空”,它的本身“可不可得”、“空不空”呢?六祖很明确地就开示了,“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个万事万物的“自性真空”和万事万物的“自性妙有”一样,它们同样都是“无有一法可得”的。大家要听清楚,若还有丝毫的“空”可得,那么这个“空”就不是真正的“空”,就还没有真正的“空”,那么它就不应该叫做“真空”,明白了吗?这么别扭的像绕口令一样的话,你们能听懂吗?这个逻辑思维,听不懂是吧?那师父就放心了!
这个对“有”的执著往往是我们凡夫的毛病,但是执著“空”那就是很多修行人常犯的毛病了。这个毛病古今一如,也是“亦复如是”的,下面我们就来看六祖的开示。
(53)著空的邪见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六祖他老人家在前面说了那么多的“空”,强调又强调的,但是他害怕因此产生了反效果,大家不执著“有”了,却来执著“空”,所以他老人家马上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把这个话给圆了回来。六祖说:诸位善知识,你们千万不要听到我一说空,就立刻就开始执著空。修行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不要著空。如果有人“空心静坐”,在打坐的时候刻意把心念空掉,追求那个安定安宁安静的境界,那么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堕入对“无记空”的一种执著,一种陷阱。
在我们佛教里有个比喻叫做“以楔出楔”,知道什么意思吗?意思是说,为了要从木头里取出一根旧钉子,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根新钉子来把旧钉子敲打出来,这叫做“以楔出楔”。但是旧钉子取出来后,这个新钉子你也得拿出来才行,否则旧的去了,新的又留下了,那不是白打工了吗?还是有一根钉子留在木头里,那和原来也就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我们佛法说“空”是为了拔除“有”的钉子,但是修行者一旦著空,那就又把钉子留在里面了。搞不好这个“有”的钉子还没有真正祛除,这个“空”的钉子也一块儿留下了,心里留了两根钉子,这是最糟糕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空”死死抓住,错解了它,那就完了,基本上就完了,那就永远也空不了。像古德就曾经说过:“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永嘉禅师也说过:“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宁可你执著“有”的境界像须弥山那么大,我慢贡高像天一样大,也不希望你执著一点点的“空”,为什么?因为你执著“空”的话,就像是刚刚躲开了水灾却又跳进了火海,一样都是死!
那些错解了“空”的人,毛病轻点的,只不过是贪著心意识造作的那种“空、静、定”的感觉,以为这个就是“真空”,就是无我,就是解脱,其实不是的!那只是你自己心意识假想、投射出来的一个相似境界。有的人以为自己打坐两天就证到空了,我以前经常爱逗乐,我最爱逗这种人了,我经常会问他们说:“你的那个空有多大啊?有水桶那么大,还是水缸那么大?有月亮那么大,还是太阳那么大?”有的人就说:“哦,那个空的境界很殊胜,啊,连身体都没有了、都空掉了!”这种话一听当头就会给他一棒,我一听见就会给他一棒、给他一香板,这种人被呵斥、被敲打了之后往往就会着急,他会跟师父狡辩,会跟师父生气着急,他会说:“你干嘛打我?你干嘛骂我?”所以你们看看,才一棒子就不空了,还有一个“我”在、“人”在,空什么空啊?所以大家在修行上千万不要自欺欺人。
如果这个毛病不改,不知道自己得了“空病”,那么久而久之,这样去打坐的人其记忆力、智力、思维都会严重退化,脑子会越来越迟钝,智慧就会越来越差,行为也会越来越懒,这就是“无记空”的恶果。堕入这种“无记空”的人,他会认为善也不要去想,恶也不要去想,以为这个就是空性,就是道,其实完全是大错特错,是个人的错解。不过这个毛病和错误还算是轻的,严重错解和执著“空”的人,会起大邪见,他会堕入外道的一种断灭见、断灭空,认为什么都没有。就像唯物思想一样,认为人死了就没了,人死如灯灭,什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还有诸佛菩萨那都是骗人的。像这种见地就是一种断见、边见,更是一种大邪见!
拥有这种邪见的人,他的生命观和人生观都是扭曲的,他不信也不畏因果,所以他杀人放火、作恶多端那是很正常的事,更有甚者,他会诽谤诸佛、诽谤正法、诽谤出家人,他会诽谤和扭曲净土法门,制造种种妄语谬言,误导众生。因为这种诽谤和否定,因为这种断人善根慧命的因果,其罪过之重,远超普通的“五逆十恶”,所以就算是“千佛出世”,那往往也是“不通忏悔”的。毕竟诸佛再怎么慈悲,也救不了这种“邪见入心”的人。除非是哪一天他祖坟上冒青烟,这个人他突然醒悟,知道是自己混蛋、自己错了,所以他痛彻忏悔、痛改前非,那么这样就可能还有救。只不过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我们看现在国内外那些有名没名的邪师,他们有哪一个会公开承认自己是错的?像什么多杰羌、卢台长、净空、印广、刘素云、“佛公主”等等,这些人要等到他们觉悟忏悔啊,那就不知道会是猴年马月、千生万劫后的哪一天了。唉,大家替他们默哀,默哀三分钟!(众笑)
扯远了,现在我们扯回来,大家继续看经文。六祖在点出“无记空”的毛病后,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又给我们详细开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空”!他说:诸位善知识,就像这个世界的虚空一样,虚空能够含藏万事万物、一切众生、一切色相。不管是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还是什么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这些统统都包括在了虚空中。真正的“空”是活泼泼的,充满了变化,一切万有和虚空之间并没有任何矛盾。我们世间人的自性真空,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都能够含摄和出生无穷无尽的妙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创造力。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这是讲,六祖大师接着上面的话题,他继续开示说:诸位善知识,因为我们的自性真空能生妙有,能含万法,不可测度,所以名之为“大”,这无穷无尽的妙有妙法就含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心性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镜子一样,在照见一切人、一切念的时候,不管是善与恶、是与非、还是对与错,都能够不取不舍,不贪爱欢喜也不抗拒排斥,不起任何的染污和执著(也就是不起任何二元分别的判断和不要认假为真),让这个心保持自然的、犹如虚空一般的一种如如觉照的状态——注意师父在这里的用词,“如如”,这是一种如如不动、动也如如,无论如何,始终保持觉照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可以名之为“大”,这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的“摩诃”。
这是一个很平常、同时也很了不起的境界,很平常是因为这个境界本来如是、人人现成,没有一点神奇鬼怪的地方;很了不起是因为这个境界很难做到念念保任、念念不迷,我们凡夫往往在弹指一念间就会错失了,然后狂心驰骋,就会越来越迷。所以这个境界不是空谈,不是妄想,它是“迷人口说,智者心行”的平常之道,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光说不练,他会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心地上去实践它、行持它。在这里师父要多嘴说一句,其实我们那个老实念佛的净土法门,它自然而然地也会趋入同样的境界,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而且更简单易行、更容易把握一些,有一句佛号可以更容易把握一些。这里面隐藏的那个“共”和“不共”的奥秘,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摸索了。
实际上六祖在这里讲的已经是很具体的修法,很微妙的心法,“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真正对禅法、对“心”有所领悟的人就应该知道师父在说什么。建议大家把这几段开示反复多看、多琢磨几遍,然后慢慢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以后久了,你们自然就会了解其中的妙处。
那么,六祖大师谈到这里话锋一转,他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迷惑无知的人,他们喜欢“空心静坐”,以为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就叫做“摩诃”,就叫做“大”。这一类人非常强烈地执著认同这种“空无一物”、“空无一念”的境界,自以为是,所以完全无法沟通,不可能和他们做理智理性的对话,这是因为邪见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根深蒂固的缘故。碰到这种人,不要说六祖了,就连佛陀都没辙,所以我们做法师的也就点到为止,提醒一下,尽到责任就算了。
嗯?好像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不要等闲听过就算了,回去之后建议大家抽时间好好地再重新闻思、反刍一下,应该会对你们树立中道不二的正确知见有大帮助、有大利益。这样我们下节课讲到何为“般若”的时候,大家才会比较容易好懂,才不会产生不该有的错解。
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见。
(54)般若智慧哪来的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九讲,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摩诃般若”,下面请大家继续看经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这是讲,六祖大师在解释完“摩诃”的奥义后,他现在又开始解释“般若”了。六祖说:诸位善知识,我们生命的这个心性的体量之广大,可以说是“遍周法界”,是遍及一切时一切处的。当我们随时随地生起妙行和妙用,也就是开始思考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清楚地了解和观察到它。换言之,也只有在使用或运用这个“心”的时候,我们才能发觉“心性”和“心量”的实相,发现“心灵”里无限无涯、不可思议的一切奥秘。这里六祖很明显是在告诉我们,这个“摩诃”——这个广大的“心性”和“心量”就是“体”,它是一切众生的“根本”、“本体”;而“般若”就是这个广大的“心性”和“心量”所发挥出来的种种“应用”,或者说叫做“妙用”。必须要在这个“用”中才能体会到我们这个心性的“体”,而这个“体”也必须要通过“用”来呈现,所以只有“体用结合”,两者结合,才能叫做真正的“摩诃般若”!
六祖所开示的这个“摩诃般若”,他老人家实际上是在“扒衣服”,他是在把原来笼罩在佛法头上的那层神秘、玄虚、莫测高深的外衣扒掉,把宗教的光环去掉,让佛法返璞归真,回归日常生活,恢复它本来的、该有的面目。
像六祖大师讲的这个“体用结合”——“摩诃般若”的修法原则,你们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地圆融去理解,你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准确地去善用的话,那么当你“摄用归体”的时候,“一切即一”,你生活中的所有言语动静、所有妙行妙用就都能回归心体,不违空性,了不可得;而当你“由体起用”,反过来的时候,“一即一切”,一切从空性中生起、从觉悟中生起的妙行妙用,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乃至爱恨情仇,就统统都变成了“摩诃”,变成了“般若”的现量呈现。换言之,这个时候的你,吃喝拉撒都是“般若”!达到这种境界的修行者,心量广大而觉醒,其心灵的放下或提起,来去自由,随缘无碍,这时的他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任运解脱的,“心体无滞”——在生命的任何一个层面,不管是现实层面、精神层面、还是灵性的层面,他都完全通达而没有任何障碍,这就叫做“般若”,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的“般若”!呵呵,标准很高。
诸位善知识——六祖又继续开示说:这个自在解脱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的般若智慧都是从他们的“摩诃”自性中产生、开显出来的,不是从外边来的,不是外人给的,也不是佛菩萨恩赐的,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千万不要向外驰求,不要追寻错方向了。只要大家不错解错用这个“般若”的奥义,只要大家能够善用“般若”,那么我们这颗真心广大无碍的体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在平常的日用当中,“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这是五祖当年教育神秀大师的话,大家还记得吧?六祖现在借用五祖的这句话放在这里,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拥有真正的“般若”,那么我们就能在一切境界中活得真实而解脱、觉醒而自在,永远也不会再迷失了。
能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的心自然而然地就会专注于究竟的解脱、生死的超越,自然就会放在这种与自己的身心性命切身相关的大事上,不会放在别的地方,不会再去关注与此无关的其它小事小道。很多修行人都是这样的,我们所见过的很多修行人,一旦真正明白生死解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旦真正品尝过般若的法味、自在的法喜,那么他们就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对这个世间的名利权色保持一种热忱了,他们很难再投入那种争名夺利的追逐中,去浪费时间和生命。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转化,生命观和世界观变了,意识状态变了,那外在的行为自然就会转变。像南老南怀瑾,他老人家往生前曾经写过一首诗,所谓:
万古千秋事有悲,
穷源一念没来由;
此心归到真如海,
不向江河作细流。
这最后两句,“此心归到真如海,不向江河作细流 ”,说的就是六祖的“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这两者有类似的意思。
但是六祖大师在这里提醒了,千万不要只做口头上的转变,不要一天到晚只是空谈、谈空,不要把般若和空性当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时髦,谈起来头头是道(像师父这样子),佛教的名词和术语比谁都知道得多,但是却从来没有扎扎实实地在自己的心地上去观照、去突破过,从来没有真正地下过功夫。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那种“佛油子”了——“混饭三界”的“佛油子”,看来在六祖那个时候,这种人就已经有不少了。还有像大虚这样的“混饭庸僧”,仔细一想,其实也应该算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没有碰到佛陀慈悲留下的净土法门,这辈子估计又要蹉跎了。
像这种“佛油子”,六祖形容说,就好像明明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却自称是国王或者皇帝,这根本就是在找死或者找抽嘛!对不对?所以六祖说“终不可得”,这样的人啊,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佛法实修的利益他一点也得不到,临命终时该怎么堕落就怎么堕落,该怎么苦就怎么苦。所以这种人以后千万不要说是我们禅宗的弟子——“非吾弟子”!六祖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你们不依教奉行的话,那以后出去啊,最好不要说认识我!呵呵,这是俺、这是阿拉、这是师父“小人之心”的一个理解,开个玩笑。
(55)念念之中般若藏
下面,「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大家要注意这段经文,咋一看都是很普通的开示,文字都很好理解,但这里面实际上隐藏了禅宗的一个很高难度的智慧的标准。六祖大师说:诸位善知识,什么叫做般若呢?六祖在这里先引用了教下的一个解释,他把禅宗和教下相互印证了一下。他说:这个“般若”,按照我们大唐翻译过来的经典,那个意思就是智慧——“无上大智慧”的意思。那么什么才是智慧,才能称得上是大智慧呢?
六祖马上就按照自己的修证体验,做了一个禅宗式的发挥,他说:如果修行者能够随时随地念念“不愚”,念念都能行持智慧,不起任何无明颠倒的话,那么这个就是般若行。但是问题在于,那要怎样才是“不愚”呢?什么才是“不愚”?其实这个答案六祖在前面早讲了,那就是“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如果有一念没有做到,那么这一念的瞬间,弹指就是“般若绝”,就丧失了智慧;但是如果有一念明察,回光返照,了知念头无我无得、缘起性空的真相,那么这一念的瞬间,弹指就是“般若生”,就是大智慧。
这样看来,仅仅从文字上来看,这个所谓的“般若智慧”好像也不是很神奇、不是很了不起,对吧?但是六祖大师接着就说了,我们这个世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非常“愚迷”的,愚痴而又迷惑,愚蠢而又颠倒,还死不承认!如果要用现在那个网络的语言来形容的话,那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徘徊在傻A和傻C之间——(众笑)呵呵,这个实际上是在骂人,师父骂自己也骂所有的人,这个话不好听但却是真话,这就是我们世间人的真实写照!这种愚人一般是见不到自己的内心,也见不到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的,他们就算是在嘴巴上天天念叨“般若”,但是你看他们平常说话做事就晓得了,他们的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智慧,只有愚痴!他们内心常常生起的,是“自我”和“自他”的分别念,是各种各样颠倒狂乱、愚痴执著的念头,至于智慧的念头、解脱的念头?那通常只存在于想象中!
此外还有一类“佛弟子”——这个“佛弟子”是打双引号的——他们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佛油子”,他们经常喜欢对外宣说、明示或暗示自己是有修行的,经常喜欢谈什么“般若”啊、“空”啊、“禅”啊、“打坐”啊,等等。但是他们在基础知见上还远远没有过关,根本还不具备般若正见,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空”。他们不知道所谓的“空的智慧”、“般若的智慧”、“解脱的智慧”,不知道这些统统都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只有完全了解这点,只有彻底了解这个实相的本质,这样一颗智慧的心,才可以称之为“般若智”。不过这个“智”也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同样还是不能执著,你执著就又变成“愚迷”了。
希望大家留意,六祖在这里讲的全都是很真实的功夫,很扎实的修证,他在空谈和实修之间划了一个分界线,给我们大家提了一个醒。像有的人,他喜欢把禅宗当学问,把佛法当文化,他喜欢研究文字功夫,可不可以?可以!不能说不可以。但是你想要凭这个学问,凭你的考试成绩,凭你的博士资格,凭你的侃侃而谈来得到生死解脱,那就完全不行了。禅宗的修持强调的是在自己的心念上用功,而不是在嘴巴上和语言文字上,六祖反反复复、始终直指、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要真正搞清楚,需要的不是学问,不是在文字上去钻研,而是要“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你需要的,是在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上去用功,去看清楚,这其实是最直接、最快速、最切要的。不管你有没有学问,不管你认不认识字,不管你聪明还是笨蛋,你总会动念头,总会思考问题吧?没有比“心”、比“念头”更贴近我们,更让我们熟悉和迷惑的了。
所以禅宗的修法,这个“直指人心”的修法,咋一看很高深、很难捉摸,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最适合普及,最适合所有普通人的修法。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的人来说,太聪明、太有学问的人有时候反而是障碍,“所知障”太严重的人往往是参不了禅、也念不了佛的。为什么禅宗能够在唐朝的时候盛行全国,流行于朝野上下?它的“简要直接”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种风格自然就会吸引无数的普通人,无数人因此有了开启自家宝藏、超越生死轮回的机会。
(56)老太婆的点心
再没有学问、再没有文化的普通人,一旦他“明心见性”,开悟了,他的般若智慧一旦生起、显发出来,那个犀利和伟大之处,那就不是一般世间的学问和文化所能比拟的了,远远超越。我们去看禅宗灯录的记载,什么《指月录》、《五灯会元》,那些公案里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历代祖师大德之外,就要算那些开悟的老阿婆了,尤其是唐朝的老阿婆!
这些老太婆、老阿婆、老婆婆,个个不留姓名,个个高深莫测,她们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把祖师给难倒,或者说是把祖师给点化了,实在是厉害非凡。这些老太婆、老阿婆,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不是卖包子、就是卖烧饼的,或者是卖什么的,属于比较贫苦的低下阶层。在古时候,这种阶层的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都不会太多,女人就更是没有什么读书的福报了,往往如此,所以她们能有什么学问或者说是文化啊?她们可能连大字都不识几个,但她们偏偏就是大智慧的禅宗修行者,就是凡圣难测的大成就者,犹如神龙,难见首尾,偶尔才会在历史上一露峥嵘。
其中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德山禅师买点心的公案了。德山禅师是唐朝时候的四川人,俺的老乡,他俗姓周,十几岁就出家了,出家后的德山精研闻思,所有大小乘的经论他都非常通达,可以说这是一个根器非常猛厉的大修行人,不是一般人。德山禅师最喜欢的就是一部《金刚经》,他还经常给大众讲解,由于他的学问很好,讲解生动,所以他一上课愿意来听的人就越来越多,后来他的名气也变得越来越大,大家于是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周金刚”。德山禅师还专门针对《金刚经》写了一部疏钞,他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和注释,名字很牛,叫做《青龙疏钞》;内容也很丰富,或者说是废话很多,他足足写了有一麻袋的纸,具体多厚不知道,反正他必须要用一个扁担来挑,估计超过《指月真髓》七八倍都不止。
因为德山是学教的,他是从教理入手学佛的,所以他对经典上讲的成佛解脱有多难多难,需要多少阿僧祇劫的时间,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然后才能圆满佛果……他对这个教理非常了解,也非常认同。所以他有一天偶然听到人说,南方有个禅宗,不讲学问不讲经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一听这个说法火就上来了!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走火入魔嘛,学佛有多难啊,没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你想都别想!现在这些人说什么明心见性、即心是佛,这很明显是着魔了,这些人真是可怜啊,我非救他们不可!
德山禅师很慈悲,所以他就挑起扁担出门了,他自认为是发了大慈悲心的,同时他还想要狠狠地去教训人家一顿,所以他不但挑了自己的一些行李,他还把厚厚的一大堆《青龙疏钞》也给挑上了,不嫌辛苦。他要拿这部书去破斥那些南方的笨蛋,挽救那些禅宗的魔子。就这样,德山禅师发“大菩提心”,他不辞劳苦地翻越蜀道,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就这样一路艰辛地离开了四川,来到了湖南。
那么这一天,他走着走着,经过湖南的澧(Lǐ)州,经过附近的时候,他就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克星,也是他命中注定的贵人——唐朝老太婆!当时在路边有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德山禅师看到她的时候,肚子正好饿了,所以他就停了下来要买点心吃。很正常,对吧?但是没曾想这个老婆婆生意不管,却爱管闲事,她看看德山禅师挑的扁担,就问了:师父,您这个扁担里挑的是什么呀?德山禅师就说了,这说话也许还有点隐隐的小得意,他说:我这个扁担里挑的都是《青龙疏钞》,都是对《金刚经》的注解。老婆婆一听,就说了:哟,这是有大学问的人啊!那么我有一问,如果你答得出来,那我这个点心就布施给你,供养师父,不收钱;如果你答不出来,那么对不起,还是请你到别处、到别家去买吧。
德山禅师一听就很自信地说:但问无妨——你问吧,随便问,尽管问!于是老婆婆就问了,毫不客气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您现在要买点心吃,却不知您想点的到底是哪个心啊?老婆婆一棒敲下,德山禅师一听就晕了,因为这个问题他回答不出来,而且他怎么回答都是错!你说不点吧,那就没有东西吃,点了却心心不可得,还是没有东西吃!而且老太婆的话里有话,她讲的还不仅仅是吃的问题,所以德山禅师就憋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这时才知道,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自己的满腹经纶,满肚子学问、大学问,却解决不了一个老太婆的问题,解决不了点心的问题。于是德山禅师只好乖乖地服软认错,那个老婆婆也就慈悲地给他指点了一条明路,让他去往江西的龙潭,去参访那儿的龙潭禅师。
这位龙潭禅师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德,公认的大善知识,开悟的祖师。德山禅师来到他的道场后,没有几天,就被龙潭禅师三下五除二地给收拾开悟了——多么渴望我们也碰到这样的祖师啊——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很简单,具体过程很精彩,你们可以自己去查阅灯录,师父就不多说了。那么德山禅师开悟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青龙疏钞》、厚厚的一扁担的书,全部给一把火全烧了,付之一炬。德山禅师一边烧,就一边很感叹地说了一句话,一句在后来很有名的话,他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穷尽古往今来的所有人,他们的口才再好,辩才再妙,也不过是像一根小小的毫毛放置在太虚空里;而竭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聪明才智,你再机巧、再有权谋、再有学问,也不过就像是一滴水,投入了巨大无比的深渊。言下之意,是说我们世间人所骄傲、所依仗的那些什么聪明、文化和口才,在生死面前,在自性的实相面前,这些统统都微不足道,统统不成比较,不值一提!
所以我们借古鉴今,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学“傻瓜”一点了,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小机灵、小口才太当回事儿,就算你是大聪明、大口才、大机灵也一样,因为无常到来,屁用没有!腊月三十到来,阎王老子敲门的时候,屁用没有!听得明白吗?宁可你“傻傻的”老实参禅(这个“傻傻”是打双引号的),或者“傻傻的”老实念佛,不显山不露水,真正扎实地在自己的心地上、念头上去用功,去看清楚去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益,也只有这样才是六祖讲的“般若智”和“般若行”。所谓“老实平常,是真解脱”,这种心行的本身就是解脱,就是般若,这点要义、奥义希望大家能了解。
(57)回归经典和祖师
那么,在我们汉地,目前能和禅宗这一法相媲美的,依师父看来只有一个,暂时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它和禅宗一样,都是简要、直接而圆顿的无上妙法,只不过现在的众生根器不行,少慧少福,所以禅宗是越来越难修证,而净土也变得越来越难信解了。再加上有那么多的邪师邪人,魔子魔孙,他们混入我们佛教内部,穿佛衣吃佛饭,却不依佛智而说法,反而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歪曲和误导,拼命破坏佛说的各种经典、各种解脱的法门。
你们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层出不穷地涌现出了无数的邪师邪法和邪教,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众生的恶业是越来越重,所以共业所感,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妖魔鬼怪,惑乱人间。才短短几十年,被他们祸害的人就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妖魔鬼怪相信还会继续兴风作浪,继续祸害众生,无有了期。
在他们里面,有很多都是打着我们佛法佛教旗号的所谓“佛弟子”,打双引号的“佛弟子”,有的甚至还现了僧相,顶着大师、法师,或者上师、导师的光环,有的干脆就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的转世或化身;他们也会讲什么《楞严经》、《楞严咒》,还有《法华经》、《地藏经》、《无量寿经》(当然这里指的是汇集本),此外还有《坛经》、《心经》、《阿含经》等等,他们几乎把能糟蹋的经典都糟蹋了一遍!在他们说法的言辞里面,正邪夹杂,似是而非,经常会出现妄语狂悖之处,比如随便印证别人已经开悟,印证别人已得三昧、已经证果、已经是几地菩萨等等,反正吹牛不用上税,所以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每次看到这些妖孽以凡滥圣,冒充圣人,老衲就忍不住想耻笑——但是这些大话对初学者来说,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而且由于有魔力的摄受和加持,有的邪师还时不时地就显现一把什么魔术幻术或者妖通鬼通,所以广大无知的外行初学者一看,哇,好厉害!他们就“呼啦啦”地蜂拥而上了。这些着迷的人一旦被魔力洗脑,那么很多平常看起来很聪明的脑子,奇怪了,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变成“一根筋”、“死脑筋”,变得不可理喻,愚蠢透顶,丧失了作为正常人的基本理智和分析判断能力。
像我们在香港、在国外看到的那些“轮子功”的弟子,他们拉个横幅、铺块布,就在街道上开始演戏、开始练功了。他们经常一动不动地摆个POSS,闭着眼睛……我学不出来啦!(众笑)那个状态说不出的怪异,一看就是有病,而且病得不轻,路人都躲着他们走啊知道吧?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在“弘法”,是在修“功德”,但实际上就是精神病,自己不知道而已。我每次看到这种人,心里都会觉得很难过、很可怜,但同时又很无奈!因为我知道根本帮不了他们,也劝不醒他们,你去劝他们信佛,他们会说你有病啊,你神经病,我们的教主比佛还大呢,足足大了好几圈,所以信佛干嘛?看到他们那种怜悯的语气,鄙视的眼神,你会觉得世界在崩溃,自己这么多年是白活了!
类似这种盲目迷信的家伙在我们深圳也有很多,应该说是非常多,他们拉帮结伙,势力庞大,有的还有很高的学历,很好的工作,很大的福报,很善的发心,但就是在知见上稀里糊涂,没有择法眼,没有正见和正思维!他们围绕自己的偶像,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圈子,那个李红痣的圈子就不说了,其它的像什么多杰羌、卢台长、金菩提、净空、印广、萧平实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铁杆粉丝和团体。有时候我就纳了闷了,像有的邪师,明明就是已经被国家定义为邪教的,有的是因为诈骗一直被国家通缉的,有的是被马来西亚的佛教团体公开声明表示反对的,有的是被国内外很多专业法师依法破斥、明确定义为邪见的……像这些,像这么多棒喝的声音,提醒的声音,居然都不能让某些人冷静、清醒和反思一下,有些人甚至还来狡辩,或者是自以为慈悲地来劝阻,在谈话中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逻辑思维的幼稚和愚蠢,对佛法基本知见的无知和谬误,有时候真是让人惊诧莫名,难以理解!
我以前经常会想:一个人,怎么可以愚蠢到这种程度?!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人,一个正常的人,他的心要痴傻到什么程度,才会被那些破绽百出的歪理给骗了,才会去相信那些神神鬼鬼的邪说?真是奇了怪了,百思不得其解!所以相比之下,你们这些居士还算是有福报的,你们能来龙象讲堂听经,至少不会听到什么妄语和邪见,大虚法师虽然长得黑点,心黑一点,口狠一点,但还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法师——当然,站在那些邪师和邪人的角度,在他们粉丝的眼里,大虚很有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人了,就不是什么好鸟了。
记得以前曾有一个南方的朋友,这个朋友的思维有点“二”,有一次我们聊天谈到某个佛法问题的时候,他突然就冲我很不服地来了一句: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呵呵,这句话很有意思,问得很好!它实际上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法师讲的到底是对是错”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句话去质疑和询问所有的大师、上师、法师和法王: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不管是有名还是没名的,不管是年老还是年青的!我们实际上也应该随时询问和质疑自己,我要如何去判断这位大师、上师或者法师、法王,他讲的这个“法义”到底对不对呢?这里面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内心对“神圣”的盲信和盲从拿掉,然后我们要把笼罩在对方头上的光环和头衔拿掉,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那个早已存在的、很显而易见的答案!这个答案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示过了,而我们也曾经反复唠叨过,那就是“依法不依人”!
这个“法”,当然就是指“佛法”,特指佛陀亲口说过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为“圣言量”。因为佛陀的“法”已经经过时间和无数人的实践检验,已经被证明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多余去怀疑了,只管去“依教奉行”就对了。那么,任何人,不管他是大师、上师,还是法师、法王,不管他是黑白美丑,还是男女老少,不管你有多讨厌他,只要他说的“法义”完全符合佛说的圣言量,没有邪见扭曲,没有妄语误导,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是对的,可以依止参学,这就叫做“依法”;同理,任何人,不管他是大师、上师,还是法师、法王,不管他是黑白美丑,还是男女老少,也不管你有多喜欢他,只要他说的“法义”不符合佛说的圣言量,违背经律,存在着很明显的邪见和妄语,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是错的,以后就小心点,不要再跟他学了,这就叫做“不依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难懂吧?但是就是有无数的“佛弟子”糊涂得要命!所以我们做法师的,现在才要那么辛苦,才要反反复复地大声疾呼,提醒大家一定要回归佛陀的经典,回归真正祖师的教言。像东林寺的大安法师其实也是这么开示的,他老人家也曾经多次强调,学佛修行必须要建立以“圣言量”为标准的参照系,这才是树立正见的第一步,这才是最稳妥、最正确的做法。此外还有很多真正专业的大德法师,他们也都是这么强调和引导的,像梦参老和尚、成观老和尚、济群法师、界诠法师、净界法师、法藏法师、慧净法师、本幻法师、宗舜法师、净宗法师等等,这个名单我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当然还有大虚法师,他们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发出了相同或者类似的声音,那就是呼唤大家回归经典、回归圣言量、回归“依法不依人”的古道!
只有真正把握住这个原则,我们的修行才不会出偏,才不会出错。只要彻底遵循这个原则,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任何人——当有人再问我们: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这时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说:是的!爷死!我说的就是对的!因为我说的并不是我自以为是的话,我说的是佛陀和历代祖师都曾经说过的话,我只是一个“传声筒”,我只负责把佛陀和历代祖师的教诲真实无误地转述、传译给你,你尽可以去对比和对照经典,看看我是否有胡说、有说错?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坚持说“你是错的”,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在说“佛是错的”,“祖师是错的”!这种人,不是蠢蛋,就一定是邪见入心的魔子魔孙,那么我们也就不要再和他扯了,直接拉黑了事。这是最恰当的做法,免得纠缠不清。
(58)反掌即是波罗蜜
那么,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扯得很远了。下面大家继续看经文,我们回到《坛经》的本身。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这是讲,六祖对大家继续开示说: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个波罗蜜不是那个吃的水果,这个波罗蜜也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翻成我们中国唐朝的语言,那个表面的意思就是“到彼岸”,但是内在的、真实的意思却是“远离一切生灭”。有生灭就是此岸,远离一切生灭二元,不生不灭就是彼岸。但是这个生灭是怎么来的呢?六祖说,你一执著外在的境界为真,一落入二元的对立之中,那个生灭就起来了。就像水里的波浪一样,一波一浪,一起一伏,一生一灭。
在传统文化里,古人经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山是一种静相,比喻永恒,比喻仁德;而水是动相,比喻变化,比喻智慧。一个人内心的仁爱道德,的确就应该像山一样的,巍然耸立,坚定不拔;而一个人的智慧,那就应该像水一样,无形无相、变化无穷。六祖在这里用水的波浪来比喻生灭,其实也就是在用水的变化来比喻我们人的智慧。像以前有些文人骚客,他们很喜欢用流水来比喻形容自己的心境,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种种对人生的哀叹,对命运的感慨,“如水有波浪”,这种心境就是生灭,就是此岸。但是这些浪花、这些波浪,却最终形成了川流不息、无穷无尽的长江大河,最终汇归心海,了不可得。
六祖说“著境生灭起”,你执著境界,把无常虚妄的一切当真,那自然就会“看不破、放不下”,就会有种种的不舍和哀愁,乃至种种的烦恼和痛苦,生灭来去,永不停息,那你就会自缚自绑于此岸,不得解脱。除非你能够“离境无生灭”,从此不再把任何境界当真,不再住著于任何境界上,你如果能够“心无所住”,“如水常流通”,那么你的心灵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捆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管是好坏美丑,还是正邪对错,这个时候对你来说就统统不再是障碍。这时此岸就是彼岸,秽土不异净土,生死即是涅槃!这个不二的境界,当下即是,念念即是!并不是说离开了此岸还别有一个什么彼岸,不是说离开了波浪还能有其它的水。这个意思大家能明白吗?谁明白了,就能“弹指到彼岸”,“故号波罗蜜”,反掌之间你就可以得到解脱,就可以去放松休息,去吃你的“波罗蜜”了。
其实六祖在这里又告诉了我们一个很详细的修法,这是一个可以实际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修法。所谓“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这个修法实在是太具体、太形象了,言简意赅,含义深妙,而且它还可以和《金刚经》里面的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互印证。六祖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流动流通起来,就像明净活泼的流水一样,不是死水,不要停留,不要执著,不要被任何境界或概念所束缚,这样就能超越“二”,回归“不二”。
说起来,我们一般人都是很“二”的,我看你很“二”,你看我很“二”,其实真正最“二”的就是自己,不是别人!我们在二六时中念念执著,念念当真,所以念念都是“二”,诸位都是“二”。我们的人生其实一直都在迷宫中打转,一直都在是非善恶、人我自他、取舍得失中,在这种二元对立中,说不分别吧不对,说分别吧也不对,这个牛角尖怎么钻都是错的。所以修行修什么?怎么修啊?我们也不要去外面满世界地去乱找什么密法妙法了,最现成、最贴切的密法妙法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这些看起来、看上去很“二”的念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很“二”的念头彻底参破、参透、看清楚,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个“二”和“不二”都是戏论,烦恼和菩提都是戏论,生灭和不生不灭也是戏论,此岸和彼岸更是戏论!这一切戏论,都是因“我”而生,因“心”而有,不是外来的。真把握住这点,我们就可以直入“摩诃般若波罗蜜”,就可以掌握禅宗顿悟顿超的关键,就应该知道怎么去用功了。
那么,“话说三分,点到为止”,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你们当发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一心参究,念念提持,那么迟早有一天,“反掌即是波罗蜜,亲见父母未生前”!
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我们下节课再见。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9)熏臭或熏香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十讲,上节课我们讲完了“波罗蜜”的奥义,接下来六祖大师就给我们继续开示和总结了“无上般若”的大用功德。这个祖师讲法的风格可谓是非常的简洁明快,非常利落,在他的这些开示里面,有很多都是后世禅和子经常引用、喜欢引用的名句,我们经常拿来做“口头禅”的一些经典名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经文。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在这里,六祖再一次提醒我们这些修行人要心口相应,不要在表面上装,不要像那些“迷人”一样,口念而心不行,而且所谓的“迷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不是念妄想,就是念是非,那种“自我”和“分别”的妄心妄念特别重,自己还不觉察,所以毛病很难改、无明很难消就是这样,“迷人”很难有觉醒不迷糊的一天。大家拿六祖的这个话来对照一下自己,我们是“迷人”?还是“觉人”啊?诸位大德,恐怕答案很明显,所以大家要自己警惕了。
然后六祖总结以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所有开示,他说“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言下之意,是说这个般若的妙法和般若的妙行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东西。“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你只管去参、去悟、去修、去行,那自然就是这个“真性”,就是“般若”的真实流露,不是别的。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脱胎换骨,一定要把脑袋、把心都换了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所谓“一切现成,当下即是”,迷悟圣凡,就在一念之间。所以六祖接着就开示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就是这一念,就是我们现在虚灵不昧的这一念,这就是一切生命生死轮回、生灭来去的根柢,这就是万法的源头!
如果我们不在这“一念”上去修去悟,或者我们离开了这“一念”去修什么别的东东,比如搞鬼搞怪,或者见光见神,或者去追求心灵投射创造出来的各种微妙的禅定境界,或者把心力放在外部世界去穷究物理,并以此为道,以为这个就是真理,从而忽略了对我们自身心念的觉照、洞察和超越,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凡”,就是外道甚至是邪道、魔道。如果我们在这“一念”上悟了、修了、行了,那么弹指一瞬间,我们就可以突破“小我”的局限,“自身等佛”——就在我们看清楚这“一念”实相的瞬间,就在我们不迷的瞬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智亦无得”,乃至“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心经》的原话。这时我们那个觉悟解脱的本来状态,本来无缚、本来无染的生命状态,就在那弹指一瞬间,其实和诸佛并无差别。了解吗?能观察得到、能看得到这点吗?
只不过地球人都知道的,我们凡夫基本把握不到、甚至根本觉察不到自身会有“等佛”的那一瞬间,因为那一瞬间还真的就是一瞬间,就是在一念之间。我们一念之间无我无得,就能“自身等佛”,但是下一念、下两念、下三念呢?我们又很自然地绕回了凡夫的习惯状态,回到了“坚固妄想”和“认假为真”的业力之流。用一个专业名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叫做“无明习气”——我们的身口意造作的那个力量,无始劫以来,天长日久,一直都在重复错误、重复错误、重复错误,一直都在强化无明、强化无明、强化无明……久而久之,这种错误和无明就“习惯成自然”,变成了我们本能的一部分,烙印在DNA的遗传密码里,生生世世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说话方式,我们的姿势动作,乃至我们的形体相貌,我们的命运际遇等等,一切都受到这种“无明习气”的影响,或者说是“塑造”,这个完全是自作自受的。
这个力量的本质,这个造作“贪嗔痴”、造作“生死轮回”的力量的本质,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它和诸佛菩萨“勤修戒定慧”、“涅槃得解脱”的那个力量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同一空性,了不可得。我们凡夫利用这股“无中能生有”、“真空能生万法”的力量,不断地去重复“贪嗔痴”的错误,去强化“小我”的无明;而佛菩萨呢正好相反,佛菩萨善用这股力量来“熄灭贪嗔痴”,“破除一切执”,不断地去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因果结局,主导它们的力量其实是同一个,是同一回事,了解这意思吗?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过程的话,那么它们都可以叫做“熏习”,就好像是熏臭或者熏香,一个人在臭味或者香味里熏久了之后,那么他的身上会怎样?会自然而然就会染上臭气或者香气,可能他自己闻不到,但是别人一闻就很明显,这就是“熏习”的道理。像我们凡夫熏习出来的那往往都是“臭味”,不是烦恼就是痛苦,最终也只能是这些,没有别的;而佛菩萨熏习出来的那就不同了,“因”不同“果”就不同,那绝对是香光庄严,绝对是自在解脱。所以我们佛道通途的修行,从某个角度来讲,其实就是要用佛菩萨的那种“正确的熏习”,来取代我们凡夫那种“错误的熏习”,把这个力量用对路、用对方向就OK了。
(60)差别只在一念间
只不过这个还只是通途的修法,虽然没有错,但是要慢慢地把我们“熏臭”的身口意习气改为“熏香”的身口意习气,要慢慢地重新熏染、重新改善,那个水磨功夫可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以这是渐修的路子,不是“教外别传”的禅宗,不是顿悟顿超的禅宗。如果是禅宗,那会怎样?我们看六祖大师的开示,他老人家非常直接,他非常不含蓄地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个完全是大白话嘛,完全是毫不打折地直指,还是那种毫不含糊的风格,六祖大师一贯的风格,而这个就是禅宗的见地,不二的见地——“一切别无别”!
听得懂吗?这个意思能听明白吗?“一切别无别”——一切看上去差别很大的、很“二”的境界,其实在本质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不二的境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这个无垠的宇宙里(讲大一点),还有什么是比凡夫和佛陀、比烦恼和菩提、比生死和涅槃看上去差别更大、更“二”的?有没有?没有了,对吧?但就是这么天差地远,这么“二”的两大类境界,在祖师的眼里,在彻悟自性的人眼里,它们却完全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或者说,“差别只在一念间”!
当我们迷迷糊糊、念念颠倒的时候,那么我们就是凡夫,就是不折不扣的业障,不会是佛!我们的脸上不会凭空开出朵花来,明白吧?但是当我们一念觉悟,一念清醒,这个时候的我们就和凡夫不一样了,我们会和诸佛一样,“同一鼻孔出气”!这时的我们虽然还长着一个凡夫样,没有三十二相——这个倒是没办法顿超的,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虽然我们的外相不如佛,但是我们的心性,我们那个觉醒而无执的圆满心性,这时就已经呈现出它本然的状态了,那就是“真如”、就是“佛”,就是和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的“自在天真佛”!这个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它都不是!像你们长这么白,师父长这么黑,你们贪欲多,老衲嗔心大,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佛”!是不可定义、不可测度的“佛”!
这个是绝对的大实话,不是什么妄语狂言。凡是能够把自己的念头搞清楚,能够在一念之间开悟的人,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么一个事实。而且他们还会进一步地发现:那些从前因为迷执境界而造成的种种烦恼痛苦,在现在看来,其实都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可以觉悟和唤醒心灵的菩提种子;从前那些被视为障碍、被视为垢秽而加以排斥的污泥,现在却变成了可以滋养莲花,可以盛开美丽的沃土。所以“烦恼即菩提”,其中的差别只在于“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就在这一念之间,那个迷悟凡圣的境界就截然不同了。
在唐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禅和子,他向当时法眼宗的创派祖师法眼文益禅师请教说:“如何是佛?”要怎样做才能是佛?要如何修才能成佛呢?问题是这个“佛”——这个“佛”是能人为造作、是能刻意修出来的吗?所以法眼禅师看看他,就告诉他说:“我说出来、说实话的话,恐怕你会信不过。”那位师父一听,就很坚定地说:“和尚您是天下公认的大善知识、大德祖师,不打妄语,我怎么会信不过呢?”于是法眼禅师就说了:“你信得过,那我就坦白告诉你——你,就是佛!”这个话音刚落,那位师父立马就开悟了。这是信心具足,因缘已到,所以才会一闻法语,一言契入,弹指得见自家宝藏。原来这个“佛”是人人现成、当下就是的,不历阶级,不假修证,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般修行的人,往往就差这么一点,就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不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祖师讲“凡夫即佛”、“你就是佛”,对吧?师父可以把佛堂的镜子借给大家照照,你们有谁觉得自己很像佛、就是佛的?请举手。某些人一看到祖师的这句话就很兴奋,呵呵,先别急着自我肯定,我们看经典闻思的时候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只看上句不看下句。祖师明明讲了,我们要“一念了悟”才是“佛”,乃至念念都要了悟才得究竟,那么我们悟了吗?我们凡夫的实际情况是,我们不但“前念迷”、“后念迷”,乃至“后后念”也迷,所以我们怎么会是“佛”呢?就算我们鹦鹉学舌,我们能把佛经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还自以为理解了,自以为明白了,就算我们能大声地宣说“凡夫即佛”——拿着喇叭,你可以对着广场上、对着大家大声地吼叫:“凡夫即佛!我就是佛!”估计会收到很多香蕉皮。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还是“迷”的,而且迷得一塌糊涂!这个“迷”还更微妙、更难觉察、更难拔除了。有很多人,很多喜欢禅宗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堕入“狂禅”、“狂慧”,堕入“邪禅”、“邪思维”的陷阱,自害害他,就是在这点上犯了错误,缺乏基本的自我反观和自知之明。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解了祖师的意思,这个经文的奥义,我们正反两面都要深入去看,思考问题必须要很全面才行。
(61)无念的真义
下面,「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是对上来所说般若修行的一个赞叹和肯定。六祖说,这个无上广大的般若智慧直达彼岸的解脱法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它是排名第一的最尊贵、最上乘的修法,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了,没有比它更超越的了。这个修法能够引领我们到达“无住无往亦无来”的涅槃境界,不生不灭,自在解脱,三世诸佛都是从这个般若智慧里面出来的,都是因为这个般若智慧而得到成就的。所以我们也应当善用这个无上的大智慧,用它来打破我们对五蕴身心的执著妄想,来突破这个世间一切烦恼尘劳的束缚。“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这样去依照般若智慧好好修行的话,就能决定成佛!没有不得解脱、不成佛道的,这是六祖的保证,也是他老人家自己亲身实践后的深刻体悟。
从此以后,那个源自于小我、无明、还有虚妄分别错觉的“贪嗔痴”三毒,就会很自然地转化成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戒定慧”三无漏行,乃至转化成为六度万行。按照唯识的讲法,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这个生命的内在品质已经完全变了,这样就能在一种毫不刻意、没有任何颠倒造作的状态中,去广利人天,圆满无上道。
接着六祖大师就进一步开示说,诸位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还能够由一般若智而契入真空法性,然后开发出八万四千无量无边的智慧,开发这么多智慧干什么?何以故?因为我们众生每个人都有八万四千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尘劳就是烦恼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所以修行者就必须要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应的智慧来对治尘劳,突破烦恼。如果没有这些烦恼尘劳,这些烦恼尘劳统统都被破除消失掉了,那么我们本具的智慧就会恒常显现,自性的光明就不会再被障碍。像六祖描述的这个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亲身实证、亲身检验的。
那些能够彻底了悟这个法门的修行者,他们证入的,是一种被六祖形容为“无念、无忆、无著”的大自在境界,二六时中,不起任何虚诳妄想,不起妄念。他们善于运用自己证悟开启的这个真如本性的伟大力量,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一切法,洞察诸法无我无生——在看到这个诸法实相的同时,就能“不取不舍”,因为不会再被种种因缘幻法所迷惑了,所以修行者在面对境界的时候,他可以心明如镜,心光朗照,他自然就能不做任何爱憎取舍的分别,当下超越!这就是所谓的“见性成佛道”,这个“见性”和“成佛”的可能性,存在于我们生命流转的每一个刹那,存在于我们念念相续的每一个瞬间,所以说开悟难吧,它非常难,说开悟易吧,它也非常易!关键就在于六祖前面讲的那个“一念了悟”,我们在每一念上是迷是悟?这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大家在这里要注意这个“无念、无忆、无著”,六祖说的这个“无念”和他在前面呵斥的那种“著空”、“无记空”是不同的,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有很多人“依文解义”,错解了六祖讲的“无念”,以为“无念”就是“无想”,就是没有思想念头,那修行就会歪到阴沟里去了。六祖和禅宗,千百年来,就是这样被很多人给活埋的,而且已经被活埋了不知道多少次!希望大家切记,六祖在这里讲的这个“无念”,不是什么“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的意思,不是不思不想、一个念头都没有,就像木头石头,像死人一样!如果修行修了半天,修来修去,却修成了这个傻样,那岂不是个笑话吗?
所以这个“无念”它指的是念头的实相——我们每个念头都是即有即空,即念而无念的。念头的本质是空、是无,所以念念本来“无念”,念念本来无我无所得。真悟到这点,则念念清净常流,念念“本无所住”,念念无挂无碍,念念不取不舍,念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念“能生万法”,念念回归法性……所以六祖大师和后来的许多祖师,他们提持的这个“无念”,是开悟后的一种自然如是的本来境界,本来无念,本来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解了。
其实六祖大师对这个“无念”的真义,他自己在《坛经》的下面就有开示,大家如果能够结合上下文全面来看,那就不会被搞迷糊了。像六祖大师他自己在下面就是这么开示的,所谓“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他又说“无念者,于念而无念”,还有“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前念不生,后念不灭”……等等。所以六祖讲的这个“无念”,绝对不是什么念头都不起不动了,这是很显然的。这个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修法窍决,不知道你们意识到没有?这个修法它既区别于凡夫的念念无明,又区别于外道的“无想”禅定,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要多花点心思,要把这个“无念”的奥义给琢磨透了,相信以后对你们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知见一透、知见一正啊,那么行持立刻就会有改善,修行的境界立刻就会有不同,不信你们大家可以试试看。
(62)愿持金刚无上道
下面,「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这里六祖开始卖广告,他老人家向我们隆重推荐了一部修行悟道的宝典《金刚经》,就是《金刚经》!他自己就是因为这部经典而被接引学佛的,最终也是因为这部经典而得明心见性,彻底解脱,所以他受益良多,那么感恩欢喜之下,他老人家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同得法益,都能像他一样得到了悟和解脱。六祖大师就说了,诸位善知识,你们如果想要进入诸佛的甚深法界,体悟无上的般若三昧境界,那么你们就必须要依法修行,要依智慧而修。
六祖在这里给我们大家推荐的修法其实很简单,不复杂,一点不罗嗦,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持诵《金刚经》!这部经典里蕴含了佛陀无上圆满的大般若智慧,所以专一精勤地持诵这部经典,或迟或早,“即得见性”,就可以明心见性,了达诸法实相,得到究竟的解脱。《金刚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因为佛陀在这部经典里明确讲了,“此经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佛陀对这部经典的赞叹和加持,那是我们凡夫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无法形容,“莫能具说”,六祖也没有办法说得完满。所以我们大家要有信心,只要带着信心,依教奉行,老老实实,不耍花招,不贪多贪快,就这样每天去持诵《金刚经》就对了,绝对可以得到真实的、无比的大利!
像历代以来,因为持诵《金刚经》而得感应、加持、消灾免难、乃至开悟解脱、往生净土的人,那真的就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多得不得了。大家得空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金刚经》感应事迹200例”,这是印光大师当年鉴定过的,可信可靠,内容非常殊胜,你们可以去找来好好看看,相信可以增上你们对三宝、对经典的无比信心。这里师父随便从里面找了两个案例和你们分享一下,大家“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就能知道《金刚经》的威神到底有多了不起了。
据记载,宋朝的时候,在浙江湖州的城南,有一个姓陆的屠夫,他是专门杀牛杀羊的屠夫。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出家僧人来到了他的家门口,说是要教化有缘人。这个陆屠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僧人就告诉他说,你杀害牛羊无数,如果不改行的话,那么你后世必定会堕落成牛羊被人宰杀。因为你过去世曾有善根,所以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赶紧持诵《法华经》和《金刚经》,这样你的恶业才能消除!说完这个僧人居然就凭空消失不见了。陆屠夫一看,吓了一跳,他的心里立刻就醒悟了。呵呵,看到这种突然不见的人,谁不醒悟那就太笨了!于是他就开始持斋、戒杀,还描绘了一幅西方三圣像早晚供养,还每天持诵两部经典——《法华经》、《金刚经》——忏悔杀业,回向给过去他所杀害的所有众生,并且发愿能够早生净土。这个陆屠夫的根器、福报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般人根本不会像他这样“闻过即改”,所以因果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那么陆屠夫这样修行修行,到他八十一岁的时候,他就提前半个月遍约亲友,把大家都找来了,叫大家来给他送行。那一天是十一月初九,陆屠夫就准备了很多素食给大家享用,脸上一直乐呵呵笑眯眯的,看不出一点有恙的样子,然后他就沐浴身体,洗完澡后就端坐着,给大家念了一首偈子,偈曰:
五十余年离杀业,手抛刀秤暗修行;
今朝得赴菩提路,水里莲华火里生。
念完就一笑往生了,他是坐着走的,这个修行很了不起!
那么再讲一个案例,还是宋朝的。当时在苏州有一位姓朱的进士,知识分子,那个身份和层次要比屠夫高多了。这位朱进士平生只学习过儒家的东西,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佛法,不知道佛法是怎么回事儿。那么他有一天就很偶然地去到一个寺院里游玩,然后正好就听到有法师开讲《金刚经》,于是他就在那里驻足听了半天。当他听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听到这四句经文的时候,他莫名其妙地觉得欢喜无比,所以他就想找个时间把全部经文都拿来研究研究,产生兴趣了。这样过了几天之后,他突然在午睡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梦,一个非常清晰的梦。他梦到自己跟在几个人的后边,一个青衣人押着五个人,他就跟在后边,走了两里路左右,来到了一条大街上,然后就走进了一户人家。在这户人家的厨房里,就有一大桶汤,那五个人就都过去喝汤,朱进士迷迷糊糊地,他也想过去喝两口。这时那个青衣人就拦住他了,还对他大叫道:听佛法的人,不得喝!朱进士一下就惊醒了。
醒来后心里很不安啊,于是他就按照梦里面的记忆,走过两里路,找到了那条大街,然后还真看到了一户人家,就和梦里所见的一模一样。朱进士就去叩门,然后就去问,你们厨房里是不是有什么事啊?那家人就告诉他说,我们厨房里刚生了六只小狗,其中有一只已经死了。那朱进士一听,浑身战栗,恐惧流汗,后怕得不行。他心想:我如果不是前两天刚巧听闻佛法,那么今天我就要进入狗胎了!所以他从此皈依三宝,发愿专门持诵《金刚经》,就这样修行了一辈子。到他八十九岁那年,也是提前通知大家,八月十五来聚会。当他和大家一一道别后,朱进士就干了一件很稀奇的事,他居然爬上了自家后花园的大树,要知道他当时已经是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了,居然还能上树!他站在这个树上就给大家说了一首偈子——以后临往生要走的时候,大家记得哈,都要说偈子!(众笑)呵呵,这是潮流、是时尚——他就给大家说了一首偈子,偈曰:
八十九年朱公,两手擘破虚空;
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说完这位老爷子就从树上跳了下来,没摔跤哦,他立得稳稳的,然后就这么站着往生了!真的是干脆利落,潇洒之极,据说当时看呆的人、被震撼的人、被度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种示现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那么,这两个案例讲完,师父觉得已经不需要再多余说什么废话,加什么评论了,所谓“狮屎胜于熊便(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我们懂得见贤思齐的话,那么以后该怎么做,我们心里自然就会明白。建议大家除了持诵《金刚经》这样的大乘经典之外,平常还可以结合持名念佛法门,多多念佛,回向净土,坚定求生,这样我们的生死解脱就肯定不会有问题了。
(63)小根的障碍
像这个法门,按照六祖的说法,这是“最上乘”的修法,是讲给那些“大智”、“上根”之人听的。凡是具足信心,能够依法去修持的人,就是六祖讲的那种“大智”和“上根”。所以“法”必须要“对机”才行,大法必须要对大根器的人来说,否则“媚眼抛给瞎子看”,那就白费功夫了。像那些小智小根的人,他们就算听闻了这个无上妙法,心里往往也是不会相信的。何以故?为什么?六祖在这里就说了一个比喻,他说:就好比是天龙下雨,这个雨是大雨暴雨,下得太大就把整个阎浮提世界都给淹没了,所有的城市乡村聚落,都被大雨大水给冲毁,房子漂流在水面上,就像是漂着一片小小的草叶。这是说那些小智小根的人,他们不堪接受大法,他们一听闻大乘了义的般若法门,以往内心所固执的一切就统统都会被摧毁,就像大雨摧毁世界一样,这完全超过了他们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所以他们会很害怕、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所以小智小根的人很难搞就是这样,他们的容器就这么大,心量智慧就这么大,没有办法!
但是“大智”、“上根”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听闻大法,就能很快地完全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的心量和智慧都很广大,就像大雨下在大海上,那就一点事儿没有,大海照样是不增不减的,再大的水量也不怕。所以如果是大乘人乃至最上乘人,他们一旦听闻到这部《金刚经》,那就能心开悟解,明白其中的奥义,他们很快就能了知自己本性中本来具有的那个般若智慧,然后他们就可以很灵活善巧地地去运用这个智慧的力量,以此来观照万事万物,洞察万法真相。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这个智慧并不是从《金刚经》的文字中得来的,《金刚经》只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开启这个智慧,但是智慧的本身并不是文字,非关文字,不假文字。就像前面比喻里讲的雨水,那个雨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天空的原因,而是天龙兴雨,是龙王导致的。所以我们的智慧就像这雨水,全部都是来自于自性,来自于本心,不是来自于语言文字,这点大家要牢记!
那么,这个龙王导致的雨水,它能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都能得到滋润、得到利益,而且最后“百川众流”,或迟或早,都会“却入大海,合为一体”。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众生本性之中本具的那个般若智慧,其实不管是大智小智、上根下根,大家内在埋藏的宝藏其实都是一样的,到最后也都会开发开显出来,不过是迟早的差别而已。一切都会同归毗卢性海,同入不二法界。所以我们这些小智小根的人不要失望,更不要绝望,我们只要按照六祖大师讲的,好好持诵《金刚经》,然后再按照大虚法师讲的,好好念佛,那么或迟或早、终有一天,我们就可以开启自心自性的般若宝藏,亲见自家珍藏——这是绝对可以预期、可以预见的,不是忽悠,不是妄想!
但是,如果你是那种没有信心,然后邪见又很重的“小根之人”,那么你想要开悟见道,想要解脱,那恐怕就要费点功夫了。下面六祖就针对这种“小根之人”做了一个特别慈悲的开示。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是说,这些小根之人他们听闻六祖讲的顿教大法,就会像小草小树碰到大雨,那会怎样啊?那就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他们的善根智慧不但不会增长,反而因为他们怀疑诽谤的缘故,搞不好他们的法身慧命还就此被断送掉了!其实小根之人他的“银行存款”,他的自性宝藏,他的智慧慈悲,本来和所谓的“大智之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他们为啥听闻这个圆顿法门却不能开悟呢?
六祖说,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邪见障碍太重,烦恼的根柢执著太深的原因,每个人可以自我反省、检查。就像有一片很庞大厚重的乌云,可以把整个天空、把太阳都给完全遮盖住,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缘,比如没有什么大风来吹动的话,那么这个阳光就再也不会出现、再也看不到了!其实这个般若智慧的“太阳”只有一个,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大小区别的,但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灵有迷有悟,乌云有厚有薄,所以这个智慧的光明它显现的程度才会看上去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不同。
按照六祖的讲法,那些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把外物当真,虽然想修行却又向外驰求,喜欢向外去寻找佛、去寻找偶像崇拜的人——这种人,不能了悟自性的真谛,那就是“小根”,就可以被定义为“小根”!而那些明白顿教的宗旨,不执著外在的修行方式,“但于自心常起正见”,能够在内心深处常常生起中道的智慧、中道的正见,不受一切烦恼尘劳的染污、影响,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见性”,这种人毫无疑问就是真正的“上根”。按照这个标准,那我们基本上都是下根小根,不用客气,大家都是当之无愧的下根小根,我们自废武功久矣,早就不是武林高手了。像我们这种“心灵的残疾人”,一旦当久、当惯、当麻木了,那我们往往就会沉溺其中,甚至乐在其中,那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变态的、不会觉得自己是有病的了。其实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一个病人,不过是轮回生死中的业障鬼子,要想看到出头之日啊,除非我们能够按照六祖大师讲的,遵照六祖大师开的药方——好好吃药!也就是好好修行!必须要这样才行。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算是修好了呢?修好之后又如何?六祖大师就说了:修行者要能做到“内外不住”,这颗心不执著、不住著在内外的任何境界上,那么他就能“去来自由”,他的生死来去就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就不再受到制约了;更进一步,如果修行者能够断除自心所有的迷执,乃至断除对这个“心”本身的迷执,那么他自然就能像佛菩萨那样的,彻底通达,恢复“本来无碍”的那种生命状态。所有能够依法如法去修此妙行的人,他们最终达到的境界,就像《金刚经》里描述的,“同于诸佛”,“本无差别”,这是可以拿《金刚经》来相互印证的。如果你修对了,那么你的所知所见就会和《金刚经》里佛说的一样,如果不一样,那肯定就是你修错了,没有二话!这点大家要晓得自我检验、反省,要谨慎留意。
那么今天的时间好像到了,我们这节课里讲的“无念的真义”,还有修行上的一些心法窍决,那都是原则、法则性的东西,希望大家都能够完全吃透,然后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修行中去,打成一片,这样师父才没有白费唇舌,才没有白忙活了。希望大家慈悲,给师父一点可怜的成就感。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见。阿弥陀佛!
(64)一口吞尽西江水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十一讲,欢迎大家为法而来!有的是为礼物而来……我们这样追随六祖大师的脚步,已经是越来越深入自性般若的法海——深入法海——在这个浩瀚无涯的心海上,幸好还有祖师、还有佛陀,他们犹如明灯,犹如大船,在给我们照亮前路的同时,还承载我们安全地到达彼岸。不知道大家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没有继续迷失啊?是不是还像以前那么糊涂啊?还是说越来越清晰明确?师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后者。
前几天有居士问我:师父,我们学禅宗、学般若,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呢?呵呵,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们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疑问?你们隔三差五的,每个周日都跑到梧桐山、跑到龙象讲堂来听经,大老远的,你们图的是什么?你们觉得听了这么多节课,对你们有什么用啊?对你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好处?我们说得实际一点,说得俗一点,如果没有“好处”,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来听经啊?对不对?
实际上,说实话——说大实话,如果要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个学佛听经还真没什么用!还真没什么好处!它貌似并不能很直接地给我们带来很明显的经济效益,你般若学得再好,又不能马上中彩票,也不能立马涨工资,好像我要买车买房买奶粉,我要养老婆养孩子养小三,我需要的是Money,而不是般若!我要发家致富,顺便下地狱滚油锅,我需要的是“坑蒙拐骗,厚黑无耻”这八字真言,而不是般若!我要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我需要的是权谋、军队和广大的城管好汉,而不是般若!所以我们学佛、学禅、学般若有嘛用?不但没用,这个禅和般若不但不能帮我们挣钱养孩子,它反而还会帮倒忙哦!它搞不好就会摧毁我们对挣钱、对美女、对房车、对海边别墅,乃至对这个世间和五欲的一切执著!
所以对那些喜欢做梦、还不想觉醒的人来讲,这个佛法和般若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别人睡得正香呢,做梦做得正兴致勃勃的时候,你去告诉人家:“这一切都是假的,你正在做梦,赶紧醒来吧!”可别人觉得自己的房地产很真实啊,老婆孩子也很真实,欢乐和痛苦更是真实,哪里有假?哪里像是在做梦?你想要我放下这一切触手可及的“真实”,去追寻那个虚无缥缈、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的“般若解脱”?你没病吧?
所以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在一般世间人的眼里,我们才是不正常的,我们才是古里古怪有问题的人!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有经验的师父都知道一个道理——接触人多了嘛——我们做法师的基本都知道,只要碰到这种人,只要碰到这种还喜欢做梦、还沉溺不舍的人,那就不要谈觉醒!不要浪费时间!这类人属于人群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地球上的总人口如果是七十亿的话,那么这类人大概要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按照世间法的标准,这类人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那种聪明绝顶、或者才华出众、或者福报很大的人,属于人群中的佼佼者;但是如果按照我们佛法的标准,按照般若解脱的标准,那么这类人就不是最理想的根器了,他们统统都可以归类为“小智小根”的范畴。上节课六祖大师也是差不多的看法,也是这么讲的,很多祖师亦复如是。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了,我们学佛、学禅、学般若有用吗?对一般世间人来说,完全没用!但是世间人觉得很有用、所以拼命追求的那些“财色名利”、“知识学问”,一到生死关头就没用了——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一到生死关头这些就统统没用了!一丝一毫也帮不上忙、也带不走,这时唯一有用的只有般若、只有佛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佛、学禅、学般若有用吗?它们的确没有那些“小用”,它们只有“大用”——彻底超越生死、彻底觉悟觉醒的“大用”!这种“大用”的智慧,“大用”的妙处,只能对那些“大智上根”的人说,只能对那些“不想再做梦”的人说,否则“瞎子点灯”、“对牛弹琴”,那就白费功夫了!
呵呵,这样一分析,貌似诸位来听经的那都是“大智上根”,特别是那些每堂课都不拉、每堂课都能慎思明辨、每堂课都能树立正知正见的人,师父觉得你们真的是很了不起,你们真的都是“大智上根”!因为你们如果不是真正懂得佛法和般若的价值,你们如果不是真正的“大智上根”,那么你们是不可能有兴趣来听师父讲《坛经》的,你们就算是偶尔听到一堂两堂课,那也不会坚持下来,因为像《坛经》这样的了义法宝,一般“小智小根”的人是根本接受不了、理解不了,也承载不了的。像《坛经》这样的了义经典,讲解它,有点像是要把整个大海的海水全部都倒给你,你如果根器不行的话,那你很快就会被淹死掉了,你就会想要逃避;但你如果是真正的“大智上根”,那么你就会把全部的海水一口吞尽——你就会有这样的气魄和心量!
像唐代最著名的有一位居士大德,叫庞蕴庞居士,他去拜见马祖道一的时候,他就向祖师请教说: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马祖大师就回答他说:等你一口吞尽西江水,我再告诉你!庞蕴一听当下就彻悟了!这个公案是啥意思啊?很多人看这个公案,可能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理解,但是其中至少有一个意思,是指修行者如果没有“一口吞尽西江水”、乃至“一口吞尽大海水”的心量和气魄,那是不可能参禅悟道,不可能得到真正解脱的。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祖师在这上面的机锋所指,那我们就不要再小里小气的了,我们要拿出敢于担当的智慧和勇气,既不骄慢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佛性”,终有一天,我们也能像祖师那样的,彻底掌握自性般若的“大用”,纵横自在,不再有迷!这就是来听经、来学禅、来学般若的“好处”,希望大家能了解。
(65)无字天书和善知识
那么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坛经》的本身,虽然未来的这个可能性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所以我们还是要先老老实实地闻思经典,把基础打扎实了再说。大家看经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六祖大师的这个语言表达,可以说是非常的浅显易懂,这个文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古文”,但要是搁在唐代的话,那估计也就跟大白话差不多,一点都不难懂。
六祖在这里就开示说,一切的佛经(这个“修多罗”简单讲就是“经”的意思,这是印度梵语的发音),不论是大乘小乘,不论是十二部体裁的什么经典,那都是因为有了世间的芸芸众生,才有可能建立显现;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根器的众生,佛陀才会分别宣说了不同的、针对性的法要,开出了各有特色、但又一脉相承的“药方”。那么,什么叫做“因智慧性,方能建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众生的智慧根性有深有浅,自己造作的烦恼无量无边,难以解脱,所以佛陀才针对性地开示了同样无量无边的妙法。我们众生有一个烦恼,那么佛陀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解脱之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转化。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菩萨。按照六祖的讲法,这个愚人一转之间,“忽然悟解心开”,那就和智人没什么差别了。六祖大师好像恨不得让我们所有人都能立刻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他老人家一再地强调:不悟的话,就算你本来是佛,但现在也只是个众生;你如果能一念了悟,那么当下众生即佛,无二无别。“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这一切万法,不管是众生法还是佛法,统统都在我们的内心,不在别人家里,所以为什么我们还要向外驰求啊?为什么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顿悟真如、去顿见本性呢?
说起来,这个其实是我们众生共通的毛病,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宝藏,不知道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一般人的习惯是向外、向远方去寻找,不晓得回过头来多翻翻自己这本书,很多人都喜欢千里迢迢地跑到外面去乱拜师,然后再乱求什么秘法、大法、无上密、大灌顶……结果能认真修好、能坚持修下来的没几个,最后还是要回到内心,还是要自己去解决最朴素的“自我”的问题!有一首歌怎么唱来着?《驿动的心》,“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所以聪明人就不要再瞎折腾了,六祖在本经这里也是处处强调这点,他老人家还引用了经典上的几句话,比如什么“《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还有“《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几句经文的意思,都是要我们回归自心的本性,那个圆满的佛道和令人“豁然”的智慧都隐藏在我们的本心自性里,不假外求。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我们自己心灵的价值,要多研究自己这本无字天书,不要用错了功夫,搞错了方向,那就很可惜了。
下面,「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六祖在这里讲到了善知识的作用,非常重要的作用。六祖说自己在五祖那里“一言顿悟”之后,他并没有歇着,并没有从此就“一劳永逸”,躺到山里享福了。在他还没有顿悟的时候,五祖大师是他的善知识,对他的成长帮助很大,那么等他顿悟以后,六祖就成为了我们众生的善知识,薪火相传,弘扬教法,孜孜不倦。
六祖大师的确是一位非常难得的真正的过来人、明眼人,他针对那些上根的人,告诉他们要“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自己搞掂自己、自己看清楚自己就行了;而针对下根的人,针对那些暂时还不能自己了悟的人,六祖则告诉他们说必须要“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必须要依止某位外在的“大善知识”,必须要依止这位“大善知识”开示的解脱正路去修持,否则很容易就会走歪。像这样的“大善知识”往往都是有大因缘才会出现的,他们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开示”化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帮助众生见到自己的涅槃本性,所以这样的老师是非常珍贵难得、非常稀少的。一般人如果福报不够大,福德因缘不具足的话,那是不可能碰到这种“解最上乘法者”的,就算碰到了也不会有信心依止。像我们佛教里经常说的,“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闻”,那种“解最上乘法”的“大善知识”就更难遇见了。像这样的好老师绝对不会数量太多,但也不会完全没有,我们能否遇到并且认出来,那就要看各人的善根福德、悟性根器了,不可强求。
这个所谓的“大善知识”为什么这么重要啊?六祖说了,因为“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把自己本有的觉悟之心启发出来,才能让我们成就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虽然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我们的心性中是本来就具足具有的,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能自己了悟和实证到这点,所以必须要去请求善知识的开示和指导——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否则“瞎子摸象”,盲修瞎练,那就不知道要摸到猴年马月了。这里我们大家都要自我反省一下,我们那颗尊师重道、寻求解脱的心,是否真实而迫切?我们对善知识、对智慧觉悟是否真的有一种恭敬渴求之心?所谓“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我们很多人修学佛法多年、放生吃素多年,为什么还是世出世间皆有障碍,福德智慧都有缺憾,而身心逼迫常不自在啊?这往往就跟我们对待善知识的态度有关了,不管是大善知识还是小善知识,我们的心里常常都会生起各种邪见、疑谤、恼怒或者迷乱的心行,自己把福报折损了都不晓得。
讲到这里可能我们大家、包括师父,我们都要忏悔!因为是凡夫嘛,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多生多世那么漫长的时间里,都曾经疑谤过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识,我们再不趁着现在清醒赶紧忏悔的话,那么等今生今世的这一点人天福报享完,那我们很可能就要堕落恶道了!所以必须要深切地忏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个无上的念佛法门,才能摄受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颠倒凡夫,不尽惑业而生净土,得到解脱。所以这是非常宝贵珍贵的教法,非常了不起的修法,希望大家能了解。
师父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对绝大多数的初学者来说,希望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自知之明,我们千万不要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天才,更不要指望自己是祖师再来、或者佛菩萨再来,知道不?我们是凡夫,是初学者,甚至是外行,那就要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暂时还不明白修行的真实义,那就要发大心、发大愿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去参学、去求教。这个发心清净很重要,不然搞不好你就会碰到很多卖假药的,自欺被人欺,那个上当受骗就很麻烦了。大家要牢记一句话,“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朝错路”,这个亲近善知识一定要懂得“依佛依法”去仔细分辨,否则我们一旦自己眼花眼瞎拜错了邪师,被邪知邪见所误导,那就万劫难复,后悔也没有用了。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分辨善知识和恶知识以及正见邪见的标准,仅供参考:
第一,那些引导众生去心外求法、心外求佛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二,那些喜欢妄言神通境界、乱讲神鬼故事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三,那些妄语造神,公开说自己比佛陀还厉害,或者说自己是佛菩萨化身、是祖师再来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四,那些引导众生对他进行自我崇拜和偶像崇拜,不引导众生回归经典和祖师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五,那些引导众生坚固我执、强化法执、自赞毁他、以法谤法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六,那些明示暗示自己已经开悟、证果,或者公开宣传有方法可以快速开悟、证果、得三昧,然后随意印证授记别人,说你已经开悟、证果、得三昧——这样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七,那些引导众生去学习外道典籍,在佛说的正法里面夹杂外道邪见,或者宣说外道法就是佛法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第八,那些诽谤大乘经典,否定净土和净土法门,引导众生追求人天福报,追求私欲满足的人,大家最好别去搭理。
以上这八点,如果大家能够“信受奉行”、以此为鉴的话,那么我相信你们的修行就不会再走错走偏,就不会再被谁忽悠了。当然,如果有人不信不听,那老衲也没有办法,那就随缘随意,随便就好了。
那么接下来,六祖又继续开示说,“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这个言下之意,是说善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对善知识的依止却并不是绝对必经的、唯一的一条路。对那些根器较好、能够自悟见性的人来说,这个外在的善知识就不见得是必要的了。如果有人很执著,说必须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识、必须要依靠某位法师、大师、上师才能得到解脱,或者认为我只要找到一个好师父,皈依一个好师父,那么我的解脱就有保障了,这些想法说法很显然都是不对的,六祖说“无有是处”!何以故?为什么?因为在我们众生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善知识可以自证自悟,这是究竟的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迷失了,起了大邪见,妄念纷飞,行为颠倒,那么就算是有一个很好的外在的善知识、比如佛陀来教化我们,那也是“救不可得”的——我们自己一定要造罪造恶,哭着喊着一定要下地狱,那就算佛陀也救不了我们!这是真的!即使是佛陀那个时代,也还有很多人不信佛不修法,那佛陀也拿他们没辙啊,对不对?
所以这个外在的善知识实际上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唤醒自己。如果我们在面对一切人事物的时候,内心能够生起一体不二、性空无我的般若观照,智慧洞察,那么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只要“念起不随”(不要跟着念头跑)、“念念本空”(不要把念头当真),那么所有的妄念就可以一时俱灭,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形容的就是这个;如果能因此而进一步了悟自性,那就更不得了啦,那修行者就能“一悟即至佛地”,又叫做“不历僧祗获法身”,这时的修行者就能真切地体悟到诸佛的境界,所谓“清净平等、广大无碍”,这颗心当下就是佛地,而佛地就是觉地,不离此心,不在心外。所以这时那些外在的善知识也就可以歇菜、可以安息了,相信这是善知识们最愿意看到的,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顿入诸佛妙法身”,这就是善知识们最希望达成的目的。
(66)心不染著何其难
下面,「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开示,这里六祖大师再一次非常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般若三昧的具体境界和具体修法。我有时候能感觉得到,六祖大师他是非常非常地想要把他所证悟、所明白的内在体验,用语言很清晰、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但是很显然,这个努力不能算是失败,但也没有很成功。由于我们人类语言天生的一种局限性,这个文字词汇再怎么生动形象准确,也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一个生命活生生的感受和体悟,再贴切的表达也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
就像是一个苹果,你从来没有吃过的话,那么我再怎么给你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比喻,你也只能得到一些相似的猜测,跟真正地去咬一口、去亲身体验相比,这个猜测就显得很苍白、很无味了,语言文字在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力量的。所以只有那些跟六祖大师一样,只有那些走过同样的心路历程,得到过同样的究竟顿悟,趋入过同样的三昧境界——只有这些人,只有这些同样“咬过苹果”的人,他们才会真正了解六祖在说什么!至于我们,我们只能看看文字,过过眼瘾,要说真正的理解那是谈不上的,除非等到我们证悟的那一天,这时的我们才可以“不经文字”,就获得很直接的体验,得到真正的了解。
那么,六祖大师在这里的开示,文字都很简明,但含义很深。他说:诸位善知识,当我们运用这个智慧来观照身心世界一切法的时候——这个智慧也就是前面讲过N次的般若空性、无我无得的不二智慧,有时候又叫做“空性见”、“中道见”,或者“中观”——当我们运用这个智慧,念念观照的时候,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就会清晰明了、光明透彻,这个“光”不是什么太阳光、电灯光、北极光,而是智慧心光、无相之光,这个心光可以照破我们内在的无明黑暗,让我们很直接地就体认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清楚生命和心灵的实相。如果真看清楚了,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生命是本来无缚、生死是本来解脱的。如果真悟到了这个境界,六祖就说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已经成就了“般若三昧”,这也就是佛法里面经常讲的“智慧解脱”的超越境界。
按照通途的教法,这个三昧有“正定正受”、“定慧等持”的意思,一般是指一种专注专一、心不动乱的禅定状态。但是在六祖大师这里,他说的这个“般若三昧”指的却是“无念”。什么叫做“无念”?六祖大师的解释很简单,他说:如果在照见一切法、也就是见到一切人事物的时候,心不染著,就是无念。哇,太简单了,这个也太简单了!
我们都知道“心不染著,就是无念”,但问题是,什么叫做“心不染著”啊?这个“染”是染污的意思,“著”是执著的意思。我们的心灵在接触万事万物,在生起各种念头情绪的时候,要对这一切都随时保持一种自然的觉照,在对万法缘起性空的实相了了分明的同时,还要对一切法“心不留痕”,不能在八识田里留下生死轮回的“我执、我见、我相”的种子,这就叫做“不染”;而在面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在面对一切苦乐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能够不起任何的爱憎取舍、贪恋分别,这就叫做“不著”。简要言之,就是“内不生心,外不著相”,内心无所住,不要以心生心;外物无所得,要即相而离相。这个“即相”就是要去接触一切人事物,“离相”就是不被一切人事物所转。听得明白吗?这个修法是非常微妙、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这个“心不染著”的境界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真做到了,才可以叫做“无念”!
因此仅仅是“心不染著”这四个字,就可以把我们统统都拦住了,因为这个境界光靠嘴说是不行的,完全没用!记得以前我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好像是讲有一个学佛很多年的女居士,她每次和别人谈话聊天的时候,就会像祥林嫂似的,反反复复,一直唠叨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讲个不停。原来她在二十多年前生小孩的时候,她的老公那一天刚好有事,没有到医院去照顾她,她就记恨上了。老婆恨老公很麻烦的,对吧?这个心结埋在心里二十多年,染著了二十多年,还不肯丢掉,只要一说起来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让她怨恨难消,泪流满面。那个小日子过得真是苦不堪言!没有人判她的刑,但是她自己却把自己判了二十多年,坐了二十多年的“心牢”。
这个事情,她每说一次就苦一次,周围的人听得都受不了啦,但是她自己却没有觉察,就是不悟,别人只要一说起孩子的话题,她就会翻出这本老账折磨自己,就自我虐待一回。其实这个已经是很严重的心理变态了,就算她后来学佛了,成为了居士,就算她后来天天拜佛念佛、诵经礼忏,她的这个“染著”的心理毛病,也不是马上就能好、就能去掉的。一直要到很多年以后,在佛法智慧的不断熏陶和加持下,她的这个毛病才慢慢好转、慢慢化解、慢慢释怀了。所以“心不染著”谈何容易?
我有时候自己想想,我当年还没有信佛学佛的时候,愚痴颠倒,真是蠢得一塌糊涂,那会儿还不知道“染著”了多少乱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当年高中的时候,抽烟喝酒,早恋初恋,虽然很纯,但也很蠢!后来恋着恋着,理所当然地就失恋啦——嗯?师父失恋,你们觉得很开心是吗?(众笑)失恋之后,我就开始了傻乎乎的、一根筋的加深“染著”的过程。我记得很清楚,我为了忘掉那段现在看来很幼稚的感情,为了忘掉那个“终将逝去的青春”,我足足花了七年的时间,这个心才慢慢地不再有牵挂、不再难过了。直到后来学佛、出家以后,已经五六年之后,我有时候静坐观心,或者午夜梦回,居然发现还可以观察得到当初留下的很多记忆的种子,它们埋藏在我的八识田里,时不时地就会在我的心相续里、在我的梦境里有所显现。所以这种深刻的“染著”可不是开玩笑的,它搞不好就会成为我重堕轮回的原因,所以不可不防,不可不除。
像这个,还只是我观察得到的“染著”,那些我观察不到、埋得更深密的“染著”,谁知道还有多少?所以我们越学佛、越了解心灵啊,就会觉得“解脱”越难,就越不敢自以为是,不敢妄自尊大。如果说没有净土法门,没有佛力慈悲的摄受,那么我想我这一生的“染著”、仅仅是这一生的“染著”,那就已经是很够呛、很难超越的了,很难彻底清净,这点自知之明老衲还是很明晰的。
所以幸有净土!幸有“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和我一样,自觉难以根除“染著”,难以突破迷执的,我们不必绝望,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像祖师那样的“心不染著”,但是幸好我们还有净土法门,还有阿弥陀佛,我们可以仰仗佛力,带业往生!这个大慈大悲的法门,请大家千万要记住,千万要珍惜啊,因为我们今生回家、能回家就靠它了,明白吗?
(67)恰恰用心时
有点扯远了,现在我们回到经文。六祖接着继续解释这个“无念”,他说:那些能够通达这个“无念”境界的修行者,他们“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颗心随时随地提起就用,用过即了,甚至在用的当下就已经了了,就像那个《楞严经》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弹指)后来的禅宗祖师则说:“即此用,离此用!”——都是当下的!这些开示基本上讲的都是一回事儿,内在的法理是相通的。六祖大师讲的这个“用”是“善用”和“妙用”的意思,就是明明白白驾驭自己的心,没有妄想分别颠倒,处处直心真心做主,处处起用的同时,处处回归不二空性。
具体来讲,就是要在这个日常生活中,在和一切人事物打交道、互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善用自己的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出入六根门头(也就是出入眼耳鼻舌身意),于六尘缘影(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之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不要有任何的牵挂、染污、夹杂、怀疑和停留,放下和提起都很自由,来去生灭都了然无滞,这颗心越单纯、越本真啊,就越能通达无碍,这个就是般若三昧本来自在、本来解脱的“无念行”。
对这个“无念行”的修法境界,其实总结得最好的还不是六祖,而是在六祖之前,在四祖大师那里被点化的牛头法融禅师。这位法融禅师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德,他是在四祖手下开悟的,被四祖点化的,也算是微妙禅宗法脉的一个特殊分支。他曾经在讲经的时候感得大地震动,当时轰动非常,他一讲经大地就震动,一停下来大地就不震了,再讲又再震,一停就又不震了。这个要搁在今天,应该进入地震局最好。(众笑)这个估计是地神前来听经护法,所以才会给我们众生作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示现。那么,在法融禅师他留下的许多开示里,其中最最有名的是一首偈子,偈曰: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这首偈子,我们当年是引用得最多、背得最滚瓜烂熟的,其中的最经典的四句话,就是所谓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里面的意思师父就不解释了,我觉得这首偈子非常的言简意赅,含义深妙,这是可以当做“话头”来参的,知道吗?建议大家把这几句话都背下来,好好地放在心里,然后有事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琢磨琢磨,等哪一天突然琢磨明白了,那么六祖大师讲的这个“无念行”,什么“心不染著”,“般若三昧”等等,这些境界你就会全部贯通,再无疑惑。师父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下面,「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这里六祖大师又再次呵斥了那种错解“无念”的邪见,他说:如果心里什么都不思不想,不让念头生起来,以为这个就是“无念”,但其实这个完全是一种“法缚”,也就是“法执”,这是凡夫偏向于一边的邪见!以为“没有任何念头”就是般若三昧,就是禅宗修行的目标,这种错解害人不浅,我们禅宗后来之所以越来越衰微,就跟这个错误的说法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在禅堂里拼命打坐,追求的是腿子和功夫,一谈用功修行,就以为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做,一有念头就是错,以为“无念无想”就是究竟、就是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一个本来好端端的正常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对众生毫无用处的废物。而且有这种边见邪见的人,他们往往还特别执著,业障特别重,那个逻辑思维整个都是乱的,你想跟他沟通,或者想拉他回头,那基本上是没什么指望的。所以最妥当的做法,就是和这类人保持距离,敬而远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能等以后有机缘了再说。
那么,那些真正了悟了“无念”法门的奥义,明白了“无念”真义的人,六祖大师对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六祖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来赞叹他们,所谓“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还有比这个更至高无上的说法吗?没有了!所以这几句结论性的话我们就不解释了,也根本没办法解释,因为这个“万法尽通”和“见诸佛境界”、以及“至佛地位”不是靠解释能解释明白的。只有实证到了,你真开悟了,那自然就会明白,否则再怎么说也是白搭。
有的居士很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业余初学者常犯的毛病,他们自己才刚学佛没几天,三皈依都还搞不清楚,就开始操心佛菩萨的事了。我经常碰到有居士来问我,师父师父,那个佛的境界是怎样怎样?那个净土的境界是怎样怎样?往生之后是什么样的状况?成佛之后就再也没有烦恼了吗?等等。没有到那个境界,却偏爱去瞎猜那个境界的事,难道仅仅是测度一番,就能让你满足,就能让你解脱了吗?还是说,就像移民一样,你担心被佛陀欺骗,所以你要完全确定了,要确定那个地方真的很美好,然后你才能下定决心搬过去?但问题是,那个地方你从来没去过,光靠想你能确定吗?就像你从来没有吃过苹果,光靠想,你能确定苹果的滋味吗?所以啊,与其胡思乱想浪费时间,不如把所有的疑虑都统统丢掉,要把这个坚定的信心建立起来,你只管老老实实地去遵循佛陀的教导,好好念佛,好好修行,等你一旦修到了境界,那自然就什么都明白了。
所以佛陀在经典里说的那句话真的是非常好,“信为道元功德母”,你要是没有基本的信心,对佛陀半信半疑,或者没有很正确的思维,对修行的道理想不透,那么你想要得到解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实思维稍微清晰一点,脑子稍微聪明一点的人,就会想啦,这个佛说的境界、净土的境界,已经经过几千年那么漫长时间的验证,已经有那么多惊才绝艳的祖师大德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检验过佛说的种种法门,结果都证明佛说的的确是真实不虚的!而这些祖师大德(包括佛陀),我们去看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就知道了,他们的人品绝对是可靠的,绝对不会妄语欺世,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好怀疑、好担心的呢?
我们聪明点,如果想省事省时间的话,那就老老实实地按照佛说的去修就对了,就不要自己瞎想太多。这就像很多科学家已经反复彻底验证了某个真理,那么我们只要去相信、去接受、去运用就可以了,我们自己就没有必要再去从头做一遍实验,那就很“二”了,对不对?又像是坐飞机,这个飞机能飞已经是非常确定的事,我们只要相信、接受、坐上去就可以,我们有必要去把飞机给拆开来,从头到尾先仔细研究一遍,然后再坐上去吗?完全没有必要!对不对?所以正信、正见、正思维非常重要,这点希望大家能自己想清楚,以后不要再来问师父那些很“二”的问题了。
(68)断佛种性的愚人
下面,「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是六祖大师的慈悲叮嘱,六祖希望后世那些得到了禅宗传承,悟到了禅宗心法的弟子,要和所有“同见同行”的道友们一起,“发愿受持”这个无上的顿教法门。而且要像承事恭敬佛陀那样的,去承事恭敬这个妙法,你如果真能如此修、如此行,终身不退的话,那么六祖大师就给我们打保票了,他说你“定入圣位”,一定成就!
然后六祖大师就强调说:你必须要把这个无上圆顿的妙法布施出去,要与大家分享,不能自私,不能把正法隐瞒了不说。从这点来看,在我们佛法里面,哪里有什么秘密是不能说、不好说、也不舍得说的?但是,“若不同见同行”,对那些不是走一条路,不是禅宗的根器,既没有正信和正见,又选择了其它修法的人,那么这个无上妙法就没有必要告诉他了。告诉了往往也没用,因为不对机啊,这些人成见在胸,悟性有限,你就算告诉他了也不会相信、也不能理解。对这种人我们就没必要去自卖自夸,说禅宗法门很殊胜了,更不能自赞毁他——这点要切记!不能有意无意地去贬低其它法门,损害其它法门的传承和修学,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罪过很重,六祖说“究竟无益”,这种行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的好处。
像有些愚人,你如果把禅宗的心法告诉他,他不信不修还罢了,他反而还无知毁谤,这就把自己给害死了。而有的人更麻烦,他倒是不怎么毁谤,但是他很喜欢口头禅,喜欢自欺欺人,明明自己已经颠倒得快不行了,全身上下都是业障,但是他开口闭口的就是什么“烦恼即菩提”、“即心即佛”之类的“行话”,似是而非,但挺能唬人。其实喜欢说这些话的人,我们一听就知道,往往不是半桶水,就是典型的佛油子,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以盲引盲,误导众生,他们跟真正的禅宗,跟重实证、重实践的禅宗并不是一回事儿,这两者必须要严格区分,不能让他们鱼目混珠,败坏了禅宗的形象。
这一类人的数量,很不幸,他们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数量很多,从古到今都有。他们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喜欢到处吹牛说自己已经“开悟”、已经“证果”了,这可是大妄语的罪过啊,大家了解吗?这是直堕无间地狱的因果,真不知道他们的胆子从哪儿来的,而且他们还会把很多轻信他们的人给害惨了!
所以这种人的危害性,并不比六祖说的那种“无知毁谤”的人差!像这两类人,因为他们自误误他,断人善根慧命的因果,所以他自己也就“百劫千生,断佛种性”,他自己的善根慧命也就断了,因此六祖大师才会在这里郑重地吩咐说,对这类人不得传法!一旦传错了人,或者误导了人,那么老师自己也就要背相当的因果,跑不掉的知道吗?所以佛陀才会在经典里提醒说:“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这个道理和六祖讲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一回事儿,我们就不多说了。
不过这里还是要稍微补充一下,像六祖大师讲的这种谤法愚人,这些年我们还真看到不少,他们有的诽谤禅宗,有的诽谤净土,有的诽谤大乘,有的诽谤小乘,有的拿外道知见、甚至是邪见来混淆佛说的正见,有的干脆就直接否定或扭曲了佛说的戒律法义,像这些都是属于“谤法”,属于“破见”!这里面的某些人居然还是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大师、导师、老和尚,哼,真不晓得他们的名望是怎么混来的。希望大家了解一点,你一旦诽谤佛法、诽谤正法,那么不管你再怎么修那都不可能会有成就了,决定不得解脱,决定会堕地狱,而且你如果不公开忏悔的话,那么你想仰仗佛力往生净土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佛陀在四十八愿里面说的,所以必须要小心。
这些愚人之所以会诽谤正法,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邪见邪思维的缘故,有邪见邪思维的人,往往还会犯另外一个大错误,那就是大妄语!所谓“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未悟言悟”,明明是业障凡夫,却说自己已经证果、已经开悟、已经得到了几地菩萨的境界,或者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的再来或化身,以凡滥圣,那这个因果就很严重了。不过这种人其实都是不信因果,也不畏因果的,说得好听点那叫做“无知者无畏”,说得不好听那就叫做“不知死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楞严经》里的“四大清净明诲”?佛陀说的关于“杀盗淫妄”的“四大清净明诲”,四大根本原则,其中讲到大妄语的因果,你们去找来看看,相比于“杀盗淫”的因果,这个大妄语的罪过不知道可怕严重了多少倍!佛陀说大妄语的人“是一颠迦,销灭佛种”,这个“一颠迦”也就是“一阐提”的意思,几乎没救的人;又说“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什么叫做“永殒善根”?殒是“殒落”的“殒”,永远殒落、永远断掉自己的善根!这四个字的意思和“销灭佛种”,和六祖讲的“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千万警惕啊,千万不要犯了“诽谤正法”和“妄语欺世”的罪过,否则一旦堕落到那种绝望黑暗的境界,那我们就算是“千佛出世”,也无药可救了。所以我看现在那些还在拼命忽悠众生,还在拼命妄语的众多邪师,心里真是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别看他们现在好像很风光,有很多粉丝,有很多名利,但是一旦大限到来,福报享尽,那么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惨不堪言的苦报——苦果和恶报,他们的下场将会非常惨痛,到时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一丝后悔?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有后悔的时间?真是“至可怜悯者”,没有办法!
好啦,骂人骂完,那么今天的时间好像到了。我们这节课讲的几个内容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回去之后,最好能反复多看多听几遍,加深印象,这样你们以后自己就可以有一面“照妖镜”,那就不会再被谁轻易忽悠了。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见。
(69)说通及心通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十二讲,我们应该可以把般若品的这最后一部分讲完了,也就是把六祖大师的这首总结性的长偈子讲完。记得前几天刚好有一个居士问我:师父师父,这个六祖大师不是文盲吗?他不识字的话,那他怎么可能懂得引用佛经的呢?而且他还能说那么好的偈子,我们这些有文化的人都说不出来!这个……说实话,俺也不晓得。
不过依照常理来推测的话,我们大概还是可以估摸得到的,虽然说六祖大师他原来不识字,是文盲,但是等他出山以后,他有没有跟别人多多少少学过点文字,或者叫别人经常诵经给他听啊?这个就很难讲了,这个的可能性非常大!再说以六祖大师这种开悟后的智慧,他多生多世学过的东西就埋藏在他的八识田里,他开悟之后要去调用的话难道会很难吗?这些开悟的圣人是我们根本没办法妄测的,他们智慧一旦喷涌,那个殊胜程度真不是我们凡夫能想象的。所以我们去看六祖大师讲的开示和偈子,它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含义深刻,逻辑严谨,但是文辞的表达却都相当的通俗,相当的好懂!那种从六祖的自性中天然流露出来的“文字般若”,它们不但有韵味、有深度,而且还更有一种平实的亲切感——要做到这样其实是很难的,知道吗?但是这个对真正开悟的人来讲,很可能就是小菜一碟了,像禅宗后来的历代祖师,他们差不多也都是这样的水准,所以某些“童鞋”大可不必这么大惊小怪。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六祖大师在本品的最后发言,还有最后的一首长偈。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是六祖大师的第一首长偈,祖师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了他自己整理出来的这一首《无相颂》,也可以叫做“无相偈”。这个“无相”就是我们在前几节课讲的“般若性空”、“即相而离相”,这个“离相”的当下就是“无相”,而“无相”就是“不二实相”。这就好比是大梦一场,我们在梦里造作出来的一切万法、一切人事物,它们没有一个不是“即相而离相”的,一切万法在本质上统统都是“空”的,所以叫做“无相”,这个意思能理解吗?我们不要把“无相”理解为“什么相都没有”,那就错远了,这个是一种错解,一种偏邪的错解!
那么,什么叫做“颂”呢?这个“颂”的体裁格式有点像我们古代的诗歌,但又没有那么押韵。这个“颂”其实是六祖大师对他前面所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对这些所有开示的一个强调,一个重复的小结,也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受持而特意作的。六祖在这里要求大家,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要好好地依照这个偈子来修,要身体力行,要实践,如果不修的话,光说不练,那么这个偈子就失去意义了,我们就算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没用,对我们的生命丝毫益处都没有!那么下面我们就按照这首偈子的顺序,来给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
第一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这句话的意思,咋一看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深广。说通和心通,这两个词据说最早是出自于《楞伽经》,这个“说”是指佛陀用语言来表达的所有教法,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教理;而这个“通”是通达无碍、正见无谬的意思。《华严经》里讲的四无碍辩才,辞无碍、义无碍、法无碍、乐说无碍,差不多也就是类似于“说通”的境界。那么“心通”呢?“心通”就是“宗通”的意思,“心为万法之宗”嘛,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个心通和说通其实也就指的是我们经常讲的宗门和教下,分别代表了我们佛法的两个境界、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切入点。说通简单点讲就是解悟佛说,明了佛意;心通就是证悟实相,圆证佛境。但是宗门和教下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说通和心通也不是完全不搭界的两回事儿。记得以前曾经有一位大德开示,说这个真正心通的人,那是一定是可以做到说通的,就像六祖、像历代祖师,他们在证悟实相的同时,还能做到说法无碍,辩才无碍;但是那些口才很好、说话很溜、嘴皮子很厉害的人,他们的境界不见得就是“说通”哦,这个出世间法的“说通”的标准,那可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达到的。
像那些说法说了几十年的一些导师、法师、老和尚,或者是老居士,在他们的很多开示里,如果夹杂了很多根本性的错误,甚至是大妄语、大邪见,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算是“说通”了,“心通”就更谈不上了!因为真正“心通”的人,在说法上那是绝对不会犯低级错误的,他绝对不会说出违背佛言祖语的话,所以我们可以依理反推,如果有人在说法的时候邪见很多、妄语很多、错误很多,那么此人一定是没有达到真正的“心通”,此人一定不会是什么真正的善知识,那就不值得依止!这个道理很简单吧?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说通,那就必须要做到心通,如果心不通,那么说通往往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心不通的人他一定会经常说错话!
除非是像我们一样的老油条,老奸巨猾,比如像老衲这样的,我很清楚自己的短处和毛病,我们既没有说通,也没有心通,但是我们有自知之明啊,所以师父就选择了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传声筒”,那就很OK了,那就一般不会犯错。我们在说法弘法的时候,特别是在讲到一些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尽量严谨地按照佛说的来讲,强调遵循经典圣言量,正面和反面都尽量讲到,那么这样一来就不会犯什么大错,就不会有什么大妄语、大邪见,就不会误导众生了,这是很稳妥、很保险的一种做法。但是这种水平,严格来讲也就是“传声筒”的层次,我们还远远谈不上是“说通”,“心通”那就更甭提了。做一个这样的“传声筒”,虽然一时半会儿还上不了台面,还不能成佛作祖,但是至少我们不会害自己,不会害别人,不会误了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从这点来看还是比较保险,比较令人欣慰的。
那么不管是说通还是心通,这个“通”的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这句比喻就为我们点出来了,所谓“如日处虚空”,就像太阳在虚空里一样,要运转不停,要阳光普照。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无论是说法还是修法,还是观心用心,都要做到“实际理地不染一尘”,就像虚空一样要一法不立;同时还要“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像太阳一样要去普照万物,要去利益众生。只有达到了这种“空有不二”、“圆融无碍”的见地和境界,才可以说是真正的通达,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说通和心通。这里建议大家要仔细地多多参究一下。
(70)出世破邪宗
第二句,“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是非常开门见山、非常提纲契领的一句话,说明了我们佛教佛法出世弘传和修行不共的宗旨。这句话是我们整部《坛经》的中心点,也是禅宗、乃至是整个佛教的根本出发点。“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大家要记住这句话!这里很显然,六祖大师是把佛法和非佛法做了一个区分的,只要是导向见性解脱的,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不管是天台、华严还是禅宗、净土,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正”的,是正宗,是正法!除此之外的所有外道学说、外道修法,包括各种邪知邪见,包括各种外道善法,像什么四禅八定之类的,因为它们不能导向见性解脱,所以相较之下就统统都被定义为“邪”的,是邪宗,是邪法!这个“邪”通“斜”,了解吗?倾斜的“斜”,有“偏斜不正”、“不究竟”的意思,此外还有“导向邪恶”的意思,两层意思。
我们看现实看得到的,的确是有很多邪知邪见的邪师和邪人,他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只是有一点点“斜”,但是“斜着斜着”就越来越歪,最后就歪到了“邪恶”的一边,变成了妖魔鬼怪而不自知。像前段时间在山东招远发生的那个邪教徒打死人的案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几个凶残白痴的邪教徒,一边打人还一边狂喊,骂别人是“恶魔”、是“邪灵”,要别人“永不超生”——其实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恶魔”和“邪灵”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当下凶残愚痴的那颗心!真正“永不超生”要直堕地狱的就是他们自己!所以这种人可不可怜?愚不愚痴?他们被邪知邪见所误导,被邪师邪人所引诱,本来还挺有福报的、有车有房、好好的人生完全毁了,不但毁了自己的,还把无辜的人也给毁了!所以我们佛法对这种邪知邪见、对这些邪师邪宗要不要破斥?佛法之所以“兴出于世”,其中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大力、严厉地破斥这些邪知邪见,痛斥、痛扁这些邪师邪人,毫不退让、也毫不客气地,以正法来挽救众生的慧命,以“破邪”来挽救世道人心——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不是说你什么都不说、都不做,明哲保身,那叫做“有修行”,其实那是正邪不分、糊涂颠倒,可以说是白穿佛衣、白吃佛饭,这个学佛完全是白学了!
就像我们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他老人家在临来中国前,你们知道他干了一件什么事吗?他把当时古印度的六个很著名的佛教宗派全都给灭了!什么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名字都挺像回事儿,但是祖师看到他们挂着佛法的名义,实际上走的却是外道的邪路,于是就发心说:我如果不为他们辨别对错的话,那么这些人就会被邪知邪见所缠缚,永远不得解脱!所以他老人家就发了大慈悲心,就一一地找上门去,到那些宗派聚集的地方去“踢馆”!祖师就挨个的去找他们辩论,然后毫不留情地就把他们的邪知邪见给当众——当着大众的面给破掉了,逼得他们幡然醒悟,全部悔改,最后全部都回到了正法的轨道上。就这样,在把“六大门派”都给灭了之后,达摩祖师才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潇洒地就从海路来到了我们中国。
这就是祖师的示现,告诉我们佛法在本质上虽然是无诤的,是无诤之法,但是有时候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弘护正法,身为佛子却不得不争,不得不辩,必须要依佛依法去仔细分辨清楚,不能颟顸。这个既是为了我们佛法命脉更长远的传承,同时也是为了守护你我的法身慧命,不是吃饱饭没事干,不是多余的。所以并不是我们这些佛弟子平常没事找事、都学佛了还喜欢争论,这点大家要了解,要有正思维。
那么第三句,“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讲这个“见性之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顿渐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众生有迷有悟,有的业障多,有的业障少,有的聪明,有的笨蛋,所以见性解脱才会或迟或早、或快或慢,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
第四句,“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这个“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不是那些愚钝的人所能了解的。
第五句,“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意思是说,这个法门要用语言来表达的话,可以有无数种说法,可以演化成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不管再怎么说,它们内在的法理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导向“见性解脱”,都是导向这个“一”。
第六句,“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六祖大师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众生的烦恼重重无尽,就像是一个很黑暗的屋子,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生起智慧的观照,这个智慧就像太阳一样,可以放射出“见性”的光芒,照破无明的黑暗。
第七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这是讲,一般凡夫的状态是只要心一动念,一起邪念、歪念,那么烦恼就会来了;而只要一起正念、善念,那么烦恼就会消失。所以“心可上天堂,心可下地狱”,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心念是正还是邪,就是这个道理。
第八句,“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这是讲,不管是邪念正念其实都不是究竟,都不是实相,只有把邪正的观念统统打掉,统统都不去分别,那么邪念和正念当下就会回归它们的本然,它们本来就是虚妄生灭、本来就是性空无我的,所以本来就是清净解脱、无余涅槃,念念了不可得。
第九句,“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这是讲,这个本来如是的菩提觉悟之心,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自性、佛性,我们一旦起心动念去分别自他人我、正邪对错,那么我们就会堕入一种二元对立的虚妄境界中,自己觉察不到,那就会导致更多的虚妄,就会进入更多虚妄相续的生死轮回,流浪三界,不得解脱。这是凡夫的分别状态,凡夫一动念、一分别,就会制造烦恼,制造轮回,但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修行人、或者说是佛菩萨,他们的分别就不会这样了。他们的分别是怎样的?
第十句,“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是讲,我们一切众生的清净之心本来就隐藏在非常颠倒厚重的无明妄想之中,我们只要保持正念的观照,不取不舍,不加评判,那么就能“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这时一切“贪嗔痴”的烦恼障就不会生起,一切“身口意”的业障就不会相续,一切“三恶道”的报障就不会形成,“但正无三障”。所谓“念念善分别,任运自解脱”,这就是本来无缚的大圆满、大自在境界。
(71)生活就是道场
第十一句,“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这是讲,一个人如果真正发心修道的话,那么一切时一切处就统统都是道场,而不是妨碍。像烦恼来了,那正好参啊!业障来了,也正好参!就算是痛苦恶报来了,那仍然是正好参!纯看你怎么善用、怎么观照。在宋朝的时候,著名的大慧宗杲禅师有一次开示他的学生,他说:“茶里饭里,静时闹时,公事应酬时,朋友讲习时,妻儿交头时,无不正是用功办道的好时节。”
这个意思很明显,大家可以仔细地琢磨一下,如果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有禅有道,但吃饭的时候就没有了;而我们在禅堂里双盘的时候有禅有道,但上班逛街的时候就没有了,那么我们这个到底是什么“禅”、什么“道”?那肯定是我们的见地和功夫都有问题。既然是禅,那就心在禅在;既然是道,那就“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那就一定不会是时有时无的,一定是无事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念不在的,怎么可能有的地方有禅有道,有的地方就没了呢?所以大慧宗杲禅师的这段话,真的是非常的高妙而平实,非常的到位。大家下课后可以把这段话记下来、背下来,做为参照,如果能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去好好地体会和运用的话,那么久后必得大利,自得大利。
第十二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个意思,其实和“静坐常思己过”差不多,如果我们能经常观察和发现自己的毛病错误,那么我们就算没什么修行,那也必然和解脱大道是相应相当的,符合般若之理。六祖的这句话,和孔子讲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人,就世间法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正人君子,更何况是出世间的修行人?修行人如果能够经常地检查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执著和小我,那么这样的人必然会心怀谦卑,必然不会丧失理智,必然会承认自己就是业障凡夫,因为有自知之明嘛,他们绝对不敢轻狂骄慢,更不可能妄语欺人!就像善导大师讲的,我们真正去观察自己的话,那就会决定深信,我们自身现在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千生万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任何出离之缘!我们只要看清楚这个事实,真看清楚了,那就会老实了,那就会老实下来依教奉行,就会认真修理自己,这时的我们才可以说是“与道即相当”,解脱才会有希望。
第十三句,“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这是讲,众生的形色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道”,都有各自必须要遵循的生命法则,所谓“蛇有蛇道,鼠有鼠道”,我们对此要心怀理解和尊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彼此之间不要相互妨碍和恼害就对了。
第十四句,“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这句话必须要和上一句话连起来,才会有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虽然都各自有道,但是这些“道”都是同一个“大道”的不同体现,或者说,一切都是这个完整“大道”的一部分。所以众生想要解脱,想要参禅悟道,那就要“是法住法位”,就在自己的本分之道上去参去修那就对了,实在是没有必要“离道别觅道”,以为自己不在道中,或者以为必须要离开当下的境界才能有道、才能得道,那就“心外求法”,越觅越远,搞不好“终生不见道”,那么这一辈子就枉自蹉跎,就白辛苦了。
六祖大师的这句开示,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实际的意义,尤其是对你们在家修行的居士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修行指南。我们都是“人道”的众生,所以我们不可能离开人道的生活,也不可能离开当下的这一念心,来空谈什么修行,什么解脱。在深圳的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会碰到有居士来问:师父师父,我很想专心修行,但是我这个工作如何如何不理想,我的同事如何如何讨厌,他们都是坏蛋,只有我是好蛋!所以我是不是该辞职啊?或者换一个工作?当然,有的居士的确从事的是“非正业”,是不太理想的职业,比如和杀盗淫妄有关的,什么厨师、屠夫、餐饮业、卖烟卖酒的,还有同性恋,还有夜总会的妈妈桑……呵呵,晕吧?在深圳什么人都有,信佛皈依的人里边也是什么人都有,他们多生多世还有这点善根,你总不能把众生拒之门外,不让人家皈依吧,对不对?
那么针对这些居士,我也会跟他们讲经典上的大道理,什么“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等等,但同时师父也很理智、很冷静,这个经典上的道理是没错的,但是别说这些居士听不听得懂,就算听懂了估计他们也没几个能做到的,毕竟菩萨是少数,如果是菩萨也就不用我来教了。所以师父一般会劝他们尽量改行,尽量去做“正业”,改“邪业”、“邪命”为“正业”、“正命”,这个其实是符合大道天心、是符合佛意的。除非是那些实在改变不了的,业力纠缠,业障深重,那么这时师父就会告诉他们,就在你“杀盗淫妄”的当下,你只要保持一句佛号,提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在心里默默地为自己、也为周围的一切众生念佛,那么这个时候你自然就会保持一种最基本的觉知,就会有底线,同时周围的很多无形众生也都会因你而获益,因你念佛而获益,那么这个“杀盗淫妄”的场所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道场”,“杀盗淫妄”的恶业也就善巧转化成为了“道用”。
这就是最简单、最实用,但同时也是功效最大的“转恶为善”的方便法门,在外在这些恶业因缘暂时还无法改变,我们一下子还不能改变工作和环境的时候,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念头”,念佛总比不念好!明白了吗?而且我们一旦坚持念佛,一旦坚持在这种环境下念佛、多多念佛,那么很奇妙的,透过这句佛号传递而来的那个力量,那个佛力的加持,阿弥陀佛无上的加持,就会在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我们的身心、改善我们的环境,乃至在某一天就会彻底转化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全面超越“杀盗淫妄”的业力捆绑和束缚,得到究竟解脱——这是肯定的,这是一定、铁定以及决定的!所以我们不管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是“正业”也好,“非正业”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你都要牢记六祖大师的这句开示,要牢记这个念佛法门,如是工作修行两不误,你才会活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觉醒。否则光换工作不换心,治标不治本,那也没什么大用。
就像我认识的两口子,人都挺好的,都挺善良,也都信佛皈依了,但就是他们的工作很够呛,一个是厨师,做菜很好吃,一个是夜总会的妈咪,人挺漂亮,他们也跑来问过我想换工作的事,我就把道理和念佛法门都告诉了他们。结果他们对念佛没什么信心,工作倒是换了,一个不做厨师了,改行烤乳鸽,另一个从一家小夜总会跳到了一家大夜总会,这不跟没换一样吗?所以众生的业力因缘真的是让人很无语的,他们不相信医生,不愿意吃药服药,那么他们的心灵疾病就永远不会好,生命状况就永远不会改善,这点我们大家要引以为诫,要懂得分析轻重,不要一错再错了。
第十五句,“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这是讲,如果没有上面六祖所说的那个正知正见的话,那么一个人不管他再怎么修行,那也只是瞎折腾,这一生不过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样“波波度一生”,永远也不会有一个了期。一旦无常到来,死神敲门,这个时候再懊恼就已经晚了!
第十六句,“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是讲,修行者想要得见真正的大道,想要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那就要老老实实地去依教奉行,去受持六祖大师所开示的般若正念的智慧解脱之道,这个符合般若正法的行持本身,就是道之体现,就是大道。
(72)被错解的“不见世间过”
下面这第十七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到第二十一句,“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几句可以连在一起来看,一起来理解,它们说的基本上都是一回事儿。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研究和解读一下这几句开示。
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几句开示,尤其是第一句开示,可以说是非常的著名,我们学佛的人差不多个个都知道它,也个个都爱引用它,动不动就把这两句话拿出来,都快成口头禅了。但是据我观察,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初学佛者,对这句话都是错解、错用的,几乎没有例外!
因为这几句话如果仅仅是看字面意思的话——如果你断章取义,不能把六祖的全部开示整体连起来理解——仅仅是看字面意思的话,那实在是太好理解了,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那就是(大家心安静下来,要听清楚):如果一个人是真正的修道人,那么他是不会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有任何过错的;如果一个人看见了他人的是非,认为他人是错误的,那么他自己其实就已经先错了。别人有是非之心而我没有,我如果还有这样的是非分别那也还是错的;只有把这个是非之心彻底打破、去掉,才能消除烦恼,破除执著。从此对一切人事物都不再有好坏对错的分别,无憎无爱,不取不舍,这颗心就能“万法不挂心”,然后“长伸两脚卧”,从此就能自在悠游了。
表面看,这个理解,这个对六祖大师开示的理解,不能说是错,而且绝大多数人的理解相信也都是类似的,差别不大。你们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啊?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六祖大师的开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对吧?所以依理反推,如果有人见到或者指出了别人的过错,那么这个人一定就不能算是“真修道人”了,是不是这个逻辑?很多人都是这么去推理、去理解的!如果这个道理是对的,如果六祖说的真是这个意思,那么六祖在这首长偈的开头,说的那句“出世破邪宗”,不知道算不算是“见世间过”啊?因为他说别人是邪的,只有我的见性大法是正法,如果六祖没有正邪对错的分别,那么他就不应该说什么“出世破邪宗”,因为没有看见正邪对错嘛,那还破什么破?这个逻辑思维清楚吗?
再来,如果六祖这个“出世破邪宗”,算是“见世间过”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认定,六祖不是一个“真修道人”?如果六祖大师说的“出世破邪宗”,不能算是“见世间过”的话,那么这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完全不能成立了,这句话就变成了空话、屁话!因为六祖自相矛盾了嘛,你正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做到呢?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把同样的逻辑思维套用到佛陀和历代祖师身上,佛陀在《楞严经》里扫荡“五十阴魔”,破邪显正,历代祖师也多有拨乱反正、破斥邪知邪见的言行,那么他们算不算是“见世间过”?如果是,那么佛陀和历代祖师就都不能算是一个“真修道人”了,这可能吗?如果不是,那么就是六祖错了,而六祖事实上并没有错!所以,分析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了,知道了吗?六祖大师说的这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我们一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绝大多数初学者你们搞错了,不是祖师错了!
关键就在于这个“不见世间过”的“过”,很显然,这个“过”并不包括佛法正见和魔外邪见之间的分析、对比和破斥。运用佛法正见,破除魔外邪见,弘扬正法,守护慧命,这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和“真修道人”都必修必做的一门功课,不属于“见世间过”的范畴。类似的,佛陀讲的“不说僧过”和“不说四众过”,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过”并不包括破邪显正,不包括对妄语邪见的破斥,所以大家以后千万不要再搞错了!
以后再看到有法师“依佛依法”去破斥邪见的时候,你们就不要傻乎乎地跳出来,大叫一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或者是“不说僧过”、“不说四众过”——你的这些话一出来,我们做法师的就知道,这又是一个貌似好心、但是狗屁不懂的初学者,这又是一只“菜鸟”、“傻鸟”!你们可能不知道,当你自以为好心地、傻乎乎地去阻拦别人破邪显正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阻拦正法的弘扬,你实际上是在纵容邪说邪见破坏佛法,你实际上正在诽谤诸佛、诽谤正法、诽谤历代祖师,诽谤所有宏宗演教的高僧大德,这个因果有多重?所以建议大家,千万别脑门子一发热,就忘记了“依法不依人”的古训,千万要记得你是在学“佛”,而不是在学“某某人”!你不是在学“某某大师”、“某某导师”、或者“某某老和尚”,你只是在通过他们而学“佛”,明白吗?所有的“法师”、“导师”、“大和尚”、“老和尚”,都只是一个引导的渠道,听得清楚吗?而不是“佛”本身,不要搞错了,不要把他们置于“佛陀”之上!傻不傻啊?!如果你所依止崇拜的师父,你很喜欢的师父,说出了和佛陀相违背的话,那么我建议你,要赶紧远离,这才是最好最正确的选择!我们要信佛啊,明白吗?信佛才是最保险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理智之心,如果你任凭感情用事,那么我只能说,你还不是一个“真修道人”,你还不够资格做一个“真修道人”!
像我们有很多法师,海内外有很多真正专业的好法师,他们这些年一直在破斥“某某老和尚”的很多根本邪见。这位全世界知名的老和尚,拥有很大的名气,拥有很多的粉丝,本来他如果好好地依佛教诲去弘扬正法的话,那么我相信得利的众生会非常之多,僧团内部对他也绝对会赞不绝口,但是这位老和尚却偏偏不务正业,大肆宣说外道之法,宣传世界末日,胡乱印证别人已得念佛三昧,甚至还说出了“《弟子规》是学佛的基础和根本戒”、“不学《弟子规》,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样的昏话!这些在我们法师看来,非常明显而荒谬的邪知邪见,绝大多数的粉丝弟子却完全看不出来,不知道是故意视而不见呢,还是真不懂得依法去分辨?
其实我们做师父的都很清楚,出家比丘是绝对不能宣说外道法的,你们可能不了解这样的戒规。佛陀曾经在《佛藏经》里告诫说: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说:一个出家的比丘师父,当他面对大众,坐在高座之上的时候,他不但不说佛法,反而还大肆宣扬外道的思想,佛陀无量劫来辛苦求证的解脱法宝被舍弃,被这个“恶人”给故意放到了一边(大家要注意这句经文,佛陀在这里用的词是“恶人”,这个已经是非常严厉的呵斥了)。如果有比丘师父在说法的时候夹杂外道的法义,那么作为一个真正寻求佛道、寻求解脱的好比丘,那就应该马上离去,为什么?因为身为佛弟子,根本就不应该去演说外道的东西,如果有比丘听到了这种歪曲的法义而不离开,那么这个比丘就不是一个好比丘,不能随顺遵从佛陀的教导,那就不能称为是一个佛弟子!
所以大家看看,佛陀是这样说的,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要怎样做?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很多“某某老和尚”的粉丝跳出来了,他们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说实话,这句话看多之后——这句话本来好好的,但是被这些糊涂蛋错用,我们看多之后,师父都快吐了!这些人错解佛法,活埋六祖,真正是做了维护邪见的急先锋,做了邪师邪法的帮凶而不自知,真是愚不可及。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这么多专业严谨的法师,他们前赴后继、破邪显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凸显自我、满足私欲,他们是为了守护正法,守护你的慧命。这时的他们,就算是生气大骂,就算是严厉棒喝,那也都是慈悲的;反之就算有人一直都在很和蔼可亲地微笑着,那也是在害人,甚至跟杀人无异,因为这些“好人”的出发点可能仅仅是为了不得罪人,他们看人上当受骗而不劝阻,那就等于是助纣为虐,和魔外邪师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有些人以为什么都不管、都不说,以为这个就是清净、就是超脱了,其实不是的,恰恰不然,这只是一种混淆的错解而已。这有点像是鸵鸟的自我催眠,以为把这个头埋进沙子里,整个世界就清净了!很显然,这个并不是我们大乘佛教所提倡的舍却小我、护法护教的发心。还有些人,他们担心破邪显正会把这个邪师邪人推向反面,推向敌对——但实际上因为邪见入心的缘故,这些邪师早就已经不可救药,早就已经自绝于佛法,早就已经站在魔外的一边了——他们本来就站在佛法的“反面”,你说不说他们都是这样!
这么多年来,我就没见过有哪个邪师会公开忏悔、会认错改过的,个个都是巧言狡辩,在历史上也基本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真正的修行者,比如台湾的李元松李居士,这种人才会忏悔改过,才是“真修道人”,但是一般的邪师魔外那就想都不要想了。我们不能对邪师心存幻想,知道吗?不要以为能用“和善”来感化他们,这种事情连佛菩萨都很难做到,我们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做为佛弟子,我们破邪显正的目的要清晰,我们并不是为了要去改变邪师,更不要怕得罪他们,我们只是为了要尽量减少受害者,要尽量去保护那些无辜无知的人,能救醒一个就是一个!当然,如果别人不信不愿,根本不听我们的,那就随缘好了,随缘就好。我们应该要能轻轻地放下,绝不纠缠,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既尽到了责任,同时也心无挂碍——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
那么讲到这里,这个“不见世间过”,乃至“不说僧过”和“不说四众过”——这个问题应该算是讲清楚了,我们以后在法上该如何抉择?这里面的分寸和尺度要自己去把握。
(73)佛法不离世间觉
下面,我们继续看六祖大师的偈子。
第二十二句,“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这是讲,我们如果发心想要教化、度化他人的话,那么自己就要懂得方便了,就要掌握很多善巧针对的方法。同时你还不能有“度人”之想,不能有“我正在度众生”的念头,否则那就不是“无我”的菩萨发心,而是凡夫的妄念妄心了。
第二十三句,“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这是讲,能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众生开启般若智慧,断除所有的疑惑,这时自性的本来面目就会全然显现。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能利他、觉他者,最终获益的其实也还是自己,这点大家要牢记。
下面,很著名、很经典的一首偈子来了。
第二十四句和第二十五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四句偈子的知名度,恐怕不下于前面那个“不见世间过”。这是很多人都背得烂熟的四句话,但是真正能够正确理解,并且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这样的修行者估计不会太多。六祖对“世间”这个词的定义,和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是不太相同的,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世间”就是这个世界时空范围内的一切,更狭隘一点,那就仅仅是“人世间”而已。但是六祖不这么认为,六祖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这是他下面这首偈子的第二十六句。按照这个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意思,应该是指佛法就隐含在我们众生的邪见烦恼之中,佛法就是对这个世间一切邪见烦恼的觉悟、觉察和觉醒。要想离开我们的邪见烦恼而另外去寻找菩提解脱,那就像是要去寻找兔子头上的尖角一样,那是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不可能的!
所以千万不要妄想离开这个“世间”,不要妄想离开自己的烦恼而到别处去求什么清净。你要能在这个烦恼的世间觉悟到烦恼的真相,那么这个世间的一切烦恼就都会变成你的菩提妙用,在你拥有菩提、拥有正见的当下,你的“世间”其实就已经变成了“出世间”,你的心灵也早就解脱而超越了。所以我们看某些人经常喜欢背着行囊,带点干粮,一股脑地就钻到深山老林里去,比如到什么终南山、五台山、峨眉山,到西藏,说是要住茅蓬、闭黑关之类的,他们以为这个叫做“出世间”,其实完全是错解!只要你的烦恼业障、邪知邪见还一直跟着你,那么不管你到哪里都仍然只是“世间”,而非“出世间”!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懂吧?
但是你们不要听六祖、听师父这么一说,你们就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产生了另外一个误解。你们某些居士千万不要因此就开始否定住山、否定住茅蓬,否定闭关,甚至否定剃度出家,否定念佛求生净土,果真如此那你就是脑子不清楚,就是诽谤正法,就是在活埋六祖和师父了!所以正见正思维、圆融中道的心很重要,不然我们凡夫很容易就会一根筋地偏执,不是执著歪就是执著邪,那就麻大烦了。
下面,第二十七句,“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这是接着上一句来的,“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见的存在是为了破除邪见,出世间的存在是为了破除世间,那么这个邪见和世间都破除之后呢?这个正见和出世间的“法”,这个理念也就没有必要留着攒着,不舍得放下了。六祖的意思,其实是要我们都“过河拆桥”,“过河弃筏”,就像《金刚经》里讲的:“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非法”舍掉之后,“正法”也就应该要放下,就不能执著了。执著就会变成“法执”,那就依然还不是究竟解脱,就不可能“菩提性宛然”,我们圆满自性的这个菩提智慧就不可能全然呈现了。
下面,第二十八句和第二十九句,“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是这首长偈的最后两句,文字的意思很简单,我们就不多余解释了。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大家在听完这首偈子之后,有没有谁在刹那之间顿然开悟啊?诸位大德?如果没有,那么你们很可能就还要再听“累劫”才行,不是顿教的根器,那么这个“大法船”一般人是坐不上去的,可能要“二般人”才行。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回过头来,坚定信愿,老实念佛,阿弥陀佛的这艘“大法船”相对而言还是很稳当、很好坐的,这个法门“易行易证易往生”,因此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再错过,千万不要犯迷糊了!
下面,「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这是讲,六祖大师在最后开示说:我今天于大梵寺为大家演说这个无上的顿教法门,普愿法界众生,都能言下顿悟,见自本性,圆满成佛。这时法会现场的所有人,大家在听完六祖大师的开示后,无不各自有省,人人都有所领悟。于是大家就一起很感激地向六祖大师行礼致敬,并且纷纷感叹说:善哉善哉!没有想到在我们岭南会有这样一位“活佛”、会有这样一位“肉身佛”出世,真是难得啊!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叹,像六祖大师这样的人,也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当得起“活佛”这两个字,大家对此没有异议吧?
那么,我们今天讲经的时间到了,第二品“般若品”到此圆满,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地休息、消化一下。这个第二品由于是阐述法理的,所以显得较为枯燥,但是下面第三品以后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就会加强许多了,大家不妨拭目以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见。
*决疑品第三
(74)从古到今都有疑
今天是我们《坛经》的第十三讲,我们上节课已经把第二品讲完了,今天要正式进入《坛经》的第三品:决疑品。这一品谈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跟我们的修行、修法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大家现在都应该知道了,我们禅宗的发展,真正的兴起是从六祖开始的,在六祖那个时代,他正好碰上了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朝代——大唐盛世!大唐的福德所感召来的,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全面的鼎盛和繁荣,这个时期是我们中国佛教发展最成熟、最高峰的一个阶段,堪称是“黄金阶段”。现存的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唯识、唐密等等几个大宗派,几乎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和兴盛起来的。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特色很分明的“开宗立派”的经典依据和理论基础,也都有各自名垂千古的伟大祖师,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诸大菩萨纷纷应世。像天台宗有智威、慧威尊者,华严宗有杜顺、法藏大师,禅宗有五祖、六祖,净土宗有善导、承远,唯识宗有玄奘、窥基,唐密有善无畏、金刚智以及不空三藏等等。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的光芒灿烂无比,可谓是交相辉映,照耀千秋,亮瞎了整个大唐的天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史上,他们也留下了一座座无法逾越的精神丰碑,时至今日,我们这些后人也仍然只能高山仰止,顶礼膜拜,在生命的境界上,祖师们早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实在是令人尊重、赞叹和向往。
那么,禅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兴起的。在当时,禅宗应该算是后起之秀,这个认识和了解的人还不算太多,所以为了树立自己的旗帜,打开知名度,禅宗就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就必须要和各大宗派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同时对各大宗派的修法、见地也都会有一个“禅宗式”的解读和评说。这里面,自然就会产生很多碰撞、分歧和融合的地方,出现很多“共”和“不共”的问题。反过来,那些其它宗派的修行者,他们对禅宗也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有的赞叹,有的错解,有的很感兴趣、喜爱有加,有的则嫉妒仇视、诽谤抨击,所以各大宗派和禅宗之间的争辩、质疑,那个过程其实是相当热闹,很好玩的。
比如像禅宗说自己是教外别传,是佛陀在灵山拈花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最后是由达摩祖师传到了我们中国,但是其它宗派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个说法,特别是上溯到经典,里面的相关记载差不多都是似真非真、扑朔迷离的,那个真实的历史也没有谁有办法可以去亲自考证,所以直到今天,都还有人对禅宗的来历表示怀疑。此外,在禅宗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某些严持戒律的道场对禅宗的态度那是相当排斥的,很多寺院甚至不愿意让禅宗的弟子挂单,因为他们认为禅宗的行持是违背戒律、是不讲戒律的,你们看这种错解。而各大宗派的一些修行人,他们对禅宗的宗旨——对那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是非常的难以接受,不能理解,有的甚至嗤之以鼻,骂之为“魔”!所以,有这么多的麻烦,有这么多的疑惑,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予以澄清,不能逃避的。特别是禅宗在法义上,那个“不共”的特色要如何去凸显?在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同时,禅宗要如何去圆融和印证经典的圣言量?这些都是问题。
像这些关乎根本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的话,禅宗是很难真正立足,很难真正站稳脚跟的。因此这一品才叫做“决疑品”,顾名思义,这一品里有很多疑问,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六祖对此都一一作了深入的解答,打消了很多人的疑念,但同时也引发了后世很多“半桶水”的问题,不断有人因为六祖的开示而产生不该有的错解和疑谤,给自他的慧命都带来很大的伤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具体的经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这是讲,有一天,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韦刺史又发心请六祖大师吃饭。一般来讲,我们佛教的在家弟子都会对出家师父做“四事供养”,所谓“饮食、衣被、卧具、医药”,但是我们出家人接受供养后不能白吃白拿啊,那该怎么办?在家居士可以用财物供养出家人,但是我们出家人却身无长物,专志于修道解脱,没什么东西可给,所以这时只能以“法”为回馈,只能以“法布施”来回报在家居士们的辛劳付出,所谓“以法为赠礼”,给大家以“法”上的祝福和加持,这才是我们出家人该干的。所以等六祖大师吃完斋饭后,韦刺史就礼请祖师上座,带着大家很庄重地礼拜,然后就请教说:弟子听闻了您开示的无上妙法,实在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不过我心里还有一点小小的疑问搞不明白,所以希望师父您能够大发慈悲,特别为我解说一二。于是六祖大师就说了: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有疑尽管问,我会为你详细的解答。
下面,「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这里韦刺史变成了“韦公”,这是一种很恭敬的尊称。他就问六祖说:和尚您开示的禅法,是不是和达摩大师是一脉相承的宗旨呢?六祖就说:是的!于是韦刺史就又问了:弟子听闻达摩祖师初见梁武帝的时候,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什么功德啊?达摩祖师却说:没有功德!弟子就是搞不明白这件事情,不懂其中的道理,还请和尚您为我解说。这就是韦刺史的问题,他的第一个疑问。
这里大家还要注意韦刺史对六祖大师的称呼,他尊称六祖大师为“和尚”——这个“和尚”本来有“阿阇梨”的意思,还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一般出家人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和尚”的,但是现在谁看到光头都会说:“这是和尚!”“和尚”已经从一个“高大上”的称呼,变成了一个很普通的、甚至是被轻视的称呼。这就像密宗的“喇嘛”一样,“喇嘛”原来也是“和尚”、“大师”的意思,但是现在也都变成了一个通称,在藏地只要看到穿红衣服的都叫“喇嘛”,说明这个世界已经开始乱了。这个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下面,「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这是讲,六祖大师非常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实无功德!的确是没有丝毫功德,我们大家千万不要怀疑前辈圣人的开示!梁武帝的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邪知邪见,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正法。像什么“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之类的,这个其实是在求福,是修福,跟真正的功德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的功德,所谓的“功德”是在对法身的证悟和解脱之中,这才是“功德”,不在于修福,不是靠修福能得到的。
六祖对这个“功德”的定义和断言,几乎和达摩祖师一模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家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第一节课讲的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火星撞地球”的那个故事?大家可以再去把那个故事找来仔细看看,加深一下了解。那么,关于这个“功德”的含义,不要说古人了,就是我们现代人,现在那么多学佛信佛的人也基本上都是稀里糊涂,都是错解的。因为我们平常一进寺院,看到的就是“功德箱”,大家一发心要做什么善事,什么修寺院、塑佛像、印经、放生等等,一开口就是劝人“做点功德呗”,或者是赞叹说“哎呦,您老菩萨功德无量”、“无染功德无量”、“随喜功德”……个个都是在说“功德”,大家在下意识里都把这个“福德”、“培福”当成了是“做功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被错误观念给误导的,但是个个都将错就错,因为已经约定成俗了嘛,所以也就懒得去计较了。
我以前曾经想,如果有哪一天我修寺院的话,那个“功德箱”我就会统统都改成“福德箱”,或者像日本韩国的某些寺院那样,都改成“净资供养”,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误导了。大家别以为这个是小事,千百年来,错把“福德”当“功德”,错把“修福报”当成是“修功德”的人,以为这样就能解脱、以为这样就算是学佛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这个问题要往大了说,那也是非常要命的,因为事关我们的法身慧命,事关我们的生死解脱,所以不可大意,不可和稀泥。那么,到底要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功德”?这个真正的“功德”要怎样修呢?下面六祖大师就开示了。
(75)玄妙平常话“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这一大段话里用了很多排比句,可以看出六祖大师对“功德”的奥义,对“功德”内涵的体悟和了解,实非常人可比。六祖大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这个见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到了我们众生一体不二的佛性、自性,所谓“明心不可得,见性空无我”,这也就是见到法身,见到实相了。只有那些真正见到法身,见到自性实相的人,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平等”!
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平等”,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平等”,比如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阶级平等”之类的,但那个仅仅也就是口号而已。我们看历史、看现实,从来就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平等”,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不平等”,都是差异,各种差异,“平等”似乎从来就没有真实存在过,它似乎还没有从娘胎里生出来,是不是这样?现实明明如此,那么我们佛教里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说“众生平等”啊?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吗?还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幻想?其实都不是,这是佛菩萨在明心见性、证入生命的实相后,所发现的一个伟大真相,那就是:“见性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在佛性、自性的不二层面,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同体”、“一味”的,差别只是幻象,只是人为制造的分隔的幻象。就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所有的海水都是一体的,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你能说这滴海水和那滴海水是“不同”的、是“不平等”的吗?不能!所以佛陀才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但是这个“平等”的真相却很不容易看到,你必须要见性,必须要实证到“一体不二”的法身,这时你才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慈悲”,这时真正的“慈悲”才会自然生起。在“平等性”中,你没有办法不去“慈悲”,你没有办法不去“慈悲”众生,因为你没有办法不去“慈悲”你自己,了解吗?这时的众生和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你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真相,了知一切高低贵贱、圣凡人我都只是暂时的无常的幻象,就像大海上起伏翻滚的波浪,看上去每个波浪都很不相同,但实际上它们只不过都是“水”而已,它们的“水性”都是一样的。
这时的修行者,他所趋入的境界,我觉得用《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的话来形容那是最好、最恰当的。在“二十五圆通章”里,观世音菩萨对大众说明自己因为耳根圆通,证入法身道体后的那种境界和体验,他说他那个时候非常清晰地体验到两种无比殊胜的境界:“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见性、见到法身后,那当然就会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诸佛如来的妙心妙用以及智慧慈悲,菩萨这时就能体会到了;同时菩萨还能自然地体会到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对“离苦得乐”、对“解脱生死”的那种内在的渴望和呼唤——这就叫做“同一慈力”、“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描述的这个境界,其实也就是六祖大师在这里讲的“见性平等”,只有“见性平等”了,修行者才会生起和佛菩萨一样的大慈大悲,否则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见性平等”,那就不会有真正的慈悲,反之,我们没有真正的慈悲,那就说明我们根本还没有真正的“见性平等”,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点大家要牢记,千万不要“自欺欺人”说了不该说的大妄语!
那么很显然,这个“见性平等”的“无我”的实相,才是真正的“功德”的境界。所以我们有“功德”吗?我们大家学佛修行这么多年,天天做好事,餐餐吃全素,还经常放生、印经、打坐、念佛,我们有“功德”吗?谁要是觉得自己有“功德”的请举手,大家给他鼓掌!呵呵,不敢了是吧?所以建议大家以后啊,不要老是见人就说什么“随喜功德”,不要动不动就说“功德”,要说“随喜福德”,这可能还准确一些。在祖师这里,“功德”和“福德”这两个词是有严格界限的,不能搞混了。
其实,这个“见性平等”的“功德”的境界,是非常玄妙而平常的。你要说玄妙吧,它非常的玄妙,诸佛菩萨的悲智双运、神通无碍,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玄不玄妙?可是你要说它平常吧,它也非常的平常,我们众生吃饭说话,运水搬柴,这个无怪无奇的境界平不平常?诸佛菩萨的玄妙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众生的平常境界也同样的不可思议,不管是玄妙还是平常,这两者其实都是同一本性的“真实妙用”,能在这两个境界上都“念念无滞”,念念都没有任何疑惑,念念都能通达其妙,那么这时才可以名之为“功德”。
我们的禅宗就是这点好,它能把这个世界上最玄妙最伟大的生命境界,回归到最平常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六祖以及历代祖师最了不起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他们让佛法回归平实,回归到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去体会和把握的“念念之间”,回归到“心理”和“行为”的“可操作层面”,这就让无上佛法的“理”落到了一个“实处”,不至于演变成泛泛的空谈,这对我们佛法、对佛法“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是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的。所以接下来六祖才会开示说:当一个人内心真正谦下的时候那就是功,当他外在的行为表现很有礼有节的时候那就是德。所以“功德”并不是谈玄说妙,并不是让人找不着北的、离我们很远的一个东西,它就体现在我们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中。
接下来六祖大师又说了:我们这个“一体不二”的平等自性能够建立、出生一切万法,这就是所谓的“功”,在建立、出生一切万法的同时,这个心性之体是远离一切妄念生灭的,这就是所谓的“德”。我们能够随顺不离这个自性,善用一切法来自觉觉他,这就叫做是“功”;而我们在应用、善用一切法的同时,心无染著,不被一切法缚,这就叫做是“德”。如果有人想要寻觅和求证到这个功德法身的境界,那么他只要依照六祖大师所说的去思维、去行持,那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功德”了。这是六祖的开示。
只要是真正地去修持功德,去了达自性的实相,这样的人,在他们的心里是不会有任何轻视的,就像《法华经》里的常不轻菩萨,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一切众生“常行普敬”,不会有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心态和不平等的贬低。那些在心里常常轻蔑别人的人——比如说师父,呵呵——他们的自我、小我很明显还存在,“小水滴”的幻象还存在,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恢复成“大海”,“吾我不断”,那就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什么叫做“功”;这个自我的体性、自他的分别其实是很虚妄虚假的,是完全的虚伪,不了解这点,认假为真,那就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德”。换言之,只要我们的我执不破,自高自大,心里还常常自以为是地分别、轻贱一切,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别想证悟“功德”了,这个“自性法身”的境界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真正的明白!
所以六祖最后总结说:诸位善知识,要在“念念无间”之中见到自心的本性,不管是善念恶念、妄念正念,都要念念见性,不昧本来,这就是“功”;能够“心行平直”,在心里保持平等平常、真实无伪不造作的境界,这就是“德”。能够自己修证自己的心性就是“功”,能够自己修持自己的行为就是“德”。这样的“功德”必须要向我们的佛性、自性内去寻找才能得见,它不是靠简单的、外在的布施供养等等行为就能求来的。所以福德和功德的内涵意蕴差别很大,武帝不明白这个微妙的道理,因此是他错了,不是我们的祖师错了——这就是六祖的最后结论。说起来,这个梁武帝实在是很悲催,他都已经死去那么多年了,但是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被我们后人拿来作为反面教材,不断地被鄙视。我们想要不步这位“大德”的后尘啊,那就要小心了,我们在平常修善修福的时候,最好还要多多注意修持真正的功德,否则搞不好哪一天我们也变成别人口中的笑柄,变成历史的笑料,那就很不好玩了。
(76)禅宗和净土
下面,韦刺史的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是导致禅宗和净土宗千百年来一直争执不断、一直闹架的一个问题。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韦刺史又问了:弟子经常见到僧俗大众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信愿求生西方,请和尚您说说看,他们真的能够往生净土吗?希望您能为我破除这个疑惑。从刺史大人的这个问题来看,当时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可以说是影响极大,普及率很高,连这么偏远的岭南地区都有很多人在念佛。但是信仰的人虽然很多,迷惑的人同样也不少,像韦刺史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净土法门在经典里佛陀都说了,这是属于“难信难解”之法,一般人有疑很正常。
关键在于,你有疑问不要紧,但是你得问对人才行。一般来讲,你拿净土的问题去问禅宗、华严或者南传的修行者,那搞不好就会得到似是而非的、有偏差的答案;而且你问的这个人,他的知见是不是净土的知见啊?他的本身够不够圆通啊?如果答案是“NO”,那么这个人搞不好就会说出和经典圣言量相违背、相矛盾的话,而你自己又不能够正确地去思维、去理解,那自然就会产生种种邪见了。就像六祖大师在下面的回答,说实话,这里面就有很多容易引起错解的地方,这是我们没有办法“讳言”,不得不依法指出的。修学净土的佛弟子,只要看到六祖大师的这几段开示,每每都会觉得很郁闷,其实真了解了就大可不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先把这几段经文全部过一遍。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见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上来这几段经文,就是六祖大师关于净土和净土法门的开示,他老人家的语言运用非常的质朴平实,基本上不用怎么翻译一般人也都能看懂,所以我们就不逐字逐句地去解说了。我们只把一些重点的问题提拈出来,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更清晰、更准确地去理解六祖大师的开示,同时也不会产生对净土、对净土法门的错解。所以请大家静下心来,要仔细聆听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六祖是大菩萨没错,他对弟子的开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六祖站在禅宗祖师,站在禅宗明心见性、向上提持的角度,他在这种公开弘法的场合谈净土,他只能这么谈,他必须这么谈,否则禅宗的宗风就立不起来。因为他自己是从“顿悟见性”这条路走过来的,他自己证到的就是和诸佛无二无别的“唯心净土”,所以他提倡的当然就是禅宗风格的“当下即是”的修法。这个修法其实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四大类念佛法门里面的“实相念佛”法门,这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就像六祖自己讲的,“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见弥陀”,他见到的是“自性弥陀”,“常寂光土”,最究竟的境界!那些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修行者,今生乃至当下就可以现证净土,真正的净土永远都是“当下”的!所以六祖大师的教法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他是为了帮助大家破除“心外求法”的执著才故意这么说的。因为在当时,有很多人都认为净土是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六祖不得已啊,才会有这样针对性的、破斥性的开示。
大家千万不要一看到六祖大师说什么“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还有“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等等,不要一看到这些话,就“依文解义”,就不再念佛求生净土,那六祖的大机大用就会被你活埋了。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些开示,的确,往往只会产生两种错解:一种是以为六祖非常反对和否定净土念佛法门,一种是以为六祖根本就不了解净土念佛法门,他对持名念佛不共的殊胜特异之处好像完全是个外行!
有第一种错解的人,那往往都是初入门的、或者是半桶水的禅和子,他们经常拿六祖大师的这几句话来当令箭,以此来贬低和诽谤净土法门,说六祖都讲了念佛如何如何……其实是他们自己愚痴,完全不了解禅宗的特质,不了解祖师的手段。只要是真正的禅宗祖师——大家记住——只要是真正的祖师,他们往往都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踏破毗卢顶上行”!祖师们都会有一种“横扫一切”、乃至“目空一切”的大丈夫气概,以及“直下承担”的大智和大勇。他们在接引后学,在帮助弟子破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看起来很出格的言行举止,你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你把禅宗祖师的“活句”当成了“死句”,执著死理,那你不可避免地就会落入“以法谤法”的陷阱,自己就会把自己给害死了。
比如历史上有很多公案,什么南泉斩猫、丹霞烧木佛、归宗斩蛇,还有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说“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鄙视啊对吧?这些话你们怎么理解?其实有些东西是不能乱学乱盖的!有些话,祖师说可以,有些事,祖师做可以,当时当机,破法破执,但是如果有人生搬硬套、生硬模仿的话,你没有达到祖师的境界,却胡说八道、胡作非为,那你就会死得很难看了!像以前有位祖师,他很喜欢把佛的圣像、把佛的圣号绣到裤子上,绣到内裤上,就这样贴身穿着,祖师本来是为了表示破法执,是为了帮助弟子见性的,但是他的一个徒弟却不知天高地厚,也学师父把佛的圣像、把佛的圣号都绣到裤子上,也贴身穿着。结果没两天报应就来了,这个蠢徒弟的下体、他的裆部就全都烂掉了,惨不忍睹,忏悔都来不及!所以我们以前讲过的一句话,还记得吗?以前讲《维摩诘经》的时候讲过的一句话,西藏的一句谚语:“狮子能跳的地方,狮子狗千万不要跳!”诸位是狮子还是狮子狗啊?(众笑)对六祖、对祖师们的出格言行,我们凡夫也要秉持同样的态度,千万不要错解错用,不要轻易越界,否则烂掉裤裆的只能是自己,而不会是祖师。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只要稍微深想一下就会明白了,比如像达到六祖大师这种境界的大菩萨,他怎么可能会去反对和否定净土念佛嘛!连我们这些凡夫小和尚都不会错解的道理,祖师怎么可能会错解?祖师难道不知道佛说的《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祖师难道不知道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称赞劝信净土法门吗?祖师难道不知道禅宗的二祖阿难尊者、还有“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他们也都是发愿求生净土的吗?祖师难道真的是个外行?这样去想的人其实也是大错特错!像六祖大师,包括历代禅宗祖师,这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非常了解净土,也都是非常赞叹净土的。很多祖师在不同的场合,都曾经发表过对净土、对阿弥陀佛、以及对念佛法门的无比赞叹和推崇。像前几年在网络上,我就看到过六祖大师对念佛法门的一个正面开示,好像是出自明朝莲池大师的记载,这个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莲池大师说:昔年、以前曾有人问六祖大师,念佛有什么利益啊?六祖大师就回答说: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慧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但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怀,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时时不离心,无事也如是,有事也如是,安乐也如是,病苦也如是,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所谓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像这个,才是六祖大师对净土的真正见地,可谓是字字珠玑,丝丝入扣,禅净圆融,直指究竟!所以那些错解六祖大师的人有多可笑?那些活埋六祖大师,拿自己错解的几句话就敢来诽谤净土、贬低念佛的人有多可怜?这些人不学无术,不知道禅宗里面的历代祖师多有赞叹净土念佛者,不知道很多祖师其实是身兼二职,他们在做禅宗祖师的同时,还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大师了,听说过吗?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同时还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当年,他在寺院里绕佛修行的时候,曾经感得普贤菩萨亲自现身,手持莲花,现身加庇,于是大师就想起了他多生多世以来一直想要弘扬净土的宿愿,但是他这个时候的身份是禅宗的祖师,不弘扬禅宗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他内心就犹豫了很久,进退未决。后来大师干脆就作了两个纸团,要抓阄,知道吧?祖师要抓阄,要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法门的选择,其中一个纸团上写着“一心禅定”,另外一个纸团上则写着“万善生净土”。永明延寿大师就闭上眼睛,他一连抓了七次,结果每次都是“万善生净土”,都是抓到这个纸团。呵呵,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永明延寿大师就开始非常专注地修持和弘扬净土,禅宗就先暂时放到一边了。他只要见人,那就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而不会劝人去参禅顿悟,所以他后来也就因此成为了我们净土宗的一代祖师,还被视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我们每年过的“弥陀诞”,据说就是根据他的生日来的。
在禅宗大德里面,像这样禅净圆融的祖师在历史上不知道还有多少,比如像楚石梵琦大师,他是元末明初的时候,诸方公认的禅宗第一人,绝对的大祖师。他也是开堂接众,以禅法接众,但是到晚年退居的时候,他就修了一个精舍叫做“西斋”,专门用来念佛求生净土。梵琦大师念佛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妙神奇的境界,他能够在定中亲见阿弥陀佛的庄严报身,无比地相好,无量的光明,于是大师的文字般若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还因此写出了很多的诗,这些诗后来就被收集在一起叫做《西斋净土诗》,大概有两千多首,很高产。我们净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师就曾经赞叹他说:“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言下之意,蕅益大师是把这位楚石梵琦大师当作阿弥陀佛来看待的。
所以我们了解这些就知道了,这些了不起的祖师大德,虽然他们都是禅宗的门下,都是禅宗的出身,但是他们的行持和示现,却是处处赞叹净土念佛一法,处处引导众生回归极乐,又哪里会有什么狗屁的门户之见?又哪里会有什么对净土的错解?这些真正的禅宗祖师其实个个都是非常圆通、非常明眼的,不像某些喜欢晃荡的半桶水,动不动就轻蔑净土,自以为高,动不动就毁谤念佛,轻狂骄慢,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下了直堕无间的地狱重罪,这是很可悲悯的。希望大家记住一点,我们千万不要站在“净土半桶水”的角度来错解六祖、错解禅宗,也奉劝广大初入门的禅宗修行者,你们也千万不要站在“禅宗半桶水”的角度来错解净土、错解念佛,假如我们一旦对净土或者对禅宗有所诽谤,那么我们不管修什么法,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不管修什么法,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有成就了——这是绝对的!所以希望大家能牢记!
那么,我们回到六祖大师的开示,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六祖大师告诉我们的这个修法,虽然很干脆利落,直截了当,但是它的难度之高,也实在不是盖的!别的不多说,就说这一句“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见弥陀”,要是放到唐朝宋朝,能适合这个修法的人我估计不会太少,但要是放到明清以后、尤其是放到现在,能适合这个修法的人我估计就不会太多了。仅仅是这一句“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就可以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给拦住了。所以后来的禅宗祖师为什么要禅净并弘,乃至舍禅归净啊?道理就在这里。不是禅宗这一法不好、有问题,而是我们人的根器是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合适了。我们可以试问一下,这个“念念见性”的功夫境界,现在有谁能做得到啊?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啊?做不到你又想解脱,那该怎么办?所以祖师大德弘法利生,那都是应机而发,没有死板板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空间在变,人心在变,众生的根器悟性、福德因缘统统都在变,祖师不针对这些变化来善巧接引的话,那佛法早就被历史的大势给淘汰掉了!
因此我们不能把六祖在千百年前说的某句话给理解死了,你如果把六祖的这段开示拿来对谁都硬套乱用的话,你如果劝谁都不要念佛,那百分百就会误人子弟,就会断人慧命,那你毫无疑问就是破灭佛法的大罪人!众生将因你而陷入长劫的黑暗,而你自己,也将永堕阿鼻地狱,求出无期。所以我们这些佛弟子,不管是修禅还是修净的,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圆融通达的正知正见,在法上要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不要再犯那种低级的半桶水的错误了,否则自取轮堕,那就真是活该了!这是师父给大家的一个提醒和忠告,望了解。
(77)在家修行 自性西方
下面,「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一段的内容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它既跟上面有联系,然后又引发出了韦刺史的下一个问题。六祖大师开示说:诸位善知识,如果想要修行解脱的话,其实在家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到寺院出家。在家而能够好好修行,就像东方秽土的人心很善,一样可以得到解脱;出家而不能够好好修行,那就像身处西方净土却心怀恶念一样,照样不得解脱。所以解脱不解脱,不在于你身处何方,只要能一心清净,那么不管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自性西方!
六祖讲的这个是很究竟的道理,的确是这样的,只要心真清净了,就能打破内在和外在的虚妄界限,永不再受一切幻妄境界的欺骗,“念念见性”,任运自由,那么时时处处自然就会呈现出唯一的实相——那就是法界真如,不二净土!这个境界要实证到其实是很难很难的,对我们这些笨蛋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六祖大师在这里说的却是很轻松、很简单,好像这个净土只是一念间、一弹指的事,那么这个净土的难易真相到底如何?那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发掘了。
此外,六祖大师在这里说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出家不好、不要出家,既然在家也能修行解脱,那么我们出家又何必呢?六祖不是这个意思,这种脑残的思维千万不要往六祖的头上套。还有,六祖拿东方西方来说事儿,说什么“西方人心恶”,这个只是他的一个善巧比喻,只是为了说明自性净土是无处不在、是不分东西的,并不是说西方净土的修行者还会变坏,那这个就和佛说的经典明显不符了。谁要是这么去理解的话,那恭喜你,六祖大师就又被你活埋了一次!所以大家看禅宗的东西要有正思维。
下面,「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韦刺史一听就把话茬给接了过来,他就顺势请教说:我们在家人又该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呢?希望您能够教导告诉我们。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是六祖大师的第二首长偈,还是叫做“无相颂”,前一首也叫做“无相颂”,这个祖师取名字似乎没什么创意。这是六祖大师特别为你们在家大众,为你们居士菩萨量身打造的一个修行妙方。咋一看好像道理都很普通,好像在哪儿都听说过,但是你们仔细琢磨的话就会发现,六祖大师讲的这个修法如果要完全做到的话,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白居易当年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啊?”鸟窠禅师回答他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白居易一听就有点呲之以鼻了,他就说:“这两句话,三岁小儿也道得。”三岁的小孩子也能说得出来,于是鸟窠禅师就回答他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意思是说,这个道理虽然小孩子都知道,但是要真正做到可就难了,就算是八十岁的老翁也不一定能行。所以空口白牙,上下两片嘴皮子一合,说来容易做来难。这个佛法解脱的无上大利,必须要在实践躬行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三藏十二部全部佛法讲完了,最后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做”!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没有花招的佛法。
比如像六祖大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第一句我们做不到的话,那后面的基本上就不用谈了。甚至就算后面的这些我们都做得很好,什么“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众恶无喧”……就算这些我们都做到了,但是如果缺失了第一句的修行,那么我们也只不过是培植了很多善根,修积了很多福德,可是却没有“功德”!明白吗?大家还记得吗?没有功德就没有解脱,那么我们修的也还只是世间善法,而不是出世间法,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心平”,没有做到六祖大师所说的“心行平等”、“常行平直”,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到“念念见性”——只有在“念念见性”的前提基础之上,“心行平等”和“常行平直”才有可能,这时什么持戒、修禅就不用刻意提了,自然就包含其中;然后这时再去结合世间善法的“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众恶无喧”等等,再经常开展一下批评和自我批评,改过去恶,修正“内心护短”的习气毛病;然后还要“日用常行饶益”,尽量去广利众生,如此“佛法不坏世间法”,两者结合地完美修持下去,那最后绝对就能“到如弹指,便见弥陀”!这时我们才可以大声地宣说“西方只在目前”,这时说这句话才不会是妄语,不会是空谈!
所以六祖大师给大家提供的修法其实都是很靠谱的,虽然有点难,但是每一条每一句都没有脱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大家如果能依教奉行,扎实去做的话,那做到一分,就会解脱一分,绝对会功不唐捐。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这是讲,六祖大师最后叮嘱说:大家要好好地依照这首偈子来修行,那就可以见性解脱,“直成佛道”,体验当下的净土,体验佛法不二的实相。那么现在大家就暂且散去吧,老衲就要回归曹溪了。你们以后有什么疑惑的话,尽管过来询问就是。当其时,法会现场的所有人,都对六祖大师的开示有所了悟,每个人都得到了法上的利益,于是大家都纷纷表示说要信受奉行,今天的法会就圆满结束了。
那么我们今天的时间也到了,这个第三品很短,才一节课就讲完了。那下节课我们将进入本经的第四品“定慧品”,所谓好戏还在后头,大家不妨拭目以待。阿弥陀佛。